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說“夷陵之戰”是劉備一生中最大的敗筆?

魔力俠曹操


公元221年四月劉備稱帝。劉備為奪回荊州和為關羽報仇。六月決定出師,張飛還沒出發就死了。東吳邊已經提防劉備來伐,已佈下防線。孫親自坐鎮武昌。蜀漢東吳決戰是在夷陵猇亭這兩個地方,所以史稱夷陵之戰或猇亭之戰,是三國的三大戰役之一。三大戰役對三國的格局影響很大。官渡之戰影響了北方的歸屬。赤壁之戰後曹操再也不能越過長江。夷陵之標誌著蜀漢退出爭天下,之後三國疆域再無大的變動。



第一階段蜀漢進攻,東吳求和。公元221年七月馮習吳班率四萬先頭部隊攻破東吳第一道防線巫縣和秭歸。東吳防守將領是陸遜、李異、劉阿等。武陵五谿蠻夷派使請兵,並起兵響應。東吳派步騭率萬人防守五谿蠻夷。公元222年正月吳班、陳式等進軍至夷陵。已經深入吳境六百里。在這段時間裡東吳不斷的派使者向劉備求和,劉備不同意。諸葛瑾還寫信給劉備。


第二階段蜀漢東吳相峙,蜀漢求戰東吳避戰。

公元222年正月劉備回到秭歸,二月率諸軍進軍到夷陵、猇亭跟吳軍對峙。當時黃權建議讓他率領一支軍隊試探吳軍深淺,陛下在後方坐鎮。劉備不聽,讓黃權率萬人在江北防魏國。劉備駐軍在夷陵跟猇亭,東吳任命陸遜為大都督率軍五萬跟蜀漢軍對峙。派馬良去武陵召撫蠻夷。當時劉備是連營七百里,就是從巫到夷陵猇亭之間是有駐軍的。三國志:備從巫峽、建平連圍至夷陵界,立數十屯。劉備為引誘吳軍戰,特意派吳班率數千老弱在平地駐營。陸遜不上當,劉備只能召回伏兵。當時還派將領進攻夷道,把孫桓部包圍了。陸遜還是堅守在猇亭夷陵。


第三階段:蜀漢連續三敗

1公元222年閏六月夷陵猇亭之敗,蜀漢軍被破四十餘營。張南、馮習及胡王沙摩柯戰死,杜路、劉寧等投降。朱然率軍進攻在夷道包圍孫桓的蜀漢軍。 三國志:然別攻破備前鋒,斷其後道,備遂破走。劉備不得已向西退。

2馬鞍山之戰,蜀漢軍死者萬數。別督傅肜斷後戰死。程畿率水軍撤退,不願意獨自逃。轉身跟吳軍交戰,戰死。

3秭歸之敗。劉備一跑,東吳一路追。在秭歸又跟來追擊的吳軍激戰。損失數目不詳。荊州議曹從事王國山戰死。三國志:軍敗於秭歸,遇害。秭歸之敗,蜀漢又損失慘重。只有向寵的部隊成建制退回永安。三國志:先主時為牙門將。秭歸之敗,寵營特完。而黃權歸蜀之路讓吳軍切斷了,只能投降魏國了。

秭歸之敗後,劉備再往西跑。還是把潰兵留下的東西燃燒堵路才得以倖免。



夷陵之戰(猇亭之戰)是劉備征戰一生中,最大的敗筆。原因:

第一劉備東征的軍隊是蜀漢的精銳

劉備東征的目的是為了奪回荊州,所以所帶的軍隊是最精銳的。錢沒有能賺、武器沒有了可以再打造。就如二戰時敦刻爾克大撤退。雖然英軍失去了大量的裝備和軍需物資,但保留下一批經過戰爭考驗的官兵,為以後的戰爭保留了一大批具有戰鬥經驗的官兵,這些回到英國的官兵,絕大部分都成為日後反攻的骨幹力量。 蜀漢這些軍隊都是跟著劉備南征北戰。不是一二十年能恢復的了。就算等蜀漢的小孩長大也兩一二十年。戰鬥經驗的培養呢?劉備東征人馬不詳, 就算是損失不到五萬人,那也佔了蜀漢軍隊的一半。我認為是不止的。據魏人傅子的記錄劉備是損失了八萬人,我認為可信。東征是決定蜀漢成敗的關健。劉備不會就四萬人去打東吳。(公元215年東吳進攻荊州,劉備從成都率五萬到荊州支援關羽。)劉備當時連營七百里,就算劉備把大部分人馬就集結在夷陵。但巫到夷陵之間七百里總要有駐軍吧,算一萬五好了。(三國志:備從巫峽、建平連圍至夷陵界,立數十屯。向寵也是駐軍在秭歸)黃權督江北諸軍防魏國,一萬人。據晉書:謝艾曰:昔耿弇不欲以賊遺君父,黃權願以萬人當寇。乞假臣兵七千,為殿下吞王擢、麻秋等。難道劉備就憑那兩三萬人跟東吳相拒半年?當時東吳可是有六萬人。(陸遜五萬、步騭一萬)劉備當時跟陸遜在猇亭相拒。還派人把孫桓的五千人圍在夷道。(要圍五千人,怎麼也得一萬以上)難道劉備就憑兩萬人在猇亭擋住陸遜? 所以說劉備東征在八萬以上,加上武陵郡、南郡響應的地方武裝就更不止了。零陵郡桂陽郡也都有響應。雖然三國志並沒有記錄劉備的人馬。但還是有提到劉備的人馬要多過陸遜的。三國志:備(劉備)軍眾甚盛,彌山盈谷,桓(孫桓)投刀奮命,與遜(陸遜)戮力,備(劉備)遂敗走。 魏書有記錄公元221年六劉備派馮習、吳班率四萬人攻秭歸。那只是蜀漢的先頭部隊。魏書也講了是支黨。

