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佩孚是怎样一步一步走向穷途末路的呢?

王平


吴佩孚的性格有缺陷,不够厚黑,不适合当老大。当曹锟下野,他当了直系老大后,他的性格缺陷自然而然的就导致他走向了穷途末路。



第二次直奉大战之前,通过吴佩孚多年的武力兼并、扩张,曹锟麾下的直系军阀可谓是兵强马壮,不可一世。

然而直系的这种强盛,只是一种假象。当时的直系军阀,其内部其实有很多问题。

第一个问题就是身为领袖的曹锟太无能。曹锟这个人没什么野心,他人生的最高理想就是当总统,一圆自己的国家领袖梦。对于直系各派系的整合,使直系军阀真正成为一个整体,而不是联盟,没放在心上。

第二个问题就是吴佩孚和直系其它实力派的矛盾。吴佩孚在北洋系中属于小字辈,不是说他年纪小,而是指他发迹晚。直系和皖奉先后翻脸后,吴佩孚通过他惊人的军事天赋,四天打败皖军,六天打败奉军,风头占尽,让很多直系将领对他很嫉妒。比如曹锟的两个弟弟就多次在曹锟面前说吴佩孚的闲话,说他会篡位。虽然曹锟不信这些流言蜚语,但吴佩孚在直系内部的号召力还是很有问题的。很多人都不服他。

第三个问题是吴佩孚的政治主张。吴佩孚是个理想主义者,他曾经提议,中国的前途要交给国民决定,不能由军阀独裁。并且他还曾高调宣称自己的“四不主义”,说自己不做督军,不结交外国人,不住租界,不举向外国举债。

他的这种政治主张,明显触犯到了直系实力派的利益。并且由于他不做督军,拒绝了帝国主义拉拢。这就导致他没地盘,背后也没有帝国主义国家的支持。(正是因为吴佩孚不愿意被帝国主义国家拉拢,所以苏联和日本才专心扶植国民党和奉系,对付直系控制的北京政府)


虽说,吴佩孚打仗很厉害,他仅用四天就击败皖军,六天就击败了奉军,在军事能力上挑不出任何毛病。

但是,军事只是政治的延续,当时军阀们都讨厌他,帝国主义国家忌恨他,就连直系的同僚也不信任他。

他的这种刚直且颇有理想主义的性格,在北洋时代的混战中怎么可能有好结果呢?

所以当1924年10月,冯玉祥在第二次直奉大战期间临阵倒戈,逼迫曹锟下台,并与张作霖南北夹击吴佩孚后,直系军阀很快就散摊子了。


1924年底,吴佩孚从天津南逃,准备到南方纠集残部反击。但前面说了,吴佩孚的性格不讨人喜欢,所以他南下后,南方各省的直系督军都不买他的面子。

有的人,比如江苏督军齐燮元为了自保,就不顾吴佩孚的提议,单方面联合段祺瑞,拥护其复出主政,并与冯玉祥和张作霖媾和。

吴佩孚跟这帮人二五仔谈不拢,只得被迫回到河南老巢想办法。

回到河南没多久,他屁股还没坐热,冯玉祥就追杀了过来。面对国民军十多万大军,吴佩孚仅剩的三万残兵很快就再次溃败,他又被迫逃到了湖北。

当时的湖北督军是吴佩孚的心腹萧耀南,吴佩孚本来对他很是看重,觉得别人能辜负他的提拔之恩,萧耀南绝对不会。

然而还是前面提到的老问题,吴佩孚的仇敌太多,就连昔日出生入死的老部下萧耀南也害怕受牵连,不让吴佩孚入鄂。

于是,吴佩孚这个在半年前还登上美国杂志封面,呼风唤雨的大军阀,竟然就落得了一个无处可归,四处流浪的境地。

(萧耀南)



吴佩孚在鄂豫边境待了一段时间后,鄂军第一师师长寇英杰看不下去了。他早年受过吴佩孚的恩惠,他的师长职务就是吴佩孚提拔的。所以看到吴佩孚狼狈不堪的样子后,他就放开了省界关口,还为吴安排了住处。

