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何马皇后送给刘伯温“一梨两枣”后刘伯温就告老还乡了?

Amber955


世人都知道朱元璋的老婆外号“马大脚”。

当时就有人画过一个大脚女人怀抱西瓜,暗讽她“淮西妇人好大脚”,可是要不是这个淮西妇人,不知道有多少人会死在朱元璋手下。

“百花发时我不发,我若发时齐吓煞。要与西风战一场,满身披上黄金甲。”

这是朱元璋还在郭子兴手下时,写的一首诗。这首诗模仿黄巢的菊花诗,但意境差了很多,只是一股野心和杀气扑面而来。

朱和马:


在红巾军内部起了矛盾,孙德崖和赵均扣押郭子兴,要杀了他之时,朱元璋救下了郭子兴,郭子兴便把干女儿马秀英嫁给了朱元璋。

马秀英也许和朱元璋有缘,朱元璋小名重八,而马秀英的生日恰好是八月初八,两人真是天作之合马秀英从此跟着朱元璋,用她的一双大脚随朱元璋丈量天下,协助朱元璋干出了一番伟业。

据《明史·后妃列传》说:郭子兴的两个儿子忌恨朱元璋,在郭子兴面前告朱元璋图谋反叛。

郭子兴把朱元璋关了起来,这两个小子就告诉人不给朱元璋饭吃。

马秀英知道以后,在厨房偷了刚烙好的烧饼放在怀中偷偷给丈夫送去。

刚出厨房,恰巧与郭子兴的夫人张氏撞个满怀,马秀英忙将烧饼放在怀中,张氏看见马氏神情慌张,就故意与她闲聊,马氏只得勉强应答,后来疼的说不出话来,张氏把马氏扶进屋里,仔细询问。

马皇后:


马秀英伏地大哭,说明原委。张氏赶忙叫马氏解开衣服拿出烧饼,那烧饼还热气腾腾,粘着皮肉,好容易将烧饼除下,肉差点烫焦了。

张氏一面命马氏敷药,一面叫人速送食物给朱元璋。当晚,张氏便在郭子兴面前说朱元璋的好话,郭子兴这才放了朱元璋。

朱元璋当上皇帝后,册封马秀英为皇后,他对群臣说:

“昔光武受命,尝回思滹沱麦饭,以劳冯异;唐德长孙后,以能周旋于隐太子之间。今皇后同朕起布衣,阅历忧患,每不惮灼肌肤,怀热食饲朕,此不止麦饭也。至郭氏猜嫌,几罗叵测,后卒能多方弥缝,以脱朕于难,其与长孙之周旋险易何等?语曰:妻者,齐也,又曰:家贫思贤妻,非后德齐一,安有今日?其敢以富贵忘贫贱哉!”

朱元璋虽然对手下功臣下手狠毒,但对老婆还是很好的,没有忘记当年马秀英怀饼救他的事,而且他真的在以后的日子,不以富贵忘贫贱,与马皇后非常恩爱。


朱元璋当了皇帝之后,马皇后深居皇宫,每当与人相见,总是用裙子将脚严严实实地遮盖起来。

有一次,马皇后乘轿到街头游览,忽然一阵大风吹来,将轿帘掀起一角,马皇后搁在踏板上的两只大脚,就暴露在光天化日之下,她急忙把脚缩了回去,可人们早已看得一清二楚啦!

于是这件新鲜事传开来,轰动了整个京城,因为是姓马的露出了脚,“露马脚”一词便流传到今天。


朱元璋是不许后宫干政的,但对马皇后是例外。

经常朱元璋下朝,皇后都要问:

“天下民安乎?”

时间久了,朱元璋也有点不耐烦,有一次就回了一句:“此非尔所宜问。”那意思,这事不是你该管的。 马皇后回答道:

“陛下为天下父,妾为天下母,子之安否,何可不问?”

朱元璋一听有道理,竟然无从反驳。 朱元璋当上皇帝后便开始大杀功臣,马皇后总是设法相救。

太子的老师宋濂被人诬告牵连进胡惟庸案,朱元璋便要杀宋濂,太子求情都没用。

宋濂:


马皇后便让当天的御膳房准备全素席,吃饭的时候朱元璋很奇怪,便问今天怎么没荤菜?

马皇后说:

“寻常老百姓对先生都会礼遇一生,宋先生尽心尽力教诲太子,有功无过,我这是为他祈福吃素。”

朱元璋体会到马皇后的良苦用心,便放过了宋濂。

刘伯温是朱元璋的智囊,他运筹帷幄,神机妙算,为大明江山立下了大功。

由于刘伯温过于精明,威望又高,朱元璋将他当作眼中钉,欲除之而后快。

打天下时:


马皇后非常着急,她知道朱元璋杀意已决,绝对不会听自己的劝阻,但她不希望看到这样的忠臣被无辜处死,可是朱元璋对自己也已有了防备,不让自己去救刘伯温。

怎么办呢? 也是该当刘伯温命大。过了没几天,刘伯温病了。

马皇后听说此事,便让太监送去一个篮子,里面是一篮子桃子,还有两个枣和一个梨。

刘伯温多聪明的人啊,一看就明白了,原来是让他早早逃离(枣枣桃梨)。

结合最近朱元璋对自己的态度,他明白老朱要下对自己毒手了,便在第二天向朱元璋告老还乡。

刘伯温:


朱元璋本来不同意,但马皇后在一旁给刘伯温说好话,总得给皇后一点面子,就放刘伯温回乡了。

这位历史上有名的军师得以逃脱虎口。 洪武十五年农历四月,马皇后突然病逝,终年51岁。

她死之后,朱元璋再无顾忌,开国功臣三十四人,被他杀了三十个,成为历史上有名的杀人狂。

不过朱元璋对马皇后还是很有感情的,马皇后病逝后,朱元璋再也没有立过一个皇后。

历史上能真正母仪天下,或许也就只有马皇后了。

参考:《明史·后妃列传》


刚日读史


马皇后最经典的一句话便是:

“天下安否,国母焉可不问!”

