溥儀登基時才三歲,為什麼攝政王載灃不自己當皇帝?

羽評郡主


首先,溥儀繼位,載灃當攝政王,這是慈禧的安排,不是誰說改就能改的:

“攝政王載灃之子溥儀著入承大統為嗣皇帝。”

“前因穆宗毅皇帝(同治)未有儲貳,曾於同治十三(1874)年十二月初五日降旨,大行皇帝生有皇子即承繼穆宗毅皇帝為嗣。現在大行皇帝龍馭上賓,亦未有儲貳,不得已以攝政王載灃之子承繼穆宗毅皇帝為嗣併兼承大行皇帝之祧。”

“現在時勢多艱,嗣皇帝尚在沖齡,正宜專心典學,著攝政王載灃為監國,所有軍國政事,悉秉予之訓示裁度施行,俟嗣皇帝年歲漸長,學業有成,再由嗣皇帝親裁政事。”


這意思說的很明白,溥儀繼位而不掌權,有事情由攝政王載灃和隆裕太后商量著辦。

慈禧雖然在治國方面一塌糊塗,但是她在政治鬥爭方面的水平卻非常高。

慈禧活著的時候,各路政治勢力根本就沒有出頭的機會。不要說維新派、革命派,就連後來滅了清朝的袁世凱,在慈禧活著的時候也是卑卑伏伏。直到慈禧閉眼的前一刻,她說的話在清朝都比聖旨還要聖旨。

那麼,在慈禧死後,載灃為什麼沒有推翻這個決定,自己當皇帝呢?

首先,載灃不想當皇帝。


有朋友可能說了,天底下還有人不願意當皇帝?!

嘿,還真別奇怪,天底下還真的就有人不願意當皇帝,載灃就是其中之一。

為啥呢?因為皇帝並不僅僅意味著最高的權力,也以為著最大的危險。如果自己實力不足就僭越皇位,下場會比誰都慘。

溥儀接過來的這個皇位可不是一般的皇位,而是一個已經走過了兩百多年的封建帝國的皇位,是一個內憂外患,矛盾重重的政權的首領。

這可不是明朝萬曆、清朝乾隆這種享福的皇帝的皇位,而是一塊燙手的山芋。以當時清朝的形勢來看,搞不好要當亡國之君的!

而且,載灃本人也根本就沒有什麼權力慾。

你我這樣的普通老百姓,對權力十分渴望是正常的。而載灃作為天潢貴胄的親王,本就衣食無憂,對權力並沒有那麼渴求。載灃本人酷愛讀書文玩,對於政事並沒有什麼興趣,本來在政壇也不太顯眼。他曾經在家裡書房掛了一副字——“有書真富貴,無事小神仙”,這顯然是想當無事王爺的意思。

別說當皇帝,連慈禧讓他當的攝政王,他都叩頭推辭,氣的慈禧罵他:此何時而講謙讓,真奴才也!

連攝政王都不情願當,你說他願意當皇帝?

從後來的表現上看,載灃的確對政治沒有任何興趣。辛亥革命爆發之後,載灃就辭了攝政王的位置,把大清江山置於不顧了。而曾經掌握中國最高權力的他,居然就此就真的安心做了寓公,從此大門不出二門不邁。在這之後,無論是北洋軍閥、國民政府還是日本人,都請不動他。連張勳復辟這種事情,載灃都表現的極為冷淡。溥儀去了東北之後,力邀載灃來長春,載灃禁不住勸,本人去了一趟,僅僅待了一個月就回到了北京,從此閉門謝客,誰也不見。

載灃一直活到了1951年,建國之後,周總理有一次提起他,周總理說載灃安心當寓公,沒有受敵人的誘惑,保持了晚節,這很好。



其次,載灃也沒必要當皇帝。

大家有所不知,當攝政王或者太上皇,可比當皇帝爽多了!

