源自道家 揚名天下 江北第一茶——嶗山香茗

中國茶韻| 源自道家 揚名天下 江北第一茶——嶗山香茗

中國茶韻| 源自道家 揚名天下 江北第一茶——嶗山香茗

嶗山因茶而名,是大海之濱的 "神窟仙宅",茶因嶗山而興,是天材地寶的自然溫床。嶗山與茶密不可分。這篇小文,就來說說嶗山茶。

晉代皇甫謐所撰《高士傳》中提到,"安期生者,琅琊人也,受學河上丈人,賣藥海邊,老而不仕,時人謂之千歲公。"這位河上丈人的高徒叫"安期生",學習過很多黃老修身秘術,經常在東海邊上售賣仙藥,不知道他葫蘆裡賣得什麼仙藥,大家都叫他"千歲公"。

根據史料,先秦時期已經有了嶗山茶的記載,太史公在《史記》中寫道,秦始皇巡遊東海到琅琊臺,曾經與安期生會面,暢談三天三夜,期間安期生烹製了嶗山香茗,奉獻給秦始皇,始皇飲之大悅。這可能是嶗山茶的最早記載,一千歲的老公公與世界上第一個皇帝共同為它站臺,可以說給足了面子。

據說,安期公之所以壽高千載,與他多年修行,經常飲用嶗山茶關係密切。另有傳說,嶗山高處曾經有道人修行,一日突發急症,腹痛發熱,群道無措,老道長取出一捏幹葉,煮後令道人喝下,次日即愈。這些源源不斷出現的各種傳說故事,把嶗茶健身祛病的功效,渲染的無比神奇,使得渴求長生的文人方士們也開始了對嶗山茶的追捧,最繁盛有"

九宮八觀七二庵,無處不飲嶗山茗"的景象。

中國茶韻| 源自道家 揚名天下 江北第一茶——嶗山香茗

嶗茶之文化篇——清茗山海外,無處不道家

不禁令人懷疑,是嶗山茶滋養了道家修行者,幫助達到清淨無華境界,還是這株小草每日的道家浸潤,無慾無求才長成了濱海香茗。

天人合一,是數千年道家思想的精神核心。渤海之濱山水俊美,地方鄉民悠然自得,嶗山更是天地精華所在,是人與大自然的性靈交流最佳場所,也是天人交感的過程,體悟人與天地萬物的交融,達到兩者高度契合,就是道家"天地與我並生,而萬物與我唯一"的境界。通過烹茶飲茶去體會個中韻味,既是品味大自然饋贈,也是借自然之力洗滌心境,來到嶗山宮觀,經常會有道者招待茶飲,以石桌石凳、粗陶糟碗為器,這些深山修行者會告訴你,心浮氣躁不是品茶的狀態,要讓心真正安靜下來,寄情山水而忘情山水,將身心與天地山水融於一體,迴歸"自然天性",才能感受真正的茶之道。

清靜無為,是西出函谷時老子留下的道家箴言。帛書《老子》洋洋灑灑五千言,第十六章中有這樣一段話,"致虛極也,守靜篤也,萬物並作,吾以觀其復也。"莊子的《南華經》中,也說"水靜則明燭鬚眉,平中準,大匠取法焉。水靜伏明,而況精神。"老莊作為道家思想的第一代創始者,他們追求"道"的方法就是"

清靜無為",無為而無不為,不爭則無可與之爭,讓心靈迴歸寧靜本源,找回丟失自然天性。嶗山茶生長於大山之懷,碧波之側,吸收天地日月精華,無為、不爭,自然天成。它的品格,可以解讀為"寧靜淡泊,樸素自然,無求無慾,清淨無華"十六個字,與道家的"謙儉沖和"哲理同出一源。

道法自然,源自老子的樸素自然觀。道家從誕生之日起,就攜帶著追求生命永恆的基因。道家修行者們,將自己的生命融合於天地萬物,不接受死亡作為人生的終結。中國的三大宗教派系中,儒家救世、佛家濟世,只有道家把"出世"當做目標,用出世的心,作入世的事,到人們從來沒有真正的離開世人疾苦。他們在自然中探求天地無極的最終奧秘,獲得"長生久視"的生命密碼,幫助在名利聲色中迷途的世人回到正途。在道家心中,天地萬物都是自然的饋贈,茶就是養生養性佳品之一,南北朝時期道士陶弘景的《茶錄》寫道,"茶荼輕身換骨,丹丘子黃君服之。"而嶗山茶之所以有幾千年的繁盛,與第一代道人至今的關注和培護有不可分割的關係,茶與道,在嶗山發生了奇妙的結合。

