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芯生物靠一款小藥“打天下”,科創板IPO前景堪憂

微芯生物號稱開創了中國創新藥對歐美進行專利授權的先河,旗下產品西達本胺是中國首個授權美國等發達國家使用境外發明專利以實現全球同步開發與商業化的原創新藥。更重要的是,由於西達本胺的優秀療效以及國內相關疾病治療手段的空白,該藥僅僅通過了二期臨床便火速獲批上市。

微芯生物(公司全稱:深圳微芯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看上去似乎是一家挺牛的醫藥企業。2019年3月27日,微芯生物向上交所遞交了科創板上市的招股書,隨後4月19日向上交所披露了《關於審核問詢函的回覆》,也是科創板最先對外披露問詢函回覆的三家企業之一。


微芯生物靠一款小藥“打天下”,科創板IPO前景堪憂


然而,就是這樣一家“挺牛”的企業,我們深入研究後發現,公司主營產品僅有上述西達本胺一種藥物,且這種藥物面向的市場規模偏小,難以形成氣候。此外,公司還或存“利潤真實性存疑”、“恐涉嫌利益輸送”等諸多問題。

主營藥西達本胺太單一,市場前景很小

先來看微芯生物報告期內的業績情況。據招股書披露,公司報告期內營業收入分別為8536.44萬元、11050.34萬元、14768.90萬元,淨利潤分別為539.92萬元、2590.54萬元、3127.62萬元。總的看來,整個報告期內公司業績還是處於穩定增長階段的。那麼上述業績都是依靠的哪些產品呢?

答案是僅僅依靠單一產品,也就是公司自主研發的西達本胺,又稱愛普沙。據招股書披露,西達本胺是全球首個亞型選擇性組蛋白去乙酰化酶抑制劑,也是全球首個獲批治療外周T細胞淋巴瘤的口服藥物。

據招股書披露,西達本胺厲害的地方在於三點,一是口服用藥,二是服用患者平均生存週期顯著提升,三是價格便宜,相較於同類藥物貝利司他與羅米地辛每月10萬至30萬不等的治療費用,西達本胺每月僅僅需要1.85萬元。正是由於上述優勢,西達本胺自2014年12月上市之後,便立刻獲得了醫藥界的一致認可。然而西達本胺到底佔了多少的市場份額呢?招股書中公司並未提及,而在問詢函中,對於上交所的問詢,公司答覆未來西達本胺預計將達到約30%的臨床使用率。

這下我們就有些糊塗了,作為一種國內沒有任何競爭對手的唯一藥物,如今國內市場份額還不及三成,恐怕有些不太合理吧。是由於依然有患者選擇價格高昂的國外同類藥物,還是目前此類治療依然以傳統化療為主?招股書中並未給出合理的解釋。

讓我們糊塗的不僅公司國內的市場份額,還有國外的銷售情況。據招股書稱西達本胺是一種全球性的創新藥,然而報告期內公司對外銷售僅僅面向臺灣和美國這兩個海外地區,“全球性”的前綴恐怕需要打個問號。再看對外銷售收入,報告期內分別為2954.08萬元、1780.23萬元、1096.40萬元,逐年大幅下降,對此下降的原因招股書中也是隻字未提。

暫且拋開這些疑點不談,上述提到西達本胺主要的治療方向為外周T細胞淋巴瘤,那麼這個市場有多大呢?據公司披露的《關於審核問詢函的回覆》中披露,外周T細胞淋巴瘤屬於罕見疾病,患者人數相對較少,2018年全國患病人數不到10萬人,全球不足50萬人,預計整個市場的潛在規模約為6個億。也就是說,就算微芯生物旗下的西達本胺佔據了所有的市場份額,似乎也沒有多大意思。

但事實上,西達本胺也不可能佔據所有的市場份額。據披露,目前處於臨床階段的西達本胺同類型藥物多達十幾種,包括萌蒂製藥旗下的普拉曲沙注射液已經通過了三期臨床實驗,正處於新藥註冊申請階段,此外,嘉和生物旗下的傑諾單抗、百濟神州旗下的BGB-A317、基石藥業旗下的CS1001等眾多藥物都已經處於二期臨床階段,未來這些藥物如果都能順利上市,恐怕西單本胺的市場份額更是要被瓜分的所剩無幾。

更重要的是,西達本胺的新藥專利將於2023年7月到期,到時將產生一大批西達本胺的仿製藥,也會對西達本胺產生巨大的衝擊。如此看來,儘管目前西達本胺的確佔據著不錯的市場地位,但未來諸多的競爭藥物的出現以及外周T細胞淋巴瘤市場的侷限,恐怕都會成為西單本胺發展路上的“攔路虎”。而微芯生物又僅僅依靠這一種藥物創造收益,未來恐有業績變臉的巨大風險。

