席卷千里,从莫斯科到柏林-二战苏军进攻作战述评2

第二章 斯摩棱斯克-莫斯科-哈尔科夫

苏芬战争后不久爆发的苏德战争,对于苏联战前的军事学说无疑是一次最到位的考验。

战前苏军根据一战、国内战争以及苏芬战争经验总结,认为为了顺利突破敌军有准备和事先占领防御纵深,需要在主要方向兵力兵器达成2-3倍优势。战前条令规定,步兵师在主要方向军第一梯队行动,进攻宽度2.5-3.5千米,在辅助方向则为5-6千米。步兵师在3千米宽以自身建制兵器达成的每千米战术密度是步兵营3个、冲锋枪401支、轻机枪97挺、重机枪55挺、迫击炮22门(不含连迫击炮)、反坦克炮8门、火炮26门(包括师属和团属炮兵)。主要突击方向上的步兵军和师,总任务师突破敌军整个战术地幅,深度约为15-20千米;因此,步兵军(师)当前任务是攻占敌军整个主要防御地带(深度6-8千米),后续任务是发展胜利,攻占第二道防御地带。步兵团当前任务是夺取敌军团预备阵地和炮兵基本发射阵地(深度约为3-4千米),后续任务是攻占师预备阵地。

步兵军在进攻战斗队形一般编为一个梯队(诸师并列),师的战斗队形可以编为1或2个梯队,团的战斗队形规定编为2个梯队,在狭窄地段则为3个梯队。主要方向上的步兵师可以得到1-2个或更多炮兵团加强,步兵团则可以得到3-4个炮兵营编成的炮兵群保障,步兵军在主要突击方向可以达到每千米60-80门火炮和迫击炮密度(包括营属炮兵与团属炮兵),在辅助方向上则减半。在主要方向上步兵师可以得到2-3个轻型坦克营和2-3个中型或重型坦克连的加强,每千米密度可以达到40-50辆。总预备队约为步兵军、师、团总兵力兵器的1/10,任务是遂行在战斗过程中临时产生的任务,并用以加强战斗梯队和发展胜利。

席卷千里,从莫斯科到柏林-二战苏军进攻作战述评2

进攻中的БТ-7坦克

战争初期,苏军不顾被突然袭击的不利情况,倔强地以进攻来回应进攻。把整个军、整个集团军甚至数个集团军以进攻者的姿态送人德军的装甲铁钳中,一个一个的被“夹碎”。苏军愚蠢的进攻行动,等于变相增大了德军装甲部队突人自己翼侧的纵深。德军装甲突击部队肯定惊讶地发现,苏军正在“主动”地把自己暴露的翼侧和后方送到德军部队的脚下。在遭受了巨大的兵力、兵器、物资损失后,苏军转入了防御,正所谓“亡羊补牢,为时未晚”。在顶住德军最初的进攻后,苏军开始以有组织的进攻行动来打击入侵者。而这也是本文将要论述的正题。

如果撇开战争初期那些在敌情不明的情况下无组织的反突击的话,苏军最初的进攻战役,应该就是在1941年7月至8月实施的斯摩棱斯克进攻战役了。这时的苏联红军,由于受到了极其巨大的损失,部队编制发生了很大变化。由于指挥人员不足和通讯器材缺乏,苏军撤销了机械化军、步兵军、骑兵军和航空兵军这一级建制。由集团军直接下辖若干个师(一般在3—8个之间),坦克师划归各集团军指挥。后在8月份开始组建独立坦克旅和坦克营,这主要是因为坦克损失巨大,无力维持原有的庞大编制。这样,红军集团军的战斗编成缩减到了战前的二分之一至三分之一。

链接-苏军1941年7月-8月部分部队编制

苏军步兵师1941年7月编制:辖3个步兵团、1个独立高炮营、1个炮兵团和勤务保障分队。共10859人,装备火炮和迫击炮144门(其中28门76毫米加农炮、8门122毫米榴弹炮、78门迫击炮)、高炮10门、高射机枪27挺、反坦克炮18门、步枪和卡宾枪8341支、冲锋枪171支、轻机枪162挺、重机枪108挺、汽车203辆、马匹2500匹。

