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牧民族从小放牧打猎练出来的骑兵和农耕民族训练的职业骑兵哪个强一点?

简单的知足


当他们站在地上时,确实矮于一般人,当他们跨上骏马,他们是世界上最伟大的人。

——西多尼斯·阿波林纳尼斯

一,游牧民族骑兵VS农耕民族骑兵,有三大优势

1.箭无虚发的骑射本领。

骑射是游牧民族的一大特色。如《史记·匈奴列传》中写到,“儿能骑羊,引弓射鸟、鼠;少长,则射狐、兔:用为食。士力能挽弓,尽为甲骑。”

单纯比较骑射,以自耕农为来源的职业骑兵显然不如从小就放牧打猎练出来的骑兵。对于这一点,汉初名臣晁错也有清醒地认识:险道倾仄,且驰且射,中国之骑弗与也。

尤其是在马镫发明之前,在颠簸驰骋的战马上运动中射箭,是一件极其高超的技艺,如果不是从小在马背上长大,无疑很难练就。

与匈奴王阿提拉同时期的罗马历史学家阿米安努斯观察到,

“(匈人)作为步兵是不合适的,但骑在马上,奔驰时则像闪电一样迅速。他们在马背上度过一生……他们的射箭技术是无与伦比的,能从惊人的距离射出他们的箭,其箭头上装有像铁一样硬的可以杀死人的骨头。”

西多尼斯·阿波林纳尼斯补充说,“匈奴人用巨大的弓和长箭武装起来,总是可以达到目标。他的目标对准谁就打败谁,因为他的箭带去了死亡!”

匈牙利马术师拉约什·考绍伊曾经试图学习马镫发明之前游牧民族的骑射技艺,结果发现没有马镫的情况下,在马背上颠簸数日之后,尿血是必然的后果。

所以,游牧民族“儿能骑羊,长为甲骑”的本领是他们的一种与生俱来的生活方式,农耕民族当中只有极少数从小生活在边境,熟悉游牧方式的人,比如飞将军李广,才能在骑射上与匈奴人相提并论。

比如蒙古人,他们从儿童时期开始,就是马上弓箭手,他们百发百中的箭可以射中200码、甚至400码以外的敌人。

2.神出鬼没的机动战术。

由于骑兵的天然机动性,加上游牧民族的天性散漫,使得他们很少与敌人进行以命相搏的近战。

关于游牧民族骑兵的特点,农耕民族史书中的记载很多。

在希腊,希罗多德在《历史》中记录斯基泰人的战术是:

“他们精于骑射之术,而如果他们不想被人发现的时候,也没有人能捉住他们。”

在中国,司马迁也在《史记·匈奴列传》中记下匈奴人的战术,

“利则进,不利则退,不羞遁走。”

隋末唐初,正是突厥帝国最为强盛时期,唐高祖李渊描述突厥人,

“突厥所长,惟侍骑射,见利即前,知难便走,风驰电卷,不恒其阵,以矢为爪牙,以甲育为长服,队不列行,营无定所,逐水草为居室,以羊马为军粮,胜止求财,败无惭色,无苔夜巡昼之劳,无构垒馈粮之费。”

《新唐书·突厥传》中写道,

“突厥众不敌唐百分之一,所能与抗者,随水草射猎、居处无常,习于武事,强则进取,弱则遁伏,唐兵虽多,无所用也”

此外,南宋时的彭大雅也在《黑鞑事略》中记录下蒙古骑兵的特点:

“敌分亦分,敌合亦合,故其骑突也,或远或近,或多或少,或聚或散,或出或没,来如天坠,去如雷逝。”

可见,灵活性是游牧民族骑兵一个非常重要的特点,使得他们在机会来临时能突然出击,一旦受到挫折,则迅速远远避开危险,不被捉住。

3.吃苦耐劳的战斗韧性。

游牧民族生活的环境迥异于农耕民族的生活环境,他们在“荒无人烟的环境中,以不大的血缘团体和小队的形式,永久地迁徙流动”,凶猛的野兽、突如其来的瘟疫或者是雪灾,就可以毁灭他们的一切希望。

所以,游牧民族为了应对各种各样的灾难,自小就养成了强健的体魄,和对环境风吹草动的高度敏感。

而农耕民族,生活平静,日复一日,因循守旧的生活方式和等级森严的社会制度,极易磨损人的战斗意志和敏感力。

南北朝时期,出身敕勒族的北齐名将斛律金,“行兵用匈奴法,望尘识马步多少,嗅地知军度远近。”