她送给刘伯温的“一梨两枣”含有很大的玄机。



马皇后是谁?她是朱元璋的原配结发的妻子。马秀英、马大脚、明朝开国皇后,都是她一人。她生于1332年八月初八,她的生日和朱元璋的名字“朱重八”非常巧合,他们之间的爱恋更是旷世千古。

马秀英12岁时被她爹的生死之交郭子兴收养,21岁时在他义父的包办下嫁给了红巾军领袖小朱,这是自古以来包办的最完美最和谐的婚姻。马秀英陪着小朱度过15年的戎马生涯,感情深厚,曾5次救小朱死里逃生,在生活中一次次让小朱感激涕零。


她做了许多事,令朱元璋感激敬重

郭子兴为人心胸狭窄,爱听信谗言,对朱元璋经常疑忌,有一天郭子兴的两个少爷因为妒忌朱元璋的才能,在自己父亲面前告状,说朱元璋要谋反。郭子兴一听立刻把朱元璋禁闭了,他的那两个黑心小少爷想弄死朱元璋,就对下人安排,不许给朱元璋饭吃,饿死他。马秀英知道了,心疼焦急,她瞅准机会,趁人不注意偷了一个刚出炉的热饼,立刻藏在怀里。连忙给小朱送去。一路上那滚烫的饼子烫的马秀英眼泪要掉下来了,她都没有拿出来。她怕拿出来被人发现,告诉那两个小黑心,小朱更遭殃;她宁愿烫死也不舍得扔掉,怕她的小朱饿死。就这样咬牙坚持,等见到小朱,把饼子拿出来时,胸部皮肉被烧焦。《明史》:

“窃炊饼,怀以进,肉为焦”

身上的疼痛怎比她内心的煎熬与牵挂!小朱的灵魂在颤抖,痛哭流涕发誓:待我君临天下,许你一世荣华!


朱元璋在前方领兵打仗,马秀英亲手为将士缝衣做鞋。一次,朱元璋的死敌陈友谅兵临城下,人心慌乱,大局将不稳。马皇后镇定非常:“尽发宫中金帛犒士”。战士们士气高昂,斗志饱满,最大限度地发挥了所蕴藏的战斗力,为朱元璋获得胜利起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据《明书·懿文皇太子纪》记载:朱元璋与陈友谅对战时,受重伤被狂追,马大脚背起朱元璋脚下生风拼命地跑啊跑,朱元璋保住了小命。老朱的儿子朱标为此绘有图像,一直放在怀中。每当老朱追着打他时,朱标就故意把图像遗落在地,老朱每捡起图像,就会扔掉手中的鞋子、棍棒,痛哭一场。

基于朱元璋对她深厚感情,她的每一句话,每一个举动,都让老朱对其百依百顺。

发自内心的善良,如一场春雨于无声处滋润万物,各种手法救大臣,她活成了传奇!

1368年(洪武元年)正月,朱元璋登基于应天府(今南京),国号大明,建元洪武,册封马秀英为皇后。


朱元璋当了皇帝,无人敢监督和约束他,他变得骄横霸道,一颗心也变的冰冷坚硬。多亏马皇后婉转地劝说,救了不少大臣的性命:

老朱的文官,郭景祥担任和州知州时,因得罪小人被告密,说郭景祥的儿子手持长枪要杀父亲郭景祥,朱元璋大怒,当场表示要处死这个逆子。马皇后说:“郭景祥只有一个儿子,传言也许不可靠,杀了他的儿子恐怕就断了郭景祥的后代了。”朱元璋听了马皇后的话派人调查,果然是谣言。如果不是马后的劝说,郭家就家破人亡了。


学士宋濂,因为长孙宋慎牵连到胡惟庸案而获死罪。马皇后竭力劝说,老朱不听。马皇后在侍奉朱元璋吃饭时,全部是青菜,不见肉星。朱元璋问原因。马皇后回答说:“我在为宋先生作福事。”朱元璋放下筷子,起身离开。第二天免了宋濂的死罪。

同样她也去救刘伯温,只是方式不同

刘伯温,叫刘基(1311—1375),字伯温,浙江青田人,朱元璋对他敬称“老先生”,他精于谋略,擅长兵法,他以神机妙算、运筹帷幄著称于世,民间广泛流传着:“前知五百年、后知五百年”、“三分天下诸葛亮,一统江山刘伯温”的传说。


他聪慧过人,童年“神童”,读书过目不忘,背诵如流,12岁中秀才;青年“学霸”博览群书,诸子百家无一不窥,尤其对天文地理、兵法数学,更是热爱非常,潜心钻研揣摩,十分精通,23岁一举考中进士。26岁在元朝当官位居正八品,刚正不阿,打压豪强恶霸,惩治下层贪官污吏,深受百姓爱戴。因得罪仇人太多辞官隐居。

1360年朱元璋把他的这位“老先生”请到应天(今南京)委任他为谋臣。曾多次招入内室密谋大计,刘伯温的致胜奇招层出不穷。他辅助朱元璋消灭群雄、推翻元朝、建立明朝。在种种活动中他就是朱元璋的大智囊,贡献巨大堪称一等。


然朱元璋打下了江山后,封刘伯温为伯爵。位居第三等。一等是国公;二等是侯爵,这些位子都是朱元璋的子孙、亲人和他“淮西老乡团”的。一等开国元勋竟受这待遇,刘伯温心里哇凉。

老朱对丞相之位有担忧,他认为丞相制度不利于自己以后的统治。从此功高震主者的日子不好过。刘伯温,老朱对他猜忌日深,有一次,老朱又密室召见刘伯温。想借伯温的口,废除宰相制度,顺便试探下刘伯温。官场套路深!



朱元璋问:现有一丞相之位,老先生看谁当最 合适?

刘伯温答:杨宪、汪广洋和胡惟庸三人可选。

朱元璋问: 胡惟庸如何?