為什麼?該有的權力全都有,該有的義務卻都沒有。

無論是攝政王還是太上皇(李淵這種被迫的不算),在封建社會之下,這群人的權力都絲毫不比皇帝小。攝政王管的一般都是一個不懂事的小皇帝,而太上皇這種存在,在封建倫理之下,無論兒子孝順不孝順,皇帝都要裝出一副孝順的樣子。

由於有權力沒義務,因此頗有一些人願意當太上皇。比如從宋高宗趙構開始,南宋連著三個皇帝都當了太上皇。

對於載灃來說,自己頂著謀逆的名義去搶了自己兒子的皇位,圖個啥呢?就為了在龍椅上坐坐?

載灃不可能合法的坐上皇位,想當皇帝一定要謀逆,這是風險很大而且名聲很不好的事情。而載灃在這一番操作之後,頂著殺頭的風險,待著篡逆的帽子,自己的權力卻沒有加大,這虧本的買賣誰做?

更何況,溥儀是載灃最喜愛的兒子。把皇位費大勁從自己兒子手裡搶回來,再把皇位傳回給自己兒子?這不是小孩過家家,載灃作為一個心智正常的成年人,是絕對不會幹這種傻事的。


小約翰


1908年12月2日,3歲的溥儀被放在太和殿的龍椅上,哭著接受文武百官的跪拜。在完成登基儀式後,他成了清朝最後一位皇帝。他的父親載灃,則被慈禧任命為攝政王。

按理說,當時的清王朝內憂外患,政治能力很強的載灃顯然比3歲的溥儀更適合做皇帝。而且雖說溥儀是慈禧立的,但慈禧已死,載灃為什麼不直接奪位呢?

(溥儀登基)

我們先說,為什麼慈禧不讓年富力強的載灃繼承皇位。

說起來載灃這個人有很多優點,他為人低調,做事踏實,又很有才學,慈禧相當看得起他。

深得重用的載灃也的確有可圈可點之處。

比如在1894年,由於在義和團運動中,德國公使克林德被義和團殺害,德國不但逼著清廷在克林德喪命之地立碑,還要求他們到德國負荊請罪。

由於載灃既是光緒的胞弟,又是慈禧的親外甥,所以成了去道歉的不二人選。

載灃到了德國後,德國人竟提出“向德皇跪拜謝罪”的條件。載灃儘管平時為人謙和,但當時卻堅決不同意這個條件。甚至很硬氣地準備打道回府。最後還是經過雙方協商,才改為鞠躬行禮。

此事一時轟動國內外,就連國際上也稱讚載灃為“中國之賢王”。如此,載灃的政治能力再次得到了慈禧的肯定。而載灃也因此飛黃騰達,在他25歲時,便坐上了軍機大臣的位子,成了清廷最高領導圈中年輕有為的青年幹部。

1908年11月14日,光緒帝駕崩。

光緒無子,當時清朝又處於內憂外患,風雨飄搖的危險時刻。按理,慈禧應該找個成年有才幹的人做大清朝的掌舵人。可是,她卻選擇了載灃才3歲的兒子溥儀。

按慈禧的詔命,溥儀被過繼給光緒,同時肩祧兩房,承繼同治之子,繼承皇位。而一直倍受慈禧重用的載灃,則被任命為攝政王。

(慈禧劇照)

慈禧之所以做出這樣的決定,有三個原因。

一、慈禧是個權力慾很強的人,再加上當時她並未考慮到自己會死。所以她為了把權力牢牢抓在手中,只可能立一個小孩子做皇帝,這樣她就能繼續垂簾聽政。

二、載灃之所以得慈禧重用,是因為載灃很乖,聽話。說明白點,就是天生的打工仔,執行能力不錯,但領導能力不行。這一點,從他後來處理袁世凱的問題就能看出來。所以慈禧認為他做國家決策者是不合適的。