这种超凡的能力,自然让农耕民族出身的骑兵望尘莫及,徒呼奈何。

比如蒙古人,每一个16-60岁的男人都必须服兵役,由于从小就习惯了寒冷和恶劣的食品,使得他们能够在各种气候和条件下作战。当他们作战时,仅仅依靠干奶酪、腌肉和发酵马奶、黍米就可以生存。

当情势特别危急时,他们甚至能割开马脖子上一条血管喝马血来解决饥饿。

所以,综合以上三点优势来看,当热兵器发明以前,只要草原存在,游牧民族骑兵的战斗力就不会减弱,至于他们是叫匈奴、鲜卑、契丹、蒙古,都没有关系。

然而,读者朋友们会说,按照你这样比较,岂不是农耕民族早就被游牧民族灭亡几百回了?

当然不是,农耕民族的职业骑兵在VS游牧民族的骑兵时,要想变得更强,就要发挥自己的优势,克制敌人的优势。

二、农耕民族职业骑兵的优势在于克制游牧民族骑兵的优势

听起来是不是有点饶口?

以己之长击敌之短,这是古往今来任何战争取胜的第一要诀。

前文已经总结出来游牧民族骑兵的三大优势,因此,农耕民族的职业骑兵要想取胜,就要克制敌人的优势,压缩他们的机动空间,逼迫他们进行肉搏,同时比他们更加吃苦耐劳。

我们知道,骑射最大的优势在于远距离杀伤对方,一旦进入肉搏,骑射优势就无法发挥。

所以,卫青霍去病等人之所以能够击败匈奴骑兵,并非是汉军在骑射战术上形成优势,而是他们通过奇袭切断匈奴军队后路,压缩其机动空间,逼迫其放弃和骑射优势,和汉军进行近距离肉搏。

在汉代画像石中,可以看到,汉朝骑兵往往是用长戟,而非弓箭作为兵器。实际战斗中,汉军骑士在冲刺过程中,用长戟将匈奴骑兵击杀。

相比于在颠簸运动的马背上弯弓射箭,近距离刺杀敌人,显然难度系数要低很多。

如元朔五年,卫青带领三万骑兵乘夜偷袭,将匈奴人合围,取得俘获“右贤裨王十余人,众男女万五千人,畜数千百万”的大胜。

这也是西汉首次以骑兵战术打败匈奴。

此后,元狩二年、元狩四年、征和三年的三次汉匈战争,汉军都是依靠短兵相接的肉搏战击败匈奴骑兵。

尤其是元狩四年,卫青霍去病各率五万骑兵出塞,试图寻找匈奴主力决战。单于得知汉军动向后,决定放弃机动战术,试图歼灭远道而来的汉军骑兵。

结果这样的决策正中汉军下怀,两军相遇后,卫青“纵五千骑往当匈奴,匈奴亦纵可万骑”,双方决战时,正好刮起沙尘暴,“日且入,大风起,砂砾击面,两军不相见”,在这样的情况下,匈奴骑兵的骑射优势完全无从发挥,最后被迫进行最不利的肉搏战。

单于当天被迫乘着夜色脱逃,第二天清晨统计结果,汉军“捕斩首虏万余级”。

西晋前后,马镫发明,农耕民族的职业骑兵的战斗力再上一个台阶:借助于马镫快速掌握马上战斗技能。

因为,马镫可以有效的把马和骑手融为一体,骑手依靠马镫固定在马背上,同时解放双手,用来指导打击的方向,并且把马的冲击力和武器的杀伤力联合起来,给敌人致命一击。

在东方,骑兵的武器从汉朝的戟演化成马槊(长约4米的矛);在西方,骑士把长矛夹在腋下,利用战马冲击的速度刺杀对手,也成为经典的骑士战斗模式。

除此之外,农耕民族的骑兵要想击败敌人,还需要有着同样坚韧的战斗意志。

唐朝时,苏定方率军前往西部不毛的荒凉之地,进攻西突厥汗国。当时,冬季来临,地上覆盖着70厘米厚的大雪,苏定方鼓励部下说,“虏恃雪,方止舍,谓我不能进,若纵使远遁,则莫能禽。”

最终,唐军将士克服恶劣的自然环境,一直杀到伊赛克湖以西的楚河流域,完全击败了突厥人。

明代初年,大将蓝玉率领军队在捕鱼儿海大胜北元,也是依靠远距离出击,打的蒙古人出其不意才取胜。

三、史上最强的游牧民族骑兵:蒙古骑兵

要比较游牧民族出身的骑兵与农耕民族的职业骑兵谁更厉害,不提蒙古骑兵是说不过去的。

13世纪,蒙古人的征服足迹遍布当时已知的全部人类世界,所依靠的正是无坚不摧的蒙古骑兵。

蒙古骑兵为啥这么厉害?