伯温答: “譬之驾,惧其偾辕也。”(胡惟庸 就像一匹烈马,将来他一定会摆 脱缰绳!)

朱元璋说:这位子只有你坐最合适。

刘伯温答:“臣疾恶太甚,又不耐繁剧,为之 且辜上恩。天下何患无才,惟明 主悉心求之。”

刘伯温最后一句的意思是:我当然知道自己可以当宰相,但我嫉恶如仇,天下有才人多的是,皇上慢慢挑选吧。这句话说的让老朱非常非常不爽,“嫉恶如仇”“恶”指朱元璋说的,“又不耐繁剧”(想废丞相制度直接废了吧)演那么多繁文缛节的戏干嘛!

君臣“深厚的友谊”结束在这次谈话上。

洪武三年(1370年),朱元璋亲自下书给刘伯温,炒了他的鱿鱼,劝其回家养老,但是养老也养不安生。他被胡惟庸随便一个罪名给告了,除去了养老金。脑回路与一般人不同的他竟又回到了京城,也许是送上门让老朱方便监视吧。



马皇后出手相救,无奈回天无力

洪武八年(1375年)正月,刘伯温生病了。他收到了一个水果篮,里面有两个枣,一个梨子,这是那个善良的马皇后派人送来的。对于料事如神的刘伯温来说,不难猜出其中玄机——早早逃离!然他知道在劫难逃!

随后朱元璋派【胡惟庸】探视刘基,胡惟庸随身的医生给刘伯温开了药方。刘伯温吃了药后,病情越来越重,不久死去,马皇后痛心不已。

洪武十年(1377年),朱元璋选了胡惟庸做左丞相,不久一场巨大的血雨腥风……

朱元璋勤政、爱民,对百姓爱民如子,可其对待手下的官员只能用“毒辣”来形容了。

1382年(洪武十五年)51岁的马皇后病重,却坚持不服药,朱元璋急令太医医治。马皇后对他说:“死生,是命运的安排,医生又怎能使人活命!如果吃药不能见效,恐怕会因为我的缘故而降罪各位医生吧?”

洪武十五年八月,马皇后死了,享年51岁。她用自己的死,免除了一场血雨腥风的杀戮,保全了太医上下家族的性命。

朱元璋失声痛哭久久不止,从此,再也没有册立皇后。


小姐姐讲史


明朝立国之后,朱元璋为了政权的稳定开始屠杀有潜在威胁的人。在这一过程中,马皇后救下了很多的人,比如朱元璋的外甥李文忠、大明首富沈万三。除了这些人之外,传说中,马皇后还救下了神机军师刘伯温。



相传,朱元璋创立锦衣卫后,对文武百官日夜监视,只要有人说自己一句坏话,立刻下令处死。久而久之,很多官员被逮捕入狱。

时间长了,朱元璋认为这些人或多或少的都对自己有所不满,于是他准备将所有的功臣一网打尽。为此朱元璋花费重金建造了一座庆功楼。

某天上朝,朱元璋对文武百官说;“如今天下太平,国泰民安,皆赖众位爱卿的功劳呀。所以朕准备为大家庆功,地点就在刚刚建好的庆功楼内。”

众位大臣一听,皇上要请客,所以个个是满心欢喜。



刘伯温听到朱元璋请客,又看到了大明江山稳固,心里产生了疑虑,知道了这是狡兔死、走狗烹的圈套。于是刘伯温在当天向朱元璋辞职了。

朱元璋看到刘伯温辞职,说了几句客套话后赏赐了一些金银。之后还亲自把刘伯温送出了皇宫。

刘伯温出了皇宫直奔徐达府。在徐达的府上,刘伯温百感交集,交谈了一会儿,向他辞行的时候说:“兄弟,记住,在庆功楼宴会上要时刻跟随皇上,不论皇上去哪儿,你都要不离左右。”



庆功楼那天,功臣毕至,所有人都开怀畅饮。正在大家喝的开心的时候,朱元璋站起来说要去方便,这时徐达也迅速起身跟了上去。

朱元璋问徐达为何跟着自己,徐达反问朱元璋:“陛下真的一个也不留吗?如果是这样,我立刻返回,不过请陛下照顾好我的老母和妻儿。”

朱元璋听后大惊,知道了事情败露,于是让徐达跟了上来,两人离开庆功楼后便燃起了熊熊烈火。

徐达死里逃生,朱元璋很纳闷到底是谁走漏了风声。想来想去他想到了刘伯温,于是命令锦衣卫去探查,果然查到刘伯温临走前拜访了徐达。



好你个刘伯温,竟然早已经看穿了我的计谋,坚决不能留着你。正在朱元璋自言自语的时候,马皇后从宫外经过时听到了一切。

马皇后心想,刘伯温为大明江山作出了巨大的贡献,不能让朱元璋把他杀了。于是派亲信给刘伯温送去了一个果篮,果篮中只有一个梨、两个枣。

刘伯温收到果篮后,看到了果篮中的枣和梨子,瞬间明白了马皇后的意思,那就是“早早离去”。就这样,刘伯温马上收拾行李,离开了京城,回到了老家。



当然,以上只是一个传说,实际历史中并没有火烧庆功楼事件。刘伯温也并不是主动辞职,而是因为和李善长的党争失败才告老还乡的。后来又因为胡惟庸的诬告而返回了南京城,最后死在了南京城。


我是越关


马皇后送刘伯温一梨两枣,是劝他早早离开朝廷的意思吧。这大约又是用民间故事的方式来琢磨皇帝家的事情,就好像两个老农在地头猜测皇帝家每天都吃好吃的,天天烙饼卷鸡蛋一样。