后来,早年同样受过吴佩孚恩惠的湖南督军赵恒惕和四川军阀杨森说情,萧耀南内心也是极度惭愧,最终才也就同意吴佩孚进入武汉。但进归进,萧耀南和吴佩孚立了君子之约,湖北的事,吴佩孚不能插手。

于是,吴佩孚就在湖北下野休养,整整蛰伏了十个月之久。

1925年10月,奉系强势插足长江流域,眼看自己的地盘要落入奉系手中,东南五省的直系军阀这才终于醒悟,决定联合起来,建立五省反奉同盟。

但是由于大家都是同床异梦,各不服谁,所以昔日的二哥(大哥是曹锟)吴佩孚就被直系众将领又请了出来,主持大局。

当时萧耀南很怕吴佩孚会作妖,但他又阻挡不了吴佩孚出山。于是最终吴佩孚在河南督军靳云鹗、浙江督军孙传芳、湖北督军萧耀南的拥立下,于1925年10月21日在武汉建立讨贼联军总司令部,他任总司令。

PS:这个司令部显得非常热闹,军事家蒋百里做参谋长,文士张其锽做秘书长,还有章太炎挂名。

讨贼联军司令部成立后,大战正式开打。孙传芳军的战斗力不错,一个月时间就消灭了奉系的三个师。控制了东南五省。

其后冯玉祥反水,策划郭松龄反奉,让奉系内斗,他趁机占领了华北,气势汹汹的要统一北方。



吴佩孚和冯玉祥有旧仇,眼看冯玉祥这个二五仔如此嚣张,他心中的怒火点燃了。为此吴佩孚又策划了一个“讨冯”方案,希望直系众将领能随他一起讨伐冯玉祥。

由于孙传芳和冯玉祥没矛盾,而且孙传芳刚得罪了张作霖,不想再得罪冯玉祥,因而孙传芳就极力劝阻吴佩孚不要开战。同时萧耀南也附和孙传芳的主张,力主吴佩孚不要四面结仇。

从后来的事态发展来看,孙、萧的主张是正确的。可吴佩孚当时听不下去,结果就给后来直系的覆灭埋了个大坑。

1926年初,眼看吴佩孚要对自己下手,冯玉祥很害怕。他主动宣布下野,希望以此消弭国民军与吴佩孚的旧怨,维持反奉同盟。但吴佩孚根本不理会,他背着孙传芳和萧耀南暗联张作霖,共同讨冯。孙传芳和萧耀南知道后,对吴佩孚大失所望。(萧耀南因为这件事,被吴佩孚活活气死了。同样也是因为这件事,半年之后,北伐军痛殴吴佩孚时,孙传芳为泄愤,故意见死不救)

吴佩孚挥师北上后,起先,仍然支持他的几路直系实力派,如河南督军靳云鹗对他的决定还是非常卖力的。

但是,由于吴佩孚拿下河南和直隶后,分脏不均,把河南督军位置给了寇英杰(就是可怜吴佩孚的那个师长),直隶督军给了齐燮元,让众人大失所望。

于是,就在吴佩孚联手张作霖打冯玉祥后没多久,他在直系内部就已经是人心近失了。


1926年7月,北伐军誓师北伐。此时的吴佩孚还在北京与张作霖义结金兰,对身后起火一事毫不知情。

1926年8月19日,国民政府的北伐军渡过汨罗江,开始直接进攻吴佩孚的地盘,吴佩孚此时才如梦初醒,但以为时已晚。

1926年9月底,吴佩孚在湖北的精锐部队被全歼,吴佩孚率卫队逃亡河南。此前对吴佩孚愤愤不平的靳云鹗直接指挥部队缴了吴佩孚的械。

后来北伐军二次北伐,吴佩孚只得再次流亡,这一次他跑到了四川,被四川军阀杨森收纳。

到了杨森那里后,吴佩孚本应低调 ,但他却在白帝城竖起“孚威上将军”的大旗,引起中外瞩目。蒋介石闻之大怒,密电杨森将其扣押。但杨森很够意思,坚决不扣押。为此杨森被南京政府免职,其部内讧,继而又引发了一次川中大战。


