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说“盖碗”

也说“盖碗”

盖碗的出现我想不是为了茶或者说更多的是为了汤菜。因为碗的造型中国很早就有了,而且饮食基本都是碗,只是大小、口沿、腰腹弧度各有不同。在中国两千余年的饮茶史上,盖碗应该是不折不扣的小字辈。陆羽《茶经》中,专门辟出一章介绍当时的茶器具。寻遍陆羽口中的“二十四器”,找不到盖碗的踪迹。这也难怪,严格意义上的盖碗出现在清早期,比起茶圣陆羽生活的时代足足晚了一千年。

现在各种宫廷剧中,上至皇帝下到庶民都会端着盖碗一通猛喝。

其实,现在我们看到的盖碗大致形成于清代。若是您看到朱元璋端着盖碗茶,那就是不折不扣的穿越剧了。在这儿也是奉劝编剧老师一句,这盖碗虽好可不能乱用。

也说“盖碗”

盖碗的造型我估计底托先出现。唐代有本考据辨证类笔记,是李匡文撰的,叫作《资暇集》又作《资暇录》,一共三卷。其中记载,西川节度使兼成都府尹崔宁有个小女儿。小姑娘爱喝茶,可又嫌茶杯烫手。于是乎,她便将茶杯放在一个小木盘上托着用。结果问题又来了,茶杯放在木盘上端不稳,常常有茶水洒出来。要说这位崔小姐也真是冰雪聪明,她用蜡将茶杯固定在木盘上,这样稳定性大大提高。后来用漆环代替蜡固定茶杯,效果更佳。这种托着茶杯的小木盘,就被命名成了“茶托子”。估计在漫长的历史过程里,茶托子最终变成了两个方向:独立的盏托和成套的盖碗底托。

那么盖子又是怎么出现的呢?带盖子的碗,最早出现在餐桌上。

一方面,碗上带着盖子可以防止灰尘落入食品中。更为重要的是,加了盖子的碗保温效果更好。所以,苦寒之地出身的满族对盖碗十分中意。清朝宫廷餐具中,保留有不少带盖子的大碗。它们或是盛肉或是盛汤,都起到了非常好的保温效果。由于独特的饮食习惯,盖碗出现在清宫之中也就不稀奇了。汤需要保温,茶自然也要趁热喝。久而久之,笨重的餐具化为了精巧的茶器。

也说“盖碗”

这里面有个有意思的点:虽然底托也许更早就出现了,然而早期清宫的盖碗,很多就没有底托。稍微远一点望去,活脱脱是一只吃饭的小碗上扣了一个盖子。盖子几乎和碗口的直径一样,扣在一起像个圆球。这种造型,实际上很大程度上保留了餐具的影子。

盖碗是什么时候定型为盖子、茶碗、底托三只一套、并且附会为象征“天、地、人”三才的,我没有查到确切的记载。但是在历史上,盖碗是完全作为自己品饮的用具的,而不会像今天作为主泡器出现。盖碗开始是每人自用的茶器。很大程度上,盖碗将泡茶化繁为简。清代茶馆文化盛行,和盖碗的出现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现代四川成都盖碗茶就是一个非常明显的早期盖碗用法的孑遗。如今到成都茶馆中,仍是盖碗茶的天下。除去北京,全国爱用盖碗喝茶的估计就是四川人了。其实这成都人喝盖碗茶,也是学自京城。当年清朝统一全国后,在各大城市都派有驻防旗人。像成都城里,就曾建有供八旗兵丁居住的满城。八旗兵,使得成都与京城间有了千丝万缕的联系。满人间流行起来的盖碗,也慢慢传到了成都。京城来的新式喝茶方法,自然是时尚潮流的代表。再加上蜀中的享乐文化与八旗文化一拍即合,于是乎盖碗茶便在蓉城扎下了根。

也说“盖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