关键是马皇后劝刘伯温早早离的主意,也没起到什么作用,刘伯温告老还乡,回到青田老家。


没过多久就因为胡惟庸告他想把自己的墓地建在风水宝地,老朱没说啥,刘伯温心生惶恐,赶紧回到京城,在朱元璋的眼皮子底下待到病重,才被朱元璋派人送回青田到老家去世。

所以马皇后这枣和梨是白买了。


马皇后以贤明著称,真的会拆自己老公的台,赶走自己老公心腹大臣吗。


马皇后做的所有事情都是以朱元璋的最大利益为基础的,所以有些事她只是微谏一下朱元璋,而不是拆台。


有人赞扬马皇后像唐太宗的皇后长孙观音。


当年唐太宗李世民发动玄武门之变时。长孙皇后不是无脑的劝他要兄友弟谦,而是和他站到了同一阵线,对犹豫的士兵们发表鼓动性演讲。

大明建国以后,马皇后保护了很多人。他保护的这些人是朱元璋震怒时想要杀掉,但是杀掉了对老朱有害无益,


比方说和州参军郭景祥,老朱听说郭景祥的儿子,拿着槊和他老爹叫板,很生气想杀了他儿子替郭景祥出气。马皇后劝他说郭景祥就一个儿子,你杀了他老郭家就绝后了。


您听风就是雨,万一传话的那人说的是谣言呢。


朱元璋一想也是这理儿,也就作罢了,后来一查,果然是谣言。


这是小事,但是马皇后一言,让郭景祥一家免遭灭门之祸,也让朱元璋免落嗜杀之名,虽然后来他还是稳稳的占据了这个标签。


当年朱元璋请刘伯温出山,是请了一套人的,具体来说是四个人,这些人包括刘伯温在内号称浙东四先生。


这四个人是宋濂,叶琛,章溢和刘基。

四人中叶琛死于元军手中,章溢,洪武二年去世。送梨这事儿马皇后干没干过,这事儿存可疑,但是马皇后真的救过浙东四先生中的宋濂。


宋濂是当时大儒,是太子朱标的老师,主持编撰了《元史》,还是朱元璋的文字大秘。


孙中山那句著名的“驱除鞑掳,恢复中华”就是化用自宋濂帮朱元璋撰写的《天讨元北伐檄文》,原话是“驱除胡虏,恢复中华”。


宋濂之于朱元璋,类似于陈布雷之于常凯申。


明朝建立,宋濂年老,向朱元璋辞职回家养老,由于他只是单纯的文人,没有参与过多的政治派系斗争,养老之路,不像刘伯温那样坎坷。


后来他孙子宋慎卷入到胡惟庸的谋反案中,在家养老的宋濂被牵连,朱元璋想要杀了,包括宋濂在内所有宋家人,马皇后劝他说:


民家为子弟延师,尚以礼全终始,况天子乎?且濂家居,必不知情。


但是朱元璋不听啊,坚持要杀。


吃饭的时候马皇后一生气给朱元璋上了一桌的萝卜缨子白菜帮子,酒也没有。


朱元璋很纳闷:您这是喂兔子呢?马皇后说:我这是为宋先生做福事。


朱元璋沉默片刻后,下旨赦免宋濂的死刑,把他发配到茂州吃火锅去。

朱元璋对毫州和自己一起起家的老兄弟们下手狠狠辣,但是对刘伯温好像比较温情。


胡惟庸状告刘伯温在家里找龙穴来当自己的墓地,有不臣之心,老朱可啥也没说,没有责难他。


刘伯温心里不踏实,自己跑到京城自愿呆在朱元璋眼皮底下让他放心的。


后来刘伯温病重,有传说胡惟庸给他送了虎狼之药,送了刘伯温的性命。


洪武13年。涂节状告胡惟庸谋反,其中一条罪状就是胡惟庸毒死刘伯温,并说:


广洋宜知其状。


朱元璋是找来汪广洋询问,汪广洋却说:


无有。


有人猜刘伯温是被毒死,是朱元璋指使胡惟庸干的。


但是老朱杀人一向杀的光明磊落,即使像李善长,胡惟庸这种能量巨大的宰相,或者蓝玉这种手握兵权的大将,他都是说杀就杀。


杀一个毫无跟脚的刘伯温,何必用下毒这种偷偷摸摸的手段?


完全不是老朱的行事风格,所以我宁愿相信刘伯温和朱元璋真的善始善终了。


毕竟能和老朱善始善终的大臣真的没有几个。





薛白袍


朱元璋的成功离不开这个马皇后,在朱元璋还没有当皇帝之前,她只是一个被叫做马姑娘的人,甚至很多人都不知道她的全名,而她的出现也是很巧合的,因为自己的父亲被杀死,她只能去投靠和父亲关系很好的郭子兴,郭子兴也是把这个兄弟的女儿当作自己的女儿一样看待,时间过的很快,而马姑娘也长大了,马姑娘后来的未婚夫也就是朱元璋当时还在当自己的游僧,其实就是讨饭。



朱元璋大家很熟悉,从小就饿肚子,没吃过饱饭,自己的父母被饿死之后,自己也不知道去往何处,实在走投无路了选择去了寺庙当和尚,结果寺庙都不要他,于是就让他去当一个游僧,就这样朱元璋走上了一条别样的讨饭之路,世道不太平就是不太平,连讨饭都有人看着不顺眼,而当时的朱元璋就差点被一些恶人给杀死,正好就被马姑娘给碰上了,这就救了朱元璋一命,他们的相遇就这样开始了,后来朱元璋就参加了义军,因为朱元璋的能力出众,后来郭子兴便把马姑娘许配给了朱元璋。



马姑娘这一跟着朱元璋就是一辈子,从能力上来说,马姑娘还真的是最般配的,马姑娘不仅多次救了朱元璋的性命,更加重要的是对于朱元璋生活上的照顾是无人可以代替的,对于从小就没有父母的朱元璋来说,这是多么大幸运,而朱元璋也一直很争气,万分的珍惜眼前的这个女人,朱元璋的实力随着时间的发展在一步一步的扩大,而马姑娘这时做的更多的是去维护那些人的关系,比如朱元璋的兄弟汤和的母亲生日了,朱元璋的妻子就会带点东西去看望,这也是那些兄弟愿意死心塌地的跟着朱元璋的重要原因。