第二損失文武,非一州所有。 據三國志劉備帶去的文武有: 戰死的有:1大都督馮習2侍中馬良、3、4、別督傅彤、趙融、5、督前部張南、6議曹從事王甫、7從事祭酒程畿、 投降的有:1鎮北將軍黃權、2治中從事龐林(龐統弟弟)、3南郡太守史郃、(黃權江北軍封侯四十二人,將軍郎將一百多人)4杜路、5劉寧 活著回到蜀中的有:1、2領軍吳班、陳式、3護軍陳到、4別駕從事李朝、5宜都太守廖化、6牙門將向寵7別督輔匡 有名字的19人,戰死7人、投降5人、回到蜀中的7人。損失了三分之二。中低級將領損失更大。曹操赤壁之戰、烏林之役大敗也沒有損失這麼多文武。這些人才都是劉備數十年集四方精銳。 蜀漢在人才上本來就少於曹魏、東吳。劉備伐吳的文武有益州人、有荊州人、有北方人。北方已歸曹魏,荊州已在東吳手上。所以不可能再從這些地方補充人才了。就像東吳一樣淮泗將領、流亡北士都不是江東人。丁奉原來不過是甘寧潘璋手下一小將而已,到了後期成為東吳統帥。世人為何嘲笑蜀漢廖化。廖化怎麼說也是荊州主薄、宜都太守。 這些人大多參與了劉備奪蜀之戰,爭漢中之戰、還有些參與了赤壁之戰、烏林之役。參與東征的文武普遍要年輕,也久經戰陣。第一代法正、劉巴、龐統、黃忠、關羽、張飛、鄧方、霍峻、馬超等先後去世。第二代高中低級將領又損失慘重,直接造成蜀漢人才斷代。正所謂山中無老虎,猴子當大王。就像二戰時很多國家男的戰死了很多,七十年過去了現在還是男少女多。 馮習、張南、傅彤等都是從公元211年隨劉備入蜀的,經歷了奪蜀之戰、爭漢中之戰。有的還參加了赤壁之戰、烏林之役、南征荊州四郡。可以說是久經戰陣。


第三:夷陵之戰沉重打擊了劉備

劉備自公元184年開始起兵討黃巾到公元222年,征戰近四十年。勝少敗多,屢敗屢戰。五易其主,四失妻子。好不容易得了徐州,又讓呂布奪了。重據徐州,又讓曹操打跑了。投了袁紹、劉表,這兩傢伙又不給力。在特別是在荊州七八年間人馬不過數千,城池不過新野小城。就連劉備自己都對感到前途很秒茫。劉備在荊州時對劉表講:日月若馳,老將至矣,而功業不建,是以悲耳。但劉備仍然沒有放棄。用劉備的話講:然志猶未已。

公元207年劉備見到諸葛亮,諸葛亮為劉備做了戰略規劃隆中對:第一步總攬英雄,思賢如渴,若跨有荊、益,保其巖阻。第二步西和諸戎,南撫夷越,外結好孫權,內脩政理。第三步:天下有變,則命一上將將荊州之軍以向宛、洛,將軍身率益州之眾出於秦川。這樣就霸業可成,漢室可興。諸葛亮給劉備打了一劑強心針。三國志:先主曰:善!於是與亮情好日密。劉備在荊州的七八年間一直在總攬英雄,思賢如渴。一些荊州豪門和北方士人覺還劉表劉琮不足以成大業,於是紛紛寄希望於劉備。三國志:荊州豪傑歸先主日益多。荊、楚群士從之如雲。琮(劉琮)左右多歸先主。

公元208年曹操徵荊州,劉備一路南逃。魯肅這時來見劉備準備去那裡。劉備講去交州投好友吳巨。魯肅講我們聯合抗曹吧。劉備當時也許有試探魯肅的意思,但去交州也是劉備一個選擇。諸葛亮講:事情緊急,請讓我卻向孫將軍求救。孫劉聯合在赤壁之戰、烏林之役大破曹操。三家瓜分了荊州,劉備佔最多。

公元214年拿下蜀地、公元215年分了荊州兩千郡給東吳、公元219年拿下漢中。劉備稱漢中王,達到人生巔峰。

但是之後蜀漢急走下坡。公元219年十二月荊州丟了,關羽身死。丟了南郡、零陵郡、武陵郡。損失六七萬軍隊,人口六十萬多。公元220年守漢中東部上庸房陵西城的孟達降魏,丟了半個漢中郡。損失一萬多軍隊,人口十多萬。公元221年七月—222年八月夷陵猇亭、馬鞍山、秭歸之戰,損失慘重。劉備從此一蹶不振。劉備羞慚憤怒的講:我居然讓陸遜打敗羞辱,難道是天意嗎?以前數次失敗,劉備都能振作起來。現在把失敗歸結於天意。幾個月後劉備開始病重,公元223年劉備去世。