中國茶韻| 源自道家 揚名天下 江北第一茶——嶗山香茗

嶗茶之工藝篇——葉葉俱芬芳、根根皆辛苦

嶗茶名傳已久,無不與"道"有緣。昔為深山神物,非等閒能飲,實在是可遇而不可求。全真道北七真之首,龍門派丘長春道長多次雲遊嶗山,見翠色慾滴的嶗山"仙茶",烹水飲之,渾身舒泰,有如入仙境的奇妙感覺,遂每日必飲嶗茶。

嶗茶尖茶量少,採摘不易,鮮葉幹茶之產量十比一,工藝獨特、標準嚴苛,極為珍貴,不可等閒待之。陸羽《茶經》雲,"

凡採茶,在二月,三月,四月之間,"嶗茶每年春、夏、秋三季採摘,只有春茶最上品,嶗茶因氣候溫度,比其他地區春茶採摘略晚一點。一般來說,嶗山茶葉的製作過程,有采摘、攤放、殺青、揉捻、炒幹、揀剔等多個步驟,這裡簡要的說一下:

採摘。嶗茶採摘講究"早、嫩、勤"。鮮葉採摘要"嫩勻一致、清潔無雜",手法上採用提採而不是掐採,並且手上不能塗抹香水、化妝品。選擇葉片需要回避病、蟲、殘葉。天氣方面,要選擇清晨採摘,並且雲雨天不摘,清露不摘。鮮葉採下後,入透氣竹籃,及時加工攤放,不要拖延,避免影響茶葉品質。

攤放。鮮葉攤放,是為了最大限度保證茶葉品質。攤場要求潔淨、防潮、通風、陰涼,還要確保衛生條件。攤放時要注意葉片自然鋪面,切忌手壓,根據天氣溫度靈活掌握,使用攤放架和竹匾最好,所謂"有常法而無定法"。定時翻動,輕翻輕放,避免損傷,達到合適的含水率,鮮葉散香入鼻即成。

殺青

。這是茶葉製作的重要步驟,甚至決定著品質的高低。這一道工序的是要去除鮮葉中的生草味道,防止鮮葉氧化變紅,同時進一步蒸騰葉中水分,使茶葉品質得到綜合提升。這與溫度、時機、技術等都有關係,待葉色由鮮綠轉暗綠,不焦黃不枯邊,達到"草氣散失,清香怡人,莖彎不折,手捏成團"的程度,就算大功告成。

揉捻。初揉時,主要是將茶葉初步整形,揉出剩餘汁水,使茶汁附著表面,利於沖泡口感,雙手協調配合如太極圓轉,待葉片轉為條索狀,透出隱隱茶香。在此基礎上,進一步反覆揉捻,促使茶葉成形,以輕壓、慢揉的手法,讓條索緊實、乾結,增進茶葉品質。高品質優等嶗茶,一般採用手工揉捻,批量加工時則採用機械揉捻。日常所品皆機械嶗茶,尚有高下優劣之別,手工香茗更非貧民所能嘗也。

炒幹。攤放、殺青、揉捻等工序,茶葉青氣去的七七八八,但仍有水氣殘留,所以才有了"炒幹"一道。慢焙快翻,是“炒幹”要訣,一般大約二十分鐘可達到目的。加工好的嶗茶,光滑挺拔,靈秀內斂,綠中含翠、翠中透黃,並有豌豆香氣。

揀剔。將加工過程中出現的碎末、茶梗和雜片去除,提高茶葉純淨度,使茶葉整齊,形色美觀,也是區別茶葉等次的過程。

中國茶韻| 源自道家 揚名天下 江北第一茶——嶗山香茗

嶗茶之水篇:好山產香茗,好水更相宜

唐代《茶經》中,對沏茶用水有明確要求,"