当然类似于这样的事情还有很多,这种潜移默化的帮助也是朱元璋成功的重要原因,后来朱元璋当了皇帝,就把马姑娘册封为了皇后,当了皇帝之后难免会有些膨胀,看谁不顺眼就杀谁,但是这个时候也就只有马姑娘的话朱元璋会听几句,也正是因为马姑娘的心善,救了很多大臣的性命,而聪明过人的刘伯温早晚也会有一天成为了朱元璋的眼中钉肉中刺,也就是在这关键的时候,马姑娘用了一种别样的方式去救刘伯温,但是无奈为时已晚。



刘伯温的能力和贡献是不用多说的,但是刘伯温这个人一生从来不贪恋权位,而当时的朱元璋就很想让刘伯温当丞相,刘伯温就是再三推迟,就是不愿意当,后来自己告老还乡之后还被人陷害,无奈刘伯温只好回来继续当官,在后来刘伯温病重,实在不行了,而这时候马皇后出现了,派人送了水果篮里面有一个梨子和两个枣子,意思是早早离去,刘伯温看到之后便明白了马皇后的意思,但是这个时候想走已经走不了了,后来胡惟庸带太医过来帮刘伯温看病,刘伯温喝完药之后不久便离去了。



关于刘伯温死去原因有很多,其中一种就是认为是胡惟庸故意害死的,因为刘伯温伤害到了他们这个集体的利益,而当时的朱元璋也是睁一眼闭一只眼,并没有过多的追究,还有说法是刘伯温是正常的离去的,得到了善终,并没有历史上的那么残忍,无论怎样,一句话便是高处不胜寒,在关键的时候能全身而退的人才是真正的智者。


史中醉


一梨两枣是谐音“早早离”,马皇后劝刘伯温早早离开,免得遭朱元璋的毒手。

这个“一梨两枣”典故,具体是什么?

咱们中国人做事真的是曲线思维,禅机重重,很多事情都不明说,总是喜欢只可意会,不可言传,极其的含蓄。哪怕做狠事,也非常的委婉,比如三国时,曹操想弄死荀彧,不直接下达命令,只送了个空盒子给荀彧,让荀彧自己领悟而自尽。

马皇后送刘伯温一梨两枣,是委婉的间接告诉他赶紧离开朝廷,晚了,可能会遭到朱元璋的杀害。但是俗话说,三分天下诸葛亮,一统天下刘伯温,以刘伯温的智慧,我觉得他是能察觉到朱元璋的想法的,只是马皇后也热诚,深知刘伯温的功劳巨大,不忍心刘伯温被害,就间接地告诉他离开。

朱元璋这开国皇帝,过河拆桥,总是担心开国功臣谋了他的位,下得了狠手,丝毫不念这些与他出生入死的元老们的功劳,而且杀害手段也是令人瞠目结舌。

比如从小与朱元璋一起长大的小伙伴徐达,一路跟随朱元璋南征北战,功劳可谓巨大。但大明建立后,朱元璋明知徐达有背疽的病,这病忌吃鹅肉,他偏偏故意赐鹅肉给徐达吃。徐达无奈,吃了鹅肉后不久归西。

眼看朱元璋又要对刘伯温下狠手,马皇后本人以仁慈宽厚闻名于世,也深知刘伯温为人刚正不阿,不可能会造反,更不会威胁到大明的统治,就有了恻隐之心,要救刘伯温一命,但又不方便明用语言告之自己老公的险恶用心,于是就有了一梨两枣的典故。

刘伯温借又病又老之故,告老还乡养病,但朱元璋依然派人来探试。

以刘伯温的智慧,知道此刻伴君如伴虎,聪明的以病、老之故请求回乡,朱元璋应允。但是,刘伯温在家,时不时会有朝廷官员过来“慰问”,他何偿不知道这是朱元璋的狐疑。刘伯温晚年对朱元璋的所作所为极其心寒。

在他病深之时,告诫儿子,不得再看奇门遁甲之书,他也把这些书籍给烧掉了。不久之后,刘伯温便病死了,一说是被朱元璋毒死,但都没有正史的记载。

还有一说,是刘伯温早年游学,曾跟一道士学到一些道法,可以七天不呼吸。刘伯温故意让儿子对朝廷上报他已“死亡”,然后用道法不呼吸躺在棺材之中,而且还在棺材板中故意挖一个洞。

果然,朱元璋派人来试探他真死假死,见棺材中的刘伯温没有了呼吸,棺材板上还有洞,以为是假死,然后把洞给塞上,再盖上棺板,过几天再看,确实刘伯温已没有了“呼吸”。

刘伯温后来就逃过此劫,隐名埋姓,当然这些都是野史的撰写,真实与否,无从考据,但人们的美好希望,都是希望良臣都有好结果。


我就是竹韵


得国之正,莫过于汉明。汉朝和明朝可以说是我国历史上得国最正的两个大一统王朝,两个布衣提三尺剑南征北战登上九五之尊,但是这两个开国君王都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残杀开国功臣,刘邦除了韩信英布彭越,朱元璋也杀掉了大破北元的蓝玉,杀掉了论将之功当属第一的傅友德,李善长等人。狡兔死,走狗烹,为他家卖命打天下,九死一生换来的荣华富贵却也如同过眼云烟,这种鸟尽弓藏的行为虽然从臣子的视角来看很是寒心,认为此开国皇帝是一个过河拆桥,无情无义的人,但我们若从皇帝的角度去看此行为,却又是一件无可奈何的事。因为到了和平年代,这些功高震主的跋扈老将,确实于朝廷而言并非好事,而是一个隐患,毕竟为战争而生的他们一旦处理不好就有可能重启战端,武夫乱国的例子历史上也有不少,因此将军本是太平定,不许将军见太平,不外乎如此!

