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个旧锡器那段不为人知的历史故事.

个旧,因锡而生、因锡面立、因锡而兴,是世界闻名的“锡都”,具有悠久的锡业历史。据《汉书·地理志》记载:“武王改滇王国为益州郡,中有贲古县,其北采山出锡,西羊山出银,南乌山出锡”。“贲古”就是远古时个旧的谓称。个旧卡房冲子坡发掘的东汉冶炼遗址,证明了距今两千多年前,个旧先人们就已掌握了铜、锡矿的采选冶技术,在两汉时期已初具规模,元、明时期有了较大发展,清末民初,伴随近代工业的崛起而得到迅猛发展。


【人文】个旧锡器那段不为人知的历史故事.



300年前的康乾盛世,个旧锡业空前兴旺,带动了个旧地区的经济发展,全国各地商贾云集个旧,纷纷建立会馆,开掘洞尖,开办炉号,一时呈现繁荣景象。这时,在个旧出现了走街窜巷的外地“小炉匠”,白天在街头为人们修锅补盆,顺便收点散锡,晚上打制一两件烛台或是酒壶等锡器放在挑里,次日走街时把它卖掉,积累起一定资金后,便开起了固定的打制锡器的堂号,成为个旧锡器兴起的开端。至清代后期,个旧大桥附近的“光明街”已渐渐聚焦起几十家专门打制锡器的手工作坊,并逐渐形成相当规模,这条街后来改名为“锡行街”。锡器制作从此成为个旧的传统手工艺而流传下来。


【人文】个旧锡器那段不为人知的历史故事.


民国初年,个旧的锡器制作渐渐繁荣,并涌现出一批颇具艺术价值的珍品,锡器大师李伟卿的代表作品《关云长勒马望荆州》代表中国参加“巴拿马亚太博览会”的国际展出并荣获金奖,这一历史性作品的出现成为个旧锡器跨入锡工艺艺术殿堂的标志。

民国二十九(1940年),日机轰炸个旧,人心惶惶,锡业萧条,工艺行业日渐冷落,“锡行街”歇业。民国三十四年(1945年),抗战胜利后,锡工艺行业有所恢复,但终因艺人离散,重操旧业者寥寥。


【人文】个旧锡器那段不为人知的历史故事.



建国初期,人民政府重视发展地方工艺美术事业,把长期流散的锡器制作艺人罗耀福、林尚瑛、周维涣、宋文兴、张汝林、蔡宗发等人组织起来,成立锡器生产合作社。不仅恢复了传统锡工艺品的制作,而且在品种花色和构图制作上创新出近20个新品种。并于1956年送北京展出,得到朱德副主席及国内外客商的较高评价。

60年代,计划经济下的公私合营,使“锡行街”消亡。“文革”时期,一大批前人留存的锡工艺珍品被视为“四旧”而毁,个旧锡工艺行业再次进入低谷。


【人文】个旧锡器那段不为人知的历史故事.


改革开放后,国家对锡工艺行业的发展给予大力支持。使凋零的锡工艺重绽新蕾。1978年,建国以来的第一个锡器制作工厂——个旧市锡工艺美术厂成立,罗耀福、林尚瑛等老艺人受聘工作,并尽心传授了一大批传统锡工艺新人,为个旧传统锡工艺的传承作出了重要贡献。期间,个旧锡工艺代表人物——李宗泽(李伟卿之子),10多年来设计出新品80多件,带出徒弟李子森等40多人,作品多次荣获国家大奖,其代表作品“八珍”锡器被国家博物馆永久收藏。1988年被国家授予“中国工艺美术大师”称号。


【人文】个旧锡器那段不为人知的历史故事.



从80年代至90年代,个旧又先后成立了多家锡工艺美术厂,使个旧的传统锡工艺进入新的发展阶段,“锡基合金”运用及“浮雕填漆法”等一些具有创造性的新工艺、新技术和新产品应运而生,成为国内外贸易的畅销品。特别是“锡画”产品的出现,成为个旧锡器独有的标志。

90年代末至二十一世纪,个旧市晟鼎纯锡工艺厂李子森的带领下,在传统锡器制作工艺的基础上大胆改革,勇于创新,先后研发出“斑锡”、“浮雕冷挤压”、“磨砂抛光”、“锡与多材质结合”等技术,突破了传统锡器的工艺表现形式。使锡工艺进入一个新的领域,特别是锡工艺与中国传统文化、民族文化相结合的艺术表现取得丰硕成果。被授予“云南省工艺美术大师”称号。其作品多次荣获国家大奖。


【人文】个旧锡器那段不为人知的历史故事.



如今,个旧锡器制作工艺已被列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其三百多年来的古老技艺、历史文化和匠人精神,在个旧锡工艺企业的共同努力和各级政府的关心支持下,将随着个旧的发展而一代一代的传承下去。

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