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夜詩詞:昨夜星辰,點點光輝,情,在眉目之間,在迢迢河漢

昨夜星辰,點點光輝,伴著夜幕低垂。兩三點,若隱若現;七八個,婉轉低迴。情,在眉目之間,在迢迢河漢。


清夜詩詞:昨夜星辰,點點光輝,情,在眉目之間,在迢迢河漢


《無題·昨夜星辰昨夜風》

【唐代】李商隱

昨夜星辰昨夜風,畫樓西畔桂堂東。

身無綵鳳雙飛翼,心有靈犀一點通。

隔座送鉤春酒暖,分曹射覆蠟燈紅。

嗟餘聽鼓應官去,走馬蘭臺類轉蓬。


夜幕低垂,星光閃爍,涼風習習。一個春風沉醉的夜晚,縈繞著寧靜浪漫的溫馨氣息。美畫樓的西畔,桂木廳堂的東邊。詩人甚至沒有寫出明確的地點,僅以周圍的環境來烘托。在這樣美妙的時刻、旖旎的環境中發生了什麼故事,詩人只是獨自在心中回味,我們則不由自主為詩中展示的風情打動了。


清夜詩詞:昨夜星辰,點點光輝,情,在眉目之間,在迢迢河漢


《春宮曲》

【唐代】王昌齡

昨夜風開露井桃,未央前殿月輪高。

平陽歌舞新承寵,簾外春寒賜錦袍。


詩人寫宮怨,字面上卻看不出一點怨意,只是從一個失寵者的角度,著力描述新人受寵的情狀,這樣,“只說他人之承寵,而己之失寵,悠然可會”。


清夜詩詞:昨夜星辰,點點光輝,情,在眉目之間,在迢迢河漢


《送魏萬之京》

【唐代】李頎

朝聞遊子唱離歌,昨夜微霜初渡河。

鴻雁不堪愁裡聽,雲山況是客中過。

關城樹色催寒近,御苑砧聲向晚多。

莫見長安行樂處,空令歲月易蹉跎。


大雁,秋天南去,春天北歸,飄零不定,有似旅人。它那嘹唳的雁聲,從天末飄來,使人覺得悵惘悽切。而抱有滿腹惆悵的人,當然就更難忍受了。對於落寞失意的人,坐對雲山,便會感到前路茫茫,黯然神傷。他鄉遊子,於此為甚。


清夜詩詞:昨夜星辰,點點光輝,情,在眉目之間,在迢迢河漢


《近試上張籍水部》

【唐代】朱慶餘

洞房昨夜停紅燭,待曉堂前拜舅姑。

妝罷低聲問夫婿,畫眉深淺入時無。


僅作為“閨意”,這首詩已經是非常完整、優美動人的了,然而作者的本意,在於表達自己作為一名應試舉子,在面臨關係到自己政治前途的一場考試時所特有的不安和期待。應進士科舉,對於當時的知識分子來說,乃是和女孩兒出嫁一樣的終身大事。


清夜詩詞:昨夜星辰,點點光輝,情,在眉目之間,在迢迢河漢


《活水亭觀書有感二首·其二》

【宋代】朱熹

昨夜江邊春水生,艨艟鉅艦一毛輕。

向來枉費推移力,此日中流自在行。


詩中突出春水的重要,所蘊含的客觀意義是強調藝術靈感的勃發,足以使得藝術創作流暢自如;也可以理解為創作藝術要基本功夫到家,則熟能生巧,駕馭自如。這首詩很可能是作者苦思某個問題,經過學習忽然有了心得後寫下來的。


清夜詩詞:昨夜星辰,點點光輝,情,在眉目之間,在迢迢河漢


《早梅》

【唐代】齊己

萬木凍欲折,孤根暖獨回。

前村深雪裡,昨夜一枝開。

風遞幽香去,禽窺素豔來。

明年如應律,先發映春臺。


這是一首詠物詩。詩人以清麗的語言,含蘊的筆觸,刻畫了梅花傲寒的品性,素豔的風韻,堅強地盛開,並以此寄託自己的意志。其狀物清潤素雅,抒情含蓄雋永。

《軍城早秋》

【唐代】嚴武

昨夜秋風入漢關,朔雲邊月滿西山。

更催飛將追驕虜,莫遣沙場匹馬還。


這首《軍城早秋》,一方面使讀者看到嚴武作為鎮守一方的主將的才略和武功,另一方面也表現了這位統兵主將的詞章文采,能文善武,無怪杜甫稱其為“出群”之才。


清夜詩詞:昨夜星辰,點點光輝,情,在眉目之間,在迢迢河漢


《蝶戀花·檻菊愁煙蘭泣露》

【宋代】晏殊

檻菊愁煙蘭泣露。羅幕輕寒,燕子雙飛去。

明月不諳離恨苦。斜光到曉穿朱戶。

昨夜西風凋碧樹。獨上高樓,望盡天涯路。

欲寄彩箋兼尺素。山長水闊知何處。


碧樹因一夜西風而盡凋,足見西風之勁厲肅殺,“凋”字正傳出這一自然界的顯著變化給予主人公的強烈感受。景既蕭索,人又孤獨,幾乎言盡的情況下,作者又出人意料地展現出一片無限廣遠寥廓的境界:“獨上高樓,望盡天涯路。”


清夜詩詞:昨夜星辰,點點光輝,情,在眉目之間,在迢迢河漢


《如夢令·昨夜雨疏風驟》

【宋代】李清照

昨夜雨疏風驟。濃睡不消殘酒。

試問卷簾人,卻道海棠依舊。

知否。知否。應是綠肥紅瘦。


這首小詞,只有短短六句三十三言,卻寫得曲折委婉,極有層次。詞人因惜花而痛飲,因情知花謝卻又抱一絲僥倖心理而“試問”,因不相信“捲簾人”的回答而再次反問,如此層層轉折,步步深入,將惜花之情表達得搖曳多姿。


清夜詩詞:昨夜星辰,點點光輝,情,在眉目之間,在迢迢河漢


《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時了》

【五代】李煜

春花秋月何時了?往事知多少。

小樓昨夜又東風,故國不堪回首月明中。

雕欄玉砌應猶在,只是朱顏改。

問君能有幾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


詩人竭力將美景與悲情,往昔與當今,景物與人事的對比融為一體,尤其是通過自然的永恆和人事的滄桑的強烈對比,把蘊蓄於胸中的悲愁悔恨曲折有致地傾瀉出來,凝成最後的千古絕唱——“問君能有幾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