余华的《活着》里,福贵所有的亲人都走了,后半生又很凄惨,那么他活着的意义是什么?作者想表达什么样的中心思想?

俊姐姐爱生活


不太喜欢看小说,余华的《活着》是为数不多看得入神,看完后内心有所震撼的。看到前半部分主人公福贵的富家子弟出身染上的恶习恨得牙痒痒,到后来他的穷困潦倒以及变好,亲人相继离世,我内心充满希冀,希望再也不要有任何打击了,可看到有庆因为为县长夫人献血过量而死,眼睛湿润了。一口气看完,结局果然不如人愿,福贵孤身一人与老牛相伴,说起自己的经历风轻云淡。我认为活着的意义就是去经历,痛苦也罢,开心也罢,索吉达堪布说:苦才是人生。

是啊,没有了痛苦怎能体会快乐,痛苦的事经历过感受到快乐才真真切切,足以明媚温暖心灵。当然,有的人一直很苦,大概是命吧,就如文中的福贵,承受了本该承受的人生那也是英雄!想起了《这个杀手不太冷》玛蒂尔达问里昂:人生总是这么苦吗?还是只有小时候这样?里昂说:总是如此。电影里里昂死的时候我也是哭得一塌糊涂,结局玛蒂尔达把里昂最喜欢的绿植种在了土里,乖乖去上学,很是平静。

余华说我写的是希望怎么那么多人看到是绝望?是的,是希望,世界上多的是凄惨与绝望,有什么理由不把握那一点甜?有什么理由做一个不敢承担自己人生的懦夫!


特困生吖


我刚看完时和你有一样的疑虑,困惑,甚至焦虑。感觉富贵活着是没有意义,我都替他找不到“活着”的意义,但是我知道这种想法是不对的,我就开始和自己对话并找到出口,把自己解脱出来,最后我确实想通了。就像余华作者自己都在说,“我写的明明是希望,为什么很多人在书中却看到的是绝望!”

开始看到主人公徐福贵开始回忆和讲述自己的故事开始一气呵成看完的。

影响比较深的是当时最后章节看完时,是半夜一个人睡觉前看完的,因为太入迷,一直祈祷最后能让富贵最后的外孙陪他一起就这样结局,对于我脆弱的小脏还是能接受的。但是事与愿违,所有人都离他而去。我不淡定了,书是看完了,可是我睡不着了,并且好几天沉浸在这种悲伤的气氛中不能出来,还有那像死胡同一样的消极的想法让我怎么都出不来,这本书看到给想法就是:“活着没有意义……”我找不到他在这个世上活着的意义是什么,更重要的我自己也想不通,同时我又知道这种想法是不对的,一定要让自己走出来,真正的想通。活着的意义到底是什么。

后来几天一直和自己的思想做着斗争,富贵从含着金汤匙长大到赌博败光全部家产,这何尝不是一道大坎。但在那个大背景下,内战、三反五反、大跃进、文化大革命等,每个人的命运随时会被转变。会从德高望重的县长瞬间变成人人喊打的批斗对象,会从耀武扬威的恶霸变成“阶级敌人”在街上众人活活打死。去街上买东西都会被拉去当成壮丁打仗,随时没了性命或与家人永失联系。这样背景下,主人公徐福贵全部都有经历过,人生面临巨大的变动和挫折,生活中悲剧又一次一次打击着他,也打击着我作为读者的承受能力,从第一个突然去世的儿子有庆开始,我的内心就已经纠在了一起,到后来的老婆家珍的病故,女儿凤霞生孩子大出血去世,女婿在工地被石板压死和最后噎死的外孙苦根。整个过程中我不停的祈祷希望他们不要相继离开,最后还是离开了。

那时看完真的很痛苦,压抑,因为自己并没有走出来很大部分原因是因为自身本来的想法是消极的,甚至扭曲吧。是的,人生本来就是痛苦的,在你慢慢成长的过程中会有很多不如意。但是任何事情也都是有守恒定律的,小时候经历的事情越多,化解困难的能力越强,长大后接受挫折的承受的度也会越强。反之,从小就没接受过什么挫折,或者一直有人在为你遮风挡雨,成年了再面对挫折,承受力度肯定是会弱很多,也就像我当时看完《活着》的感受一样,不敢想象,遇到如此大的困难和波折该如何去面对和接受。

