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我請教一下,二戰時美國有許多德裔。當時美國政府是如何對待德裔人口的?

堅強-


我是薩沙,我來回答。

二戰德裔美國人也遭受到美國政府的打擊,但比日裔美國人好太多了。

珍珠港事變爆發後,11萬日裔美國人都被關入類似於集中營的營地。雖然允許這些日裔美國人保留財產,也沒有刻意的虐待和強制勞動,但這仍然等同於坐牢,至少也是隔離。

但德裔美國人就要好太多了。

早在一戰期間,德裔美國人就曾經遭到過打擊。

有6000名德裔美國人因發表同情德國的言論,遭到逮捕關押。

很多同戰爭有關的美國保密機構,拒絕德裔美國人加入。

另外,德裔美國人有5億美元的財產,被美國政府暫時扣押,防止他們用於支持德國作戰。

不過,這些美國人的待遇還是不錯的。

資料中寫道:當局對被拘德裔僑民的管理,相對人性化。儘管也採取了軍事化的紀律,美國境內拘留營的條件相對寬鬆,舉例而言,其為敵國僑民提供的伙食和正規軍的官兵完全相同。堡奧格爾索普營地指揮官的信件記載,“這裡沒有對伙食的投訴,除了那些不知滿足的傢伙,大部分人對飯菜讚不絕口。”被關押者獲准閱讀書籍、雜誌、報紙(需經檢查);還能進行室外運動,包括棒球、排球、籃球、網球、拳擊和摔跤。拘留營會不定期舉行比賽,頒發獎品。專為女犯建造的營地未能派上用場,但類似的營地裡倒也不缺少女性。每個星期,敵國僑民的妻子擁有兩小時探望時間。


也就僅此而已了。

為什麼呢?

很簡單,法不責眾!

也許大家不知道,美國人中很多都是德國後裔。

直到今天,目前德裔美國人是美國人數最多的一個移民族群,約佔美國總人口數的17%。

要知道,歐裔美國人也只佔美國人口的62%。

在第一次世界大戰之前的大半個世紀,德裔移民數量最多,是美國移民族群的第一。

到1900年,在克利夫蘭、密爾沃基、霍布肯和辛辛那提這些城市中,超過40%的人口都是德國移民或者德裔美國人。

根據1990年的美國人口普查,約5800萬美國人聲稱他們擁有完全或者部分德國血統。

因為德裔美國人很多,他們充斥著美國的各行各業,也包括軍隊。

在南北戰爭中,北方軍有50萬人官兵是德裔美國人,佔總兵力百分之二十五。

以當時美軍為例,艾森豪威爾陸軍上將,尼米茲海軍上將,斯帕茨陸軍航空軍上將都是德裔美國人。

二戰期間,美國政府只是要求30萬在德國出生的德裔美國人去政府登記。

這些人的旅行被限制,不能隨便轉移財產,防止他們做間諜。

另外,還有數千德裔美國人被捕。他們大部分是剛從德國移民到美國,還沒有取得美國的國籍,有一定間諜嫌疑。

其中的幾百人是在沒有任何司法手續的情況下,直接被抓走後定罪的。


補充一點:現任美國總統特朗普也是德國後裔。他的祖父弗雷德裡克·特朗普在1885年從德國1個小鎮卡爾施泰特移民到了紐約。


薩沙


這個問題很有意思,大家都知道美國是一個由世界各地移民組成的國家,最早是土著印第安人,後來英國人、德國人、愛爾蘭人等都先後移民到美國,到了二戰爆發前,美國的德裔已經成為美國的第一大種族了,他們的總人口要佔到美國總人口的18%,也就是說5個美國人中就有一個是德裔。

美國是一個由移民組成的國家

要知道二戰中德國和美國是互相為敵的國家,在戰爭爆發時,也是民族矛盾最容易爆發內亂的時候,那麼美國政府是如何對待自己龐大的德裔人口的呢?

