雍正王朝中:青海蒙古贵族的叛乱,到底对雍正皇帝有多大的威胁?

忠肝义胆岳老三


雍正刚刚继位,青海的罗卜藏丹津就发动了叛乱,无疑是对雍正皇权威严的极大挑衅。

罗卜藏丹津是青海的蒙古贵族,在康熙晚年的时候,协助过清朝军队平定了策妄阿拉布坦的叛乱,但是不管是康熙,还是新继位的雍正,都没有给予罗卜藏丹津想要的册封和赏赐,因而罗卜藏丹津在雍正元年(1723年),在青海发动了叛乱,在打击其他不愿意归顺的蒙古贵族的同时,还派兵袭扰与青海相邻的甘肃、四川等地。

雍正刚刚登基还不到一年的时间,罗卜藏丹津就悍然发动了叛乱,此时让雍正陷入了极为不利的舆论境地。

首先,雍正刚刚登基之后的叛乱,是对雍正皇权威严的极度挑战,这让当时非常迷信的民众及官员对于雍正的统治的合法性和权威性产生了极大的怀疑。

其次,罗卜藏丹津发动叛乱的时机是在雍正将之前西北大军的统帅、康熙钦命“大将军王”胤禵调回北京并且剥夺其兵权之后发生的,这也对雍正的整个政策的实施给予了沉重的打击。

再次,雍正刚刚登基,朝堂之上的支持力量非常薄弱,反对力量却依然强大,这个时候许多官员,特别曾经与雍正争夺皇位的诸位康熙皇子们,本着“非暴力不合作”的态度,纷纷等着看雍正的笑话。

所以,此时的雍正,面对罗卜藏丹津的叛乱,所要面对的第一个重大危机,便是舆论的危机,这是对其皇位稳固和皇权威严的极度挑衅。


与此同时,雍正想要平定罗卜藏丹津的叛乱也可以用“孤注一掷”来形容。

康熙去世的时候,实际上留给雍正的是一副烂摊子。

康熙朝晚年,由于皇子们为了皇位的争夺而纷纷结交外臣,朝堂之上已经是乌烟瘴气,贪污腐败非常的严重,这给雍正进行集权化统治带来了非常大的困扰,特别是对于他来说,在“九子夺嫡”中极力隐藏了自己的想法和目的,使得自己在朝堂之上的支持力量非常的有限,能够真正帮助、支持自己的,并且为自己所信任的官员,也就剩下了怡亲王胤祥和隆科多了。

更为致命的,康熙去世的时候,国库非常的空虚,甚至可以说,雍正是倾家荡产的来平定罗卜藏丹津的叛乱。

在这样的情况下,平定罗卜藏丹津的叛乱,对于雍正而言,成为了一场只能赢而不能输的战争。

一方面,一旦不能平定,甚至是不能迅速平定罗卜藏丹津,将直接动摇雍正统治的根基,让整个国家迅速陷入财政危机和政治危机之中,届时罗卜藏丹津与朝中的反对势力内外勾结,雍正皇位不保并不是危言耸听。

另一方面,如果真的失败,那么雍正在短时间内,将很难再次组织有效的平叛,同时,包括策妄阿拉布坦在内的其他反对大清王朝统治的少数民族势力也将以此为榜样,继续与雍正的对抗,届时雍正将面对更为险恶的处境局面。


最终,年羹尧不负众望,迅速平定了罗卜藏丹津的叛乱,雍正更是将其称为“恩人”。

也正是上述的原因,才能更好的解释为什么雍正会在当时给予年羹尧如此高的评价,甚至将其称为“恩人”,也会理解雍正为什么对如此高规格的封赏年羹尧全家,因为这场战争的胜利对于雍正太重要了。

更加难能可贵的是,这场战争的消耗是非常的之小,自年羹尧担任抚远大将军后,前后仅仅历时不到4个月的时间,真正双方交战的时间不到半个月。在此期间,年羹尧调兵遣将,瞬间将十多万的叛军打到只剩200多人,并且俘获了罗卜藏丹津的全家,只有罗卜藏丹津本人化装成一夫人逃到了新疆地区,投奔了已然是强弩之末的策妄阿拉布坦。