第四夷陵之戰的失敗標誌著三國鼎足而立,蜀漢只能偏霸。

隆中對講:跨有荊益,待天下有變兩路北伐。現在荊州已失,天下又暫無變。經此一戰蜀漢遭受重創。諸葛亮講:此誠急危亡之秋也。公元222年八月劉備退到永安就不回成都了,也是擔心東吳攻入蜀地。東吳這時派人求和。劉備又氣又恨,卻也不得已同意。東征未能收復荊州,東征大敗。也意味著隆中對所講的霸業可成漢室可興的目標無法實現了。

有三個原因:1荊州是把利劍,能直插魏國心臟。東吳的周瑜呂蒙在世時都是建議從荊州北上伐魏的。2荊楚多俊傑。失了荊州,再也不能從這個人才基地補充選擇了。3夷陵之戰的失敗,就只聯吳抗魏自保了。

夷陵之戰後三國的疆域再無大的變動,誰也吃不掉誰。吳蜀兩家只能聯盟抗魏。在夷陵之戰時,吳範就講後當和親。也就是說夷陵之戰後,吳蜀會重新聯盟。只不過吳範沒有講誰勝誰敗。我認為無論誰勝誰敗都會和重新聯盟。公元223年阿斗繼位。鄧芝去找諸葛亮:陛下登基不久,又年幼。應派人跟東吳恢復聯盟。諸葛亮講我也是這樣想的,只是沒想好派誰去。現在我有人選了。鄧芝問誰?諸葛亮回道就是你呀。三國演義:孔明請芝到書院中,問芝曰:“今蜀、魏、吳鼎分三國,欲討二國,一統中興,當先伐何國?”芝曰:“以愚意論之,魏雖漢賊,其勢甚大,急難搖動,當徐徐緩圖。今主上初登寶位,民心未安,當與東吳連合,結為唇齒,一洗先帝舊怨,此乃長久之計也。未審丞相鈞意若何?雖然是小說的,但說出了諸葛亮當時的想法。

從公元223重新聯盟到公元263年蜀亡,四十年間蜀吳再無峰煙。公元229年孫權稱帝,告知蜀漢希望並尊二帝。就是東吳認阿斗是漢帝,蜀漢認孫權是吳帝。但都不認曹丕是魏帝。當時蜀漢上下都建議要跟東吳斷交。因為天無二日,民無二主。諸葛亮講孫權想稱帝不是一天兩天了,之所以忍讓。不過是為掎角之援。如此跟東吳斷交,那我們就要抽相當部分兵力防守東線。還是承認也吧,這樣也不用重兵防備東線。魏國的軍隊也不能全力攻打我們。


小鴻哥


應好友之邀,夷陵之戰之所以成為劉備一生中最大的敗筆,主要是劉備指揮不當導致夷陵之戰給蜀漢的打擊太大了。當然也有認為劉備不該伐吳的。

先說一下這場戰役的大背景,當時由於孫權用武力奪去了荊州,還處死了與劉備交情深厚的關羽,這對劉備而言無疑是一種巨大的挑釁。劉備為奪取本該屬於自己的南郡,就算不濟也要拿下西陵,舉重兵發起了夷陵之戰。這場夷陵之戰劉備不僅出動了大量精銳(兵力達到三萬,結合後期沙摩柯等夷人的加入總兵力可能達到五萬,也有說法是八萬,但這個數據似乎來自孫權一方的宣稱)還有一批人才,諸如馬良、馮習、張南等人(不要以為馮習、張南這些不出名就不重要了,他們能被劉備重用作為蜀漢後備人才的培養,可見他們還是有才能的,要知道當時蜀漢第一梯隊的人才已經處於凋零狀態)。

但是馬良、張南、馮習還有傅肜、胡玉、王甫、沙摩柯等人的隕落、杜路、劉寧等人的降吳。讓蜀漢損失了一批後備人才。另外還有龐林、黃權的降魏,特別是黃權在夷陵之戰中轉而投奔魏國的舉動也很可惜,作為鐵桿的益州派,又受到劉備的重用,是當時平衡蜀漢內部派系的重要人物,而蜀漢唯一的一支水軍也葬送了。許多人才就這樣被劉備送了。

對於蜀漢而言,這無疑是自關羽失荊州以來最慘的軍事挫折,蜀漢數萬精兵的損耗、一批一線和後備人才的喪失、蜀漢的靈魂級別的人物劉備鬱鬱而終(其實劉備之前各種挫折都經歷了,只要劉備能看得開,興許蜀漢還能有恢復的可能,當然也不一定,但是打著中心漢室、宣稱自己是漢室後裔的劉備鬱鬱而終讓蜀漢在之後缺乏了強大的號召力,再也無法像從前那樣聚攏天下人才了,這種吸粉能力是諸葛亮都無法做到的)直接讓蜀漢直接進入暮年。這種挫折是之後蜀漢各大佬無論怎麼休養生息也無法恢復元氣的。