刘伯温,这位历史上著名的谋士,没有他神机妙算运筹帷幄,朱元璋不可能十几年就可以一统天下,可这个在乱世之中被朱元璋屡屡佩服的谋士,到了天下大定时,朱元璋对他心里的忌惮,也不是一丁半点。开国之后朱元璋大肆诛杀功臣,一时间闹得是人心惶惶,刘伯温也害怕那天皇帝就要了自己的小命。众人是如此,刘伯温更是如此,担心总归是担心,可若刘伯温不顾朱的猜忌冒然离开,皇帝便一定会怀疑他的,但若是不离开,皇帝一定会对他下手,所以,走或是不走一时之间成了两难的问题。就在刘惶惶不可终日时,他接到了马皇后的礼物,一梨两枣,当他看到这个东西时,他很快就明了,当即激流勇退告老还乡。你们一定会问,为何马皇后送来这个东西后,刘就会离开,别急,且听我分析。

一,熟知皇帝的品性

作为皇帝的枕边人,马皇后可谓是熟知皇帝的性格,所以,她可以从皇帝的一言一行之中推算出皇帝的所思所想,从而判断皇帝下一步要做什么,会怎么做,从而防患于未然。

所以,不到万不得已马皇后是不会突然造访,更不会无缘无故的给刘送礼,因此,刘从马皇后的礼物中推算出自己大难将至,必须远走高飞。

二,马皇后的个人魅力

作为一国的皇后,马皇后没有那些后宫妇人的目光狭隘,相反她是一位很有远见的女子,在皇帝征战期间,她一直帮助皇帝搭理好后方,不仅如此,她还时刻劝谏皇帝要收敛自己的性格,不要暴躁,多疑,所以,在朝臣的心中马皇后有着极高的地位,是一代贤后。

尤其是在开国之后,马皇后的表现更是让朝臣赞叹有加,除此之外,马皇后还极其爱惜人才,所以,她劝刘快些跑必定是不忍看刘惨死于刀刃之下。

三,此物本身的意思

梨顾名思义是通离开,而枣通早,两个枣加一个梨的字面意思是早早离开,这样的解释也不是没有依据的。

在古时,虽然物资匮乏,但为高权重的人基本上都能享受到丰富的资源,不论是米面,还是说蔬菜瓜果,虽然皇宫也有赏赐,但一般来说都是很贵重的水果,而且量都比较大,不至于说是一个或者两个,一个是为了不失皇家风度,一个是为了彰显对于臣子的重视,所以,一般不会用梨或者枣来赏赐人,所以,更别提只拿一个梨和两个枣这样小家子气的东西了。刘是跟着皇帝南征北战数十年的老人,所以,他熟悉皇帝的脾性,而且他还是个足智多谋的人,联想起身边这么多的前车之鉴,以及皇帝的所作所为,一定会造作防范。