三、載灃是醇親王奕譞的兒子。奕譞本來有7子,夭折了3個,還剩載湉、載灃、載洵和載濤。其中載湉4歲時被過繼給咸豐,成為光緒帝;載洵被過繼給瑞郡王奕志的後人;載濤又被過繼給鍾郡王奕詒,所以載灃就成了奕譞這一支的獨子。如果把載灃再過繼給咸豐(也可以說過繼給慈禧),奕譞這一支就沒有後人了。奕譞曾在慈禧政變中有功,慈禧怎麼也不可能幹出讓他絕後的事,所以載灃就沒有機會成為合法的帝位候選人了。

不過,雖說慈禧並沒有選載灃為繼承人。但是,慈禧選定溥儀後,幾個小時後就去世了。那時候,溥儀年幼,隆裕太后仁弱,正是奪權篡位的好機會,為何載灃沒有直接奪權篡位呢?

(載灃劇照)

我認為載灃之所以不直接做皇帝,也有三方面的原因。

一、載灃不是個有政治野心的人。

他理想的是“有書真富貴,無事小神仙”那種生活。所以當他辭職後,他很高興地對家人說,我終於可以回家抱孩子了。

另據溥儀在《我的前半生》裡,也說過載灃雖然擁有國家最高權力,但他是個老實人,和他的祖父一樣,是把權力看得很淡的人。

二、載灃沒有必要篡位。

他已經掌管了軍政大權,溥儀又是他親兒子,將來溥儀親政後,他順理成章就是太上皇了。

三、載灃是個顧慮很多的人。

載灃做攝政王后,認識到手握北洋軍軍權的袁世凱,對自己獨掌大權構成了極大的威脅。再加上光緒之死,袁世凱脫不了干係。所以為了鞏固權力,也為了給光緒報仇,載灃打算殺掉袁世凱。

但他左思右想,還是找來奕劻和張之洞等人商量。

奕劻就說了一句,殺了袁世凱,北洋軍造反怎麼辦?就讓載灃嚇住了。最後只是撤了袁世凱的職,讓他回家洗了睡。

這個事做得極不漂亮。袁世凱這人若不殺,就不要鬧得大家都知道。知道了又不殺,等於放虎歸山,再想讓他忠於清王朝,那是不可能的。

四、載灃是個有自知之明的人。

辛亥革命爆發後,北洋軍明裡暗裡不聽從載灃調遣。眼看各地紛紛獨立,清王朝岌岌可危。無奈的載灃,只得任命袁世凱為掌管軍政大權的總理大臣,並解散了他一手創建起來的皇族內閣,辭去了攝政王職務。

載灃但凡有一點私心,他大不了抱著和清王朝同歸於盡的心也要滿足私慾的話,也依然可以瘋狂一回。不過他有自知之明,深知自己在政治上能力實在平庸,又說話容易結巴,哪裡能做皇帝呢!

所以,不管如何,載灃從沒有想過做皇帝這事。

(參考史料:《我的前半生》《晚清宮廷生活見聞》)


張生全精彩歷史


末代皇帝溥儀,一生坎坷曲折,做過皇帝,也當過戰犯;享受過,也流亡過。作為中國歷史上最後一位皇帝,溥儀是不幸的,同時也是幸運的。不幸的是,溥儀三歲便繼位為帝,從此失去了童年,或許,皇家也從沒有童年的存在。幸運的是,溥儀是中國歷史上少有的得以善終的亡國之君,直到1967年才去世。


1908年,光緒帝和慈禧太后相繼去世,年僅三歲的溥儀做了皇帝。

據說慈禧確定溥儀為繼承人時,光緒帝尚處於彌留之際,得知新皇是年僅三歲的溥儀時,沉默半晌,無奈說道:

“找一個年歲大些的豈不更好嗎?”