受夷陵之戰影響,蜀國南部叛亂四起,蜀漢的實際控制區一度只有成都附近的四個郡和人煙稀少的西漢中地區。而財力上可以說十分糟糕。與此同時北方的魏國似有趁虛而入的架勢。蜀漢進入生死存亡的關鍵時刻。面對這種局勢諸葛亮花了五年才慢慢穩住。至於光復漢室,那是做夢。

或許損失的精銳還可以通過一段時間來慢慢訓練培養,但是損失的這些人才是蜀漢不能恢復的。

除了上述的使蜀漢蒙受巨大損失外,還有就是劉備在此之前由於已經按照諸葛亮的構想做到了與曹魏、孫吳三分天下,加之荊州的丟失,可能也導致劉備失去了下一個階段性的明確目標。因為諸葛亮當時在隆中對在三分天下後找一個合適的機會北上中原,而荊州又是一個很好的據點,現在荊州丟了不可能只靠益州去北伐吧,而且能夠獨當一面關羽和他手上的三萬精銳也隕落了,可能讓劉備又怒又慌。

另外當時的荊州雖然戰略地位重要,但也正是戰略地位重要導致荊州長期受戰火蹂躪,其狀況在210年後已經遜於益州。比如人口、農業等方面。荊州對於蜀漢而言如果能擁有那是再好不過,但是如果丟失則也不必太過於糾結,特別還不到需要用舉國之兵來奪取的地步。(當時的情況,即便是收復了,又能再維持多久?搞不好魏國與孫權再次聯手)而益州對於蜀漢而言是不容有失的,畢竟那裡是蜀漢的老巢。換句話來講,荊州只是蜀漢先穩住益州的情況後再進一步找機會奪取成為蜀漢統一天下的重要跳板。

或許在劉備看來發動夷陵之戰奪取荊州的努力似乎也沒錯,因為孫權一方動手在先,當時蜀漢內部雖然一部分人不同意伐吳,但有很多人還是想報仇奪回荊州,部眾戰意高昂,出師有名,此時伐吳或許可以奪回荊州,還可以警告孫權老實一點,如果順利的話趁勢滅吳也不錯,到時候就可以為北伐統一天下打下新的有利條件。但是正像我在上面所述即使奪回荊州又如何?很有可能孫權看情況不妙和魏國聯手(在魏國看來即使荊州不在自己手上至少也不能讓蜀漢控制,畢竟蜀漢打的可是光復漢室的旗號時刻準備伐魏,蜀漢獲取荊州對魏的威脅太大了),除非劉備能順利的滅了吳國,但這又不現實。而夷陵之戰最終又在劉備的各種失算下成為自己一生中最大的敗筆。


黎塞留的野望


一部三國史,看的是劉備的一世奮鬥!羅貫中一部三國演義,把劉備寫的哭了一輩子,給後世人一個劉備是哭來江山的印象,我們在這裡,稱劉備為愛哭的劉大爺。


愛哭的劉備

說實話夷陵之戰後,愛哭的劉大爺,眼淚已經哭幹了,夷陵之敗可以說敗光了他的家底,敗光了他的希望,因此成為劉備一生最大的敗筆。


夷陵之戰



夷陵之戰吳軍總指揮

公元221年,東吳以孫尚香回家省親為名,接孫尚香回東吳,孫夫人為掩人耳目,帶劉備的兒子劉禪一起返回。這個事件宣佈孫劉聯盟瓦解,事件的主要矛盾,從原來的孫劉聯盟與魏國的矛盾,變成孫劉之間的矛盾,利益主體發生變化,孫劉之戰,只差一個藉口!

天隨人願,關羽這一次驕兵,不僅送給了東吳一個人頭,同時還送給了劉備一個機會,就是這一機會,讓劉備敗得血本無歸。

一是失去了蜀國大好的形勢

赤壁之戰後,從形式上來講,愛哭的劉大爺是赤壁之戰最大的贏家,不僅獲得了荊州之地,有了安身立命之所,劉備的團隊經過了實踐的檢驗和磨合,可以說初戰告捷,同時為自己招募天下英雄,有了一個很好的平臺,為劉備團隊西取益州,奠定了堅實的基礎,獲取了足夠發展的時間。

夷陵之戰後,大好形勢完全消失了,失去了荊州之地,完全打破了諸葛亮和他在隆中對制定的戰略;虧空的國家實力,國力上被大大的削弱了;損兵折將比較嚴重,造成蜀國人才上比較空虛;挫傷了將士的銳氣。

二是失去了重要的人才

赤壁之戰後,收得魏延和黃忠,形成在武將上有五虎將,謀士上有諸葛亮、龐統,簡雍、糜芳、法正、李嚴、張松等人,可以說是人才濟濟,人心齊備。 夷陵之戰後,損失了張飛,後來又死了黃忠,五虎將就剩下了趙雲、魏延,謀士隊伍上少了龐統,李嚴和張松,以及法正也開始離心離德,最重要的是人心開始散了,隊伍結構變得極其鬆散,個個心懷叵測,另有意志,全面打破蜀國隊伍的人才梯隊建設。

三是失去了發展的根基

夷陵之戰徹底讓劉備集團與東吳集團鬧僵了,和東吳成為了死敵,在形式上不僅要北防北魏,東防東吳;領土地幅面積驟減,糧食產出銳減,從原來的荊州和益州兩地的產出,變成一地的產出。重要的兵力來源人口,也銳減至94萬,從實力對比上來看,完全弱於東吳和北魏,時間越久對劉備越不利,發展已經沒有意義,只不過是垂死掙扎而已。