独立坦克旅:1941年8月底,苏军最高统帅部批准了辖有1个坦克团的坦克旅编制,有坦克93辆。坦克团编3个营,1个营为中型与重型坦克,另外2个营是轻型坦克。同年9月,旅的编制进一步缩小,减少了坦克数量,全旅共有67辆坦克。

独立坦克营:苏军1941年9月开始编制独立坦克营,辖3个连-1个连中型坦克(2个排,共7辆),其余两个连轻型坦克(每连三个排,共10辆坦克),共130人,有坦克29辆。之后在11月又建立了混编坦克营,有1个两排制的重型坦克连、1个中型坦克连和2个轻型坦克连,全营202人,装备坦克36辆(重型5辆、中型11辆、轻型20辆)。

为了实施斯摩棱斯克进攻战役,苏军组建了四个集团军级集群(每个集群编有2-4个师)。每个集团军级集群的进攻地带宽30—50千米,纵深100千米,各出发地域之间距离12-30千米,然而卡恰洛夫集群各出发地域距离竟然远达150千米!苏军指挥员当时还十分缺乏实施大规模进攻战役的经验,他们力图在兵力很少的情况下,从几个方向发起行进间进攻,这只能使兵力更加分散。例如霍缅科将军指挥的集群中,规定每个师的进攻地带宽10千米左右,而没有规定统一的突破地段;而加里宁集群和罗科索夫斯基集群在50千米的进攻地带内,建立了三个各有一、两个师的突击群,各突击群之间的间隔居然有12—15千米。相对而言,卡恰洛夫集群进攻比较密集,3个师的侧翼相互连接。

席卷千里,从莫斯科到柏林-二战苏军进攻作战述评2

斯摩棱斯克会战

在炮兵数量很少的情况下,苏军指挥员又将它们平均分配至整个进攻正面上。理由很简单,哪里的进攻部队都需要炮兵“壮胆”,既然步兵平均分配,那么炮兵谁也不能缺,也要平均分配,结果每千米进攻正面上的火炮和迫击炮密度平均不超过4—6门(只有战争末期的五十分之一到八十分之一左右)。当时,苏军的航空兵都隶属于各集团军。由于巨大的损失,西方面军所辖空军一共只有186架轰炸机和102架歼击机,能用于支援各集群进攻的最多只有118架轰炸机和48架歼击机。各集群几乎平分了这些飞机。又由于选定的突击目标过多,进一步分散了航空兵火力,造成航空兵火力密度过低。这样的火力突击,不仅不能压制敌整个战术纵深,甚至连压制敌前沿火力也不能保证。这样,进攻除了徒增伤亡,没有明显的战役效果。基于上述原因,苏军在各个方向上的进攻都未能在德军防御中造成纵深缺口,自然战役未有任何应有的进展。

对斯摩棱斯克的第二次进攻于8月中旬进行。这次进攻纠正了第一次进攻的许多缺点。在集团军级集群基础上组建了几个集团军,每个集团军编有5至6个师。第19和第30集团军的突击方向靠近了,使得整个进攻的重点变得比较清楚。各集团军的突破地段宽度分别为:第30集团军10千米,第19集团军12千米,第16集团军5千米。各师进攻地带缩小到1.3至3千米,只有第一次进攻的八分之一到三分之一。兵力、兵器密度也得到相应增加,火炮密度达到了每千米正面20门。在第30集团军内,建立了由坦克第107旅和骑兵第45师组成的第二梯队,这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纵深战役理论原则。尽管如此,由于德军加强了防御和苏军本身的优势并不明显(只有步兵数量占优,坦克、炮兵、航空兵均处劣势),苏军的第二次进攻也只是在某些地段推进了6至12千米,而没能在德军防线上打开缺口,更不用说纵深作战了。

席卷千里,从莫斯科到柏林-二战苏军进攻作战述评2

电影《莫斯科保卫战》中朱可夫与指挥官们进入叶利尼亚

之后在9月份,苏军又在斯摩棱斯克地区叶利尼亚方向实施了第三次进攻作战,时任预备队方面军司令员的朱可夫大将亲自操刀。由于当面德军兵力部分南下,使得苏军达到了战役目的,收复了叶利尼亚地区,也诞生了苏军第一批近卫军部队-参战的第 24集团军步兵第100、第127师最先荣获“近卫军”称号 (分别被命名为近卫步兵第1、第2师)。

