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邏輯變革與非連續性看“知行合一”的重要意義

從邏輯變革與非連續性看“知行合一”的重要意義

今天幾乎人人都探討“知行合一”,但它的深層文化內涵究竟為何?今天將從李善友的“邏輯變革與非連續性”框架談起,看看為什麼“知行合一”幾乎是人和人差別極大的一條分水嶺。

先說說什麼是“邏輯變革與非連續性”,這要從王東嶽的“遞弱代償”談起。“遞弱代償”是說,物種越原始,越初級,它的物質存在度越高,生存越穩定;反之,物種越進化、越高級,它的物質存在度越低,死滅速度越快,即物種的屬性和能力與它的存在度成反比函數關係。所謂存在度高,有三個標準:時間分佈長,空間質量大,存在狀態穩定。

從邏輯變革與非連續性看“知行合一”的重要意義

把這個模型置於人類生存和生活的長河中,很明顯地看到一條“生-老-病-死”的路線,人類只能相對被動地適應“遞弱”這一規律,面對“存在度”示弱這一不可對抗的趨勢,一般而言,集體潛意識中蘊藏了太多“恐懼”。在相對落後的農業時代甚至更早期——從人類文明長河這一大尺度來看——相對處於人類文明存在度較高的階段,就“活得長”這一目的,人們用相對單純的手段即可滿足,與之相匹配地,形成一套相對簡單的“求存”思維模型代代相傳。但到了工業文明時代,直至經歷了近現代以電力、電腦、網絡(互聯網和物聯網)為時代進步標尺的文明形態更迭——縱觀人類文明史——事實上我們整體而言的存在度越來越低,相應地,人類用以“代償”生命“遞弱”現狀的種種策略,較之更早的文明形態,都要高級得多(才足以應對分化更為強烈、信息更為繁多、迭代更為神速的時代)

從邏輯變革與非連續性看“知行合一”的重要意義

如果說,人類文明早期,簡單的“求存”生活還無需過於複雜的思維水平(可能吃飽穿暖,儘可能通過繁衍保存基因就夠了),但到了現代,人們的需求更多迫於不斷“遞弱”的趨勢而轉移到了“代償”上,對思維水平和生活水準的要求都越來越高了(從“活得長”轉而“活得好”)。我們看到,當今社會各個領域的佼佼者,都具有較高級的思維模式和較成熟的心智系統,若非如此,不能在一個信息滿天飛的時代把握大勢,也不能在以互聯網思維為主導的社會大勢中以價值為導向,與人協作創造價值。

究竟怎樣的思維模式和心智系統才算較為高級和成熟呢?今天給出兩個標準:開放與負責。

開放:時代更迭,文明進步,我們骨子裡還帶著很多從農業文明時代傳承至今的文化基因,還保留著一種以“歸納法”為基調的思維底色。什麼意思呢,就是從有限的經驗現象中拿捏出一些僅夠自圓其說的“道理”,但是一旦出現例外的情況,這些“道理”就失效了。在相對不發達的文明時代,信息量少,人們溝通極其有限,這種思維方式有一定的存在合理性,但到了現代,如果還是僅能就有限信息進行“歸納”並信以為真,就會在更廣闊的社會圖景中顯得格格不入,僵化保守了。

這是一個萬物互聯的時代,巨量信息瞬息萬變,開放心胸格局是第一要務,其次,要有足夠的腦力對其進行一種抽象化思考,建立自己安身立命的原則(否則,不是過於狹隘,就是因隨“現象”而動、缺乏獨立判斷而惶恐),“演繹”的思維方法,恰有重要作用。演繹法從一個相對可靠度極高的公理出發分析具體問題,步步推演,可信度高,令人安心

從邏輯變革與非連續性看“知行合一”的重要意義

負責:有了相對穩定的認識自己與世界的基點(以“演繹法”為基礎的抽象思考力),才能發展出一整套以“我”為核心的世界觀(相對客觀地看到世界更多可能性及其規律,培養自己的多維認知力)。什麼意思呢?用抽象思考力和多維認知力重新認識你的人生,跳出“歸納法”這一障蔽世界更多真相的有限經驗認知,反而能夠因建構起一套相對自洽的體系而具備了行走世間的穩定性和確定性,這就是我們常說的“自信力”。獲得自信力的前提是,需要對自己的人生高度負責,具有獨立的探索精神和架構能力(成為自己的人生框架師)。我們見過很多人,雖然年歲增長,但認知模型依然固定在年幼階段,用極為任性的方式向世界索取關愛(如哇哇大哭的嬰兒),和最親的人之間形成一種“共生絞殺”關係,得不到滿足,就會十分生氣(這是成本極低的一種生存策略)。但當他們步入社會生活,發現這套模式玩不轉了(不能再通過任性的方式而控制他人了),便會停止自我發展動力,而且因有悖於社會發展大勢而愈發痛苦(這就很明顯地體現出“遞弱代償”中,自我成長與發展動力的重要性

,要之,還是得不斷升級認知模型)。

關於升級認知模式以有效“代償”,請看下圖:

從邏輯變革與非連續性看“知行合一”的重要意義

“雙S曲線”可以很好地解釋人們提升認知模型的路徑,可以總結三點:

首先,可將“S曲線”視為一種較之於經驗感知的抽象思考力,但隨著環境變遷等多種因素,它本身也自含有“遞弱”的趨勢。

其次,“雙S”曲線告訴我們,升級認知模型是一個無有窮盡的過程,“吾生也有涯而知也無涯”,時代更迭太快,要求我們不斷突破自己的認知邊界,擁抱未知和多變,如此才能適應環境,活得更好。

最後,也是最重要的,認知模型升級應具有“知行合一”的特點,完成抽象與現實之間的統合。此處需要贅言一二。譬如很多學哲學的,學的是一套,但生活卻成了跟理論背離的另一碼事(請注意,我這裡說的不是“抽象”與“具象”的雜染,而是,理論與你自身的關聯,你是一位學識很高的人,但實踐領域卻很low?這個意思)究其根源,思維的發展與生活的發展出現了割裂,不是理論不好,而是你自己沒有按理論活現出來(“聽過很多道理,還是過不好這一生”,這句話是個大坑)。抽象思考力和多維認知力是適應時代發展的、人類“遞弱代償”的產物,如果不能用於指導實踐,只能說,是因為你在實踐領域,還延存著很多來自遠古的“歸納”殘餘,說白了,是種思維的怠惰,並不情願真正用抽象思考力考察自己的人生,而將自我的成長動力,仍然還是投注在了“常識”上面

(“未經反思地生活”,才將自己硬生生地活成了扁平的理論,而非活靈活現、能夠滋養自己、指導自己的理論)。

從邏輯變革與非連續性看“知行合一”的重要意義

所以呢,理論沒錯,抽象是好,因為它是時代對人“代償”的要求,它能夠不斷打破我們侷限於經驗中的有限認知,不斷突破生命的邊界,抵達更高維存在的彼岸——那些所謂智識追求、精神追求的東西,這就是邏輯變革與非連續性的意義所在(世界發展本身就是非連續的,這才為相對“連續”的邏輯建構和無限迭代提供了可能

)。人類突破自身的動力無有限制,時代發展,“代償”的要求已從“求穩”到了“求變”,沒有一種在文化上的創新意識,沒有從安於現狀到追求未知的動力,沒有“知行合一”的覺悟,你將不能有效跟上“遞弱”對你削減的速度

從邏輯變革與非連續性看“知行合一”的重要意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