綜上所述,夷陵之戰這一敗,敗得劉備開始懷疑人生,敗得劉備開始懷疑自己的指揮能力,敗得劉備傷心欲絕,悔不當初,不聽眾人之勸,悔不當初自己不應過分的自相信自己。就因為這一敗,劉備失去的太多太多,致使她原本脆弱的心靈,備受打擊,鬱郁不得終,最後撒手白帝城。

總結劉備,這一敗筆,敗給了時間,敗給了人才,敗給了形勢,敗給了人口,把蜀國最後的希望也敗掉了。


少華聊史


劉備的夷陵之戰,是關羽失了荊州,又損失了劉備三分之一的軍力,丟了一半江山之後發起的一場不該發生的戰爭,因為這一場戰爭是消耗兩弱國的生力,這是魏國最願意看到的事,好在東吳陸遜看到了這一點,立即改變計劃,保家衛國,否則劉備更慘。

劉備不去打荊州,直接攻打東吳,一來自不量力,憑國力,軍事實力,還不到東吳的一半,實實在在的狗急跳牆,孔明,趙雲都勸之無用,這說明什麼,劉備急紅了眼,跟斗雞一樣,哪還顧得上什麼政治,國策,夷陵之戰的基本意思是跟賭徒基本上沒區別,但劉備輸了,而且輸得很慘,陸遜贏了,贏了之後更大的隱患在等著他,所以講劉備的夷陵之戰實屬他一生最大的敗筆,也走到了他人生的盡頭!…近期時間忙很少與諸位網友交流敬請諒解!!!




9紫氣東來


"夷陵之戰"不僅說是劉備一生中最大的敗筆,而且可以說是斷送蜀國之前的勝利成果的戰略上的重要失誤。

"夷陵之戰"是三國時期劉備對東吳發動的大規模戰役,在三國曆史上,它也算是比較大的戰役,有人甚至認為它是三國時期的三大戰役之一。對於劉備來說,這是在沒有諸葛亮在身邊出謀劃策的時候他主動發動的一場進攻性的戰役,而對於東吳來講,確實一場積極防禦的戰役,而且是非常成功的防禦性戰例。


章武元年(221年)七月,劉備稱帝才三個多月,“桃園三結義”之一的關羽被東吳殺害了,後來,張飛也被害了,劉備念及結義之情,心裡十分氣憤,認為與東吳有不可不可戴天之仇,他以替其義弟關羽報仇為由,率軍東征東吳,想打敗孫權,為關羽復仇。孫權向劉備求和不成,便決定向曹魏求和,先化解與北面曹魏的矛盾,以專心對付劉備。

孫權令大都督陸遜率軍應戰,防禦蜀軍的進攻。陸遜是儒率,深通兵法,他了解劉備心裡氣急敗壞想復仇,很有針對性地用以逸待勞的方式來應對蜀軍,以守為主,成功地擋住了蜀漢軍的攻勢。章武二年(222年)八月,陸遜在夷陵一帶,用火攻蜀軍連營的作戰方法對付劉備。當時江南正是炎夏季節,氣候悶熱,而蜀軍的營寨皆是由木柵築成,周圍又是樹林、茅草,決戰開始後,陸遜令吳軍士卒各持茅草一把,乘夜突襲蜀軍營寨,順風放火,蜀營頓時熱火朝天,蜀軍大亂,陸遜乘勢發起攻擊,迫使蜀軍西退,蜀軍慘敗。夷陵之戰是蜀軍在關羽失去荊州之後的又一次慘敗,損失巨大。

戰役失敗後,劉備西逃,但到益州東部之永安便不再西進,孫權獲勝,但他知道適合而止,遣使議和,劉備也沒有能力再戰,同意停戰,在次年四月,劉備便病死於白帝城。

"夷陵之戰"的第一個重大失誤是違背了“隆中對”劉備與諸葛亮制定的蜀國戰略方針,放棄了“聯吳抗曹”的根本戰略原則,將聯盟對象變成了死地,結果使蜀國陷入了遭受兩面夾攻之勢。在成都的蜀軍受北面曹魏軍隊的制約,無法分兵支持東面蜀軍與東吳的戰鬥,劉備盲目冒進,大意輕敵,以勞對逸,造成慘敗。

"夷陵之戰"的第二個重大失誤是劉備軍事謀略上的犯了大錯,他輕視陸遜,不通兵法,在盛夏於樹林裡扎七百里聯營,讓陸遜有了火攻的好機會,在謀略上,劉備自以為是,輕敵失誤,大大地輸給了陸遜,魏文帝曹丕得知劉備連營七百里,就對群臣說:“備不曉兵,豈有七百里營可以拒敵者乎!‘苞原隰[xí]險阻而為軍者為敵所禽’,此兵忌也。孫權上事今至矣。”

"夷陵之戰"的第三個重大失誤讓新建的蜀漢政權受到沉重的打擊,不僅在兵力和物資上損失慘重,而且還有多名將領陣亡,最後,連劉備自己也死了。這次戰役成了蜀國轉向衰落的起點,此後,蜀國開始處於弱勢,儘管諸葛亮仍想出祁山,戰曹魏,但已經力不從心了,蜀國逐漸衰落,到諸葛亮死後,蜀國也就沒有希望了。