后来突然想通了,富贵遇到如此多的波折,最后和一头老黄牛依然生活在一起过完自己孤独的老年生活,这就是活着的意义。活着意义就是在面对任何困难与波折的时候,应该坦然的接受并要坚强又乐观的活着,人是为了活着本身而活着,活着就是在面对和战胜挫折和困难,遇到巨大的挫折的时候活着不是没有意义的,活着本身就是有意义……


WD杨妍


有个警察朋友,见多悲欢离合,说了一个他经历的故事。那时候他在乡镇派出所上班,辖区村里面一个男人报警说孩子丢了,出警到现场,男人四十多岁,普通农民,说带着儿子干农活,一转眼儿子不见了,儿子是弱智,十一岁,没上学。警察朋友仔细搜了一圈,发现农田旁边的河里飘着一只白球鞋,正好被河里树枝挂住才没淌走,男人说是他儿子的,朋友判断应该是溺水。随后调来打捞人员用滚钩在附近水域捞人,又把情况通报下游派出所。警察朋友到男人家里看了看,一个捡来的弱智老婆,一个卧床的老母亲,家徒四壁。一周后,男人儿子尸体在下游被发现,男人大哭着就要往河里跳,被警察朋友拼命拽住,男人接着坐在地上哭,一直哭到嗓子嘶哑哭不出来。没多久,男人弱智老婆和老母亲相继去世,男人孤零零的住在偏僻的瓦房里。年底派出所组织慰问贫困户,警察朋友带着几百块钱和米 油到男人家,男人呆呆的坐在家里,形容枯槁。警察朋友说一想起这个男人,就觉得有父母妻子孩子一家人、有牵挂的人、有人牵挂就够了,其他都是身外之物,只求将死之时,子女亲人围在身边送别。

所以看了活着,就好好珍惜生活吧,福贵在教我们浪子回头,在教我们要如蟑螂一样坚强活着


筱宇3290


我来回答。

对很多人而言,活着是不能思考其意义的,一思考,就得死。我大舅,打了一辈子光棍,放了一辈子羊,年轻时候还好一点,吃百家饭,有酒有肉的,比较滋润。五十以后,诸病缠身,尤其是腰腿疼最为明显,放羊也不利索了,也没人请他吃肉喝酒了,跟我三舅住在一起,生存状态可想而知。

有一天,他的隔壁吵架,眼看要打起来,我大舅是个热心人,上前劝架,没想到被吵架双方联合起来詈骂,我三舅妈出来,也骂他多管闲事,好像还推攘了几下,听说而已,我没有亲见。晚上我大舅就上吊了,据邻居说,半夜还听到了他的哭声。

享年六十三岁。

后来我读了余华的《活着》,深有感触。福贵之所以一直活着,就是因为他从来没想过活着的意义。就如我大舅从来没想过活着的意义一样。忽然有一天,他们开悟了,洞彻了,开始思考人生了,那么他们也就不想活着了。


唐风宋月


《活着》是我几年前的一个夜晚连夜看完的,我一个大爷们哭的稀里哗啦!然后我就想到了我的姥爷。姥爷生于1938年,经历了无数的岁月磨难:三岁丧母,四岁丧父,然后寄养在舅舅家里,舅舅家里孩子也多,他的表兄弟各种欺负他折磨他!经历了抗日战争、三年自然灾害差点饿死,好不容易长大成人,然后娶妻生子,30多岁时,多才多艺的大女儿突患疾病夭折(才15岁),40几岁姥娘也因病去世。姥爷独自抚养两个儿子两个女儿长大,并且让两个舅舅成功娶妻生子。姥爷的一生经历了太多的悲惨,人生的四大悲一个不拉!我时常在想,如果是我能不能承受着那么大的打击?能不能承受着那么多年独自一人的漫漫长夜?我只能说,这是时代造就的悲剧,富贵的悲剧也是如此!但他们在经历了一件又一件磨难后依然勇敢的活着,因为只有活着才有希望,只有活着才能看到更加美好的明天!