因为他们不仅有前面所提的游牧民族骑兵三大优势,还有一个重要的优势:组织纪律!

对于天性热爱自由的草原民族来说,最缺乏的一点就是中央集权下的严酷军事纪律。

拉铁摩尔在《中国的亚洲内陆边疆》一书中写道,“北方草原的权力趋于分散,领袖对部属的权威和控制力远不如汉地,当游牧部族领袖失去下属的信赖时,他们很容易带着畜群远走他乡。”

蒙古骑兵区别于以往所有游牧骑兵的最重要原因在于严守纪律、彼此合作和服从命令。

在组织上,成吉思汗打散了草原游牧民族骑兵的部落特征,按照十进制的办法,将军队由十夫长、百夫长、千夫长和万夫长等组成。

同时,成吉思汗还建立了怯薛军(大汗的精锐护卫军)制度,这支1万人左右的军队是大汗本人亲自掌控的精锐,只有贵族和被称为达尔罕的、有特权的自由人才能加入。

通过怯薛制度,成吉思汗不仅完美掌控了军队,还在其中挑选了大部分将领派往全军。

此外,在战术上,蒙古人继承了匈奴、突厥人的古老战术,即成吉思汗所说的,“白天以老狼般的警觉注视,夜间以乌鸦般的眼睛注视。战时像猎鹰般扑向敌人。”

就像狼群耐心潜近猎物一样,蒙古骑兵在交战之前,也会在暗地里派出许多神不知鬼不觉的探子,去观察敌人。

当战斗时,列于军阵前列或者两翼的蒙古轻骑兵,担负着用齐发的箭射敌人的任务,他们会用弓箭消耗敌人的耐力,挫伤他们的士气。

在远距离射箭过程中,先头部队不时的由那些放完一排排箭后撤下来的梯队替换,直到敌人已经被引出阵地或者是被这种远距离射击挫伤时,居中的重骑兵立即换上长枪和马刀,予以致命的冲锋。

“敌或森戟外列,拒马绝其奔突,则环骑疏哨,时发一矢,使敌劳动。相持既久,必绝食或乏薪水,不容不动,则进兵相逼。”

当敌人溃逃时,蒙古骑兵习惯从两翼包抄敌军,就像他们在大草原上拦截逃跑的野兽一样。

如果对手固守阵地,蒙古军队并不深入进攻,他们用草原掳掠者惯有的方式,散开,躲起来,当敌人放松警惕时,又随时卷土重来。

在他们佯装后退时,倒霉的是错误的尾追蒙古人的敌人,他们被吸引远离自己的阵地,最终进入埋伏圈内,在那里他们将被包围,并像一头公牛一样被射死。

比如迦勒迦河的俄罗斯军队,就是这种蒙古战术的牺牲品:蒙古人一连后退12天,引诱罗斯大军尾追,最后将其包围彻底歼灭。

总而言之,游牧文明与农耕文明的军事对抗几乎贯穿了整个亚欧大陆的古代历史。尤其是在东亚大陆,由于中原汉地和蒙古高原都有着广阔的腹地,使得这两种文明不仅规模庞大,而且发展水平高,由此带来的冲突也异常激烈。

而在这种冲突过程中,以骑兵为代表的军种则肩负着主要作战作用,游牧民族与农耕民族的实力消长也就在这种碰撞中不断发生变化,从而最终塑造出来我们今天所见到的历史。


小奔说史


这个很难说,因为牵扯到一个装备问题。

历史没有假设,战术永远是配角,装备提升了,一切都变了。

比如汉武帝北伐用了重装骑兵,打的匈奴屁滚尿流,但是到了五胡乱华时代,双方差距没那么大了,中原被打的落花流水,然后持续了很久,直到火器大规模应用,骑兵还没退场。

总起来说,在古代,草原民族,如果得到正规的训练,装备一样,可以轻松横扫天下。


伪装135707859


农耕。但后来中国的农耕骑兵训练力度不行,装甲装备数量很低才会输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