其水,用山水(即泉水)上,江水中,井水下"。茶與水,就像是分不開的陰陽兩極。水質不好,對茶湯的傷害巨大,"茶性必發於水,八分之茶遇十分之水,茶也十分矣"。就像紅樓妙玉所說的,品茶功夫重在品水,茶葉倒在其次,不懂這些,肯定會被她戲哂"你這麼個人,竟是大俗人,連水也嘗不出來。"

"山泉為上",這是眾所周知的事情。茶聖陸羽根據實踐,認為廬山康王谷三疊泉的水第一,無錫惠山寺中石泉水第二,蘇州蘭溪石下水第三。而唐代名士劉伯芻,以及痴愛喝茶的乾隆皇帝,則認為江蘇鎮江揚子江心的"中泠泉"是最好的。其實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口味,個人揣測,這些茶痴們應該沒有到過嶗山,沒有品過嶗山香茗。

"江水次之"。拗相公王安石是茶道高手,有一回,他聽說蘇東坡去江南出差,請他幫忙攜帶一些江水回來泡茶。蘇軾臨行前,王安石特別囑咐"過江時拎一甕中游江心水。"結果蘇軾忘記了囑託,輕舟已過,到了下游,蘇軾隨手取了一甕,回去交差卻被王安石識破,尷尬無比。這就是茶經中所說"

其江水,取去人遠者"的道理。北宋文人唐庚在《鬥茶記》中則一語道破天機,"水不問江井,要之貴活。"活水,即流動之水,水有靈性,則茶有靈性。

"井水為下",實在沒有合適的水源怎麼辦,明代陸樹聲在《煎茶七類》告訴我們,"井取汲多者,汲多則水活",說井水也可以喝,"汲多者活",還是說活性問題。明代的學者黃諫,善於品鑑泉水。在北京供職時,他就品鑑過京城內外的多處山泉水井,據他說,"郊原玉泉第一,京城文華殿東大庖井第二"。大庖井的水質清明,滋味甘洌,是西郊玉泉山以外,明清兩代皇宮的飲用水源。

"無根水"。櫳翠庵裡,妙玉找黛玉幾位吃體己茶,黛玉莽撞問及是否舊年所蠲雨水,卻被妙玉好一頓數落,"這是五年前我在玄墓蟠香寺住著,收的梅花上的雪,……,你怎麼嘗不出來?隔年蠲的雨水,哪有這樣的輕淳,如何吃得?

"妙玉引以為傲的"珍品",古人稱為"天泉",特別是潔淨的雪融水,非常看重,如唐代白居易詩"掃雪煎香茗"、宋代辛棄疾詩"細寫茶經煮茶雪"等等,皆為讚頌雪水烹茶的妙處。妙玉嫌棄的雨水,也是有道理的,畢竟雨水不如雪融水靈透純淨,但也喝得。但是如今汙染不斷,這無根水還是不用為妙。

按照陸羽《茶經》的說法,古人烹茶,是先在器皿裡放葉,沏入冷水,置風爐上,加熱煮開,至一定火候,傾出而歡飲。而且關於水溫,還有"魚眼"、"蟹眼"、"牛眼"等水泡形象的區別,"其沸,如魚目,微有聲,為一沸;緣邊如湧泉連珠,(如蟹目),為二沸;騰波鼓浪,(如牛目)為三沸。已上,水老,不可食也"。北宋大詞人蘇軾就有"蟹眼翻波湯已作"的提法,即認為出現蟹眼的時候,就是水溫的最佳泡茶時刻。

關於水,《道德經》載,"

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處眾人之所惡, 故幾於道。"好茶一定與好水交相輝映,才能譜寫一曲人間佳茗,更絕的是,一處好茶必須當地好水相配合,才能達到飲用的最佳效果。比如,無人不知的龍井與虎跑,號稱"西湖雙絕",在杭州民諺有"龍井茶葉虎跑水"的說法,龍井茶的聞名,與虎跑泉水的滋養密不可分,更換其他水源,則減色不少。

嶗山千年以來,庵堂廟宇眾多,可以說"一處庵堂一處泉",那時候深山溝壑,出行不易,道長們的日常水源,全靠這些神奇的泉眼和溪流,四季不竭的水也成了嶗山茶的最佳拍檔。其中最佳者,無過於太清宮的泉水,有"深知海上長生藥,不及嶗山第一泉"之稱的神水泉,就在宮中被小心呵護著,三清殿後還有玉井一眼,長期飲用,有長養萬物、防病強身的奇效,許多當地人來太清宮,都要"請水"回家沾沾仙氣。

