黎巴嫩到美國,父親的悲劇到冠軍榮耀,科爾的人生像極了何以為家

NBA季後賽西部半決賽,勇士VS火箭這一輪,今天總算到了大結局的時刻。

今天勇士隊吸粉的不光“水花兄弟”,還有臨危不亂,指揮若定的主教練史蒂夫·科爾。

黎巴嫩到美國,父親的悲劇到冠軍榮耀,科爾的人生像極了何以為家

科爾證明了啥才是總冠軍教頭。

118-113贏下火箭、贏下系列賽的第六場,把博古特重新提上先發的變陣,似乎並沒有太多可吹噓之處,畢竟這是杜蘭特確定傷停之後,他不得不做的被動調整。

本輪系列賽中將伊戈達拉提上先發,把這位2015年的總決賽MVP全面激活,才更像是勇士克服艱難、再次通往西決的勝負手。

很多NBA名宿都並非出生在他們的祖國——納什出生在南非,帕克出生在比利時,而科爾出生在黎巴嫩。

說起黎巴嫩,當你最近搜索這個詞時,一定會聯想到最近熱映的一部電影《何以為家》。

自《復仇者聯盟4:終局之戰》於四月底上映以來,幾乎所有其他電影的排片空間都被瘋狂擠壓了。但即便這樣,剛過去的五一檔還是誕生了一部叫好又叫座的小眾影片,且主角們說的不是英語或中文,而是阿拉伯語。

黎巴嫩到美國,父親的悲劇到冠軍榮耀,科爾的人生像極了何以為家

電影《何以為家》的海報。

迦百農如今早已是一片廢墟。史蒂夫-科爾想必對此處的典故瞭如指掌,畢竟他的父親馬爾科姆-科爾生前就是一位傑出的中東問題專家。

1965年9月27日,科爾家的第三個孩子,也就是如今的勇士隊主帥,在貝魯特呱呱墜地。當時在籃球名校UCLA任教的父親,因為其學術研究的興趣和需要,每年在中東呆的時間甚至超過美國。科爾家的4個孩子裡,大姐蘇珊,二哥約翰,再加上史蒂夫本人,有3個是在貝魯特出生的。

科爾還是個剛會走路的孩童時,父母帶著一家人回到加州,在任教的UCLA附近安了家。但是這個家又不免成了臨時的寓所,科爾還沒來得及和教工家屬的同齡孩子們混熟,就時不時又得背起行囊,陪父親奔赴熟悉而又陌生的中東。

科爾高一開始就讀的,是位於埃及首都開羅的美國學院,雖然也是為身在當地的美國公民子弟開辦的,但那畢竟是異鄉。每年暑假,科爾也未必會回到加州,而是在開羅、貝魯特、突尼斯等地繼續遊歷,好好見識這個讓父親畢生都心馳神往的世界。

黎巴嫩到美國,父親的悲劇到冠軍榮耀,科爾的人生像極了何以為家

科爾一家的全家福,其樂融融。

1984年1月18日,已經回到美國,正在讀高三的科爾接到一個如晴天霹靂般的電話。

遺憾的是,這位叔叔帶來的是一則晴天霹靂般的消息。馬爾科姆-科爾,時任貝魯特美國大學的校長,享譽學術圈的國際關係學者,也是史蒂夫-科爾的父親,在他校長辦公室外的走廊裡遭遇槍擊,當場身亡,時年52歲。

潛入校園內的極端主義者舉起裝了消音器的左輪手槍,朝著老科爾的後腦勺開了兩槍。

此時距離父親正式就任貝魯特美國大學的校長,剛剛過去16個月而已。如果將科爾和其他3個孩子培養成才是父親人生最大的理想,那這校長一職,則是他最大的學術夢想。

在1984年1月18日接到噩耗後,當失去父親的悲傷和無助圍繞著還不滿20歲的科爾時,會不會也有這樣的假設——如果他沒有回到美國,而是選擇和父親繼續呆在貝魯特的話……

沒有如果。出身書香門第,自小衣食無憂,又比同齡人早得多地遊歷世界、接觸不同文明碰撞,如果說科爾在那之前還是個不聞窗外事的快樂少年,在槍聲響起的那一刻,他長大了。

原以為潛心紮根一處,不必四處流浪才是“家”的意義,但是當這個家因為主心骨的離去而變得殘破不全時,他又重新思考關於家、關於人生的意義。

黎巴嫩到美國,父親的悲劇到冠軍榮耀,科爾的人生像極了何以為家

他是喬丹第二個“三連冠”的幫手之一。

說回關於苦難的記憶。作為亞利桑那大學野貓隊一員的科爾,當年在和亞利桑那州大(碰巧是哈登的母校)打比賽時候,有一夥不懷好意的小青年在場邊開著不合時宜的玩笑:

“沒爸爸的那個?你爸爸去哪兒了?”

回想那一刻,科爾仍忍不住雙手攥拳,瑟瑟發抖。

父親沒有去別處,他和許多為祖國付出青春、汗水、生命的“好人”一樣,永生在一個曾讓科爾覺得“無處為家”,卻最終發現“這就是家”的地方。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