席卷千里,从莫斯科到柏林-二战苏军进攻作战述评2

叶利尼亚进攻战役

在经历了最严重的危机后,苏军终于在莫斯科城下站住了脚跟,并在12月5日转入了进攻。苏军所面临的防御,是德军进攻受挫并遭到重大损失后仓促建立起来的。

对于防御,德军战争初期认为防御基本任务是在防御前沿击溃冲击的敌人,而当敌人楔入防御纵深则以火力和反冲击歼灭之。德军条令规定,防御战术地幅由三部分组成:前沿前3千米的保障地带(前进阵地和战斗警戒线);纵深5-6千米的主要防御地带(主战场);距离主要防御地带前沿10-15千米的第二防御地带(军预备队阵地)。防御的战术地幅师建立在连支撑点和营抵抗枢纽部防御配系上。

防御中步兵军和步兵师的战斗队形通常应该由两个梯队和预备队组成。防御时,在敌人可能突击方向步兵军配属下列加强兵器:预备队2-3个炮兵营和1个坦克营,而师则配属炮兵营1-2个。军防御宽度16-24千米,运动防御则为32-48千米。

1941年德军防御纵深不大,并且是单个支撑点构成防御配系。只有一个防御地带,纵深3-4千米,地带由建筑在各居民地、丛林、高地以及道路枢纽部等处的单个支撑点和抵抗枢纽部,没有绵亘的堑壕防线。支撑点和抵抗枢纽部有散兵壕,散兵壕内又筑有散兵坑和机枪巢,机枪巢主要是筑成暴露的机枪座形式。两支撑点之间的间隙则以机枪、迫击炮和火炮进行火力封锁,并以铁丝网和雷场作为掩护。其主要缺点是:防御枢纽部间隙较大,在图拉附近间隙有的宽达数千米;在纵深内没有构筑好的防御地区;没有战役预备队;军队已疲惫不堪,冬季训练差等。

不过苏军要突破这种不完备的防御也并非易事,主要是缺乏足够的兵力兵器,尤其是坦克、火炮、迫击炮和飞机。苏军在战斗中没有采取过机动,步兵师基本力量在大多数情况下不是用于与会敌军支撑点和抵抗枢纽部,而是企图直接攻击敌军最坚固的防御地带;进攻时通常在整个地带内,没有指定突击地段,兵力兵器也是沿正面平均分配;为了配置步兵,只是简单挖了掩壕和单个掩体,而且没有很好伪装,火炮发射阵地与坦克出发阵地通常又离步兵战斗队形很远;进攻时坦克往往脱离步兵,远远冲驰在前,以致遭到严重损失,而步兵则因没有坦克支援,受阻不前,随伴的火炮、机枪和迫击炮落在后面,无法对步兵给予及时的支援。由于炮火支援薄弱无力以及支援步兵的坦克极度缺乏,因而迫使步兵在冲击时节不得不依靠自身的火器来解决战斗任务。

席卷千里,从莫斯科到柏林-二战苏军进攻作战述评2

莫斯科反攻中的KB-1和T-34坦克

当时苏军虽然掌握了战役主动权,但在兵力、兵器方面并不占有很大优势,加上进攻作战经验不足,想完成合围德军重兵集团的任务还是很困难的。苏军总的战役企图是,以三个方面军(加里宁方面军、西方面军、西南方面军)的兵力,在600多千米的地带内,实施四个方向的突击,每个方向投入二至四个集团军,分别实施两个钳形突击,力图歼灭莫斯科以北的德军克林集团和图拉以南的坦克第2集团军。虽然苏军企图合围在莫斯科以北和图拉以南突出部内的德军,但从整个莫斯科附近战线来看,却是以正面分割突击为主。而且给各方面军的任务纵深只有30—60千米,后续任务也未规定(笔者注:主要原因是苏军最紧迫的任务是将德国人从莫斯科附近赶走)。这样一来,苏军的正面分割突击只能威胁德军侧后方,迫使其撤退,而不能达成战役合围的目的。苏军这次改变了以前那种每个突击方向上只使用一个集团军的做法,使突击方向上的兵力得到了集中。

