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體看呂梁·山西晚報】幕啟|賈樟柯之問:一個文學季為什麼要從鄉村出發?

【媒体看吕梁·山西晚报】幕启|贾樟柯之问:一个文学季为什么要从乡村出发?

【媒体看吕梁·山西晚报】幕启|贾樟柯之问:一个文学季为什么要从乡村出发?

5月9日,

一個季開始。

什麼季?

首屆呂梁文學季。

什麼地點?

汾陽賈家莊。

這是

一個村莊的文學。

其實,

這也是一箇中國的文學。

【媒体看吕梁·山西晚报】幕启|贾樟柯之问:一个文学季为什么要从乡村出发?
【媒体看吕梁·山西晚报】幕启|贾樟柯之问:一个文学季为什么要从乡村出发?

呂梁文學季上的的賈樟柯不光在臺上

馬烽先生的春聯回“家”

【媒体看吕梁·山西晚报】幕启|贾樟柯之问:一个文学季为什么要从乡村出发?
【媒体看吕梁·山西晚报】幕启|贾樟柯之问:一个文学季为什么要从乡村出发?

趙望進先生書寫馬烽春聯捐贈儀式現場

當天上午,文學季的第一個活動,就是來到賈家莊“村民”馬烽的故居,著名書法家趙望進把自己書寫的馬烽先生創作的對聯捐贈在馬烽生活和工作過的地方。

山藥蛋派的代表人物馬烽,一生的文學創作基地在賈家莊,從1952年初識到2004年去世歷經了整整半個世紀,所著許多文學作品都取材於這裡,甚至作品中的人物都能在村裡找到活生生的原型。

【媒体看吕梁·山西晚报】幕启|贾樟柯之问:一个文学季为什么要从乡村出发?

趙望進先生書寫馬烽春聯捐贈儀式現場

捐贈現場,趙望進說:“馬老的春聯從1991年寫到2004年,每年寫兩副。我收集了他其中一部分春聯 ,2004年他最後一副春聯是在重症監護室裡創作出來的 ,因為說話很費勁,老馬口述,妻子撰寫。今年是馬烽逝世15週年,我有責任把馬烽的春聯寫出來,以弔慰逝者,啟迪後人。”

在這些春聯中,思想主題鮮明,語言生動活潑。馬烽的人生軌跡和所感所想也清晰可見。捐贈現場,馬烽的女兒段慧芳很激動,她說自己都沒有留心過,父親居然寫了這麼多對聯。她說,在馬烽晚年因為身體原因,不能進行文學創作,於是父親就把對生活的感悟寫進春聯中。“第一年貼出來,文聯的人和鄰居們都跑來看,邊看邊點評。第二年春聯還沒貼出來,就有人跑來問了。看著大家都喜歡,父親以後就年年寫。”

【媒体看吕梁·山西晚报】幕启|贾樟柯之问:一个文学季为什么要从乡村出发?

馬烽的女兒段慧芳回憶當年

關於父親和春聯,段慧芳還有一段不能忘懷的回憶。她說,在父親去平順體驗生活時,正好是過年,當地百姓一看作家來了,就請他寫春聯。“父親說不會寫,大家說作家怎麼能不會寫春聯!於是父親就把他看到的想到的,寫了下來。但又覺得自己的書法不好,忽然想起以前在抗大時學過美術字,就用美術字給村民們寫春聯,非常有意思。”

作家們的新“家”建成

在春聯捐贈後,賈家莊作家村也“無縫銜接”,開村迎客。這個坐落在賈家莊文化藝術園區內、由六棟別墅組成的小小村落,在文學季期間,將迎來當代文壇大家。而在以後的歲月,它則會成為作家們紮根鄉村 、採風寫作的“家”。

【媒体看吕梁·山西晚报】幕启|贾樟柯之问:一个文学季为什么要从乡村出发?

賈家莊作家村揭幕儀式

這個“家”來之不易,在70年前,這裡還是一片鹽鹼地,在30年前,這裡是機器轟鳴的水泥廠,而經過三年的建設,現在這裡變成了產生思想藝術文化的創意園。

文學季文學總監歐陽江河在現場說,如果說馬烽故居把人們帶回賈家莊的日常生活,那麼作家村就是賈家莊的未來模樣。“我想一個作家如何與寫作的地方融合在一起,那麼,就應該是住下來!作家村就是讓作家住下來的地方。我作為第一個入住的人,躺在鄉村的夜晚中,真正感覺到‘從鄉村出發的寫作’,感覺到我成了賈家村的村民。”

【媒体看吕梁·山西晚报】幕启|贾樟柯之问:一个文学季为什么要从乡村出发?