不過這太后的旨意誰敢違背呢?當時的清廷已經快走到了盡頭,年幼的小皇帝根本沒有辦法處理朝政,於是,清朝最高的統治權就落到了隆裕太后和攝政王載灃手裡。

隆裕太后是個女人,無法做皇帝,攝政王載灃是個成年王爺,聲望又很高,而為什麼他沒能坐上皇帝的寶座呢?

其實溥儀即位,除了年齡太小,並無其他不妥之處。

於公,按照出身來說,溥儀的父親載灃是光緒皇帝的親弟弟,祖父愛新覺羅·奕譞是道光皇帝第七子。但是按照光緒的遺願,還是更希望自己年長的弟弟或者是有才幹的堂弟繼位,延續大清帝業。


而慈禧臨終前已經想好要立新帝,當時的皇族呼聲最高的莫過於載灃。但是慈禧只顧自己孃家跟侄女利益,找他那樣一個小孩子做皇帝。而載灃是光緒帝的親弟弟,能力強,人脈廣,血統純正,素來威望不低,如果讓他繼承皇位也是名正言順的。

隆裕是慈禧的親侄女,葉赫那拉氏的後人,慈禧希望在她走後,隆裕能夠當上清廷的掌權者,而載灃已經成年,遠沒有還是三歲小孩的溥儀好控制,如果讓他做了新帝,那隆裕想掌權簡直就是痴人說夢。為了讓自己家族得利,慈禧還是決定要找一個小孩子來當傀儡,所以慈禧選擇了溥儀。

其一是溥儀年齡小,好控制,如果他做了皇帝,隆裕就可以用太后的身份仿照自己一樣掌控大權。其二溥儀是載灃的兒子,就算載灃想做皇帝,也不會和兒子去爭,那麼隆裕的權力就能夠留存下來。還有一個原因,同治與光緒本身就是兄弟輩分,假如再找個弟弟即位,顯示大清朝皇脈後繼無人,讓國際友人和民間百姓恥笑。

基於這樣的原因,慈禧便通過自己的勢力去暗中操控整件事情。就這樣,年幼的溥儀成了皇帝。而溥儀做了皇帝后,他的父親載灃成了攝政王。



按理說,就算溥儀是皇帝,以載灃的身份地位完全可以去推翻他從而取而代之,為什麼他沒有這麼做呢?

這其中有四點原因。

第一點兩人畢竟是父子關係,而且載灃很喜歡溥儀這個兒子。自從溥儀出生後,載灃就將他視為自己的掌中寶,就算是自己當了皇帝以後也是要把皇位傳給溥儀的,那麼既然現在兒子做了皇帝,復有何求?

而慈禧也正是算準了載灃會因為這層關係不會去自己當皇帝,才會選中了溥儀。

第二點,載灃擔任監國攝政王兼軍機大臣,大權在握,做皇帝圖的不就是權力嗎,既然權力到手了,那這個皇位誰做還有區別嗎?再加上皇帝是自己的兒子,自己下什麼命令他也不會反對。

第三點,這是慈禧遺命,不敢違背,自己一家可謂已經是名正言順的擁有皇權,何苦去觸犯慈禧這一夥利益集團,冒不必要的風險,去爭奪一個不必要的名分呢?

最後一點,此時的清王朝,已是風雨飄搖,大廈將傾,載灃未必不喑此情,他自己本身也未必見得願意當一個大概率的末代皇帝,以這種身份刻入歷史,愧對先祖。


歷來現實


溥儀登基之時,年齡尚小,又是自己的親兒子,那麼載灃他為何不自己取而代之?這裡從主觀和客觀方面來分析分析。

他想當皇帝嗎?

世人很多想當皇帝,但是有一種皇帝卻不是人人都想當的,那就是末代皇帝。載灃是一個沒有政治野心的人,再加上他又身處清朝油盡燈枯的時期,那時候皇帝基本上就是一個稱號而已。載灃不是傻子,知道這時候皇帝這個位置若是成年人會成為眾矢之的,攝政王都不是他的本意,何況皇帝之位,故他本人對皇帝這個位置是沒有多大興趣的。


他能篡位嗎?