其實早在第一次世界大戰時,美國政府就已經對德裔出過手了,此後大部分的美國的德裔人口已經與德國和德國文化劃清界限了,他們儼然成為了土生土長的的美國人。所以到了二戰非常多的德裔美國人都參加了軍隊參與了對德國的作戰,甚至美國的五星上將艾森豪威爾和尼米茲都是德裔美國人。因此二戰中除了少數被德國納粹文化洗腦的德裔美國人被監禁外,大部分德裔美國人都跟普通的美國人無異。

▲後來的美國總統埃森豪威爾也是德裔美國人

二戰前德裔已經徹底融入美國文化,所以二戰中的德裔已經是土生土長的美國人了

由於一戰時的德裔美國人,他們被美國人稱為“敵國僑民”,為了避免他們資敵並在國內製造破壞,美國政府採取了一系列相關措施

▲《紐約先驅報》上的漫畫,名為“來自‘敵國僑民’的威脅盤旋在紐約上空”

戰爭中美國政府將50萬德裔美國人標註為“敵國僑民”,對其中不少人進行重點監視,約有6000名男性和少數女性被送進拘留營

▲美國反德漫畫

除政府監視外,還有很多所謂的“愛國公民”,對德裔美國人暗中監視,他們對揭發可疑的鄰居和同事這種事特別的熱衷。

▲一戰期間,甚至連公園都禁止德裔進入

此外,美國政府還專門成立了外國僑民財產管理局,顧名思義,就是專門為了扣押沒收所謂帝國僑民財產的部門,他們僱傭了數百名官員,四面出擊,在一戰期間,扣押了近5億美元可能與戰爭有關的私人財產。

可憐的德裔美國人,一方面對德國暴行和一系列坑爹行為表示失望和憤怒,另一方面,在美國又受到當局的監視、社會上的敵視、甚至不少人被監禁,財產被沒收。於是德裔美國人為了不被隔離被敵視,決定與德國人劃清界線,拋棄了德語,拋棄了德國文化,徹底融入到了美國之中。不僅從身份上成為徹底的美國人,從思想和文化上也徹底美國化。

經過了20多年的去德國化,德裔美國人已經完全以美國人自居,所以在二戰爆發時,美國政府已經不用考慮境內德裔的問題了,因為德裔美國人已經拿起了手中的槍、開上了飛機開始了對德國的浴血奮戰。

▲德裔美國人在西線進攻德國

而戲劇化的是,二戰中因日本襲擊珍珠港,日裔美國人過上了一戰時德裔美國人的日子,他們成為新的“敵國僑民”,美國政府把在德裔使得招數在日裔美國人身上又使用了一遍,直至二戰結束。

<strong>


小油瓶侃歷史


德國人能征善戰,美國人打仗主要就靠德裔了,二戰時同樣如此,這些德裔美國人打仗時對德國可以一點也不手軟,他們非常好的履行了軍人的職責。

這個觀點是我看《曉說》中高曉松的觀點,美國佔據絕對領導地位的是兩個族群,第一是英國後裔,第二就是德國後裔,甚至在投票選擇美國官方語言時,德語僅僅以150萬票微弱差距輸給了英語而已。

在高曉松的觀點中,美國無論是政府機構、還是民間團體,基本最核心的領導人是英國系的,他們領導者美國前進的方向;德國能征善戰,因此軍方權利大多由德裔把持,外出打仗就交給了德裔了;猶太人和華裔都是少數民族,差不多都在600萬人左右,也是最聰明的兩個種族,猶太人控制著美國經融、經濟、輿論,華裔則是能寫會算,大多在美國的高科技、科學技術領域等發展。

二戰因為日本偷襲珍珠港不是德國偷襲,因此日裔被美國修建集中營給關起來了,但德裔並沒有受到任何限制,也不敢限制,要知道日裔其實也就是少數民族,人少控制起來沒問題,德裔可是美國第二大民族,而且軍方都是德裔大佬,艾森豪威爾、尼米茲兩員五星上將可都是德裔,當然這些德裔在打仗問題上面對德國也是一點不手軟,愛因斯坦不就是德裔猶太人,就是他像羅斯福寫信建議發展原子彈,目的就是為了轟炸德國了。

應該說,深受美國文化薰淘的德裔軍人都是職業軍人,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各自很好的履行了自己的職責。戰後,艾森豪威爾還參選美國第34任總統成功,尼米茲升任海軍部長,為了表示對他們的二戰功績的紀念,美國航母名字可有“艾森豪威爾”號的大名,而第一艘核動力航母更是被命名為“尼米茲”級。