"夷陵之戰"也表明,諸葛亮原來同時佔領荊州和益州的戰略決策也許是錯誤的,當兩邊的其中一邊受到攻擊時,另一邊因為太遠便無法支援,荊州與益州離得太遠了,沒有辦法形成掎角之勢,關羽敗走麥城,劉備死於白帝城,或許與諸葛亮的戰略失誤不是沒有關係。

"夷陵之戰"也提示後來的將領,不能倚老賣老,劉備自以為經驗豐富,輕視陸遜,這是造成蜀軍戰敗的主觀原因,其實,陸遜在戰役中的指揮非常出色。劉備敗在謀略上與陸遜差距很大。對於陸遜的出色指揮,史學家陳壽在《三國志·吳書·陸遜傳》中評到:“劉備天下稱雄,一世所憚,陸遜春秋方壯,威名未著,摧而克之,罔不如志。予既奇遜之謀略,又嘆權之識才,所以濟大事也。”文學家陸機在《辨亡論》中贊陸遜說:“漢王亦馮帝王之號,率巴、漢之民,乘危騁變,結壘千里,志報關羽之敗,圖收湘西之地。而我陸公亦挫之西陵,覆師敗績,困而後濟,絕命永安。續以灞須之寇,臨川摧銳,蓬籠之戰,孑輪不反。”

羅貫中對於夷陵之戰,寫詩稱讚陸遜曰:“坐帳談兵按六韜,安排香餌釣鯨鰲。三分自是多英俊,又顯江南陸遜高。”

毛澤東讀盧弼《三國志集解》卷五十八《吳書·陸遜傳》的批語說:“土石為之,亦不能久,糧不足也。宜出澧水流域,直出湘水以西,因糧於敵,打運動戰,使敵分散,應接不暇,可以各個擊破。”

劉備的失敗和陸遜的成功,都是值得關注的,是值得借鑑的歷史教訓和歷史經驗,這也是夷陵之戰給後世留下的寶貴資源。


文城觀點


為什麼說夷陵之戰是劉備一生最大的敗筆

夷陵之戰的發起,嚴重偏離了“隆中對”戰略規劃,以劉備身殞為標誌的慘敗結局,徹底斷送了一統天下的夢想。

夷陵之戰慘敗,造成了無法彌補的惡果。第一個是劉備身死,剛剛成立的蜀漢,失去了領導人,陷入了漢室敗亡“怪圈”,形成了“主少臣強”的的尷尬局面;第二,聯盟破裂,儘管在劉備身死之前,接受了東吳請和,但經此一役,關係再難彌和。之後諸葛亮“六出岐山”,不得不提防這個以前的“盟友”。第三,軍事力量大大削弱,新生代幾乎損失殆盡,重挫了剛剛建國蜀漢集團的士氣。以至在以後的征戰中,“蜀中無大將,寥化充先鋒”。

夷陵之敗,《蜀書》記載有將軍吳班、馮習、陳式(水軍)、鎮北將軍黃權、侍中馬良、五谿蠻夷;《吳書》更為詳盡:“使將軍馮習為大督,張南為前部,輔匡、趙融、廖淳、傅肜等各為別督,先遣吳班”;“斬張南、馮習及胡王沙摩柯等首”;備將杜路、劉寧等窮逼請降;“備因夜遁,驛人自擔燒鐃鎧斷後,僅得入白帝城。其舟船器械,水步軍資,一時略盡,屍骸漂流,塞江而下。備大慚恚,曰:“吾乃為遜所折辱,豈非天邪!”

劉備夜遁;大都督馮習,前部都督張南,五谿蠻夷之王沙摩柯被斬首;杜路,劉寧等投降。備大慚恚,曰:“吾乃為遜所折辱,豈非天邪!”

豈非天邪?特別耳熟的一句話。“吾起兵至今八歲矣,身七十餘戰,所當者破,所擊者服,未嘗敗北,遂霸有天下。然今卒困於此,此天之亡我,非戰之罪也。項羽被十面包圍時,也是這麼想的

天意如此嗎?英雄末路固然令人扼腕,但一步步走向末路,絲毫沒有自身因素嗎?觀其一生行止,高光時刻,已經埋下了敗亡的種子。也許正因為他們的侷限性,人們稱之為英雄。漢高祖卻被人稱做“流氓”,為什麼?能屈能伸,“厚黑”之處,人皆不能及也。

人們從演義中瞭解的劉備,大概是愛哭,臉厚,軟弱。實際上完全背道而馳。先主秉性剛烈,意氣用事,愈挫愈勇,天下英雄,曹操識劉備,劉備又何曾把其他人放在眼裡。

按劉備一生事蹟,治軍有方,於戰略大局略有虧欠。正應了後世一句話:當他手裡只有一把錘子,看什麼問題都像是釘子。當他憑戰鬥,憑堅持就可以打下一片江山,戰略,那是什麼?

