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上老师的“戒尺”该不该重新回到老师的手里?

浪尖上的猪头


我们学校人手一把戒尺!

这根戒尺竹片做成,磨得光滑,漆得透亮,镌刻《弟子规》,长一尺五,宽3寸,甚是合手。

戒尺在手,学生心里畏惧。可以敲击讲桌,提醒学生注意;可以遥指同学,指名回答;可以指点黑板板书,强调重点。

当然戒尺用处之一,在于震慑。

常言说,世上三样狂,学生、猴子与绵羊,学生排在前;还有一句话,三天不打,上房结瓦。人性格各异,但是秉性却大致相同,学生并不会因为今天的尊重教育就使得学生变得听话,同样需要震慑,那戒尺回归到教师手里,敲桌子的声响急徐大小就是教师情绪的表达,学生可以依此采取适当的应对,免得碰到炮口做了炮灰。

戒尺的最大用处当然是惩戒。

校长说了,对于犯了错误的学生,需要教师的惩戒,但是惩戒不当变成体罚,那就会招惹是非,与其教师情绪失控时,扇耳光或者慌不择棒,拿出什么“重武器”,伤了人,不仅对教师本人不好,也对这生也不好,对学校也不好。与其这样,不如每一个教师配备一根戒尺。

校长曾在校会上,手拿戒尺,作过动员报告,后来又在教职工会上详细说明了戒尺的使用方法,只准打手心或者屁股,或者小腿肚。使用时,不能在情绪激动时使用,不得在教室里行刑,一定要带到办公室惩戒。

许多教师梦寐以求的惩戒权被我们学校这一根小小的戒尺解决了。我们的做法可以给那些常常因为体罚学生惹祸上身的学校和同行一点启示:戒尺在手,教育不愁。


乱语三千


我一年级是在乡村小学读的,那时候条件差,桌子是石头堆砌的,板凳是自己从家里带的。

现在什么都忘记了,就是没忘记棍子敲头的感觉,那叫一个疼啊。

读书前没有见过任何书籍,学了好多天的aoe,要么读音不准,要么写不工整。

自从挨了老师一棍,脑子更不灵光了,同桌的男孩也学着老师打我,吓得我都不敢去上学了。

好在,没过多久我开窍了,成绩一跃全班第一,得了奖状和一个漂亮的铅笔盒,里面还有铅笔,橡皮和削笔刀。

且不说老师用戒尺对不对,但是严师确实能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

其实“戒尺”从来没有离开过老师的手中,只是更多的老师是用语言,而不是用体罚。

做老师不容易,松散了管不住学生,太严厉了反而适得其反。

不过,尽量还是不要用戒尺育人为好,以理服人,以情化人,用爱心,责任心浇灌出祖国的花朵,岂不更赞?


孙小青


最近网上对戒尺要不要还给老师进行了一番讨论?随着社会的发展,教育好像还在不断摸索的阶段。在我接触教育之初,就倡导要提高幼儿园老师的福利待遇和知识技能水平,这个阶段对老师的考验尤其高和全面,所以特别佩服能做好这个岗位的幼师们。

四年多的时间,也接触了一些学校,老师,家长和孩子,没有权威,也没有什么发言权,但我深知校外辅导和各大教育机构不管是艺术类还是文化类,真正有情怀的老师不多,也难怪,我们从学校到社会,一路走来,也要养家糊口,养活自己,谁能不为了利益动心呢,从进入教育这个行业,就一直在看各种关于教师技能的书,关于孩子,关于教育的书,越看越发现老师真的太难做好了。然而,校外各种辅导班特长班的门槛实在太低,又是比较难招人,好不容易招到一位差不多的老师,可能都没有什么经验,就迫不及待想要让他上课,考察标准似乎只有一个,就是“教师资格证”,这是一个似乎太不负责任的门槛,说到这里,既然被学生,家长称一声老师,就应该学生的利益和其他的利益冲突的时候,请先以学生为重,因为你选择这个职业,否则你可以不要做老师。