雖然載灃是溥儀的生父,但是溥儀已經過繼出去,在古代文化的體系下,他們在名義上就不是父子關係了。不然載灃就直接成為太上皇了,故而他並沒有正當性來當皇帝,他要當皇帝就是篡位。那麼載灃能篡位成功嗎?

慈禧別的方面姑且不論,但清廷內部被她整頓的唯她獨尊倒是蠻有水平的。慈禧還在,清廷的各內部勢力的頭頭就得趴著。慈禧一掛,清廷的這些各內部勢力的頭頭頓時就出來“張牙舞爪”了。載灃雖然是一個攝政王,但他根本無法技壓群雄,像是袁世凱、奕劻等人就是載灃的強有力的對手。這時候載灃只想著怎麼打壓袁世凱等人的勢力,而不是自己篡位當皇帝,如果這時候去篡位,那樣只會給袁世凱等人機會來殺他製造機會,所以他要篡位是不明智的選擇。



無論是從主觀還是客觀方面,載灃在當時都是不可能成為皇帝的,即便是他自己想當皇帝,他也沒有能力讓自己成功登上皇位,故而他親生兒子溥儀哪怕只有三歲,他也是無法取而代之的。


淡看天上月


我是七哥

兩個原因。

第一,這是慈禧的安排,作為慈禧的寵臣,載灃是不會違背的。(慈禧劇照)

載灃,和光緒是同父異母的兄弟。雖是兄弟,但兩人對慈禧的態度全然不同。(光緒)

光緒明目張膽地反對慈禧,載灃則相對比較乖巧,討慈禧歡喜。因而,載灃備受慈禧厚愛,年紀輕輕,就當上了軍機大臣,最後直奔清廷中樞。

最終,在慈禧的授意下,將載灃的兒子溥儀送上皇位,載灃當上了攝政王。

這種格局,是慈禧希望看到的,既沒有人為光緒平反,也不會有人動搖慈禧的地位,敢挖慈禧的墳頭。

第二,載灃,性格比較平穩,處事中庸,不具備野心。

慈禧之所以看上載灃,就是因為這一點。

載灃平庸,處理國家大事,可能不怎麼樣。但也正是因為這一點,載灃也不會動搖慈禧留下的政治格局。一旦政治的天平打破,載灃是沒有那麼大的能力,來應對的。

舉一個最好的例子,載灃想要剷除袁世凱,本來是要徹底除掉他的,但卻在張之洞、奕匡等人的阻撓下,留下了袁世凱一命,最終為清朝的滅亡埋下了伏筆。

這一次政治較量,就很好地說明了載灃的水平,載灃身為朝中中樞,手握清朝最高權柄,連一個小小的袁世凱都收拾不了,更不用談論什麼,廢除皇帝,自己上位了。

本事有多大,就做多大的事,這一點,載灃也是明白的。

所以,也才會有載灃卸任後,高興的說到:回家陪孩子吧!

我是七哥,歡迎大家多多點贊,評論,轉發!關注我,每天帶大家看看大千世界,提升認知!


歲七夸父


溥儀作為大清的最後的一個皇帝,也是中國歷史上最後的一個皇帝,到底是悲哀還是幸運呢?

溥儀登基的時候只有三歲,而這個時候我們都知道溥儀的父親就是載灃,攝政王,掌控大清的軍政大權,當時來說大清的實際掌權者就是載灃,因為這個時候慈禧已經是死了。那麼為什麼光緒不傳位給載灃也就是他的弟弟?而是傳給了載灃的兒子,也就是光緒的侄子溥儀呢?或者說為什麼後來載灃不自己直接把兒子趕下臺自己當皇帝呢,因為這個時候畢竟溥儀才三歲能知道什麼呢?

