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行合一:為什麼“看了很多文章,自我仍沒有提升”?(P1)

首先建議還沒有看前面文章的小夥伴,先看一下前面對於知識樹、精力管理、熵增定律的解析,來建立底層框架。我更願意讀者看到一個流暢完整的過程,而不是一篇又一篇的概念。就像我常用的一個例子,記住11個地點你很可能記不住,而坐一輛公交車,就可以輕鬆掌握了。所以即使影響推薦或閱讀量也沒關係,這樣是對讀者更負責。

所以就像連續劇一樣,先做一下前情提要。前面我們瞭解了精力管理,用訓練運動員的方式培養自己的習慣,自然是高效的。也瞭解了熵增定律,像任正非所言要讓自己保持開放、居安思危,通過建立耗散結構使自身或企業不斷變強,過上自己想要的生活,讓企業更加壯大。掌握了這兩個底層知識其實就一下子學會了以下內容:認識自我、時間管理、情緒管理、體能管理、習慣管理、成長型思維、流量思維、複利思維、舒適區。所以沒看的小夥伴可以回頭再看一下前面的文章。

這麼多的內容是需要時間消化的,相信大家都有這種體會,每天看了幾篇文章,似乎學到了什麼,又似乎什麼也沒學到,但一轉眼一年過去了,什麼也沒改變。這是為什麼?

知:這個知識真的掌握了嗎?

1、知識的層次不夠:知識太零散或不夠深入,沒有做到聚沙成塔、集腋成裘,沒有底層框架支撐的知識就像離開樹枝的樹葉,隨風飄落。知識也是有樹幹樹枝樹葉之分的。就像學生一道題反覆錯,並不是題的問題,而是這個題目涉及的知識沒有完全掌握。

2、知識的深度影響行動:有一個很普遍的現象,就是自己想開一個咖啡店,結果去找毫無經驗的朋友諮詢該怎麼開。實際上應該找開過店的人、或相關的書籍資料更加靠譜。找了朋友,朋友糊弄兩句聽說破產的例子,自己也就沒有後續行動了。沒有動力自然也就不會前進。

行:真的踐行了嗎?

1、不經歷實踐,知識只是流於表面:實踐才能將知識內化,並且無形中可以補充更多細節,所謂書到用時方恨少,事非經過不知難。通過實踐可以給予寶貴的反饋,就像看完遊戲裡的英雄教學視頻,接著去排位賽驗證,才能有效消化知識。

2、不能指導實踐的知識,無用:我想現在大家腦海裡應該浮現了好多好多雞湯文,功利性地講是毫無用處。清朝顧炎武講“清談誤國”,也就是現在的“空談誤國,實幹興邦”。這些知識除了能增加一下吸引人眼球的談資以外,沒有其他用處。

知行合一:為什麼“看了很多文章,自我仍沒有提升”?(P1)

所以也就慢慢引出了這個詞“知行合一”,早在明代的王陽明就提出了這個觀點,即認識事物的道理與在現實中運用此道理,是密不可分的。下一篇我們一起來看究竟該怎樣知行合一,找出具體的可執行的步驟。

喜歡的朋友可以關注分享這個夢想有一天寫到100萬字的作者,我會在這裡和你一起成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