“朕不为出色的皇帝,不能酬赏尔之待朕;尔不为超群之大臣,不能答应朕之知遇。”
“不但朕心倚眷嘉奖,朕世世子孙及天下臣民当共倾心感悦。若稍有负心,便非朕之子孙也;稍有异心,便非我朝臣民也。”
“在念做千古榜样人物也。”

所以,当年羹尧取得平定罗卜藏丹津胜利的时候,雍正才会对于年羹尧有着如此的评价以及封赏,毫不夸张的说,年羹尧的这场胜利帮助雍正稳固了皇位,挽救了处于危机关头的雍正,这个“恩人”也确实是实至名归的。

只是年羹尧后来太把自己当做雍正的“恩人”,只知进不知退,居功自傲、结党营私、贪污腐败,最终还是被雍正赐死了。


雍亲王府




首先,我们聊一下罗卜藏丹津为何要发动叛乱。罗卜藏丹津属于青海地区的蒙古贵族,原本效忠于清朝。在康熙皇帝在位的末期,西北准噶尔部在东进无望的情况下,开始大举南下,占领了西藏地区,并且杀掉了首领拉藏汗。准噶尔部并不缺乏名将,曾经全歼了清朝的近万军队。最后,康熙皇帝派遣老十四胤禵率领大军西征。在围歼准噶尔部军队的时候,青海贵族罗卜藏丹津立下了汗马功劳。但这不是没有代价的,由于拉藏汗已经被杀,罗卜藏丹津请求册封自己为新一任的大汗。



在战争期间,清朝默许了罗卜藏丹津的请求。但是把准噶尔部军队赶出西藏之后,清朝对册封的事情绝口不提。 这让罗卜藏丹津非常恼火,但自己无可奈何。随着康熙皇帝的去世,老十四胤禵返回京城奔丧,罗卜藏丹津感觉自己有了机会。在雍正皇帝刚刚登基的时候,罗卜藏丹津在青海地区发动了叛乱。当时,罗卜藏丹津裹挟了青海地区的10多个部落,强迫这些部落的首领参加自己的叛乱。迫于罗卜藏丹津的威胁,10多个部落首领不得不参加叛乱。在鼎盛时期,叛军的数量达到了20多万,整个西北告急,甘肃和陕西等地进入最高戒备。



罗卜藏丹津开始与准噶尔部的阿拉布坦联合,这是清朝最担心的问题。为了迅速平定青海贵族的叛乱,雍正皇帝派遣心腹年羹尧前往西北,年羹尧前后调动了23万大军。 从军队数量来说,双方的军队数量相当。但这次战争并不好打,因为青海地区的面积辽阔,在茫茫戈壁上,寻找叛军是非常困难的。从军队战斗力来说,叛军明显不如清朝军队,连罗卜藏丹津也明白这一点,因此不断的变化位置,与年羹尧捉迷藏,气得年羹尧无可奈何。但清朝的反应也很快,经过侦查,清朝发现很多叛军的首领并不愿意造反,仅仅是迫于无奈。



在这样的情况下,清朝开始分化瓦解战略,不断的招抚各部落首领们投降,清朝表示可以既往不咎。在清朝的宣传下,前后很多首领向清朝投降,部众数量多达10多万人,叛军的影响力急剧下降。 在摸清了叛军的实际情况之后,年羹尧、岳钟琪等人对叛军发动了总攻。这次战争的规模很大,按照年羹尧自己的话说“平定三藩叛乱之后,再也没有这么大的战事。”其实,这是年羹尧的自夸,把罗卜藏丹津的叛乱比喻成当年的吴三桂叛乱,而自己是平定叛乱的功臣。在平定叛乱的过程中,虽然年羹尧负责全面工作,但大将岳钟琪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后来由于年羹尧过于嚣张跋扈,雍正皇帝任命岳钟琪接替了年羹尧的职务。