我們從血緣關係上來說溥儀確實是載灃的兒子,但是從法理上來說溥儀又不是載灃的兒子,當時不管是同治還是光緒都是沒有子嗣的,而光緒,同治,載灃這幾個都是兄弟了,載灃有兒子啊,就是溥儀,還有一個兒子,溥儀是長子,所以就把溥儀過繼給同志和光緒兩個皇帝了,這個時候溥儀已經是同治或者光緒的兒子了,並不是載灃的兒子了。同治死後就是自己的弟弟光緒當了皇帝,光緒死了自然是自己的“兒子”溥儀登基了。所以從這裡來說載灃和皇位沒有一點關係的,也是沒有任何權利來繼承皇位的,除非是光緒下詔傳位給載灃,不然載灃如果當皇帝那就是造反。

當然後來慈禧,光緒都死了,這個時候天下已經是載灃的了,這個時候其實當不當皇帝都是一樣的,自己的兒子才三歲,自己又是攝政王,而且目前很多人普遍都是認為載灃比較懦弱,優柔寡斷的人,而且我們都知道大清滅亡以後很多大清的遺臣都是想復辟的,但是隻有載灃非常平靜的接受了這一切,從來沒有想過復辟,從這裡來看載灃應該是一個政治頭腦非常清醒的人,知道大清已經是徹底沒戲了。所以之前即使大清沒有滅亡,自己也是肯定沒想過要當皇帝的。


中國歷史研究所


載灃沒有法理去繼承皇位,也就是他沒有資格當皇帝。

溥儀的上一任皇帝是光緒。

也就是光緒的下一任皇帝只能是他的兒子。大家都知道光緒沒兒子,那也是有辦法的:

古代有一種過繼的辦法,由親族選一人過繼給沒有後代的一脈,承繼香火。比如說大名鼎鼎的袁紹。

袁紹的父親是袁逢,但由於是庶出,且伯父袁成無子,於是過繼給袁成。袁紹本是袁術的親哥哥,於是變成了堂哥。法理的改變,讓原本什麼都沒有的袁紹,可以繼承袁成的政治遺產和人脈資源,不落於袁術的政治資源。

再比如說司馬攸,原本作為司馬昭的兒子,是沒有繼承權的。但是他被過繼給司馬師,於是有了繼承晉朝江山的法理性,雖然最終沒有繼承,但也被哥哥司馬炎視為皇位威脅者。

所以,溥儀過繼給光緒,法理上溥儀是光緒的兒子。溥儀只是生理上是載灃的兒子。

同樣,光緒也不是醇親王的兒子,而是咸豐皇帝的兒子,他法理性的媽媽就是慈禧。所以載灃是沒有權利也沒有法理繼承皇位的,因為他是醇親王的兒子。從載灃的官位也得知,他是攝政王,卻不是太上皇,可見一斑。不過說那麼多有啥用呢?大清都亡了