劉備畫像:

1,少語言,善下人,喜怒不形於色。好交結豪俠,年少爭附之。

2,督郵以公事到縣,先主求謁,不通,直入縛督郵,杖二百,解緩系其頸著馬柳,棄官亡命。

_鞭打督郵,是劉備做的

3,至下邳遇賊,力戰有功,除為下密丞。

_遇賊力戰有功

4,數有戰功,試守平原令,後領平原相。

_公孫瓚處屢立戰功

5,布虜先主妻子,先主轉軍海西。楊奉、韓暹寇徐、揚間,先主邀擊,盡斬之。

_領徐州牧,為呂布所敗,征戰不休

6,呂布惡之,自出兵攻先主,先主敗走歸曹公。曹公厚遇之,以為豫州牧。

_進入曹公視野

7,先主乃殺徐州刺史車胄,留關羽守下邳,而身還小沛

_叛出曹營,又入徐州

8,曹公東征先主,先主敗績。曹公盡收其眾,虜先主妻子,並禽關羽以歸。

_一敗於曹操

9,紹遣先主將本兵復至汝南,與賊龔都等合,眾數千人。曹公遣蔡陽擊之,為先主所殺。

_官渡之戰袁紹陣營,一敗曹操

10,曹公既破紹,自南擊先主,拒夏侯惇、于禁等於博望。久之,先主設伏兵,一旦自燒屯偽遁,惇等追之,為伏兵所破。

_在劉表處,火燒博望坡,二敗曹操

11,聞先主已過,曹公將精騎五千急追之,一日一夜行三百餘里,及於當陽之長阪。先主棄妻子,與諸葛亮、張飛、趙雲等數十騎走

_長坂坡二敗於曹操

12,與曹公戰於赤壁,大破之,焚其舟船。

_赤壁孫劉聯手,三敗曹操

13,諸葛亮、張飛、趙雲等將兵溯流定白帝、江州、江陽,惟關羽留鎮荊州。先主進軍圍雒,十九年夏,雒城破,進圍成都數十日,璋出降。先主復領益州牧,

_攻略益州,站穩腳跟,隆中對戰略成功大半,先主的戰略執行開始面臨考驗

14,二十年,孫權以先主已得益州,使使報欲得荊州。先主言:“須得涼州,當以荊州相與。”權忿之,乃遣呂蒙襲奪長沙、零陵、桂陽三郡。先主引兵五萬下公安,令關羽入益陽。

_荊州與盟友不可兼得,東吳一奪荊州

15,與權連和,分荊州、江夏、長沙、桂陽東屬,南郡、零陵、武陵西屬,引軍還江州。遣黃權將兵迎張魯

_迫於形勢,二次連和

16,曹公使夏侯淵、張郃屯漢中,數數犯暴巴界。先主令張飛進兵宕渠,與郃等戰於瓦口,破郃等,郃收兵還南鄭。先主亦還成都

_佔據漢中,四敗曹操

17,二十三年,先主率諸將進兵漢中,分遣將軍吳蘭、雷銅等入成都,皆為曹公軍所沒。

_三敗於曹操

18,先主命黃忠乘高鼓譟攻之,大破淵軍,斬淵及曹軍所署益州刺史趙顆等。

_定軍山五敗曹操

19,時關羽攻曹公將曹仁,禽于禁於樊。俄而孫權襲殺羽,取荊州。

_劉備晉位漢中王,孫劉聯盟二次破裂,東吳二奪荊州,關羽殞命

20,二十五年,魏文帝稱尊號,改年曰黃初。章武元年夏四月,大赦,改年。

_一生之敵曹操已去,漢中王登基稱帝,此時此刻,天下誰何?

21,六月,以子永為魯王,理為梁王。車騎將軍張飛為其左右所害。

_登基稱帝,三兄弟已去其二,一個時代結束了

22,初,先主忿孫權之襲關羽,將東征,秋七月,遂帥諸軍伐吳。孫權遣書請和,先主盛怒不許…

23,冬十月,孫權聞先主住白帝,甚懼,遣使請和。先主許之。

_夷陵之戰後,聯盟複合

24,三年春二月,丞相亮自成都到永安。先主病篤,託孤於丞相亮,尚書令李嚴為副。夏四月癸巳,先主殂於永安宮,時年六十三。

先主一生之敵,惟曹操耳。按《蜀書》記載,與曹操相爭,六勝,三敗。曹操一去,當世誰能入劉備法眼。“生子當如孫仲謀”,孫權在曹劉眼中只算得子侄輩。孫劉,合則兩利,分則兩敗,對此,劉備是幾乎沒有認識的。他對孫權沒有了解的興趣。用後人的眼光看,赤壁之戰,東吳出力甚大,足以展示其實力;一奪荊州,迫使劉備讓步,足以展示聯盟作用;二奪荊州,襲殺關羽,其綜合實力,還不夠直觀?

為什麼說夷陵之戰是劉備一生最大的敗筆?

偏離戰略規劃,盲目出擊,不知道他到底有沒有預案,打敗東吳後該怎樣?打敗之後要如何收場?就算打贏,會不會是“贏了戰役,輸了戰略?”還是“在錯誤的時間,錯誤的地點,與錯誤的敵人,打了一場錯誤的戰爭”?