老子曰"故知足之足,常足矣。"作為 "海上第一名山

"和"道教全真天下第二叢林",也給嶗山水和嶗山茶賦予了深厚的文化土壤。嶗水清純甘甜、嶗茶蒼翠清香,兩者相融造就了香茶的清冽醇美,飲之令人沉醉,品之令人忘懷,達到圓融無礙,物我兩忘的境地,獲得身心的極大滿足。茶的存在,最終目的就在於此。

中國茶韻| 源自道家 揚名天下 江北第一茶——嶗山香茗

嶗茶之沏篇:待客有真意,品飲且自在

嶗山屬於"綠茶"品系,大致泡茶的基本步驟無大差別,唯繁簡耳。道家講究大道至簡,太過拘於形式,反而不美,失去了品茶的真諦。

溫具:熱水衝淋茶器,隨即瀝乾,使器留餘溫,使茶湯溫度相對穩定,無大冷大熱變化,粗老茶葉尤其需要。

置茶:按器型容量,估量茶葉,投入其中。此時可觀賞茶葉顏色條索,素色茶具與茶葉相映尤其美觀。

沖泡:開水衝入壺中。沖水時,通常以八分滿為宜,茶壺不在其列。開水淋下,有"鳳凰三點頭",以示尊重,也可打茶徹底,促進茶湯口感。燒水只可八十五度左右,滿沸不可用。

倒茶:門道規矩最多的,就在此節。首先,茶壺泡茶,茶湯先入茶海,第一泡茶湯要回歸茶壺,稱為"回杯打茶",然後再由茶海分茶入杯,敬奉客人"頭道茶";頭茶喝過,不能等客人飲盡再添,或茶水飲至一半時再續,提前接續以示熱忱無"冷客"失禮之處;續水八分滿,按易經九五"

飛龍在天,利見大人"有飛黃騰達元亨利貞之意,十分滿則上九"亢龍有悔",百尺竿頭無處可進,且令客人無法拿取飲用,即為"欺客";末道茶,滋味以盡,衝之無味,僅以解渴,此時主人不再更換茶葉,也無勸客之意,賓客即可趁機告辭,行為都在含蓄中完成,這就是國人待客之道。

奉茶:奉茶時,以茶盤託遞客,置客人右手前方。客人可用右手食指和中指併攏輕打桌面,以表謝意。

品茶:賞味時"色、香、味"依次而行,先觀色察形,次端杯聞香,再啜湯賞味。茶湯入口,應與舌頭味蕾全面接觸,才得清香甘甜三昧。

後記

現代嶗山茶,繼山中原種之後,於上世紀五十年代前"南茶北移"的成果。最初在中山公園試種,是北方茶葉種植的發源地。1959年,由中山公園移至嶗山太清宮保護區種植,由於經驗不足,最初成活率較低,後經過悉心培育和雜交改良,數年後終成規模,形成嶗山獨有的茶種。至九十年代中期,嶗山茶逐漸被人們重新接受,茶樹種植面積年均增加千畝,種植技術和製茶技術越加精湛成熟,知名度的提升,替代了青島原有的茉莉等茶葉品種,獨佔茶魁。

這兩年的嶗山茶價格飛漲,最高等級的嶗茶每斤逾數萬元仍供不應求,平常百姓能得者也在數百元上下,呈現逐年升高的態勢,即此,當地市場也需求火旺。有不良商家攀附此行情,以日照茶、南方茶等異種茶葉混跡其中,皆謊稱為"嶗茶",整體上拉低了嶗茶品質和聲望,也讓"江北第一茶"始終不能走入高端市場,不能獲得更多認可。面對窘況,地方上正在進行努力,更應當從嶗茶的精神內涵上著手,讓嶗茶成為形神兼備的名品。名茶需努力,且行且珍惜。

中國茶韻| 源自道家 揚名天下 江北第一茶——嶗山香茗

中國茶韻| 源自道家 揚名天下 江北第一茶——嶗山香茗

"石頭大獅的膠澳筆記"屬原創文章,參考知識點來自互聯網絡和書籍資料。

鑑於水平有限,如有異議請留言,提供有效證據即刪(誰還不是個寶寶)。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