我们最后讲一下首恶元凶罗卜藏丹津的结局,年羹尧并没有能够生擒这位叛乱首领。 在大军惨败的时候,罗卜藏丹津带着200多名骑兵突围,投靠了新疆地区的准噶尔部。不过这不是罗卜藏丹津的第一次投降,到了乾隆皇帝在位的中期,随着国力的充足,再加上准噶尔内部的混乱,清朝最终消灭了强悍的西北准噶尔部。罗卜藏丹津本来就是寄人篱下的生活,随着准噶尔部的灭亡,罗卜藏丹津不得不向清朝投降。按照道理来说,乾隆皇帝应该杀掉这个搅屎棍。但为了稳定蒙古各个部落的局势,乾隆皇帝没有杀罗卜藏丹津,仅仅是把他囚禁起来。几年之后,已经年迈的罗卜藏丹津去世。


本人不是历史学家,不过是根据电视剧《雍正王朝》和一些清代历史资料的情节做出猜想,故事为主,欢迎网友吐槽! 请关注头条号:日尧居k古史!坚持原创。


日尧居


想想宋朝时期的西夏吧,跟西夏类似,康熙时期的罗布藏丹津一直都是大清的臣民,他是青海蒙古的贵族领袖,帮助康熙平定过策妄阿拉布坦的叛乱。

不过奇怪的是,康熙并没有嘉奖这位功臣,到了雍正登基以后,依旧没有给罗卜藏丹津合理的封赏。这个时候他便静极思动,发动了青海叛乱,在这里自立为王,跟西夏国类似。那么这件事对雍正来说影响有多大呢?

第一,雍正登基第一件事,就是撤销了十四阿哥胤禵大将军王的职位。

这是一个关键的时间点,当年康熙皇帝指定让胤禵在西北为大将军王,带领十万大军平定阿拉布坦的叛乱,

这个时候的罗卜藏丹津并没有叛乱。而等到康熙去世以后,胤禵回来奔丧,便再也没有能够回到西北做大将军王。是雍正将他扣押在了北京,不可能再给他任何权力。所以这个时候发生了这场叛乱,显然就是对雍正的一种挑衅。而那些皇子们一个个都乐得高兴,毕竟这件事让雍正糗大发了。很多人都说,如果十四阿哥依旧还在西北的话,就不可能出现这种情况,所以是雍正错了。甚至有人认为,雍正之所以不惜西北叛乱都不将十四阿哥送回西北,主要原因是康熙本来打算把皇位传给十四阿哥的,是雍正篡夺了皇位。所以这个时候对雍正非常不利。

第二,罗卜藏丹津的胃口比当年的西夏还要大。

作为青海蒙古的贵族,罗卜藏丹津在西北地区早就已经根深蒂固。本来康熙在世的时候,他摄于康熙的能力,不敢动乱。现在一个从来没有带过兵打过仗的雍正登基了,那他自然没什么好害怕的,他想孤注一掷搏一把,说不定就是第二个成吉思汗了。所以罗卜藏丹津不仅占领了整个青海地区,而且还不断骚扰四川、甘肃等地区,目的就是想霸占整个西北地区。如果他的计划成功了,那他铁定是超过准格尔的噶尔丹汗,成为蒙古历史上又一位杰出的领袖。这个时候对雍正来说就是一场巨大的考验了,因为他没有任何作战经验,选择谁来平定叛乱,将直接影响这一战的胜负。

第三,康熙晚年国库空虚,雍正是勒着裤腰带平叛。

对雍正来说,此刻最大的危机并不是没有合适的人选,而是财政危机。康熙到了晚年的时候,对手下的大臣们更加纵容,导致这些人不断借国家的钱,却没有按时偿还。当年雍正就是因为这件事差点跟这些大臣们彻底闹翻了。现在他做了皇帝,发现国库已经完全被掏空了,他不得不从自己的私房钱里拿钱出来平叛。这还是杯水车薪,所以雍正不得不杀几个大户来填补这项支出,甚至将当年全年的税收全都运往西北,支持西北平叛。如果这一战输了,对雍正来说将是致命的打击。因为罗卜藏丹津一定会在西北做大,而雍正没钱没人又吃了败仗,再想坐稳皇位,那是不可能的事情。