作家村內景

段慧芳也感慨,當年父親來賈家莊,是揹著鋪蓋捲來的。“因為哪個農民家裡也沒有多餘的被褥。現在在這麼好的條件中寫作,我們的作家也會寫出更好的作品。”

而歐陽江河也為作家村描繪了一個宏大的遠景圖:“我相信隨著時間的推移,五年、十年,在這裡住過的文學家、藝術家、詩人會有一個長長的名單,而這個名單上的名字,恰恰是一部現代中國文學史。”

賈樟柯在“家”建影院的夢實現

【媒体看吕梁·山西晚报】幕启|贾樟柯之问:一个文学季为什么要从乡村出发?【媒体看吕梁·山西晚报】幕启|贾樟柯之问:一个文学季为什么要从乡村出发?

種子影院

文學加藝術,在賈家莊文化園區裡高度融合。

從作家的“家”出發,百米後就是電影的“種子”。種子影院的揭幕,也在當天上午舉行。雖然這個建築用時三年,但在賈樟柯心中,建立他的時間恐怕有三十多年。“我很小的時候要走很遠,才能看上電影。那時我就想,為什麼我們身邊沒有影院。所以,要感謝這塊土地,它不僅帶給我電影靈感和電影故事,還讓我建起電影院,能讓更多年輕人看到電影,讓文化生生不息。 ”

【媒体看吕梁·山西晚报】幕启|贾樟柯之问:一个文学季为什么要从乡村出发?
【媒体看吕梁·山西晚报】幕启|贾樟柯之问:一个文学季为什么要从乡村出发?【媒体看吕梁·山西晚报】幕启|贾樟柯之问:一个文学季为什么要从乡村出发?

種子影院內景

在揭幕儀式上,嘉賓們一起為莫言先生親筆題寫的“種子影院”牌匾掀起了紅布,也為接下來的呂梁文學季和未來文學在這塊土地上的發展,掀起了“紅蓋頭”。

【媒体看吕梁·山西晚报】幕启|贾樟柯之问:一个文学季为什么要从乡村出发?

種子影院揭幕儀式

“大家演講”格非打頭陣

在9日當天舉行的文學季第一場“大家演講” ,請來了清華大學教授,北京作家協會副主席格非。他的作品《江南三部曲》獲第九屆茅盾文學獎。格非也是呂梁文學季顧問團成員之一,首屆呂梁文學季評委會成員之一。

【媒体看吕梁·山西晚报】幕启|贾樟柯之问:一个文学季为什么要从乡村出发?

格非

在當天的演講中,文學總監歐陽江河為現場觀眾做了一個簡單的開場白,“按照莫言的說法,中國當代小說家裡面有3位出了師,除了小說家之外,還是學者、思想家、思想者,第一位就是格非,第二位是韓少功,第三位是阿來,這三位都是我們的評委。”

格非當天演講的題目是《鄉村的消失意味著什麼》。在歐陽江河看來,這樣一個話題為文學季開場,會把這個環節,提到一個非常高的文學高度。“格非先生有點擔心他的話太專業了,但是我們認為這個擔心是多餘的。”

【媒体看吕梁·山西晚报】幕启|贾樟柯之问:一个文学季为什么要从乡村出发?

格非

在隨後近兩個小時的演講中,格非從鄉村文明被城市文明所取代這個意義上,來討論鄉村的消失。並帶來了兩個問題,世界範圍內的鄉村文明和城市文明的交替這個過程到底發生了什麼事情?以及討論中國的城市化的問題。

演講過後,格非還現場籤售了自己的作品《望春風》,眾多文學愛好者懷抱這本書,排隊走向這位仰慕已久的文學作家,在文學季上圓了這份屬於自己的文學夢。

幕啟:為什麼呂梁文學季從鄉村出發?

開幕式在汾陽“人社之聲”合唱團演唱的《再一次出發》的歌聲中開啟,在奧地利女鋼琴家演奏的舒曼的鋼琴曲中,引出了文學季開幕式的高潮。歐陽江河、餘華、阿來分別上臺致辭,講述他們眼中的文學季,他們心中的鄉村情。

歐陽江河對於走進鄉村頗有感觸,他說:“大家從照片中走出來,從他寫的出裡走出來,從塑造的角色中走出來,和廣大的讀者見面、交流,這個文學和鄉村的相聚,會成為一個節日。”

而餘華一上臺,就解釋了“為何會場背景板上那些飄揚的蒼老的臉”中,沒有他的原因。餘華說,因為此前家中有事,沒辦法定下行程,還好這次終於成行。他從此前那支舒曼的鋼琴曲說起,當勃拉姆斯在一間豪華的藝術別墅裡演奏時,他緊張到忘記彈奏。而當他輾轉到了舒曼家時,看到舒曼一家住在一個鄉間的小屋,他整個人放鬆了下來,自如演奏了自己的作品。他在自己的日記裡寫到,很久沒有感受到如此強烈的原創的力量。餘華說:“我們來到汾陽,就像當年的勃拉姆斯去了舒曼在農村的房子,感覺是一樣的。在這裡,無論是讀者還是作者,我們都是‘勃拉姆斯’。”

【媒体看吕梁·山西晚报】幕启|贾樟柯之问:一个文学季为什么要从乡村出发?【媒体看吕梁·山西晚报】幕启|贾樟柯之问:一个文学季为什么要从乡村出发?