VINCENT47695312


我第一次读《活着》大概是在十年前。我记得当时我花了两个晚上读完这本不到14万字的小说,我读 得很认真,因为它简洁明快的语言、生动曲折的情节和所表现的意蕴深刻的民族精神深深地吸引了我。我惊讶于余 华不动声色的冷静叙述,但在这“零度叙述”的帷幕背后,我感受到的是作者浓郁的温情。

余华在自序里讲过,《活着》讲述了人如何去承受巨大的苦难;讲述了眼泪的宽广和丰富;讲述了绝 望的不存在;讲述了人是为了活着本身而活着,而不是为了活着之外的任何事物而活着。由此看来,《活 着》并不是悲剧小说。

小说跨越了“民国时期”、“解放战争”、“大跃进”和“文化大革命”等多个历史时期,讲述了在大时代背景的洪流的裹挟之下,徐福贵和他家庭不断遭遇的苦难。

福贵出生在一个地主家庭,含着金汤匙长大,吃穿不愁,养尊处优。然而欲望把他推向了堕落的深渊 ——染上嫖赌恶习,败光了家产,气死了亲爹;后来他去为母亲抓药的途中被国民党大兵抓去当壮丁,死 里逃生;回家后发现母亲已然去世,女儿凤霞因为一次高烧烧坏了声带,变成了哑巴;再后来他儿子有庆 就读的学校组织学生为产后大出血的县长的夫人献血,有庆因为献血过量而失去了生命;几年后他妻子家 珍也撒手人寰。后来,命运的达摩克利斯之剑一次又一次冷冰无情地插在福贵头上——女儿凤霞在医院分 娩死于大出血;女婿二喜在工地上突发意外被夺去了生命;他的七岁的外孙苦根也因一次吃豆子撑死了。 最后,陪伴福贵的是一头像他一样已经是风烛残年的老水牛。福贵接二连三失去了亲人,接踵而至的打击 并没有让他失去生存的勇气,他乐观豁达,热爱生活,作品无疑把福贵塑造成了一个时代英雄。

福贵在讲述自己的不幸遭遇时心绪平静,娓娓道来,好像讲述的是别人的故事。这就是这部小说独特 的艺术魅力所在,讲述的是苦难,但又不局限于苦难,上升到中华民族在苦难中不屈服于命运的抗争精神 和对美好生活的追求精神。

我的长篇小说《爱无止境》已在头条连载,故事环环相扣,引人入胜,希望读者过去阅读、收藏。


黔中云


小子我今年25,虽然人生阅历不足,但是看到这个问题,还是吐露一下所思所想。

文革的年代,没有经历过很难体会那个年代生活的酸甜苦辣,我也是听我爷爷说起过,对,我的爷爷经历过文革,当年从一个天之骄子被人人唾弃。从北京被打到徐州农村劳改,后来入赘到我奶奶家,索性后来时代变了,我爷爷被提拔进了银行工作,后来生活才慢慢变好。

说一说富贵。

少年地主之家,富裕生活,吃喝嫖赌,后来从豪门败家子,到战场炮灰,再到作为丈夫,作为父亲,作为爷爷,不同身份的福贵向我们展示了他是如何的 活着 .每次看到福贵家有一点起色,我都会为之感动, 有庆 长跑第一名, 凤霞出嫁等.然后笔峰一转,余华冷冰冰的宣布了除了富贵,家里有庆,凤霞,家珍,二喜,苦根,每个人的死刑,富贵从伤心欲绝到麻木再到释然.他的人生就是过去几十年中国社会的缩影. 大喜,大悲,但还活着。

审视我们自己活着的意义是什么?

有人说了,为家人,为孩子;

也有人说了,经历不同事,体会丰富多彩的人生;

小子我觉得,每个人有每个人不同的人生,有自己的价值观,有自己的生活目标。与其思考活着有啥意义,不如重视当下,等到我们迟暮年老时候,能说一句这辈子我知足了!


