矗立在歷史深處的內長城之壺口故關

太行山中段的黎城縣東陽關至陽泉舊關,有一段長城,史稱內長城,當地人稱為“邊牆”。

咱說東陽關邊牆, 在山西省黎城縣東,即壺口故關,古稱吾兒峪。邊牆的南端在東陽關皇后嶺上,直到明朝時,邊牆還在使用,究竟邊牆有多古老呢?

矗立在歷史深處的內長城之壺口故關

明長城碑

邊牆,《秦集史》曰:趙之內長城,屬阻漳滏之險,有內外之稱。內長城在濁漳之北,為趙南界。東陽關長城當地人稱邊牆,壘石為牆,今遺蹟猶存。現在可以看見的邊牆系明代遺存。東陽關東北方向五里許,有大門,小門之關口,系控制涉縣經峪裡進黎城之要隘。小口,位於東陽關下十里,有村名小口。上黨山勢奇險,群峰在此一收,形似壺口。小口村以壺口得名。小口村下三里有上灣、下灣,屬黎城。從兩省橋出境至涉縣神頭村。

東陽關古稱壺口關,系先秦古塞之一。春秋之世,晉國東下太行,佔有太行山以東地區。

《元和郡縣圖志》曰:古壺口關,在縣東25裡。春秋齊國夏伐晉,取8邑,有盂口,盂口即壺口也。聲相近故有二名。杜預注:“潞縣東有壺口。。”杜預此說成為壺口關定位的最早說法。戰國時,趙都邯鄲,壺口成為趙國通往上黨的主要要塞。西漢以後,又出現了壺關縣壺口之說。此後壺關壺口成為壺口關。黎城壺口成為壺口故關。

矗立在歷史深處的內長城之壺口故關

東陽關明長城遺址

十六國時期,石勒的後趙建都襄國,石虎又遷都鄴。前燕亦都鄴。南北朝時期東魏,北齊兩朝均都鄴城。這條通道便成為鄴的軍事經濟要道。後又出現了滏口陘之稱,成為太行八陘之第四陘。《資治通鑑》:五代晉天福元年(936) “趙德鈞自吾兒峪趨潞州”。《元史·察罕特穆爾傳》:至正十八年(1281) “分兵屯上黨,塞吾兒峪”,均此。明時設有巡司,為上黨通往河北之要道。

明代建關樓,居山之顛,嘉靖年間,河南彰德府刻石匾上書“中州外翰”,懸於關樓兩邊。東陽關關樓於上個世紀50年代初,修築長邯公路時拆毀。1938年的“新華日報”有東陽關關樓的舊照。公路從關下通過。

矗立在歷史深處的內長城之壺口故關

中州外翰石匾

自古要塞戰事多,攻城略池,必有必爭之地,在浩瀚的中國大地,壺口故關成為自古以來兵家的必爭之地也算是一種不應該有的榮譽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