狼煙火燎


沒什麼感覺,因為德裔美國人的認同在一戰就強制打斷了 大多數德國移民都是在一戰前到達美國的,到一戰爆發時德國移民總計有大約550萬人(不計算在美國出生和死亡人數只計算移民數),而1920-1940年德國移民只有五十萬出頭。所以我們討論二戰時期的德裔美國人時有一個繞不過去的話題:一戰 在美國對德二宣戰之後,國內數量龐大的德裔團體顯然成為了一個不穩定因素,畢竟特朗普的爺爺一戰前還曾經寫信給巴伐利亞王子懇求不要取消他們的國籍。誰能保證這樣一場民族主義之戰裡不會出幾個“精神德國人”幫助他們曾經的母國?(至少在其他美國人眼裡存在這種可能性) 於是一場轟轟烈烈的“去德意志化”運動在美國展開,泰迪羅斯福在1915年曾經做出如下講話 There is no room in this country for hyphenated Americanism. When I refer to hyphenated Americans, I do not refer to naturalized Americans. Some of the very best Americans I have ever known were naturalized Americans, Americans born abroad. But a hyphenated American is not an American at all … The one absolutely certain way of bringing this nation to ruin, of preventing all possibility of its continuing to be a nation at all, would be to permit it to become a tangle of squabbling nationalities, an intricate knot of German-Americans, Irish-Americans, English-Americans, French-Americans, Scandinavian-Americans or Italian-Americans, each preserving its separate nationality, each at heart feeling more sympathy with Europeans of that nationality, than with the other citizens of the American Republic … There is no such thing as a hyphenated American who is a good American. The only man who is a good American is the man who is an American and nothing else. 簡單來說,泰迪羅斯福號召人們剪斷與歐洲國家的聯繫,成為一個純粹的“美國人”。在美國參展後這個運動顯然被用來針對德裔美國人。 在全美範圍內,人們致力於清除任何與德意志有關係的標記,例如漢堡被叫做“liberty sandwich”,來自於德語的地名改成英語或者法語的地名(比如一個叫柏林的小城改叫馬恩)圖書館裡的德語書籍被下架甚至燒燬,在部分州甚至禁止在公共場合和學校使用德語。 在這種情況下,德裔美國人的自我認同快速瓦解,等到二戰的時候已經談不上什麼德裔美國人認同。


用戶1816016446825435


二戰對德裔美國人的影響相對比較小一些,很多德裔美國人還是該幹啥幹啥,倒黴的是日裔美國人。<strong>

珍珠港之後,美國的公眾對於日裔美國人的忠誠抱有懷疑,擔心他們會為了日本進行對美國的破壞活動。迫於強大的輿論壓力,美國政府在此時做了一件其實很垃圾的事:把日裔美國人強制遷移走,關到監禁營裡去。

於是,大量的日裔美國人就開始被遷走了。其中,被認為有搞破壞嫌疑的那些,被關進了美國司法部和軍方運營的監禁設施,這些設施裡同樣還有被指控破壞、資敵的德裔美國人、意大利裔美國人。在這些日裔、德裔、意大利裔中,大部分都是被錯誤指控的。

但是對於那些什麼事都沒幹、連嫌疑都沒有的日裔美國人來說,事情並沒有結束。這些日裔也照樣被強制遷移、移到了單獨設立的營地裡,監禁起來,和其他的美國人強制隔離開來。

值得注意的是,同時期的一般德裔美國人、一般意大利裔美國人並沒有得到這樣的待遇。如果他們沒有被指控為破壞者,那他們還是可以正常生活,甚至參軍的都不在少數。被全體強制隔離的只有日裔。

這些隔離營地裡的日本人拖家帶口,但他們的居住條件卻並不好。1943年,當時的內政部長哈羅德·伊克斯說:“至少其中一些營地的情況很糟糕,而且正在迅速地變得更糟。”

對於當時的日裔美國人來說,他們的居住條件如何,很大程度上取決於運營當地隔離營的機構是什麼。

對於有些比較守規矩的機構來說,他們會遵從法律,給這些日裔美國人提供“相當於軍隊中級別最低人員的生活條件”。而對於不那麼守規矩的機構來說,他們的營地會怎樣就沒個準了。曾經有營地把25個日裔放在一個四人宿舍裡。

大致就是這樣。在二戰期間的德裔、日裔、意大利裔美國人中,德裔還算是受到影響比較小的,承受壓力最大的是日裔。<strong>


史話戲說


德裔也是美國人,他們為美國而戰,同理,美國也有很多華裔,他們也是美國人,為美國而戰,甚至有很多中國人(當然也有其他國家人)還不是美國人,他們也加入美軍,他們是為了綠卡而戰。有朝一日戰場相見,切莫手軟。。。


狂飆的蝸牛144615070


英國國王都是德裔,兩次世界大戰不照樣打的德國哇哇叫。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