Mer86


在1924年9月8日,在大洋彼岸的美国,在最新的《时代周刊》的封面上,赫然刊登着一位中国军官,照片下注明:中国最强者吴将军。他就是第一位登上《时代周刊》的中国人——吴佩孚,也是被外界认为最有实力统一中国的强者。

的确,就在1922年,第一次直奉大战开始,直系军阀吴佩孚与奉系军阀张作霖展开了一场大战。从战前部署的兵力对比上看,奉军入关部队约12.5万;直军前线部队约6万余人,处于明显的劣势。重武器方面,奉军拥有各型火炮150门、重机枪200挺;直军拥有火炮100门、重机枪100挺,还有飞机两架,也不占优势。直军虽有渤海舰队的6艘军舰,但因西方列强干预双方空军与海军均未能发挥作用。

不过笑到最后的是吴佩孚,在这次战争中,直军多次使用奇袭战术,目标精准,出奇制胜。辅之以攻心战术,奉军西路败绩传遍东线、中线,不战而屈人之兵。直奉一役,使直系牢固地掌握了对国内大局的控制权,也让吴佩孚威名远扬。

第一次直奉大战,是吴佩孚一生中最为辉煌的时代。但是好景不长,就在美国《时代周刊》对他进行报道的7天后,也就是1924年9月15日,第一次战败的张作霖,以反对直系发动江浙战争为由,出兵15万,向山海关、赤峰进发。于是第二次直奉战争爆发了。正是这次战争之后,吴佩孚走向了人生低谷,而且走向末路。

这次失败的重要原因就是——第三军总司令冯玉祥倒戈,其在后方的3万人马从热河撤军发动了“北京政变”。其实冯玉祥的倒戈,吴佩孚也要负一定的责任,在第一次直奉战争获胜后,冯玉祥功劳很大,并任河南督军,可惜吴佩孚对他并不信任,很快把他调往北京,出任徒有虚名而无地盘的“陆军检阅使”。

第二次直奉战争结束之后,曾经最有实力和机会统一中国的吴佩孚,此时已经回到了洛阳,他手头所剩的残兵不足千人,从此一蹶不振。到了1926年,蒋介石开始北伐,头号目标就是吴佩孚,这时正赶上冯玉祥誓师南下,两面夹击,无奈的之下,吴佩孚逃往四川。1928年,寄人篱下的吴佩孚被四川军阀邓锡侯胁迫,交出了自己最后的部队。从此吴佩孚过上了居无定所的日子。

1937年,日军全面侵华,很快控制了华北地区。期间,日本人和日伪汉奸们多次找到吴佩孚,希望他出山担任华北地区的傀儡领导。吴佩孚颇具民族气节,钱照收,就是不出山,最后惹怒了日本人。1939年,据传是日本人以治病为借口杀死了吴佩孚,这位儒帅枭雄就这样离开了人世。

董必武现实曾对吴佩孚的一生做过一番评论,他说:“吴佩孚虽然也是个军阀,但他有两点却和其他军阀截然不同。第一,他崇拜我国历史上忠君爱国的关羽、岳飞,所以他失败时不出洋,不居租界。第二,他做官数十年,统治过几省地盘,带领过几十万军队,但他没有私人积蓄,也没有田产,非常清廉。”


黑水布衣


吴佩孚还是太心高气傲,做事过于执拗,最终导致众叛亲离,只能黯然下野。

说起吴佩孚,他的能力确实很出色,在曹锟手下时,吴佩孚把曹锟的第三师训练成了北洋军中的第一精锐。在曹锟和其他人的军阀混战时,也都是靠吴佩孚来指挥作战。像曹锟能在直皖大战、第一次直奉大战中获胜,吴佩孚的指挥可以说是功不可没。

所以曹锟对外也是直说,自己全是靠吴佩孚,所以吴佩孚的话就是自己的话,对他非常倚重。

然而吴佩孚和关羽一样,恃才傲物,做事的时候独断专行,这就不免得罪人。而直系严格的说是一个利益组合体,曹锟只是其中最大的一个势力,其他人是因为跟着曹锟有好处,才参加进来。一旦有了矛盾,未免就有了异心,这也就直接导致了第二次直奉大战时,冯玉祥、胡景翼、孙岳、王承斌四个和吴佩孚矛盾最大的人直接倒戈。

