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箇舊錫器那段不為人知的歷史故事.

箇舊,因錫而生、因錫面立、因錫而興,是世界聞名的“錫都”,具有悠久的錫業歷史。據《漢書·地理志》記載:“武王改滇王國為益州郡,中有賁古縣,其北採山出錫,西羊山出銀,南烏山出錫”。“賁古”就是遠古時箇舊的謂稱。箇舊卡房衝子坡發掘的東漢冶煉遺址,證明了距今兩千多年前,箇舊先人們就已掌握了銅、錫礦的採選冶技術,在兩漢時期已初具規模,元、明時期有了較大發展,清末民初,伴隨近代工業的崛起而得到迅猛發展。


【人文】箇舊錫器那段不為人知的歷史故事.



300年前的康乾盛世,箇舊錫業空前興旺,帶動了箇舊地區的經濟發展,全國各地商賈雲集箇舊,紛紛建立會館,開掘洞尖,開辦爐號,一時呈現繁榮景象。這時,在箇舊出現了走街竄巷的外地“小爐匠”,白天在街頭為人們修鍋補盆,順便收點散錫,晚上打製一兩件燭臺或是酒壺等錫器放在挑裡,次日走街時把它賣掉,積累起一定資金後,便開起了固定的打製錫器的堂號,成為箇舊錫器興起的開端。至清代後期,箇舊大橋附近的“光明街”已漸漸聚焦起幾十家專門打製錫器的手工作坊,並逐漸形成相當規模,這條街後來改名為“錫行街”。錫器製作從此成為箇舊的傳統手工藝而流傳下來。


【人文】箇舊錫器那段不為人知的歷史故事.


民國初年,箇舊的錫器製作漸漸繁榮,並湧現出一批頗具藝術價值的珍品,錫器大師李偉卿的代表作品《關雲長勒馬望荊州》代表中國參加“巴拿馬亞太博覽會”的國際展出並榮獲金獎,這一歷史性作品的出現成為箇舊錫器跨入錫工藝藝術殿堂的標誌。

民國二十九(1940年),日機轟炸箇舊,人心惶惶,錫業蕭條,工藝行業日漸冷落,“錫行街”歇業。民國三十四年(1945年),抗戰勝利後,錫工藝行業有所恢復,但終因藝人離散,重操舊業者寥寥。


【人文】箇舊錫器那段不為人知的歷史故事.



建國初期,人民政府重視發展地方工藝美術事業,把長期流散的錫器製作藝人羅耀福、林尚瑛、周維渙、宋文興、張汝林、蔡宗發等人組織起來,成立錫器生產合作社。不僅恢復了傳統錫工藝品的製作,而且在品種花色和構圖製作上創新出近20個新品種。並於1956年送北京展出,得到朱德副主席及國內外客商的較高評價。

60年代,計劃經濟下的公私合營,使“錫行街”消亡。“文革”時期,一大批前人留存的錫工藝珍品被視為“四舊”而毀,箇舊錫工藝行業再次進入低谷。


【人文】箇舊錫器那段不為人知的歷史故事.


改革開放後,國家對錫工藝行業的發展給予大力支持。使凋零的錫工藝重綻新蕾。1978年,建國以來的第一個錫器製作工廠——箇舊市錫工藝美術廠成立,羅耀福、林尚瑛等老藝人受聘工作,並盡心傳授了一大批傳統錫工藝新人,為箇舊傳統錫工藝的傳承作出了重要貢獻。期間,箇舊錫工藝代表人物——李宗澤(李偉卿之子),10多年來設計出新品80多件,帶出徒弟李子森等40多人,作品多次榮獲國家大獎,其代表作品“八珍”錫器被國家博物館永久收藏。1988年被國家授予“中國工藝美術大師”稱號。


【人文】箇舊錫器那段不為人知的歷史故事.



從80年代至90年代,箇舊又先後成立了多家錫工藝美術廠,使箇舊的傳統錫工藝進入新的發展階段,“錫基合金”運用及“浮雕填漆法”等一些具有創造性的新工藝、新技術和新產品應運而生,成為國內外貿易的暢銷品。特別是“錫畫”產品的出現,成為箇舊錫器獨有的標誌。

90年代末至二十一世紀,箇舊市晟鼎純錫工藝廠李子森的帶領下,在傳統錫器製作工藝的基礎上大膽改革,勇於創新,先後研發出“斑錫”、“浮雕冷擠壓”、“磨砂拋光”、“錫與多材質結合”等技術,突破了傳統錫器的工藝表現形式。使錫工藝進入一個新的領域,特別是錫工藝與中國傳統文化、民族文化相結合的藝術表現取得豐碩成果。被授予“雲南省工藝美術大師”稱號。其作品多次榮獲國家大獎。


【人文】箇舊錫器那段不為人知的歷史故事.



如今,箇舊錫器製作工藝已被列為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項目,其三百多年來的古老技藝、歷史文化和匠人精神,在箇舊錫工藝企業的共同努力和各級政府的關心支持下,將隨著箇舊的發展而一代一代的傳承下去。

聲明:轉載此文是出於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註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網聯繫,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