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研不是“混”学历,我为什么建议你一定要上名校?

学生昨天下课问我:

考研到底是选学校重要还是选专业重要

说实话,作为老师,我曾不止一次的遇到过这个问题,但从来都没有认认真真的去思考过这个问题,也从来没有认认真真的正面回答过学生的提问。因为在我的观点里,读研是学生个人的私事,作为老师,你没法也不能贸然做学生的主,否则这就叫误人子弟,毕竟读研关系到一个学生未来的前途命运。

但同时,作为老师,我们的职责又是教书育人,所以我们又有义务去帮助学生认清未来的方向,从而尽可能的使他们少走弯路。所以很多时候,我只能基于自己浅薄的认知来谈点个人的看法,以供后来者参考。


读研不是“混”学历,我为什么建议你一定要上名校?



首先

我对学生读研一直是持积极鼓励的态度。因为在当下,拼命读书或许是大多数孩子的唯一捷径,也是很多孩子快速摆脱命运的最便捷道路。所以每逢有学生问我该不该读研时,我都会斩钉截铁的告诉他,一定要去读,而且必须心无旁骛的去读。毕竟只有读了,你才有希望。

其次

除非迫不得已,我一直秉持着读研一定要读名校的朴素观点。之所以会产生这样的认知,不是我的名校情节在作祟,而是我真真切切感受到名校学历所带来的幸运。

有人肯定会说,为什么非要读名校呢,有个研究生学历不就行了吗?其实,这样的观点是极其错误的。曾经年少无知时,我也单纯的认为只要读了研就行,学校有名与否是无关紧要的。可是,当走上社会以后才突然发现,你的毕业证上卡着的不同公章会给你带来完全不一样的结局,甚至是截然相反的两种生活。

我谨以老师这个行业为例,就可以让大家窥见其中的一二。

我所在的学校是一个普普通通的本科院校。最近,学校正忙着招聘博士老师,前两天,我注意到学校的公告上白纸黑字的写着这样一段话:

毕业于“985”高校的文科新进教师,在原有待遇基础上,增加10万元科研启动经费和10万元安家经费。


虽然公告上只有短短的几句话,但却赤裸裸的显示出了区别。按照公告上所表达的意思,如果你是普通学校毕业的博士生,那么你的初始身价就要比名校毕业的博士生低20万元。虽然在名校博士生眼里,区区的20万元真的微不足道,但这却代表着高校对学历的重视。同样的道理,博士的经历尚且如此,硕士又能好到哪里去呢?

我一直固执的认为,读研并不只是简单的“混”个学历,而是给自己一次改变命运的机会。试想一下,如果你读研的学校比自己的本科还差,这在某种程度上而言,岂不是一种变相的退步吗?正如考试一样,如果这次考的比上次还差,那么你还会觉得自己是在不断的进步吗?

古语云: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读研的道理同样如此。当然,这里并不是有意的贬低普通院校,而是实事求是的根据目前的社会整体认知水平来说,大家还没有能力做到对学历乃至学校的一视同仁,即使是在西方发达国家,也同样存在着“常青藤”和一般普通院校的划分。所以很多时候,接受事实反而比一味的拒绝更能给人带来清醒的认知。

另外,考名校同样也是一种历练身心的过程。尤其是对青年学生而言,有时真的需要逼自己一把,才会发现自己的潜力有多大。我总听到周边的一些学生时常感概自己在高中时期的不努力,然后没能读个好学校,现在是非常后悔。每当听他们言语这些,我都好想告诉他们,你现在仍然有机会去完成当初那个没有完成的梦想。只是很多时候,他们依然沉浸在没有醒的美梦里。

当然,读了名校并不意味着你马上就能平步青云,也不意味着你就马上就能脱胎换骨。读了名校,只意味着你曾经的努力有了回报。你将会在新的校园开启新的人生路程,那时,你的圈子,你的人脉将会有新的交集。

读研不是“混”学历,我为什么建议你一定要上名校?


我依稀记得在读研究生那会,学校曾举办过一次调研比赛,我选择调查的内容则是比较我硕士学校(985)和本科学校(普通一本)的研究生就业情况。研究的结果真的有点让我惊讶。因为在调查的几百人中,他们的就业结果大相径庭。可以这样说,那些顶着985头衔的毕业生大多数进了大家眼中的好单位,而我本科院校的研究生却寥寥无几。有时候,我常常反思道,难道他们不优秀吗?其实不然,只是这个社会在评判一个人时,很难做到对他的知根知底,所以在很多场合,人们总会根据已有的认知来做出所谓的“正确”判断。

还有,读名校确实能接触到不一样的人群。以前,我总认为人和人之间的差距是可以用尺子来丈量的。可等我读研后,我才蓦然发现,优秀的人真的令自己望成莫及。在本科的时候,与同龄人相比,我总认为自己很厉害,也很出色,可是等到进入新环境后,我才发现自己才是那个井底之蛙。那时,我才真正体会到“人外有人,天外有天”绝不是一句假话。

在读研的那会,我一直发自内心的感谢我的导师,因为他所讲的很多话让我至今都有一种醍醐灌顶的感觉。他曾经不止一次的说过:虽然你现在的平台已经很高了,但你仍需努力。你绝不能满足于目前的现状,你要知道,比你厉害的人还有很多,比你导师更厉害的大牛也不少,所以你需要时时刻刻保持警觉,保持对未知领域的敬畏之心。所以时至今日,我依然谦逊的对待人,对待学术。有时候,我在想,如果没有读研,或许我这一生也很难听到导师语重心长的教诲。

如今,我为人师表已经多年,送过的学生也一茬接一茬,只是在这个过程中,我越来越感觉自己的能力不能给他们带来更宽阔的视野和知识,所以我每次都说这样一句话:

你们还很年轻,所以请你们趁着这个机会多去看看外面的世界,去见识见识更优秀的人,或许那时你会有不一样的人生机遇。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