我厚脸皮说自己是老师,其实很多孩子的问题背后反映的都是家庭的问题,父母的问题,我一直都用赏识教育,但是难免极个别孩子没法管,因为家长的素质真是不敢恭维,其实孩子都是好孩子,没有不想变好的孩子,只有不懂的家长。

关于要不要把教鞭还给老师的讨论,最开始,我是赞同适当鞭策,现在更倾向于赏识教育,不管哪种都需要方法,孩子都是想做好学生的。傅斯年说:中国的父母从孩子出生那天起就教他如果做父母的好孩子,而不是做一个独立的人。不管是老师还是父母,都应该在自己的位置上不断学习进步,父母是,老师亦是,在教育的路上,我一直立志做孩子们的好老师。

关于戒尺,不是还不还给老师的问题,好像老师和家长一直都处在一个脱节的过程当中,老师害怕家长,家长害怕老师,最终,把责任推给了孩子,真心希望,有孩子的家长都能反思自己,交给老师就请信任老师,在老师的领域,应该比你专业,更希望老师反思,进入这个行业就要把老师做好,否则请你远离孩子。


旅行的李老师


那一年,在我班遇到一个特别“熊"的孩子(三年级),常偷东西,常有家长告状。学校的东西也偷,甚至撬开老师的宿舍门偷东西。有一次用青砖捣烂教室那两块破损的泥砖,弄出一个洞,进到我宿舍,翻得乱七八糟。后来,换了宿舍,有一次又撬开门锁,同样翻得乱七八糟,我实在忍无可忍。捉他到到宿舍,打了他几巴掌,说:看,一床棉被,一个电饭煲,一个饭盒。你想找什么,你想要什么?……此后我房间的门再也没被撬过。倒是其他老师房间的门偶尔被撬。其实也是教育失败了,因为只保护了自己的东西,其他的保护不了。


独善其身249960193


站在一线教师的角度讲,迫切的渴望“戒尺”重新回到老师的手中,而作为校长,却不希望“戒尺”回到教师手中。


教师的教室渴望戒尺

很多一线教师对现在学生的教育很是无奈,很多教师在课堂上都很难维持基本的课堂纪律(普通班级)。原因无他,老师没有震慑力,学生对老师没有敬畏心!说到这,很多“砖家”会认为身为一名老师连最基本的课堂纪律都维持不好,这是无能的表现。但真的是老师无能?也并不尽然吧!

山村老师的办公桌上还摆放着一把戒尺,竹片制成,打磨得十分光滑,表面雕刻着论语!尾部有装饰!曾经的山村老师也拿着戒尺去上课,只要进教室,教室立马就会变得安静下来。上课有人讲话,只要用戒尺轻轻的拍拍讲桌就能让讲话者停下。课堂纪律很好维持!

校长乌纱帽拒绝还教师戒尺

身为校长,理应和广大一线教师站在同一条战线上。但为了自己的乌纱帽,校长在大会中明确要求教师不得带戒尺或棍子进入教室。理由:为了大家的饭碗着想,为了自我保护。从当前的教育环境来看,确实是进行了自我保护,但却让广大教师们的教学工作更难开展。说实话,现在去上课,总是要点名让那些爱讲话的同学不要讲话,告诫他们不要影响别的同学。刚开始还行,但时间一久就没有什么效果了。


山村老师认为:戒尺的使用,并不一定非得是惩罚,也可以是一种震慑!带戒尺进教室,起到的是一种震慑作用,让学生内心中产生畏惧。当学生犯错的时候,可以适当的打学生手心,可以打学生的屁股或小腿,让学生明白犯错是需要受到惩戒的!当然,这些惩戒在教育部没有出台政策之前是千万不要去做的哦,否则是在引火烧身,而不是认真负责!

以前观点纯属个人愚见,到底该不该把戒尺还给老师呢?欢迎各位留言吐槽!


山村老师看教育


“戒尺”的回归

做教育的人们终于被气炸了!

