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法用筆,三種“發力”技巧

所謂“發力點”是指在運筆過程中,手臂用力最重之處和鋒變最大之處。


書法用筆,三種“發力”技巧


書法筆法的變化是極為複雜的,尤其是行草書,很難以定量分析。在“發力點”這個問題上變化就十分複雜。我們發現在傳統經典行草法帖中,古人在“發力點”技巧的運用上是非常有機巧的,手段也是非常多樣的。我們分析大體有,常規式(或稱經典式)、均衡式和變異式三種“發力點”的技巧。

常規式

常規式的“發力點”主要在筆畫的兩端和直折處,其“發力點”相對比較固定。比如漢隸和唐楷比較典型。不管其風格是有多大差異,但在每一筆發力的位置上是非常固定的。

凡隸書“蠶頭”和“雁尾”的部位必是“發力點”;凡楷書“藏入”、“頓收”、“折筆”和“鉤根”的部位必是“發力點”的位置。行草書中王羲之、董其昌、趙子昂是典型之例,尤其是趙子昂更趨於經典化,其“發力點”幾乎完全恪守楷法法則。其風格是工整、平穩和嫻雅。


書法用筆,三種“發力”技巧


均衡式

均衡式的“發力點”實際上是沒有清晰的發力點。小篆一系比較典型,尤其鐵線更為典型。朱耷、懷素的草字也具有明顯的均衡“發力點”的特徵。


書法用筆,三種“發力”技巧


變異式

變異式的“發力點‘可能是落在點畫的任何部位。相當多的魏碑楷書具有清晰的這點特徵。與常規經典式的”發力點“比較,我們發現,它有的按常規”發力點“發力,更多的是不按常規的”發力點“發力。如以撇為例,常規的”發力點“是在起筆處,極為少見將’發力點”下移到別處,而北碑撇的“發力點‘可以設在這一筆的任何部位。

這種”發力點“的變異會直接造成線形的變異和風格上的差異。故而形成了北碑的一石一格、一石一貌的現象。在行書體系中,在“發力點”上變異較大較明顯的當屬米芾、鄭燮、王鐸和張瑞圖。米芾、鄭燮和王鐸是從常規經典式“發力點”技巧和鋒變中蛻變而來,而張瑞圖的“發力點”與鋒異變則走向了另類。

當運筆均衡發力時,鋒變小,點畫多顯長短之別而少重輕之異,其節奏也就不清晰明快;當運筆不均衡發力時,鋒變跌宕,點畫線形變化必然豐富,節奏自然清晰強烈。


書法用筆,三種“發力”技巧


在評價筆法的好壞高下時,審其“發力點”是否準確而精到,“發力點”的變異是否精妙而奇巧,應該是一條不應忽視的標準。因為它可以直接反映出書者的功力和造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