無償使用生產基地,利潤真實性存疑

據招股書中披露,微芯生物2017年建立了子公司深圳微芯藥業有限責任公司(公司簡稱:深圳微芯),公司位於深圳市坪山新區坑梓街道錦繡東路21號。深圳微芯目前通過上市許可持有人制度受託為微芯生物生產主營藥物西達本胺以及西達本胺片。

然而我們翻閱招股書發現,公司2017年固定資產僅僅1385.79億元,相比2016年僅僅增加了300多萬元。這就有些讓人難以理解了,2017年新增了一處生產基地,而固定資產僅僅增加了300多萬元,就算增加的固定資產全部為深圳坪山的生產基地,數額也太小了吧。

於是我們趕往深圳坪山一探究竟。現場的生產基地更加讓我們疑惑,深圳微芯生產基地共有三棟大樓,如下圖深圳微芯的建築模型所示,除了最後兩棟尚沒有建造之外,前面三棟都已經完工並投入生產,若論固定資產價值,也是遠遠超過300萬。於是我們向深圳微芯的保安處打聽得知,其實早在2011年廠房就已經存在了。我們通過百度地圖實景觀察2013年該區域情況,也發現現在的三棟大樓也早已存在。難道這三棟大樓並不是深圳微芯的,而是向別人租用的?但我們在招股書中也未發現當年的大額租用費用呀。


微芯生物靠一款小藥“打天下”,科創板IPO前景堪憂


在招股書中,我們找到了相關的解釋。據招股書披露,深圳微芯所使用的位於深圳市坪山新區錦繡東路的房產是由深圳市政府作為深圳國家生物產業基地生物醫藥企業加速器的先導工程先行代建,所需政府投資納入生物醫藥企業加速器項目建設資金安排計劃。目前項目土地尚未履行國有土地使用權的掛牌出讓手續,因而公司還未取得相關土地使用權與房屋所有權。

這下明白了,原來土地和房屋都是國家的,而深圳微芯只是借用了這塊土地以及房屋進行生產,且還沒有拿到土地的使用權,未來可能還存在被強制搬遷的風險,這對於公司的正常經營來說恐怕是一個巨大的潛在風險了。更重要的是,公司借用這麼大一塊土地以及三棟大樓生產,竟然還是免費的!

據微芯生物向上交所遞交的《關於審核問詢函的回覆》中披露,深圳微芯目前使用的這塊地土地面積合計1.3萬平方米,土地性質為工業用地。由於市政府先行代建,因此公司使用上述房產未被要求支付相關費用。其中上述房產實際建築面積7550平方米,公司暫未辦理房屋產權登記。

現在終於明白為何2017年微芯生物新增生產基地時沒有相應固定資產增加了,原來公司當年白得了一塊國有土地的使用權,上面還白得了三棟大樓的使用權。是否涉嫌侵佔國有利益,我們先不說了。但是由此相當於政府幫助該公司節省了不小的房租費用或者是固定資產折舊費用,也就相當於變相增加了該公司的利潤,這是否合適了?

與關聯方受託支付,或存利益輸送

除了主營產品單一以及或存侵佔國有利益外,我們發現微芯生物報告期內還存在受託支付的情形,即通過第三方向銀行貸款後轉為己用的情形,公司財務內控或也較為薄弱。

據招股書披露,2016年與2017年微芯生物與上海銀行股份有限深圳分簽訂了兩份流動資金借款合同,金額都為3000萬元,借款期限分別為2016年6月至11月、2017年5月至11月,約定以受託支付方式發放貸款。

在履行上述借款合同過程中,微芯生物將海粵門作為流動資金貸款的受託支付對象,由借款銀行將貸款資金受託支付給海粵門,海粵門在收到貸款資金後將相關款項轉給公司。據披露,2016年6月海粵門將第一筆合同中2900萬元金額轉給公司,2017年6月海粵門將第二比合同中的2000萬元轉給公司,用途都為支付採購款、費用、工資等。

然而,報告期內微芯生物合計向銀行借了6000萬元借款,海粵門卻僅轉給了公司4900萬元,還有1100萬元去了哪兒,招股書中並未提及。

據招股書披露,海粵門為公司的第五大股東,持股比例為6.37%,為公司實控人通過一致行動協議控制的初創團隊持股平臺。如此看來,通過主要關聯方受託支付銀行貸款已是違反了相關的貸款規定,該重要關聯方竟然還從中扣下了1100萬元的貸款,恐更有利益輸送之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