所以,当皇后送给他这些东西时,她一定是知道了些什么,要不然也不会有如此的举动。


木剑温不胜


“三分天下诸葛亮,一统江山刘伯温”,这是后人对于刘伯温最高的评价。


刘伯温生活的年代,正是黄河肆虐,民不聊生的元朝末年。


朱元璋崛起于群雄之中,在他一连串丰功伟绩的背后,我们始终都能看到刘伯温的身影,也正是如此,后人总是将刘伯温与诸葛亮做比较,这在那个时代是对一个人最高的评价。


但是,在描绘着过去的史书中,我们会发现,封建王朝历史上的许多开国功臣,多数都逃不掉“鸟尽弓藏,兔死狗烹”的厄运。


明朝也是一样,当朱元璋坐上皇帝宝座之后,他便将自己手中的钢刀利刃,指向了那一群开国功臣。


以“胡惟庸案”、“蓝玉案”等为导火索,对此前跟随自己打天下的功臣勋贵,进行了疯狂的屠杀。


根据史书记载,仅“胡惟庸案”被牵连人数就高达3万多人,其中开国功臣李善长、陆仲亨等开国元老都未曾善终,由此可见朱元璋在登上皇位后的残暴嗜血。


正是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刘伯温算是这一干臣子中,最为幸运的。



说起刘伯温的幸运大逃亡,一定要先说一个人,她是朱元璋的老婆马皇后。


曾经在朱元璋创业的时候,马皇后就一直默默的支持着朱元璋,两人一起同甘共苦,共同创建了大明王朝。


朱元璋称帝后,马皇后一直坚守着成功男人背后的女人的职责。


不断的提醒着朱元璋,要控制好暴怒的性格,收敛乱杀无辜的行为,应该说马皇后对整个王朝的贡献是功不可没的。


历史上的马皇后,是一位难得贤德的皇后。


马皇后是朱元璋的原配,早在朱元璋打江山的时候,朱元璋就娶了她。


因为两人是一起从贫贱中走过来的,陪着朱元璋打江山,品性善良,懂得民间疾苦。


后来得天下了,贵为皇后依然保持过去的俭朴作风,平日穿洗过的旧衣服,破了也不忍丢弃。并教导妃嫔不忘蚕桑的艰难。


遇到荒年灾月,她带领官人吃粗劣的菜饭,以此来体察民间疾苦。


1382年(洪武十五年)五十一岁的马皇后病逝。


临终嘱咐朱元璋“求贤纳谏,慎终如始”,并愿“子孙皆贤,臣民得所”。


朱元璋常将马皇后的贤德与长孙皇后相提并论,足以见马皇后的贤良淑德深入民心。


1382年(洪武十五年)农历八月,马皇后病逝,年51岁。


同年农历九月葬于明孝陵,谥号孝慈皇后。



再说刘伯温,

实际上刘伯温心中非常清楚,尽管和朱元璋一起吃苦闯天下,但是朱元璋是不愿意与他人一同分享这来之不易的成功果实的。


所以,朱元璋称帝后,刘伯温并没有像其他功臣一样,去争功夺劳,而是选择默默无闻。


虽然他想过辞官回家,归隐山林,安度晚年,但是却被朱元璋拒绝了。


而且马秀英皇后对刘伯温也是体恤有加,所以便将心中的想法压制了下去。


但是,朱元璋对自己手下的大臣要求越来越严苛,甚至出现一点误差都可能掉脑袋,这让刘伯温心生忌惮,不知如何是好。


实际上,朱元璋心中一直在计算着刘伯温,总是想找机会除掉刘伯温。


然而,刘伯温做事滴水不漏,不但事事小心,甚至都不敢与其他大臣共事,朱元璋实在是抓不到他的把柄。


一日,刘伯温突然收到了马皇后贴身丫鬟送来的水果篮,本来皇后关心老臣是分内的事,但是刘伯温打开水果篮后却大惊失色。


篮子中只有一个梨和两个大枣,刘伯温一瞬间就明白了马皇后的心意,于是立马像朱元璋呈递上了辞职信,辞官还乡了。


因为这一梨两枣的含义恰好是“早早离去”的含义,也正是这样,刘伯温逃过了一劫,成为了少数朱元璋手下逃脱的功臣。


历史总是这样的,历朝历代的诞生,总是会伴随着些许的杀戮,这样的情况在历史上不断的上演着,也使我们对于能臣干将的认识应该换一个角度。


不仅是以文治武功来看一个臣子,更多的时候也应该看这个人是否拥有明哲保身的大智慧。


有书君语:一直倡导终生学习的有书君今天给大家送福利了啦。2019年最值的读的52本高分畅销好书,免费领取。从认知思维、情感故事、工具方法,人文社科,多维度承包你一整年的阅读计划。


活动参与方式:私信回复“福利”或点击阅读原文即可免费领取。限时福利,先到先得哦~


幸生


历史上有许多贤后,比如东汉光武帝刘秀的皇后——阴丽华,刘秀还是一个穷小子时,偶遇豪门“小姐姐”阴丽华,一下子惊为天人。

“贤惠、善良、漂亮”是阴小姐的强项。刘秀感慨道:“当官要当执金吾,娶妻当娶阴丽华”。到后来,刘秀终于迎娶了阴丽华。

在刘秀推翻王莽的统治时,由于人单势孤急需“军阀”真定王刘扬的支持。阴丽华为了顾全大局,毅然把皇后位置,让给了刘扬的外甥女郭圣通。为了丈夫的事业,阴丽华牺牲了自己的幸福。

再如唐太宗李世民的长孙皇后,她简直是老李的“纪检”秘书,当老李犯了原则性的错误时,她总是在旁好言规劝,李世民每每如沐春风,接受批评随后改正之。



比如,有一次,魏征铁面直谏,李世民很生气,回到家恨恨地说,“早晚我要把魏征这个乡巴佬杀了,太气人了!”长孙皇后听了李世民的唠叨,然后对老李说,“恭喜皇上、贺喜皇上”。

老李有点纳闷,“喜从何来?”,长孙皇后道:“有魏征这样的忠臣是国家之幸,百姓之福,大唐江山得以永存,难道不值得贺喜吗?”

李世民一听这是皇后在规劝自己,于是打消了杀魏征的念头。

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的老婆马秀英也是这样的贤后。

马秀英有个外号叫“马大脚”,这个外号反应出她是一个平民皇后。她是朱元璋的孝慈高皇后,从谥号“孝慈”二字,相信大家能感知马大脚的为人吧?




马大脚是红巾军起义首领郭子兴的义女。

原来郭子兴和马大脚的父亲是拜把兄弟,大脚的父母早亡,郭子兴于是就把孤靠无依的马大脚收为了干女儿。

后来,朱元璋参加了红巾军起义,由于作战勇敢,逐渐成了郭子兴的嫡系将领。郭为了笼络朱,于是把干女儿马大脚许配给他。朱元璋称帝后,封马大脚为皇后。

朱元璋的臭脾气大家都知道吧?动不动就瞪眼杀人,而马大脚则有一颗仁慈之心。

比如老朱称帝后募捐修南京城墙,江浙富商沈万三主动请缨,承包了修南京城墙2/3的工程。

大家不要想偏了,沈万三修南京城墙是赔钱的买卖,想从朱元璋身上拔毛,那是根本不可能的事儿。



沈万三没指望挣钱。修南京城墙不是为了利而是为了名——“他想扬名立万,青史留名”。

再者说了,沈万三不差钱,传说他有一个聚宝盆和摇钱树。

沈万三很快完成了任务,比朱元璋修的又快又好。

老朱很高兴,宴请沈万三,酒席上“沈百万”不知不觉喝高了,大着舌头说要犒赏老朱的军队,每人十两、两银子……

老朱心想:“乖乖,我有百万大军,一人十两银子将需要千万文银。”

“假如沈万三谋反……?”朱元璋想到此倒吸了一口凉气。随即一拍桌子道:“大胆沈万三,竟大言不惭,犒劳天子三军,实属图谋不轨,来人,把沈万三给我拿下!”朱元璋准备要杀掉老沈。



就这样,沈万三稀里糊涂拍马屁拍到马蹄上了。

这时在后宫的马大脚听到了消息,急忙劝朱元璋说:“老沈出了不少力,别杀他了。再者说了,法律这个东西是用来诛杀不法之徒的,但不是用来诛杀不祥之人。老百姓富可敌国,是老百姓自己不祥,不祥之民,苍天必然会降灾祸给他,陛下又何必再杀他呢?”。

朱元璋不听任何人的话,但对老婆的话言听计从,于是没杀沈万三,把他流放到云南去了。

朱元璋为什么会对马大脚的话相信无疑呢?

这就是爱的力量。想当初朱元璋因功受到郭子兴的嫉妒和打压。有一次,郭子兴找茬把朱元璋关了禁闭。三天不给他吃喝,分明是逼死朱元璋的节奏。



当时还是朱元璋恋人的马大脚。不顾少女的羞涩,竟然把热饼揣在怀里,偷偷带给朱元璋吃。当她从怀里拿出热腾腾的饼时。朱元璋看到差点哭了,原来马大脚白皙的皮肤被烫焦了一大片。

试想这样的女子谁不爱?朱元璋当即表示:“假如我有一天君临天下,必许你一生富贵!”