  





70黑板報


夷陵之戰的背景是,劉備名義上為全桃園結義之情,發傾國之兵來伐東吳,為二弟報仇,實則想收回荊州,最好是滅了東吳。

蜀國之兵一路上攻關奪寨,東吳軍一路潰敗,這時候劉備有點膨脹。東吳派諸葛瑾出使劉備中軍帳,向劉備提出:歸還荊州、送回夫人、殺死或送回殺死關羽、張飛的賊人。這樣實際上劉備為關張兄弟報仇的心願也了了,並且也收回了荊州。可這時,劉備仗打得非常順利,滅掉東吳孫權成就霸業的心開始膨脹,硬是不答應東吳孫權的主張,揚言非要殺死孫權才解心頭之恨。其實,這有點欺人太甚。這激發了東吳軍民上下齊力抗擊西蜀的鬥志。

東吳有長江之險,天氣又炎熱,加之東吳三軍大都督陸遜又不與西蜀軍正面做戰。逼著劉備在山下紮下聯營二百里,用以士兵避暑。吳軍用火攻之計,火燒西蜀劉備聯營,劉備慘敗!幾乎全軍覆沒。西蜀至此大傷元氣。

也是劉備戰爭生涯中一次最大的敗筆。


吉祥流年


鑄成這場大錯的完成歸咎於劉備本人,是由於劉備一意孤行,不聽諸葛亮、趙子龍等人的勸諫,在毫無勝算把握的情況下輕舉妄動想奪回荊州,意欲速戰速決的劉備,結果在陸遜堅守不戰的策略面前打成了持久戰,由於氣候的炎熱,士氣的疲憊,劉備把水陸大軍棄船在深山密林裡安營紮寨,給陸遜創造了用火燒連營的條件,導致劉備“夷陵之戰”大敗而告終,造成的蜀軍將士傷亡之大、物質損失之多是劉備一生中空前未有的,劉備只能是悔恨交加,痛心疾首而無可奈何。


求圓4


夷陵之戰是劉備出山以來損失最大最慘的-次大敗戰,這場戰爭對以後蜀國的興盛與否,起到了決定性的關鍵作用。戰爭的結果不僅給蜀國帶來了人力、物力、財力上的重大損失,在政治、外交上也極大的損害了孫劉聯盟,得利的是曹魏。從孫劉聯盟的重要性來看,孫劉兩家打的是內戰,受損、傷害的是孫劉聯盟下的盟友。

此戰劉備因憤恨昏了頭,感性超越了理性,對諸葛亮軍師,趙雲等諸將的勸諫。復仇心切的劉備錯誤的發動了這場不該打的戰爭,從此蜀國國力大損,不管以後諸葛亮、姜維等然怎樣盡力奮戰都難以使蜀國取得北伐的勝利。當然其中還有其它因素。比如具有戰略意義的街停失守導至那次北伐失利,從進攻轉為退卻,勞師費時。再就是朝中混亂,奸臣干擾朝政等等。總歸,這一戰是劉備最大的一次敗筆!

更正:對諸葛亮,趙雲人等諸將勸諫置之不理。


手機用戶68063485589


我一個人吃飯旅行旅行到處走走停停……

大家好,我就是那個有時呼之即來;有時不請自來;一直堅持原創和厚著臉皮求贊求關注的小小三國迷——暮雨夜行歸何處,大家也可以叫我歸何處!

夷陵之戰作為三國演義三大戰役之一(官渡之戰、赤壁之戰、夷陵之戰),這場戰役不單成就了陸遜的名聲,也斷送了蜀漢的國運,讓蜀漢失去了鼎力中原的資本。

有很多人說,這是戎馬一生的老兵劉備的人生敗筆,在他把蜀漢事業做到頂峰的時候,卻腦子一熱斷送了蜀漢的大好前景。

夷陵之戰為什麼是劉備的敗筆呢?因為他犯了很多兵家大忌,犯了很多讓人感覺很白痴的軍事錯誤,讓人不相信這是一個久經沙場,而且剛剛在漢中大敗曹操的劉備所打的一仗。

事情的起因要從關羽失荊州開始說起,荊州的地理位置和利弊以及對孫吳和蜀漢的重要性,我在之前的問答裡面做了很詳細的分析,這裡不多說了,有興趣的同學,關注一下,自己去看一下之前的問答,謝謝!


荊州的丟失和關羽的死亡以及盟友孫權的背叛,讓劉備氣昏了頭,直接不論別的,起大兵伐吳。

這就犯了兵家大忌——意氣用事。而且劉備起兵完全是意氣用事,他知道自己要想稱霸天下,就必須要保有荊州,從而威脅孫吳、防衛曹魏。

想辦法奪回荊州這個出發點沒錯,但是這個大舉起兵實在是不可取,之前就完全沒有準備,漢中剛拿下來,還沒安撫百姓,就起大兵,很不理智。

之後居然還犯了個昏招——大夏天的在樹林裡面結營七百里。這不是擺明招人來燒嗎,就算你夏天天熱,軍士不堪忍受,那你也要做好守備而且應該分開擺陣,互為照應。

後來的結局,大家都知道,猇亭陸遜火燒連營七百里、劉備大敗病死白帝城。

確實是個敗筆,劉備戎馬一生,雖然前期顛沛流離,雖然勝少敗多,但是可以用自己沒資本,沒實力來做藉口;但是這次呢?蜀漢實力雄厚,正值勢力頂峰,你還是大敗,說不過去了吧!

說的不好,希望大家多多指正,如果大家有興趣的話,希望大家點一下關注,多多點贊,我會不定期的推送關於三國的小文章,謝謝!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