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味兒”

民以食為天,飲食是人們生活的頭等大事,無論走到哪裡,我們都要與飲食相伴相隨。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人們生活水平不斷提高,旅遊業成為近幾年的新興產業,精神追求日漸成為人們進行旅遊活動的基本訴求,而飲食也是精神追求中的一部分,品嚐當地美食可以感受不同區域的飲食特點,獲得精神上的愉悅。在旅遊的六大要素“食、住、行、遊、購、娛”中,“食”被排在了第一位,可見飲食在旅遊活動乃至人們旅遊需求中的重要地位。近年來西安的旅遊業大興,小編就為大家介紹一下西安有代表性的美食。

地域不同,文化不同,在人們長期生活實踐下的飲食文化也不盡相同。陝西位於西北內陸腹地,但又跨黃河流域與長江流域的兩類地區,在飲食的原材料上可以兼取南北兩地,但總體上以北方飲食為主。西安地處關中盆地,其飲食具有濃厚的西北風情。

西安,古稱長安,因位於關中平原中部,自古灌溉發達,盛產小麥,是我國重要的商品糧產區。因此,西安麵食豐富,麵食主要有面條、鍋餅和蒸饃。對於麵條而言,與麵食大鄉山西不同的是,山西注重麵食的形制,而西安側重於澆頭。對於西安麵條,外省人最為熟悉的是“biangbiang面”與岐山臊子面。

西安“味兒”

"biangbiang面”的“biang”字是目前筆畫最多的漢字,此字的發音又是漢語拼音組合之外的,為方便人們記憶,便以拼音代替。此面因在入鍋前要在案板上反覆揉搓、拉扯、摔擊,發出“biangbiang”的聲音而得名,又因其面寬如褲帶,又稱“褲帶面”。

西安“味兒”

biangbiang面

“biangbiang面”的面由上等麵粉精製而成,口感爽滑勁道,加入炒制好的蔬菜丁和肉片以及特製的油潑辣子,味辣而香。

西安“味兒”

岐山臊子面

而岐山臊子面以“薄、盤、光、酸、辣、香、煎、稀、汪”為特點,這九字將麵條、麵湯、味道精準地概括了出來。岐山臊子面的麵糰要擀成薄到透明的麵皮,再用鍘刀切成兩分寬的細條,因而又稱岐山鍘面。配面的澆頭仍是五花肉丁與蔬菜丁的結合。其特色在於煸炒五花肉丁時,待收幹水分後,把大量柿子醋順著鍋邊倒下去,熱鍋上頓時騰起一陣白煙。醋在此時被嗆熟,沒有了生醋的澀味而使口感變得更加柔和,醋香與肉香完美地融合在一起。此外還有油潑面、蒜蘸面、蕎麵等,口感各不相同。

除麵條外,陝西的鍋餅也極具特色,和陝西人直爽的性格相得益彰。

西安“味兒”

陝西鍋餅又叫鍋盔、鍋魁、鍋盔饃、幹膜,是西安人喜愛的傳統麵食小吃。湖北的鍋盔是直徑20釐米左右的薄薄的脆餅,而陝西的卻是直徑寸許,厚一寸,重5斤的圓形大餅。省外人編成的順口溜“陝西十大怪”中,有一怪為“烙饃像鍋蓋”,指的就是鍋盔。鍋盔製作工藝精細,素以“幹、酥、白、香”著稱。乾硬耐嚼,內酥外脆,白而泛光,香醇味美。鍋盔按口味可分為原味、五香、油酥等。但等鍋餅放涼後,韌性無比,對於大多數外省人是吃不慣的。此外,蒸饃也是陝西人喜愛的麵食之一,在紅白喜事的宴席上,總有蒸饃的身影,而蒸饃卻是就著辣子吃的。除作為日常乾糧外,還有在特定節日製作的花饃。

西安“味兒”

花饃

人們將麵糰揉、搓、捏,再用剪刀、木梳、頂針、竹棍等工具將麵糰剪、壓、排、扎製作出形態各異的萬物生靈,再拿一些花朵、椒粒、豆子把眼睛一點,用紅、黃、綠、藍等食用色素將枝葉花瓣塗染,組成不同的圖案……每個花饃的製作,工藝都相當講究,要經過凝水、和麵、制酵、揉麵、捏形、醒饃、蒸制、著色、插面花等多道工序。各種美觀的花饃也成為關中百姓對美好生活的祝願。

在風味上,西安飲食以“酸、辣、香”為特色。關中人尤愛吃辣,許多地方只是將辣椒作為一種調味品,甚至不吃辣,而西安人卻將辣椒作為一道菜,俗稱“油潑辣子一道菜”。西安人所認為的不辣相當於外省人中的微辣甚至中辣。在西安飲食,會發現每個餐館的餐桌上都會放著一小罐油潑辣子,其辣子有特別的香味,即使平素不吃辣椒的人們也被引誘地想要嘗一下。陝西涼皮以醋和辣子為主調料,吃到嘴裡酸辣爽口。若不加辣子便品嚐不到涼皮應有的味道。

