炎黄时评:小胡庄红彤彤的样子好可爱

小胡庄,一个非常不起眼的村子。

笔者并不是小胡庄人。没有什么复杂的关系。对小胡庄的了解,笔者虽然很早,早到上小学之前,就腺朦胧胧知道这个村庄。倒不是因为我的外婆家就在小胡庄的隔壁,而是听说过这里是打仗的指挥所。

小时候老年人经常跟我们讲故事,一旦发现我们“不听话”就会吓唬我们说,鬼子来了,还扛着枪,见到小孩,咔嚓一下,白刀子进去红刀子却不出来,咋的?把小孩子挑在枪头刺刀上!血腥的故事,小时候就记得。蛮可怕的!所以,见到日本鬼子,就得“跑反”。据说,日本鬼子在钱集设立据点、碉堡,往我们这一带扫荡。为什么?因为我们这一代有新四军临时指挥部,还有淮海党政领导机构。那时就知道刘老庄、就知道小胡庄。

那时,在北京的“大官”也曾经到我村庄上来过,在我家门口来回走过三四遍,往北走了几家,就又折回头。因为我们村庄很长,我家就是村庄的CBD,所以比较起来还是比较长辈的。而我祖父是党员,当过农会会长,又当过德方乡长。有好多人怀疑此“大官”是来找我祖父的。不过我祖父70年代初在我出生不久就去世了,大概我才三四岁的样子,模模糊糊记得祖父背着我干活。

我们都无从知道历史的真相。前不久我老三还提到过此事。随着那一代人的故去,一切都将雨打风吹去。叹息没用,我们也是,也将随着雨打风吹去,留不下一根骨头一块肉。

如今,国家和平,社会和谐,人民幸福,日子过得好了,大家都更加珍惜来之不易的今天。小胡庄群众大概是这一带觉悟比较高的、比较早的,他们知道没有革命先烈的牺牲奉献,就没有如今幸福的生活。

小胡庄的群众知道珍惜历史,他们打出了传承红色基因,弘扬红色文化的旗帜,就是对革命先烈最好的纪念。树立刘少奇铜像、修整刘少奇广场、组织刘少奇诞辰120周年座谈会、建立小胡庄红色文化大院、组织红色文艺节目演出、组织“红色文化与绿色经济融合发展论坛”,后面还会有一系列的行动。这种想干事的样子,都挺好!

历史不应该忘记的!(写于2019年3月29日)

作者简介:根华,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会员,江苏省文艺评论家协会会员,中国人文经济网特约评论员。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