在第一次直奉大战时,直系和奉系正在北京-天津一线激战时,河南督军赵倜却暗中勾结张作霖意图抄袭直系后路。此时曹锟和吴佩孚无兵可派,于是抽调陕西督军冯玉祥,率军去河南坐镇,看守后路。冯玉祥没有让让他们失望,率兵击败了赵倜,稳定了河南的局势。而且冯玉祥还派李鸣钟率一个旅前往天津,协助吴佩孚作战。应该说冯玉祥为直系取得胜利也是立下了汗马功劳。战后论功行赏,冯玉祥出任了河南督军。

然而吴佩孚在战后首先考虑的是削弱冯玉祥的兵权,他首先试图吞并李鸣钟旅,结果没有成功。随后他又试图架空冯玉祥,干涉河南各级官员的任命,又遭到失败。最后吴佩孚干脆煽动兵变,趁机免了冯玉祥河南督军的职务,安插了自己人。此后吴佩孚还克扣冯玉祥的军饷,这就让两人结下了死仇。

胡景翼也是差不多情况,说起来他本来和冯玉祥关系很差。吴佩孚在河南和冯玉祥斗法时,胡景翼还是帮吴佩孚的,他的部队参与了兵变。但是事后吴佩孚却卸磨杀驴,吞并了他的部队,还克扣军饷,每个月只给1/3的军饷,连吃饭都不够。所以最后逼得最后胡景翼转头和冯玉祥合作了。

孙岳说起来也是吴佩孚的老上司了,在辛亥革命时孙岳参加了滦州起义,当时吴佩孚是他的副官。最后因为吴佩孚告密,孙岳只能离职南下。后来才重新投奔曹锟,出任了军官教导团团长。直皖大战和直奉大战期间,孙岳也是屡建战功,但是事后因为吴佩孚的反对,仅仅被升为旅长,新仇旧恨之下,孙岳也就去找了滦州起义时就有联系的冯玉祥。

而王承斌则是曹锟的嫡系出身,跟着曹锟鞍前马后出了不少力,也是一路升到了直隶督军。然而吴佩孚却搞了一个军政分离,撤了他23师师长的职务。军阀混战时期,没兵权的督军就是个笑话,王承斌自然也是一肚子怨气。所以后来吴佩孚派他去监视冯玉祥时,王承斌干脆看起了热闹。

所以第二次直奉大战直系战败,虽然是因为冯玉祥等人发动北京政变所致,但是吴佩孚把他们逼得造反,也是直接诱因。

但是吴佩孚并没有吸取教训,第二次直奉大战战败以后他一度下野。最后因为奉系大举南下,长江流域各军阀联合反奉之机,吴佩孚东山再起。然而他还是自傲的很,根本听不进别人意见。

吴佩孚此时是靠反奉之机再度兴起的,然而他上台以后第一件事就是不顾部下的反对,转而联合奉系反冯玉祥。这直接导致了反奉盟军的内乱,五省联军司令孙传芳因此和吴佩孚决裂,甚至之后在北伐战争期间也不肯救援吴佩孚。

而吴佩孚自己的部队也因此而几次哗变,等到击败冯玉祥以后,他的部队已经跑走了大半,根本无力和北伐军对抗。而具有讽刺意味的是,在吴佩孚和北伐军大战期间,他力主合作的奉系却大举南下,抄了他的后路,抢占吴佩孚控制的河南地盘。

最终吴佩孚兵败湖北,只能再次黯然下野,此后再未能掌握大权。

从吴佩孚失败的过程可以看出,他过于心高气傲,做事独断专行,不能和其他人合作,最后和盟友们闹翻,独力难支,最后导致失败。


不沉的经远


吴佩孚是何人?

吴佩孚字子玉,山东蓬莱人,原为民国时期的秀才,但其并非一个好秀才,反而成为一个赫赫有名的直系军阀首领。(由于鸦片战争爆发,其被革去秀才身份,后为避祸,加入北洋军阀)

他又有何举动引人瞩目呢?