開幕式現場

開幕式的舞臺屬於文學大家,也屬於熱愛文學的普通人。在這個舞臺上,農民、教師、廚師、工人、學生也成為主角,他們朗誦小說、詩歌、散文的經典選段,讓文學季真正成為普通人的主場。

除了文學,電影也在這裡生根。種子影院開業第一天,三部與山西有關的影片舉行了交流放映活動。同時,文學季的開幕也伴隨著賈樟柯紀錄片《一個村莊的文學》的開機。這部紀錄片描述和記錄了賈樟柯仰慕的作家的創作生活。

【媒体看吕梁·山西晚报】幕启|贾樟柯之问:一个文学季为什么要从乡村出发?

開幕式當天放映的電影

在接下來的幾天裡,讀者們將從文學界的大家演講裡汲取養分;在寫作工坊裡獲得磨礪;從學術對話中領略深思;到校園日去感受新生;聆聽朗讀會上的靈魂之聲;欣賞書法展中的思想之美;徜徉於琳琅滿目的圖書市集;沉醉於光影交錯的電影世界。

【媒体看吕梁·山西晚报】幕启|贾樟柯之问:一个文学季为什么要从乡村出发?

開幕式現場

讀寫於我

賈樟柯

【媒体看吕梁·山西晚报】幕启|贾樟柯之问:一个文学季为什么要从乡村出发?

在我上小學的前一年,當語文老師的父親開始教我背唐詩,這可以算作我最早的閱讀經驗。我最初並不通曉詩裡的含義,只是靠音律和節奏來記憶。隨著年齡的增長,我開始慢慢能夠理解這些詩中的古意。之後我才瞭解到,小時候背誦的那些唐詩,竟然有很大一部分出自山西詩人之手,這讓我感慨。唐代在當下的山西已經消失得無影無蹤,但滄海桑田,最終留下來的是這些詩句。它們永恆,具有穿越時間的能力。幾百年前的古詩,也能夠襯映此刻的感受,這是文學的魔力,這是文學不老的見證。

父親是教語文的,但家裡的書並不是很多,大多是古典文學。我最初讀到的是《西遊記》和《水滸傳》。識字多了一點,也到了八十年代中期文學熱的時候,我開始接觸當代文學,那個年代,即使是一個工廠的閱覽室,也都會有《當代》《收穫》《十月》這樣的雜誌。每個年代都有一兩部小說,讓我們瞬間成長。讀每一篇小說、每一首詩,都像是認識一位智慧的人。他們啟發我,感動我,讓我自己變得豐富。

作家、詩人是一些通靈的人,他們能穿過社會迷霧,洞察靈魂深處。常聽到有人說,今天的文學已經衰落了。但對我來說,看到現代出版物的數量,持續地閱讀當代文學,就會發現中國文學的創造力一直旺盛,衰落的是我們透過文學瞭解自我、瞭解社會的熱情。現在媒介多、信息多、娛樂方法多,文學不再是大眾唯一的關注焦點。因此,在這樣一個信息多元的時代,我們想透過一個文學季,讓人們重新親近文學,享受高質量的精神生活。

我們每個人都有一個職業,我做電影,有人做醫生,有人是工程師,有人做工人,有人是農民。但是,唯獨文字和文學才是我們看家的本領:閱讀使我們不至於愚笨,寫作使我們不至於沉默。

【媒体看吕梁·山西晚报】幕启|贾樟柯之问:一个文学季为什么要从乡村出发?

賈樟柯,中國導演,作家,製片人。

生於1970年,山西汾陽人,就讀於北京電影學院文學系。導演處女作《小武》即在柏林、溫哥華等多個國際電影節斬獲獎項。此後,其導演作品均於主要國際電影節中進行首映。主要電影作品包括《小武》(1998)、《站臺》(2000)、《公共場所》(2001)、《任逍遙》(2002)、《世界》(2004)、《東》(2006)、《三峽好人》(2006)、《無用》(2007)、《二十四城記》(2008)、《海上傳奇》(2010)、《天註定》(2013)、《山河故人》(2015)、《江湖兒女》(2018)。

2006年,《三峽好人》獲第63屆威尼斯國際電影節最佳影片金獅獎。2013年,《天註定》獲第68屆戛納國際電影節最佳編劇獎。

2010年,賈樟柯獲瑞士洛迦諾國際電影節榮譽金豹獎。2015年,獲戛納國際電影節導演雙週單元終身成就“金馬車獎”。

【媒体看吕梁·山西晚报】幕启|贾樟柯之问:一个文学季为什么要从乡村出发?

記者:張潔

攝影:胡續光 範璐

長按二維碼,點擊“識別圖中二維碼”

即可關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