西安“味兒”

西安涼皮

在永興坊一家店鋪裡售賣酸辣豆花,如果說南方的甜豆花給人的感覺是甜蜜的,那麼西安的酸辣豆花給人的感覺則是熱情直率的,讓人流連忘返。山西豆花也是鹹的,但其中加的是韭菜花與滷汁,因此西安的酸辣豆花便獨具一格了。

西安人愛辣子大概與其地理環境與長期的生活實踐有關。“八百里秦川土飛揚,三千萬老陝高唱秦腔,調一碗粘面喜氣洋洋,沒放辣子嘟嘟囔囔”,在又乾又硬的黃土中生活的西安人,吃一口辣子讓人爽快無比,也讓人更有精神投入到勞作當中。

西安作為十三朝古都,自然在飲食上也具有宮廷特色,自古就有著“長安美餚,華夏古饈”的美譽。中國歷史上最豪奢的宴席“燒尾宴”和“曲江遊宴”,由於上層貴族尤其是宮廷對飲食的細緻要求,也帶動陝西飲食文化的發展,飲食品種和工藝的豐富。西安名菜“葫蘆雞”,相傳出自於天寶年間唐玄宗禮部尚書韋陟的家廚之手。

西安“味兒”

葫蘆雞

選用的母雞經過清蒸、籠煮、油炸三道工序,色澤金黃,外酥裡內,蘸上特製的調味料,香爛味醇。而作為西安飯莊的看家菜之一——涼拌腰絲,是西安飯莊已故名廚曹秉均在唐代《玉食批》中的“酒醋白腰子”的基礎上演變而來的。選用上等豬腰子,刀工細緻,烹調講究,是溫拌菜的代表作之一。此外還有枸杞燉銀耳、煨魷魚絲、水晶蓮菜餅、三絲皮、奶湯鍋子魚、口蘑桃仁汆雙脆、雞米海參、釀金錢髮菜等都是驚喜講究的陝西特色傳統菜。

西安飲食西北風味濃厚,具有獨特的回民飲食特色。

西安“味兒”

中原文化與外族文化的兼容幷蓄歷史上,陝西一直是我國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絲綢之路的起點。自西周定都鎬京(今陝西西安市西南)伊始,各地諸侯、商賈彙集於此,將各地風俗習慣帶到此處,也包括飲食習慣。之後,漢朝武帝派張騫出使西域,打通了漢王朝與西方各國的聯繫,開啟了絲綢之路,來自亞歐非各地的商人、使團在此聚集,他們不僅進行經濟貿易,同時帶來了中亞和西亞獨特的文化,也將他們的飲食帶到了都城,最具代表性便是回族清真食品。最為人們所熟知的便是牛羊肉泡饃。

西安“味兒”

牛肉泡饃

泡饃湯清肉香,既可以品嚐到牛羊肉的肥美,又可以品嚐到饃的甘美。正宗的泡饃,應是客人自己掰饃,然而外地人到西安卻是機器切割的饃,便少了其中的樂趣。在回民街中的“賈三灌湯包”也是回民小吃,是回民賈三經過多年的潛心研究下,創制的以“灌湯”形式的包子。嘗包先喝湯,品嚐正宗灌湯包要先用筷子夾起來搖一搖,然後在麵皮上戳個洞,將湯汁倒在湯匙裡,品湯的香美,最後吃剩下的包子。賈三灌湯包湯汁香醇不油膩,其肉軟爛卻能嚐到肉的纖維感。於個人而言,是到目前為止最美味的灌湯包。

西安“味兒”

賈三灌湯包

西安除正式的特色主食菜餚外,還有品種多樣的各類小吃。肉夾饃、肉丸胡辣湯、金線油塔、紅柳烤肉、柿子餅、石榴汁、甑糕等都是老少皆宜的風味小吃。

關中飲食繼承王朝遺風,吸收外來風味,融匯各族特色,形成了別具一格的飲食風尚。到了西安,我們除走近歷史,感受周秦漢唐的王朝輝煌外,更要品味其多樣飲食。在西安旅遊,人們參觀完各個歷史遺蹟後,飢腸轆轆,自然而然就會想到在何地消除腹中的飢餓感。因此,我們會發現,西安城除了各個景點的遊客眾多之外,另一個人群密集的場所便是各個小吃街。幾乎家家滿客,甚至將餐桌擺到過往的街道上。即使人多的摩肩擦踵,人們仍要擠入其中,排起長隊,只為尋找那“傳說”中的美食。如此這般,飲食成為旅遊中六大要素中的首要要素也不為過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