銫媒體


中國曆代王朝的興衰之變,史學界有一個週期率的說法,不超過三百年。兩宋相加也僅317年。而明朝為276,清朝267年。

王朝


興起相同處很多,但衰亡的原因各有不同。或君昏糜爛,或閹黨朋黨,或內亂外患。

清自乾隆後期己開始腐敗,從蘭兒、蘭貴人、蘭貴紀慈禧的出現,更加速了清帝國大廈傾覆的進程。

同治、光緒、宣統三位皇帝都是她擁立。雖然一直在簾子後面,但朝中軍國大事卻是她一人掌權。

君幼母壯是歷代亡國之兆。在慈禧西太后這裡更為突出。

載灃和慈禧的關係很不一般。其父醇親王是咸豐帝的同父異母弟。其母又是慈禧的親妹妹。他是慈禧獨生子同治帝的堂兄弟,光緒帝的親二弟,宣統帝的親生父親。

與慈禧可謂親上加親,按民問論法,慈禧既是載灃的大娘,又是親姨母。醇親王府先後出了光緒、宣統皇帝,與這些有直接關係。

當然這一切都是慈禧的安排,而載灃與帝位扯不上關係,所以不存在他當皇帝的問題。

載灃是一個本份實在人,所以能得以善終。不過他當時的一個舉動言行一直受到非議。

三歲的宣統帝登基大典時,他跪扶一邊,小皇帝一直哭鬧著要回家,舉足無措的載灃焦急恐慌,竟順口安慰:快完了,快完了。朝臣們聽到此等不吉利的話,議論紛紛……。

宣統三年,辛亥革命成功,推翻了清廷,建立了民國。但對當時那句"快完了"的話,是讖語?是先兆?一直為後人熱議。


晚亭與落霞同暉


溥儀是載灃的兒子,為什麼慈禧在臨終前不讓載灃當皇帝,而是讓三歲的溥儀當皇帝,並且還讓載灃當攝政王呢?作為一個正逢多事之秋的國家,讓一個三歲小孩來當國家領導人,那不是往國家往火坑裡推嗎?

其實慈禧之所以立溥儀為皇帝,而不立載灃,最主要的原因還是與她的家族葉赫那拉氏有關。載灃的嫡母(不是生母)是慈禧太后的親妹妹,也就是說溥儀是慈禧太后妹妹的嫡孫子。

再有當溥儀繼位後,雖然攝政王是載灃,但宮中實際權力在隆裕太后手中,隆裕太后是誰?她是光緒的皇后,但還有一個身份,就是慈禧太后的親侄女,她的父親是慈禧太后的親弟弟,也是屬於葉赫那拉氏家族的人。

說句實話,慈禧太后其實不願意將權力交給任何人,但能立的人必須得是愛新覺羅氏,這個她改變不了,同時又得是與葉赫那拉氏很親近的人,那就只有載灃和溥儀兩人。

相比於已經成年的載灃,三歲的溥儀當然更好控制,也更容易為隆裕太后掌政奠定基礎,試想一下,如果是載灃繼位的話,那麼就沒有隆裕太后什麼事了,換句話說,也就沒有葉赫那拉家族什麼事了。

我們來看一下當時選定溥儀為皇帝的過程,光緒三十四年(1908)十月,光緒皇帝那時還沒死,不過他馬上就要死了(慈禧太后即將要把他毒死)。當時慈禧的病情已經很嚴重了,據說靈柩已在宮內準備就緒。

當慈禧病危的時候,曾召集軍機大臣世續、張之洞、那桐入內,奕劻正去東陵驗收慈禧地宮未回。“慈禧問諸臣近支王子入宮讀書相關的事,眾臣知道慈禧這是想要立新皇帝了。

因為當時的王子都很年幼,當時世續說:“太后擬選儲,為社稷萬世計,此周文武之用心,甚盛,甚盛!惟今內憂外患,交乘濤至,竅以為宜選年長者。”世續的意思是應該立一個成年的,而不是從那些年幼的王子中選擇。

慈禧拍床怒罵道:“此何等重事,而若敢妄言!”“實際慈禧上已胸有成竹,怎麼可能真正聽取大臣的意見?而且世續所說的,正好與慈禧的主意相悖,故遭怒罵。

張之洞看著勢頭不對,替世續說情:“世續承太后垂詢,據所愚慮,約略言之。立儲自宜承宸斷。”於是慈禧假裝沉默了好久才慢慢地說:“載灃子溥儀尚可,但年稚耳,須教之。”

張之洞說:“載灃懿親賢智,使攝政,當無誤。”他還引出順治初多爾袞攝政之事來佐證。太后說:“得之矣,趣擬詔。”第二天,軍機大臣奕勵從東陵回京,他也是主張立長的人,但是草召已經擬好,入時給他一看,他也就不敢說什麼了。