虽然历史上朱元璋和马大脚的性格截然相反,一个嗜杀暴力,一个宽大为怀。但二人是历史上帝后相亲相爱的楷模。据说马大脚死后,朱元璋此后未再立皇后。

马大脚不但对丈夫深情厚爱,对大臣们也极尽呵护、保护、袒护之责

比如,在马大脚生日宴上,她看到丈夫为群臣上了三道硬菜——卤煮兔肉、红烧狗肉、冰糖燕窝。



马大脚随即读出了丈夫的心声,这分明是“狡兔死、走狗烹,飞鸟尽,良弓藏,敌国灭,谋臣亡”的含义。马皇后看出丈夫要甜言蜜语把这些功臣一锅端。

为了提醒军师刘伯温,第二天,马皇后提着一个篮子去了将军府,见到老刘后,说,“先生昨天生日宴上喝了不少酒吧?今嫂子给你送来了“两个枣一个梨一个桃,先生吃了醒醒酒吧!”

马皇后故意把“醒醒酒”三字加重了语气,说完,马皇后告辞而去。

此时刘伯温陷入了深思,马皇后为何临走时指了指“两个枣一个桃和一个梨呢?难道……?



刘伯温不愧为神算子,他一拍脑门,这分明是皇后让我“早早逃离”的意思。老刘联想到昨天老朱的表现和上的三道硬菜,突然什么都明白了。

老刘望着远去的马皇后拜了又拜,“感谢马皇后及时提醒让我及早脱身”。没过多久,刘伯温告老还乡了。

结语:马皇后的仁慈大爱得到了群臣的尊敬,她去世后朱元璋停朝七日,群臣无不垂泪。她用独特的办法使刘伯温幸免于难,可惜马皇后死得太早了。


秉烛读春秋


马皇后送给刘伯温“一梨两枣”这个故事里面牵扯到三个关键性人物:一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即朱元璋,二马皇后,即马秀英,刘基,三即刘伯温,我们一一表来。

朱元璋其人 朱元璋(1328年—1398年),濠州钟离(今安徽凤阳东北)人,幼名重八,参加农民起义军后改名元璋。明朝开国皇帝(1368年—1398年在位),史称明太祖。

朱元璋幼时贫穷,放过牛,当过和尚。他在位期间,奖励垦荒;兴修水利;他徒富民,抑豪强;解放奴婢等,社会生产逐渐恢复和发展了,史称洪武之治。



1380年(洪武十三年),朱元璋进一步的加强了中央集权,以擅权枉法的罪名处死了丞相胡惟庸和有关的官员,不再设丞相。

1382年,朱元璋成立锦衣卫,一个军事特务机构,并授以侦察、缉捕、审判、处罚罪犯等权力,由皇帝直接掌控。 锦衣卫俗称“诏狱”,诏狱里采取廷杖、剥皮等酷刑。

1393年,锦衣卫指挥使参奏蓝玉谋反,由吏部审讯,三天后,朱元璋将蓝玉杀死,尔后,就是大规模的清洗和株连。胡、蓝两案,前后共杀四万人。



朱元璋没有像宋朝皇帝赵匡胤采取平和的杯酒释兵权的策略,导致人心惶惶。朱元璋甚至对从小一起玩大,功劳大大的徐达,朱元璋都下得去黑手,置之死地而后快,就别说其他人了。

刘伯温何许人?"三分天下诸葛亮,一统江山刘伯温;前朝军师诸葛亮,后朝军师刘伯温"的说法。

刘基(1311年-1375),字伯温,明朝开国元勋。 刘伯温以神机妙算、运筹帷幄著称于世,刘基一身正气,朱元璋多次称刘基为:"吾之子房也。"在民间,刘伯温有"前知五百年、后知五百年"之说。

中书省都事李彬——李善长的私宠,因贪图私利,纵容下属而被治罪,故请求从宽发落,刘基不听,并派人骑马速报太祖,得到批准,刘基便在祈雨时,将李彬斩首。 吴元年(1367年),天气大旱,太史令刘伯温请求处理久积冤案,朱元璋当即应允,大雨也就从天而降。



朱元璋因事要责罚丞相李善长,刘基劝说道:"他虽有过失,但功劳很大,威望颇高,能调和诸将。"太祖说:"他三番两次想要加害于你,你还设身处地为他着想?我想改任你为丞相。"

刘基叩首说道:"这怎么行呢?更换丞相如同更换梁柱,必须用粗壮结实的大木,如用细木,房屋就会立即倒坍。

马皇后其人: 给刘伯温送一梨两枣的主人公就是马皇后。

马皇后(1332年一1382年),孝慈高皇后,又名马秀英,安徽宿州人。 1352年(至正十二年),在郭子兴的主持下,把养女马秀英嫁给了时为红巾军将领的朱元璋。

马秀英保持节俭朴实的生活作风,册后以后,仍亲自带领后宫刺绣和纺织。她自己平时粗茶淡饭,缝补旧衣。



为何马皇后送给刘伯温“一梨两枣”? 朱元璋有杀刘伯温的意思,马皇后非常着急,她在想一个完全的策略。或许之前她已经劝过朱元璋好多次,让她善待功臣。但这次劝说,显然效果不好。怎么办呢?马皇后不想放弃,正巧刘伯温病了。

马皇后派人给生病的刘伯温送去了一篮子桃,里面还放上了一个梨和两个枣。意思是什么呢?两个枣就是“枣枣“(早早),桃(逃),一梨(离),连起来就是“早早逃离(枣枣桃梨)”。



不得不佩服马皇后的聪明才智,没有只字片语,就不会授人以柄,只通过几个水果就把自己所要表达的话语进行的非常完美的传递。 马皇后一心向善,不想伤害任何人,尤其是那些功臣们。

故此,刘伯温辞官回家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