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門診之六】心電圖,探測心臟的“雷達”

【看門診之六】心電圖,探測心臟的“雷達”

大家對心電圖都不陌生,體檢或看門診都做過。一張曲線圖紙,究竟有什麼玄妙之處呢?

一、“神器”的誕生

【看門診之六】心電圖,探測心臟的“雷達”

說起心電圖,已經存在100多年了。這項技術通過電極在體表記錄心臟的放電活動,並轉化為二維圖形顯示出來。

這看似簡單,卻是經過生理學家們數十年研究,才最終由荷蘭生理學家艾因特霍芬將它“帶”到世間,艾因特霍芬也因此獲得了1924年的諾貝爾生理學獎。

第一臺絃線式心電圖機重達3噸,有一個小房間那麼大,記錄的圖形也不是很準確。

經過一百多年的發展,如今的心電圖已經非常成熟,機器做得跟筆記本差不多,拯救的患者更是數不勝數。

二、“神器”何時使用?

【看門診之六】心電圖,探測心臟的“雷達”

“心跳不停,生命不止”,這個大家都知道。其實心臟之所以“勤奮”工作,是因為有一套“電路”在管著它。

如果心臟出了毛病,心臟電活動也會不正常,這是心電圖診斷心臟病的基礎。

哪些問題心電圖能探出來呢?

1. 心律失常:包括心跳快(心動過速)、心跳慢(心動過緩)和心跳不齊(早搏、房顫等)。

2. 心肌損傷:心肌炎、心肌病、心肌梗死、心絞痛等。

3. 心臟結構異常:心臟結構就像“兩房兩廳”, “房和廳”(心房、心室)變大,“牆”(心室壁)變厚,“門”(瓣膜)關不緊、開不全,這些問題心電圖也會有變化。

4. 其他因素:血液中離子(鉀、鈉、鈣、鎂等)缺乏或增多,某些藥物(心律失常、化療等)影響等等。

您看,一張簡單的心電圖,瞭解的信息可不簡單!

三、“神器”何以為神?何以不神?

【看門診之六】心電圖,探測心臟的“雷達”

心電圖是常見的檢查技術,優勢很多:

1. 方便快捷、價廉物美,一旦懷疑心臟有問題可以隨時做檢查,3分鐘搞定,沒有任何損傷。

2. 對心律失常診斷立竿見影,絕大部分心律失常可以當場診斷。

3. 對心肌梗死診斷和治療意義重大,一張簡單心電圖可以明確是否是心肌梗死,是否需要立即開通血管(做支架或溶栓)。

4. 醫生認為需要的各種情況,因為心電圖檢查簡便且重要,有時候醫生懷疑或者需要排除心臟問題,都會要求病人做一個心電圖,例如腹痛、嘔吐、牙疼(可能是不典型心肌梗死)、高齡(說不清)、昏迷(病史不清楚)等等,這時候您千萬不要拒絕,生命的曙光可能就在那一霎那。

但神器雖神,卻非全能。心電圖也有侷限性,首先它只監測心臟電活動,不能發現所有心臟病變。

再者普通心電圖僅描繪約30秒的圖形,又或表現不典型,也會給醫生的診斷造成困擾,常常錯過病發當時的檢查時機,怎麼解決這個難題呢?

且聽下回分解。

這次的“【看門診之六】心電圖,探測心臟的“雷達”就到這裡啦,希望能對您有所裨益!

想了解更多心血管知識科普,請搜索關注“心內科蔣利醫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