珍重自己心里温暖的东西

最后,小子送给大家一首诗:

朝见日上天,暮见日入地。不觉明镜中,忽年三十四。勿言身未老,冉冉行将至。白发虽未生,朱颜已先悴。人生讵几何,在世犹如寄。虽有七十期,十人无一二。今我犹未悟,往往不适意。胡为方寸间,不贮浩然气。贫贱非不恶,道在何足避。富贵非不爱,时来当自致。所以达人心,外物不能累。唯当饮美酒,终日陶陶醉。斯言胜金玉,佩服无失坠。


疯子子猫


余华的《活着》我看了两遍,因为是我姐推荐的,第一遍怕没有理解多,再看一遍。作为我还是不喜欢富贵的这种“活着”。富贵的“活着”让我想到一个人——是我娘亲乡下一个远房亲戚,我们都叫他“挖老山”舅舅(我也不知道为何这样叫),我们家经常接济他。他家特别穷,父母早亡,他有两个弟弟(更小的那个智力发育不好)。是他含辛茹苦把两个弟弟养大并给他们成家,他自己一辈子“光棍”无儿无女。大弟弟成家后就独立过自己的生活;小弟弟智力不好、又穷,所以娶回家的媳妇就智力更低下。他们的孩子大冬天都没有鞋穿,光着屁股到处跑。当“挖老山”舅舅年老了做不动活时,他的大弟弟也不多照看他,小弟弟一家“傻”,除了穷还是穷。他就是一直为了“活着”而“活着”直到最后死去。这种为“活着”而“活着”的人,在穷苦人家中多。他们都够勤奋,都有一种坚韧不拔的吃苦精神。如果人多了像“富贵”类型活着的人,能推进人类的进步吗?“好死不如赖活”这句话我赞成一半。我还是更喜欢美国作家“维克多·弗兰克尔”写的《活出生命的意义》,不管怎样,我觉得去思考“活着”的意义是我追求的。


凌寒独自开


小时候看过根据小说改编的电视剧,对剧中“富贵”的悲惨人生哭了好多次。心中常想,这世上怎么会有如此可怜的人呢?

长大后,我离开农村老家去河北上大学,又考上研究生。考完试回农村老家,母亲给我讲了一件足以能改变我的事。

大家都知道在农村忙完农忙后,都要家家户户把农作物存放起来。村里面有个老头把玉米棒放在屋子外面,因为怕晚上有小偷偷玉米棒,他在外面睡觉以防万一。半夜的时候,他感觉脸面发痛,一看,一条疯狗在啃他的脸。

第二天,村里人都劝他打个疫苗,他不听,怕花钱,怕自己没钱拖累子女。不过几天,他就去世了。在旁人看来,甚是可笑。毕竟打个疫苗也花不了多少钱啊!但人有时候就是那么可笑,那么无知,即使下一秒自己就不在了。

正如《活着》中的“富贵”,在旁人看来,在世上他实在是没有任何值得寄托的人了,一切眼前的希望都破灭了。他活着还有什么意义吗?

但他看多了死,流干了泪。心中早已麻木,早已行尸走肉。已经不知道活着是什么,像一条狗似的活在世上,更像一条狗没有尊严的死去。

他活着就是活着,没有希望,没有明天,直到死去的一天。


悟看说道


余华的,《第七天》、《活着》连续看的。对于我三十岁不到来说有些沉重不愿接受。

孩子马上四岁了真是幸福辛苦参半的阶段

幸福是因为孩子带来的新生初为人母喜悦和舍弃,一边自己还是父母眼中的孩子。一边每天接受新生命带来的重生,孩子每天成长仿佛都是在照镜子。但是就在去年过年自己父亲突然离世回家就没了,头发都没有白脸上没有什么皱纹每天出门散步为了身体健康。简直了那种感觉太迷幻,来不及思考每天都能听到父母的声音在耳边响起,后来我又想起《第七天》他应该比我还伤痛他比任何人都接受不了,过了一阵子我看着孩子有一天我也会离去。独生女子真的很孤单好想为她生个妹妹。又想想现在一个孩子搞得都精疲力尽,我的家庭没有人帮衬带孩子我不冤因为自己带的孩子终究是我想要的。每天都很麻木的忙碌不敢想父亲晚上忍不住的泪湿枕头,孩子很机灵不说话等我不要抽泣说“妈妈我会永远陪着你”现在年轻人自己都还没有活自在生孩子完全跟任务差不多,放弃自由带孩子就跟牺牲全部一样的。就到现在我说的这些话我也没有明白想发表什么,就是想说而已。再过几年我就真正理解《活着》了吧!每天幻想着马路边有人迎我回来的场景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