然而,各方面军在进行战役准备时,并未很好贯彻这一思想,使得苏军在每个突击方向上的2—4个集团军并没有进行纵深梯次配置,而是把每个突击方向上的方面军突击分解为在若干独立方向上实施的集团军突击。这又使本来集中到一个方向上的兵力,又被重新分散开来。加里宁方面军的突击,实际上是以第29和第31集团军的兵力在彼此相隔20千米的两个孤立地段上实施的。而与其相向突击的西方面军右翼,先是投入了第30集团军、突击第1集团军、第20集团军和第16集团军,后来又投入了第5集团军。各集团军突击方向之间的间隔:第30集团军与突击第1集团军间隔30千米,突击第1集团军和第20集团军间隔15千米,第20集团军和第16集团军间隔10千米。而西方面军左翼和西南方面军右翼各集团军在主要突击方向上间隔更大,前者达50千米,后者更是达到90千米。在本来强大的统一的方面军突击方向,又被分解成若干小型突击,兵力、兵器依旧平均分配。

不难看出,由于此时德军的防御是薄弱的一线式防御且间隙很大易被渗透迂回,因而苏军的进攻还是取得了较大成果。

席卷千里,从莫斯科到柏林-二战苏军进攻作战述评2

莫斯科反攻作战示意图

附:莫斯科反攻双方兵力比较

苏军:作战部队75万人,装备火炮6315门、坦克670辆、飞机760架

德军:作战部队80余万人,装备火炮10400门、坦克1000多辆、飞机600多架

苏军部分集团军实力

西方面军第30集团军:10个师,火炮656门、坦克35辆

西方面军第16集团军:7个师,5.5万人、火炮643门、坦克125辆

西方面军第10集团军:6万人,火炮735门

西方面军第5集团军:万人,火炮207门

西方面军突击第1集团军:火炮329门

席卷千里,从莫斯科到柏林-二战苏军进攻作战述评2

海报-万众一心保卫莫斯科

部分部队战术密度

加里宁方面军第29集团军:5个步兵师,进攻地带宽度150千米,突破地段宽度15千米,第一梯队3个步兵师,每千米9门火炮

加里宁方面军第31集团军:5个步兵师,进攻地带宽度40千米,突破地段宽度6千米,第一梯队3个步兵师,每千米45门火炮

西方面军第30集团军:8个步兵师,进攻地带宽度80千米,突破地段宽度27千米,第一梯队6个步兵师,每千米15门火炮、坦克1-3辆

西方面军第20集团军:3.5个步兵师,进攻地带宽度30千米,突破地段宽度6千米,第一梯队2个步兵师,每千米16-20门火炮、坦克1-10辆

西方面军第16集团军:7个步兵师,进攻地带宽度25千米,突破地段宽度7.5千米,第一梯队2个步兵师,每千米16-43门火炮、坦克8-10辆

西方面军突击第1集团军:6个步兵师,进攻地带宽度30千米,突破地段宽度11千米,第一梯队5个步兵师,每千米16门火炮、坦克4-5辆

西方面军第50集团军:7.5个步兵师,进攻地带宽度140千米,突破地段宽度32千米,第一梯队5个步兵师,每千米46门火炮

西方面军第10集团军:9.5个步兵师,进攻地带宽度100千米,突破地段宽度56千米,第一梯队7个步兵师,每千米9-10门火炮

西方面军第13集团军:7个步兵师,进攻地带宽度50千米,突破地段宽度20千米,第一梯队2个步兵师

西方面军科斯坚科集群:4个步兵师,进攻地带宽度31千米,突破地段宽度21千米,第一梯队2个步兵师,每千米坦克1-2辆

第30集团军步兵第365师:进攻地带11千米,9个步兵营,火炮和迫击炮47门、坦克和自行火炮10辆、工兵连3个

第30集团军步兵第371师,进攻地带10.5千米,9个步兵营,火炮和迫击炮35门、坦克和自行火炮12辆、工兵连3个

第16集团军近卫步兵第8师:突破宽度2.4千米,每千米坦克密度6.6辆

席卷千里,从莫斯科到柏林-二战苏军进攻作战述评2

坦克手研究战术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