串门儿(李现森)


串门儿(李现森)

说起串门儿,感慨颇多。

串门儿,用河南话来说是“串门子”,也管叫“喷闲话儿”。意思是指邻里之间的走动,比较随意,不用带礼品,也不需要预约,说白了,就是聊天,纯属一种休闲活动。

过去人都穷,也没啥娱乐活动,串门儿聊天是有意思的事儿。一个村子里,少则十来户,多则百十户,从来不锁门,啥时候去都是那样。记忆里,爹傍晚喝罢了汤,就去表叔家串门儿,饭后出去走走,几乎成了家常便饭。对于串门儿,二哥学得惟妙惟肖。见爹前脚刚走,他准保也学着爹把“大圪篓”的粗瓷碗往灶台一搁,冲着灶火间或屋里的娘来句“我出去耍一会”,也不管娘答应不答应,拎着褂子往肩膀上一搭就溜了。

串门儿(李现森)

那时我还小,大概有十来岁吧。起初对串门儿也没啥概念,总觉是大人们的事儿,与小孩子无关。后来见二哥乐此不疲,也心生羡慕。瞅着爹去串门儿,便央求着跟爹厮跟着去串个门儿。

串门儿就是好呀。走到谁家的门口,抬脚就进去冲着屋里喊一声,“我说,家里人嘞?”“唉呦,是他叔呀,嫂子咋没呢?”“她呀,搁家刷锅嘞……”大家哈哈笑着进了屋,那叫一个亲热呀,一待就是大半天。

进了院里,也不用客套,很随意,或蹲或坐或谷堆在土坎上、石头上,看到小木桌的烟袋锅子闲着,顺手拿过来,装上一袋烟叼在嘴里,“吧嗒吧嗒”地便有滋有味抽起来。

串门儿(李现森)

串门都唠点啥闲话儿呢?大到广播里的国家大事儿,小到家里的鸡毛蒜皮,把东家的事说给西家,再把西家的事说给东家,无话不说,有时还抬上两句杠,真是乐此不疲。如同戏台上,有文角,有武行;有捧哏的,也有逗哏的,既热闹又好看。

大人们有一搭没一搭地唠着家长里短,而小孩子没事干,就到麦场上的月亮地下疯跑着玩,直到个个打起了哈欠,才会在一声“散了吧”中各自散去。

串门儿带给人们的是邻里的和睦,人际关系的密切,社会的和谐稳定,其实就是农村人的人情之道。其中的妙处,不在于“串”,而在于“聊”,聊庄稼地的收成,聊家长里短,也有很多重大的决定也在串门儿中完成的。

串门儿(李现森)

俗语说“天上无云不下雨,地下无媒不成婚”。表哥生性腼腆,快三十的人了还没找到对象。姑姑来表叔家串门时说起了这档子心事。表叔一听,拍着胸脯说:“这算啥事呀!”

表叔姓赵,爱说笑,是个过路的算命先生。他肚里货儿多,远从纣王残暴、武王伐纣、秦始皇一统天下,近到顺治出家之谜、乾隆海宁探亲、慈禧垂帘听政,口若悬河,如数家珍。

傍晚,来他家串门儿的是一拨接一拨。

说表叔家像个“会议”中心,倒不如说像婚姻介绍所。很多时候,在东一樃头,西一棒槌的闲扯中,那家闺女、小子的高矮、胖瘦、俊丑、家底、择偶标准,甚至是他们的隐私,都让表叔了如指掌,记在了衣兜里的那几张红纸片上。

串门儿(李现森)

之后,表叔对姑姑托付的事很上心。一听说谁家有姑娘待之闺中,就诓人家:“唉呀,不敢说,不敢说……恁家姑娘命软,这可得找个某年某月出生的人,才有后福呀……”末了,还不忘交待一句“回头我帮踩试着,要是遇到了,我给说合下。”直说的来串门的人心花怒放,连称“老赵,好人呀,好人!”

表叔的话,还真有动心的。

表嫂子的爹就其中一位,当表叔给他一说找到那个“贵人”,第二天就催着表叔领俺表哥去他串串门。

那天,刚坐下来,表叔就开了腔,“……这娃有手艺,一个月咋着也能挣个千二八百的,咱闺女要是去了,保准是吃香的,喝辣的,花钱就如流水……”虚的实的,真真假假,表叔这话说的是不打一个隔儿,滴水不漏,专捡好听的来。

串门儿(李现森)

俗话说“跟着杀猪的翻肠子,嫁给当官的做娘子”,表嫂被说的羞红了脸,兀自不语。心里光想美事了,就稀里糊涂、迷迷瞪瞪嫁了表哥。

……

一晃几十年过去了,串门儿跟以前也有了太多区别了,而且也没有以前那种推门就进的事儿了。现如今的串门正成为一种消失的文化,更多的是礼尚往来,没事儿不登三宝殿啊!

或是现在的人们生活压力大,工作节奏快吧,串个门得事先预约,说明去意,否则极可能在电话里得到的答复是:今个临时有点事,改日再聚!究竟有没有事,谁也不知道。

串门儿(李现森)

其次,是为带啥礼品而犯愁。按说串个门儿也没啥事,但空着手去了总觉得脸上不好看,拎少了担心被看轻,拿重了又不值当。还有现今连农村的家里都铺上锃明发亮的地板砖,进了门是否脱鞋,心里也颇为踌躇。不脱吧,一双泥脚贸然闯入,确实为不恭。脱吧,十男九个是脚臭,这脱与不脱,真是两难呀。

于是乎,想串的门儿不串了,该聊的话留着在酒桌上说吧,串门儿就就渐渐地离人们远去了……

串门儿(李现森)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