十月二十日,慈禧太后懿旨:“攝政王載灃之子溥儀,著入承大統,為嗣皇帝。”又懿旨:“前因穆宗皇帝未有儲二,曾於同治十三年十二月初五降旨,大行皇帝生有皇子,即承祧穆宗毅皇帝為酮。現在大行皇帝龍馭上賓,亦未有儲二,不得已以攝政王載灃之子溥儀繼承穆宗皇帝為嗣,併兼承大行皇帝之祧。”

又懿旨:“現值時事多艱,嗣皇帝尚在沖齡,正宜專心典學,著攝政王載灃為監國,所有軍國政事、悉秉承予之訓示,裁度施行。俟嗣皇帝年歲漸長,學業有成,再由即皇帝親裁政事。”

為此,載灃在光緒三十四年(1908)十月二十日的日記中寫道:“叩辭至再,未邀俞允,即命攜之入宮。萬分無法,不敢再辭,欽遵於申刻攜溥儀人宮。”載灃本來就沒有什麼政治野心,認為多一事不如少一事。

況且,同治、光緒兩帝的命運,舉朝皆知,把不滿3歲的幼子送到火坑裡去,載灃捨不得,也完全在情理之中。可以預料,兒子當上愧儡皇帝之後,自己也將陷入困境,凶多吉少。但他畏懼慈禧權勢,不得不聽從。

當時溥儀去慈寧宮見到慈禧,那時候慈禧已經快死了,給小皇帝留下了非常可怕的形象,溥儀在《我的前半生》一書中記載:“我記得自己忽然處在許多陌生人之間,在我面前有一個陰森森的幃帳,裡面露出一張醜得要命的瘦臉——這就是慈禧。”


魏青衣


悟空問答上有很多這樣的問題,某某為什麼不當皇帝。

並不是人人都想當皇帝的好嘛。

現代電視劇電影,全是皇帝文治武功,后妃佳麗,似乎當了皇帝,無所不能,為所欲為,以至於造成了一種皇帝情節,似乎人人想當皇帝。

但是你之蜜糖,我之砒霜,這個世界上有的人愛錢,有的人愛做官,有的人愛女人,有的人都愛,有的人喜歡冒險,有的人喜歡搞研究,有的人就想做一個謀士,有的人就喜歡輔佐別人,有的人喜歡花天酒地,無憂無慮,每個人追求不一樣的啊。

要飯三年,給個皇帝都不換。

釋迦摩尼啥都不要,什麼權力,金錢,地位,女人,對他都如浮雲,這是他的追求。

《天龍八部》裡的段家皇族子弟,看著皇帝寶座就像是燙手山芋,比如段正淳,就喜歡遊個山玩個水,追追美女少婦,你讓他當皇帝,他也不想當啊。

當然了,不做皇帝有兩種答案:

一種是想做,做不了。

一種是就是給他做,他也不想做。

載灃屬於後一種。

從載灃的一生處事風格來看,這個人一輩子追求的就是好好活著,他對政治沒啥興趣,他對如何好好活著興趣很大。

這個人一輩子都是順勢而為,做事也比較平和,對於政治的態度是,你給我我就接著,需要扔了我就扔掉,涉及到政治的人,不管好人壞人,能放則放,不和他們過不去。

比如,慈禧讓他做攝政王,他就做了;汪精衛刺殺他,最後放了;袁世凱搞破壞,讓他跑了;讓他兒子做皇帝,他就同意了;清朝溥儀退位之後,載灃索性不管政治了。

載灃下臺之後,看看他的後半生如何呢?

孫中山親自拜訪他,北洋政府給他尊崇,南京國民政府依然如故,日本人也沒有過分為難他,最後壽終正寢。

如果一個皇族子弟一輩子追求平安的好好活著,他可不就是達到目標了麼。

所以,有時候對一個人不做什麼,並不需要分析太多理由,他不喜歡,四個字就足夠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