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業大佬也迷茫--歐司朗轉型陷困境

2019年5月8日,歐司朗公佈了2019財年第二季度財報。一月到三月底期間的收益為8.62億歐元(約合人民幣65.35元),同比下降13.5%。淨利潤為負9100萬歐元(約合人民幣6.90億元),據歐司朗官方表示,虧損主要由轉型成本所致。

歐司朗是一家有著超過112年曆史的照明公司,總部設於德國慕尼黑,擁有多項世界領先的專利,目前全球僱員有2.6萬人,在超過120個國家和地區建立了銷售網絡,過去幾十年歐司朗一直是全球最具創新能力的照明公司之一。

企業大佬也迷茫--歐司朗轉型陷困境

在歐司朗的歷史中,它曾經是擁有全球最大的燈泡生產工廠,當時其燈泡產量與約佔全球燈泡總產量的三分之一,有人甚至用“歐司朗就是一家燈泡製造商”來概括歐司朗的歷史。

90年代,隨著全球能源危機問題爆發,在全球範圍內許多國家和地區禁止使用或淘汰白熾燈,歐盟對銷售的照明產品要求越來越嚴苛,即便是歐司朗在上世紀80年代就推出了節能燈,但仍然被這一系列問題所困擾。

企業大佬也迷茫--歐司朗轉型陷困境

白熾燈泡會像打字機一樣退出歷史舞臺,最終變成收藏家的玩具——這是歐司朗的判斷。對於傳統光源業務仍佔營收半壁江山的歐司朗來說,變革是唯一的出路。

在雄心勃勃的執行總裁 Berlien(歐柏林)帶領下,歐司朗開始尋求企業轉型,歐司朗積極投身於新一代光源的開發,並在上世紀九十年代末成為了首批推出白光LED光源的公司之一。

面對風起雲湧的通用照明市場,為了籌措資金,快速擴張led生產能力, 2015年歐司朗甚至決定將其利潤較低的通用照明業務分拆出售,而這些業務約佔歐司朗總營收的40%。

2017年,歐司朗先後收購或通過其旗下風險投資事業部Fluxunit控股了十餘家公司,涵蓋車用照明、農業照明、醫療照明、娛樂照明、智能控制、物聯網數據平臺、光管理軟件、激光器、傳感器等多個領域,此外還和德國汽車零部件巨頭大陸集團成立了合資公司,與日本LED器件大廠Nichia商議光電產品與技術應用領域中的專利交互授權。

雖然新光源在時間節點上搶佔了先機,在技術上佔據領先優勢,但是卻被快速崛起的中國LED產業“打亂了節奏”。在一大批中國LED企業崛起之後,照明市場逐步演變成了硝煙瀰漫的戰場。

企業大佬也迷茫--歐司朗轉型陷困境


隨著2018年汽車市場的疲軟,在汽車行業投入重注的歐司朗收益大幅下滑,股價一年下跌了一半。

2018年四季度,歐洲經濟特別是汽車行業的不景氣,讓歐司朗2019年一財季(2018年10-12月)的營收下滑了15%,僅為8.28億歐元。其中,營收貢獻最大的汽車業務部營收同比下滑11%,為4.43億歐元;被視為公司未來支柱的光學半導體業務部營收下滑16.9%,僅為3.5億歐元。

2018年8月,歐司朗決定出售其LSS事業部中的LS照明解決方案業務,這當中包括德國的Siteco燈具業務,以及北美的Sylvania Lighting Services業務;而Traxon和e:cue的相關業務,以及位於亞洲的燈具、動態照明和控制系統業務則不在本次出售之列。後續到今年1月,歐司朗將總部位於美國馬薩諸塞州威爾明頓的SLS業務出售給了美國西科國際。

伴隨業績下滑的是裁員。歐司朗宣佈,在雷根斯堡(Regensburg)的LED芯片工廠裁員300人,另有240名季節工被解聘。之後在繼2014年全球裁員7800人、2017年裁員1300人之後的新一波裁員潮的開端。

這個曾經的國際照明巨頭在互聯網的衝擊下,其公司標語寫著:“亮如白晝”(Hell wie der lichte Tage)。那麼它還能豎立多久,無人知曉。

現在的歐司朗,從汽車激光前大燈、LED、紅外線傳感器、手機面部識別器、智能建築照明、智能農業,甚至是超市熟食櫃檯的照明服務,歐司朗出現在了每個和光學有關的領域。但人們始終不知道,歐司朗到底最想幹什麼。

伴隨著不斷的“嘗試—出錯—再嘗試—再出錯”,直接被腰斬的股價讓歐洲“公司獵人”們開始蠢蠢欲動。2月13日,歐司朗發佈新聞稿,確認表示貝恩資本以及凱雷集團正在考慮聯手收購歐司朗高達100%的股權。最近,知情人士透露,貝恩資本(Bain Capital)有意向以逾40億歐元的價格將德國照明集團歐司朗私有化。

企業大佬也迷茫--歐司朗轉型陷困境

企業大佬也迷茫--歐司朗轉型陷困境

歐司朗與Rainspeed合作的自動駕駛概念車

企業大佬也迷茫--歐司朗轉型陷困境

歐司朗首席執行官Olaf Berlien自掌舵以來一直為公司尋找新的方向,雖然障礙重重,Berlien一直推進著歐司朗的轉型,從白熾燈到led,從製造到服務。

歐司朗宣佈從2019年財年起,三大事業部重新調整為汽車、數字和光電半導體。

歐司朗光電半導體事業部目前正在全球多個工廠生產LED和激光芯片,不僅用於照明,還用於各種新應用,如面部和虹膜識別、健康監控、車輛導航、虛擬現實和增強現實等等。

也許現在的歐司朗是迷茫的,但不到最後一刻,誰也不知道歐司朗的選擇是否正確。

互聯網技術的高速發展,徹底顛覆了傳統商品社會的信息渠道,大多數反應遲緩的傳統企業在面對互聯網浪潮時顯得無所適從,“轉型”兩個字成為多數企業家的口頭禪。可是,怎麼轉,朝哪邊轉,很多企業家還是顯得茫然一片。

縱觀全球,轉型成功的企業案例不勝枚舉,IBM就從硬件製造商向IT服務商成功轉型。IBM曾經是一家單純的硬件製造商,但經過十多年的整合,IBM已經成功轉型為“提供硬件、網絡和軟件服務的整體解決方案供應商”。

在這個新技術層出不窮,不斷衝擊傳統的年代。很多企業都或主動,或被動的面臨著企業轉型,或是產品策略轉型,或是生產方式升級,或是服務模式轉型。

企業大佬也迷茫--歐司朗轉型陷困境

例如:

萬達:從傳統地產行業轉型為服務業為主的企業;

娃哈哈:從傳統生產食品飲料零售企業轉型升級成為OAO模式的集團企業。

蘇寧:從傳統電器零售企業轉型為互聯網的零售企業。

海爾:從傳統家電企業轉型為一個製造創客和企業家的平臺。

TCL:從傳統的經營產品為中心轉向以經營用戶為中心。

而最近,蘋果ceo庫克也宣佈,蘋果的核心戰略將從硬件銷售轉型為軟件和內容服務。

轉型沒有教科書,企業的規模不同、發展階段不同、企業素質不同、行業地位不同,企業的選擇也不會相同。但是,所有轉型必須站在新的歷史起點上,思考新的發展方向。這考驗著每一個企業家的手腕與前瞻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