第四,选择合适的人选,是非常重要的一件事。

胤禵被雍正软禁以后,大将军的位置可算是空了出来,面对这次平叛,雍正只有一次机会,输了就彻底完蛋了,所以他必须要慎重。他考虑过让十三爷带兵前去,但是老十三的身体真的差了太多,很可能活不到回来的时候。剩下的几个兄弟都是不可信的人,而且他们都没有带兵打仗的经验,这一次雍正任用了年羹尧。作为一名汉人,年羹尧上任大将军遭到了群臣们的反对,他们担心的是年羹尧掌握了大军,对满清政府是一种威胁。他们的担心是对的,但是雍正信任年羹尧,将全部身家性命都交给了年羹尧。而年羹尧不负众望,四个月的时间就平定了叛乱,为雍正节省了大量开支,所以雍正将年羹尧看成满清的大恩人。

我是江湖小晓生,你觉得雍正这个时候,是不是很慌呢?


江湖小晓生


卧榻之侧,岂容他人酣睡呢。如果青海蒙古部和西北准噶尔部连成一片,形成烽火燎原之势,便足以威胁陕甘,四川。陕甘四川一旦落入叛军之手,叛军就可据险而守。叛军拥有了地利和补给,势必将与大清一争长短。别说两分天下了,到时叛军气候已成,进退自如,大清将永无宁日,随时有覆没的危险。



(大清疆域图)

康熙雍正两位皇帝深知其中道理。他们剿抚并用,分化瓦解蒙古各部。目的就是不能让任何一方持续坐大。当年葛尔丹出兵侵占喀尔喀蒙古,企图统一全蒙,与大清一争高下。准噶尔部的策妄阿拉布坦与康熙合作,康熙三征葛尔丹,这才解除了葛尔丹的威胁。葛尔丹死后,策妄阿拉布坦正式成为准噶尔大汗。


(胤禵剧照)

雍正王朝中,康熙五十六年(1717)年,策妄阿拉布坦派兵攻占拉萨,企图建立在西藏的统治。清廷派传尔丹(历史上无此人)进剿,传尔丹冒进,结果六万大军全军覆没。康熙不得不另寻良将,康熙五十七年,康熙皇帝任命十四阿哥胤禵为抚远大将军,封大将军王,率军平叛。胤禵于1720年赶跑了策妄阿拉布坦,维护了西藏的稳定,也稳固了清朝在西藏的地位。康熙六十一年(1722)年,康熙驾崩,胤禵回京奔丧。策妄阿拉布坦得以全身而退,1727年,这位风光一时的枭雄去世。此时,已是雍正年间。

重点说说罗卜藏丹津,罗卜藏丹津是青海蒙古和硕特部首领。在胤禵征讨准噶尔叛军时,曾帮助过清军。事后,清廷唯恐罗卜藏丹津做大,封赏了其他首领,却无视了他。罗卜藏丹津肯定不悦了,他怀恨在心,暗中积蓄力量。雍正元年,罗卜藏丹津胁迫青海蒙古各部,并约准噶尔王策妄阿拉布坦为援,发动叛乱,叛军攻打西宁,烧杀抢掠,由于青海塔尔寺和郭隆寺的喇嘛依附叛军,而他们又信徒众多,叛军声势大振,聚众多达二十万。


(年羹尧剧照)

雍正任命年羹尧为征西大将军兼陕甘总督,节制四省军事。年羹尧统领二十三万大军将青海团团围住,目的就是断绝罗卜藏丹津与阿拉布坦的联系。雍正二年,征西大军在年羹尧、岳钟琪的指挥下,迅速平定了叛乱,西北大捷。罗卜藏丹津逃往准噶尔,后于乾隆二十年被逮捕回京,乾隆最终宽赦了他。

(岳钟琪剧照)

青海叛军最多时聚众约二十万,其威肋可想而知。整个青海大乱,如果不是雍正决策果断,年羹尧,岳钟琪等大将指挥得当,西北,西南也许将乱成一锅粥。清廷虽平叛成功,但也付出了巨大的代价。正如雍正王朝所说,西北打仗打的就是钱粮,二十几万大军的开支,国库几乎被掏空了。雍正在剪除罗卜藏丹津威胁后,不得不与策妄阿拉布坦和谈,这是后话。

(往后余生,欢迎分享吐槽关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