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紅兵:這樣上課,才叫把課堂還給學生

用教材教人,不是教材有什麼咱就教什麼,而是學生需要什麼我們才教什麼;不是根據教材的結構來選擇教學的結構,而是根據學生的心理結構、學生的行為規則來決定教學的結構和規則的。

對於教參一定要有自己的判斷和思考

我們過去講教教材,老師上課幹什麼,教書的,教什麼書,就是教課本、教教材,教材有什麼咱就說什麼,教材怎麼說咱就怎麼教,後來就變成教參怎麼說我們就怎麼說。老師備課就是備教參,把教參的內容轉變成教學的內容,後來我們發現一個問題,就是市場上有很多教輔讀物,這個教輔讀物就是根據教參所進行的二次加工、三次加工,這樣一來我們老師想說什麼,學生基本都知道,老師就尷尬了。

我們今天不講教教材,換一個概念,用教材教,用教材教人,用教材教學生。

什麼叫作用教材教人?不是教材有什麼咱就教什麼,而是學生需要什麼我們才教什麼;是針對學生的需求來進行教學的。不是根據教材的結構來選擇教學的結構,而是根據學生的心理結構、學生的行為規則來決定教學的結構和規則的。這句話非常抽象,很難懂,把它展開來大家就知道了。

第一,什麼是學生已經懂的?

學生已經懂的作為教師你只需要檢查就可以了,我們在這一個環節上發現很多老師有毛病,什麼毛病,孩子已經知道了的東西,他還在喋喋不休、嘮嘮叨叨、沒完沒了地講個不停,學生已經懂的,你只需要檢查就可以了。

第二,什麼是學生不懂的?

但是請注意他看了教材自己可以搞懂一些東西的,學生的大腦不是一片空白,如果是一片空白你只要填充就可以了,學生不懂,但是看了教材自己可以搞懂一些內容的,你就讓他看教材好了,看完以後讓他去概括,讓他去提煉,概括不到位你幫他,提煉不到位你幫他。

第三,什麼是學生不懂,看了教材也不懂,他需要合作學習才可以搞懂的?

那你就組織討論和交流好了,實話實說,我們現在有些公開課的合作學習,純屬作秀,這個討論純屬多餘的,它不是真討論,上課不到10分鐘,老師就說:“同學們,你們前後兩排4個同學討論討論。”討論不到1分鐘就解決了。這討論有價值嗎?另外所謂的小組討論,小組的成員構成是有講究的,不是隨便前後兩排4個同學就可以討論討論的,小組的成員之間要差異最大化才有價值,才有團隊的價值。

第四,什麼是必須老師講的?

學生不懂,看了教材也不懂,通過討論還不懂,這個時候老師再不講的話,你的良心何在?該老師講的時候,你就要講。

第五,如果老師講了學生還不懂,那就必須實踐活動一下了。

你別以為老師所講的一切學生都會聽懂,老師講了學生也不懂,教師就進行活動設計,就讓孩子們實踐實踐、活動活動。

我舉一個很簡單的例子:

比如,體育老師教孩子學游泳,你在教室裡講游泳的理論、講浮水的知識、講滑水的動作,但你就是不讓孩子下水,你說孩子會游泳嗎,孩子永遠學不會,你只有把孩子丟到水裡去,孩子才能學會游泳,他需要實踐才能掌握。

啟發式教學 ≠ 問答式教學

關注教學策略的選擇,老師怎麼做,老師做得怎麼樣。關於教學方式、教學策略現在都在談什麼啟發式,所謂的啟發式,我們有很多老師就把它理解成為問答式,老師提問題學生回答,老師不斷的提問題,學生不斷的回答,這就是啟發式。姑且承認這個啟發式,我們還是發現這裡頭有毛病。

問題之一,機械問答。

我曾經聽了一堂很極端的課,這一堂課聽下來,老師的問題一共117個,絕大部分是無效問題,一個問題拋出來,他要讓孩子們思而得知,如果孩子們不假思索異口同聲都能回答的問題,那就不是問題,我們老師設置的問題,一定要適度超越當下學生的水平,適度超越。

問題之二,單一模式。

單一模式就是老師提問題讓孩子一起來回答,眾聲回答。這個眾聲回答會帶來什麼問題?濫竽充數!大合唱就導致濫竽充數,濫竽充數的最後結果是把學生的問題全部遮蔽掉了,你都不知道學生問題在哪裡。

所以我建議各位校長,你們如果聽課,千萬不要坐在後面,如果有可能你就坐在前面,你去看孩子的嘴巴就知道了,我剛才說第一個看孩子的眼神,第二個看孩子的嘴形,孩子有些嘴巴雖然張著,但是聲音很輕,他說錯了老師都沒有聽到,有些孩子雖然嘴巴張了,但是沒有吐出詞來。這就把問題全部給遮掉了。合唱不太好,那就獨唱,獨唱可以把問題暴露出來。

問題之三,“即問即答”。

什麼叫作“即問即答”?老師提出問題,立刻就叫學生回答,有兩種可能。

第一種可能,學生可以回答,但是請注意,如果學生立刻就能回答,說明什麼,說明你的問題沒有價值,說明你的問題根本就不需要思考,所以沒有價值,他已經會了。

第二種可能,學生回答不了,回答不了的原因是什麼,你不給他思考的時間,你說他怎麼能回答,所以為什麼我們的老師不能夠讓孩子閉上眼睛想一想呢。

所以我建議大家,如果發現這個情況,還是希望我們的老師給孩子一點思考的時間和機會,給孩子一點思考的空間,不要盲目地追求熱鬧。

這才是真正把課堂還給孩子,這才是課堂教學的意義所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