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德毅:自動駕駛落地可優先選擇4大場景,大規模量產要到2060年

導讀:前日,中國人工智能學會理事長、中國工程院院士李德毅在龍灣論壇上發表了自動駕駛量產相關主題演講。在即將到來的2019全球人工智能技術大會上,他將更為詳細的為參會者帶來有關智能駕駛量產之路的獨家觀點。

轉自 雷鋒網

原題目:中國工程院院士李德毅:自動駕駛落地可優先選擇4大場景,大規模量產要2060年實現

李德毅:自動駕駛落地可優先選擇4大場景,大規模量產要到2060年

中國工程院院士、歐亞科學院院士、中國人工智能學會理事長李德毅

自動駕駛量產無人區,前幾年的預言將一個個破滅?

5月10日,2019吉利汽車技術日暨第二屆龍灣論壇在寧波開幕,中國工程院院士、歐亞科學院院士、中國人工智能學會理事長李德毅發表題為《勇闖人工智能無人區,從自動駕駛量產談起》的主題演講。

李德毅表示,直面解決現實問題,自動駕駛匯聚了當今幾乎所有人工智能的黑科技,中國人工智能基礎研究和核心技術落後美國,人工智能應用技術和商業模式快於美國,各有優勢。

自動駕駛量產,即是智能產業的無人區,又具有溢出帶動性很強的“頭雁”效應,將成為中國智能產業的頂樑柱。

李德毅認為,決定自動駕駛技術影響力的不僅是技術先進水平,更要從現有的系統痛點切入。同時,他還提到,自動駕駛量產要包含四大要素:技術、市場、成本、生態。

以下是李德毅院士的演講全文,雷鋒網新智駕進行了不改變原意的編輯:

李德毅:自動駕駛落地可優先選擇4大場景,大規模量產要到2060年

今天主要講關於自動駕駛量產的內容,主要包括三方面:什麼是量產,量產的難度在哪裡,自動駕駛量產的道路在在何方?

此外,中國和美國的人工智能到底誰領先,中國的自動駕駛技術到底和美國差多少?

同時,目前人工智能發展方向和突破點就像沒有進入的無人區,要支持科學家勇闖人工智能科技前沿的無人區。智能時代的關鍵是智能,而汽車是其中的載體。

因此,我們要直面解決現實問題,自動駕駛是新一代人工智能的切入點和落腳點。

自動駕駛不是自動化,而是駕駛員與車輛之間更多的智能網聯。因此,在今後的研究中,要加強人工智能的分量。

在人工智能方面,中國和美國並駕齊驅了嗎?

我的答案是,中國人工智能基礎研究和核心技術落後於美國,但有自己的特色。同時,人工智能的應用技術和商業模式快於美國,各有優勢。

此外,對於大多數消費者而言,自動駕駛要給大眾真真實實的獲得感,就是量產。自動駕駛量產既是產業的無人區,又具有溢出帶動性很強“頭雁”效應,成為中國智能產業的頂樑柱。所以我們現在很多人把智能網聯汽車裡的“汽車”丟了,忽悠網聯。

但問題是,量產的主要依靠哪些因素?

李德毅:自動駕駛落地可優先選擇4大場景,大規模量產要到2060年

我認為,自動駕駛量產主要包含四大因素,技術、市場、成本、生態。

在自動駕駛領域,我所研究的時間長達十多年,包括概念車、演示車、示範車等。但是,在每一次的實驗中,有成功也有失敗。所以,目前自動駕駛還處於探索階段。

李德毅:自動駕駛落地可優先選擇4大場景,大規模量產要到2060年

而且,量產汽車一旦發生事故,該款車可能要召回幾十萬輛,甚至是全部。

也就是說,目前處於自動駕駛量產的無人區,我希望有汽車公司能夠在自動駕駛量產上做一個“頭雁”。

自動駕駛量產之路預測

李德毅:自動駕駛落地可優先選擇4大場景,大規模量產要到2060年

從規模經濟的馬克西·西爾伯斯通曲線中可以看出,如果一千輛汽車的年產量增加到五萬輛,五萬輛到十萬輛,成本依次下降40%到15%。

依此類推可以得出,消費者的錢很難賺,錢大多數都被都被一級供應商賺走了。

同時,車載激光雷達和半導體也遵循類似的規模經濟效應。

如果我們站在局外人立場來看自動駕駛量產是什麼時間點?