率先沉不住的几个省市,已经抛出文件公之于众,核心概念:惩戒。

老师们并未欢呼,但心中还是平添了一份喜意。这些年老师们虽秉承师道,但越来越裹腿束手。特别是尚未修成正果的老师,面对熊孩子们极具创意的攻势,本就渐趋下风,哪成想越来越多的熊家长们,还争先恐后的助威甚至助战。如今惩戒一出,老师们本就手握教鞭,自然就联想到了戒尺的回归,也真的没什么过分。

轮到家长们蒙圈了。原本指责学校老师体罚和变相体罚,理直气壮!既有法可依又不缺显见的例证,甚至一些恶作剧的熊家长竟然想到了钓老师的鱼!如今突然遇到了“惩戒”,这是几个意思?家长们也自然的联想到了戒尺。他们当中也有领教过戒尺威力的,但更多的还是,从比他们大一号或者更大号的家长那里听说的,可没听过他们有多少指责和怨恨呀,甚至品尝过滋味儿的,叙说起来还显得颇有情趣。

联想归联想,惩戒肯定不会让戒尺回归,这一点老师和家长自然清楚,但惩戒终于在批评教育和体罚之间找到了自己的位置。

回想蒙童年代,京郊农村小学。老师请家长可不是说着玩儿的!家长到学校,急脾气的父亲不由分说,先给咱一顿胖揍,这也只是问题解决的序曲。老师一面护着我,一面拦着暴怒的父亲。稚嫩的小心脏儿,哪里承受的了如此的阵仗,老师就是救世主、保护神,其高大形象在家长的助力下,越发的不可动摇。

我还曾有幸为老师精心修制了一根“教鞭”,可也没获得免除品尝它威力的特权。多文明的戒尺呀,若每次的惩罚都只由你来完成,我还惧怕个球呀!

如今长大成人,竟也成了教师队伍的一员,而且还有了指导老师们,如何成为优秀教师的机会,可很少提到戒尺。

戒尺的威力原发于人心。你若认定了心善,那便是教育;你若认定了心恶,那便是摧残。

其实,戒尺真的算不了什么,它和它的威力看的见、摸的着。可无形戒尺的威力,你又如何裁定呢?

有些看似聪明的家长,用一次次聪明的作为,不断的展现着愚蠢。老师却在功利、无能的指责声中,被迫变得聪明。

请都把气息放平,把心尽可能的摆正。惩戒就是有形的批评,惩戒就是无形的戒尺!大人们尽管说话,可也别忘了听听孩子们的意见,毕竟惩戒的威力和成效,最终还得由他们来检验。


田家大院田老大


什么叫戒尺?

戒尺,旧时私塾先生对学生施行体罚所用的木板。也叫做“尺”,它是用两只木块制成的。两木一仰一俯。仰者在下,长七寸六分、厚六分、濶一寸分馀,下面四边有缕面。俯者在上,长七寸四分、厚五分馀、濶一寸,上面四边有缕面。上木正中竖安木钮一只,钮长二寸五分、高七分,捉钮敲击下木。这种“尺”,是在“皈依、剃度、传戒、说法”、以及“瑜伽焰口施食”等等的仪节中使用的。

戒尺的作用:

戒尺,可以震慑到学生,特别是一些不听话的、叛逆的、调皮捣蛋的孩子,老师的戒尺该不该重新回到老师的手里呢?

其实,我是这样认为的。刀剑在人的手中,杀人的是人,而不是刀剑。虽然现在国家教育部规定严禁老师体罚学生,但是大家要明白“体罚”和“惩罚”理解意思有两种。

不听话孩子老师该不该打呢?

杨老师也是从事教育工作的,对于一些不听话的孩子老师通常会以沟通的方式和孩子去交流,和孩子们和谐的相处这是关键。一些不听话的孩子老师平常在课堂中也会去惩罚孩子,罚站、打手心、罚写字等等,惩罚只要不违背人伦老师认为是可以的。对于有些你跟他怎么讲都油盐不进的学生可以适当的采取惩罚的手段。

但是,不要太过于严厉。老师自己也有孩子,如果自己的孩子晚上回到家鼻青脸肿老师也会不甘心回去找相关任课老师理论,孩子们都是父母的心头肉,老师把孩子打得鼻青脸肿哪个家长不心疼。过重的体罚会对孩子的心理、身体、性格各个方面都会受到严重的影响,严重会导致孩子厌学、逃学、师生关系僵持,这些对孩子、对老师、对家长都是一种非常不负责任的做法。