我的設想是,科研探索期,也就是從0到1,如果從美國開始算起的話,現在科研探索期基本完成。

因此,我們目前進入了第二個產品孵化器,也就是從1到10。

大家可以看到,目前已經有部分自動駕駛車輛在商業試運營了,這就是一個標誌,但現在還是處於非常小的範圍內,到2025年也許有萬輛規模的開始。

而自動駕駛車輛真正達到大的規模化量產,要等到2060年。

李德毅:自動駕駛落地可優先選擇4大場景,大規模量產要到2060年

所以,我們中國的人工智能工作者不要太著急,目前的首要任務是解決可靠性問題以及成本等各種問題。

現在有一個問題,全球現在大概70億人,20億輛車,中國13億人口3.27億輛車。

李德毅:自動駕駛落地可優先選擇4大場景,大規模量產要到2060年

假設一:車的總量不再增加,維持在20億量的水平;

假設二:壽命20年,準時報廢;

假設三:每年國定新產一億輛車,2025年L3以上自動駕駛車輛佔1%,以後每兩年自動駕駛車輛翻一番。

也就是說,到2035年,新產車全是自動駕駛車,總產量達4.4億輛,大約到2054年甚至更長,才能完成70億輛車的全部更新。

自動駕駛落地四大應用場景

決定自動駕駛技術影響的不僅是先進水平,更要從現有的系統接入痛點,找到剛需的應用場景。

只有當自動駕駛技術和商業應用市場投緣時,才能擦出火花,完成孵化期的“驚險一躍”。

其中,孵化期尋找應用場景的三部曲有,選擇、適應、創造。

因此,我們首先要選擇,選擇一個痛點,把這個痛點解決。然後,我們要尋找適應性的場景落地。最後,在做技術創造。

當然,沒有商業化運用就沒有量產,自動駕駛落地的應用場景,我認為目前包含四個:

自主泊車、定點接送、快速公交、有限地域自動駕駛出租車。

那麼問題來了,上述五大場景哪個將是自動駕駛首個量產商業化應用場景?哪個將進而利用自動駕駛優勢創造出嶄新需求,巨大產業和全新生態?

假如有一條BRT用車20輛,全球城市有500條自動駕駛投入快速公交,哪個公司是全球BRT的領頭羊?

此外,到哪一年中國試點智慧城市公交車基本上都是自動駕駛車輛?

李德毅:自動駕駛落地可優先選擇4大場景,大規模量產要到2060年

我預計,2024年將實現中國試點智慧城市公交車基本上都是自動駕駛車輛。例如,如果寧波所有的公交車都是自動駕駛,因為公交車是固定線路,它是定點停車,運營公司就可以在這樣的總框架裡做遠程調度。

前不久,我與工信部經濟司在一起討論,什麼叫智能製造的產業值?目前很多公司都定位是人工智能公司,其實嚴格上大部分算是自動化公司,或者是是互聯網公司,而不是智能製造公司。

同樣的問題,到哪一年中國商用車保有量中,70%達到自動駕駛?我預計是2033年,中國商用車保有量中,70%達到自動駕駛。所以說,我們汽車行業存在巨大的的潛在市場。

勇闖人工智能無人區

李德毅:自動駕駛落地可優先選擇4大場景,大規模量產要到2060年

全球自動駕駛技術路線,包含感知、技術、控制和決策。

原先,人們用有限封閉環境裡的確定性和正確性來衡量系統中的模型,算法和效率,而一旦把系統放到開放、演化的環境裡面,必須用不確定性和統計正確性來替代的時候,原先方法的脆弱性就暴露出來了。

最後,我想告訴自動駕駛從業者,要勇闖人工智能無人區。因為人工智能可望規模化複製能工巧匠的智能,人工智能可望彌補情緒失控下的智能缺失。

轉自 新智駕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