杨老师认为,戒尺可以回到老师的课堂,但我希望所有的老师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都需要有一颗善良的心、给予孩子们一颗温暖的心。


青少年心理行为教育


没有惩戒的教育是不完整的教育。11月22日,人民日报上终于传来一则好消息:常州市局前街小学召开了由教师、学生、家长、心理学专家、法律界代表参加的听证会,正酝酿推出教育惩戒制度治理熊孩子。从下面一边倒“支持”的评论来看,我们的教育是多么的需要惩戒权。

我们每个家长都在养孩子,如果只管孩子吃喝拉撒并不难,最难的其实是孩子的教育。当孩子在成长中,靠鼓励、赏识、说服这些教育方式都不管用的时候,我们家长自己都会采取一些惩戒手段武力“征服”。古有“一日为师,终身为父”的说法,可见师生关系在古代如同父子关系,因此我们说老师是世界上唯一真心对他好而又毫无血缘关系的人,多数老师对待学生,如同父母的心情“望子成龙”“恨铁不成钢”。

记得前些年,我市一位教师因学生犯错,惩戒了学生,被家长(离异)一顿暴打,被打学生家长直接告到教育局说孩子精神上已出现问题,要求老师巨额赔偿。后来局里处分了老师,还要求老师赔礼道歉。听说老师真的去下跪赔了礼道了歉。

当我校组织学习此次文件时,我们无不心惊胆寒,教师的尊严何在?教师还有什么惩戒权?后来我们都如履薄冰,当孩子犯错需要惩戒的时候,我们都小心翼翼的事先告知家长,先征求他们的惩戒意见。

今天,终于有一所学校敢于先行,讨论惩戒熊孩子的教育手段,强烈呼吁国家立法机构,进一步规范完善,还教师教育的惩戒权,让教师“站”着为祖国培养优秀人才!







生活科创教育


如今的教育方式,不是该不该,而是愿不愿。几乎不是老师与教育部门做主,而是家长说了算。

为了不引起各方不愉快,可以依据家长意愿,分为两种班,有戒尺班与无戒尺班。

有戒尺班,罚站不罚跪,打人不打脸!头、脸上身躯干以及裆部不能打。其他部位可以用戒尺、书本与手打三五下。

有戒尺班可以惩罚方式还有,批评一顿、罚扫几天教室、学校包干区,罚站一两节课、罚抄两三页作业、留校一小时半小时、请家长等。

无戒尺班则只口头教育,有没有效果,起不起作用,老师都不作其他惩罚。


碧水青山0


重庆公共汽车因为抢夺方向盘导致重大事故的发生,这样的新闻让我们长吁短叹,十几条生命的代价,一瞬间的事故,惨剧不可避免,还有越来越多的霸座者,这让我们想起来这样的古话:无规矩不成方圆,规矩与制度约束着我们每一个人,社会更是如此,少数人为什么会有如此的反常行为,这让我们不停地去反思。

回到我们的学校,回到我们的课堂。人之初,性本善,每一个孩子都是天真的、无瑕的,是那么富有爱心、是那么愿意帮助别人。孩子的成长之路就像小树一样是需要呵护,是需要精心照料的,但是更需要园丁去为他们修枝剪叶,这样的树才会长成参天大树。

教师不是蜡烛,而是园丁,她需要为每一棵小树修枝剪叶,为教育好每一位孩子而努力。孩子是人,不是商品,所以每一个孩子都会有个性差异,都会有自己的喜怒哀乐。教育的手段是千差万别的,但宗旨是一样的,教师要为孩子的健康成长负责。

顽皮是孩子的天性,每一个顽皮的孩子或者是学习困难的孩子都会有相似的经历,教师首先要做到心中有爱,心中有生,有了这样的底线才能更好地教育孩子。孩子的懂事绝不是一天、两天就会形成的。戒尺,顾名思义就是惩戒的意思,戒尺的使用目前来看弊大于利,经常挨骂或者挨打的孩子,他们的逆反心理,厌学比例会很高。我们只有循循善诱,润物细无声,才能静等花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