其一:他没有出身于一个和平安逸的时代,恰恰相反的是民国时期,那是一个列强入侵,军阀混战,民族生死存亡之际,自然而然当不成朝廷命官;

其二:郭绪栋,山东胶县人氏,是吴佩孚人生命运当中的“第一伯乐”,随之征战被曹锟提拔,吴佩孚成为直系军阀后,知恩图报,因此一度重情重义。

而吴佩孚个人也是文韬武略中的佼佼者,而作为一名军阀,带兵打仗吴佩孚自然而然兵锋所指,所向披靡。

其个人在政治方面与人际关系方面都同属倔强性,也正因为如此,其在政治统治方面一意孤行,换个角度来说,其理性思维较强,但感性方面相对其他领军人物各大军阀甚远。

于是吴佩孚还大力宣传其认为正确的四不主义:“第一大主义就是自己不做督军,第二大主义就是不聚财纳妾,第三大主义就是不住租界,第四大主义就是不举向外国举债。”

他所提及这种政治主张,原因在于吴佩孚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不与外来列强为伍,这也是后者至今佩服其爱国豪情的缘由。

但当时各大军阀都想做督军,极其想成为中国所谓“正牌”的军队,显而易见的是他的这种个性的政治主张触犯到了直系实力派的利益。

而当时中国有军队可以依靠两条路来发展壮大,一是归属国民党和奉系,隶属正规军;二是拉拢帝国列强,借外力发展自己的爱国队伍,但由于他不做督军的耿直个性,坚决拒绝帝国主义拉拢。

这就导致他失去落脚的地盘,只能东征西战,疲劳奔波,而且背后也没有帝国主义国家的支持。成为孤军奋战的代表。

一、巅峰之路英雄吴佩孚从谍报工作到直系军阀首领,原因是跟对人能力强走对路

1904年日俄战争期间,袁世凯与日商议从北洋军中选员组建侦探队,进行深入俄国工作,其中吴佩孚因优异成绩被选中,但其中不幸被捕,其抗供逃生。

回国后被嘉赏后从一名鲜为人知的侦探秘谍,步步高升,1906年,进升为北洋第三镇管带为营长。

1911年,吴佩孚迁升任职为第三标标统(相当于团长),这时候他遇伯乐曹锟,在曹锟的提拔下,其统军能力渐渐被发挥出来,随之1912年后,军阀军队制度大变动,很多高级军官被调动,而吴佩孚能力无人能敌,仍为团长一职。

后来曹锟开始发展壮大南方自己的领军势力,吴佩孚成为其心腹,吴佩孚的善用奇兵和特异战术也展示得令人胆寒,他仅用四天就击败皖军,六天就击败了奉军。

于是就有了一战安湘、再战败皖、三战定鄂、四战克奉,因此吴佩孚成为世界瞩目的“常胜将军”。

在其攻打张勋“辫子军”后名震天下,在1924年9月8日吴佩孚成为被美国人认为“中国最强男人”,也被认为最有可能统一中国的人物,并首次亮相美国《时代》杂志周刊封面的中国人。

但人其出名必有其难,果不其然,吴佩孚走向人生低谷。

二、吴佩孚一步一步走向穷途末路

原因一:袁世凯欲称帝,先助其登帝,后又反对袁世凯对军管理

当时的俄国独占东北三省,中俄表象和商,实际袁世凯暗地里联日抗俄,随后袁世凯想利用曹锟登上民国总统。

曹锟与吴佩孚同心协力完成大业后,吴佩孚又劝解曹锟不与袁世凯为伍,这显然很矛盾。

原因在于袁世凯欲复辟帝制,曹锟仍支持袁世凯,而吴佩孚执意要推翻袁世凯帝制,于是北洋混战开始了,由于吴佩孚孤军无助,很快军队溃不成军。

原因二:孤军对战奉直之战,不听劝言讨伐起内讧的冯玉祥,后落魄不接受日本援助,终被日本人害死

随袁世凯护国运动,北洋军阀被分三部奉、直、皖,吴佩孚在联奉派军吞并皖派军队后大伤元气。

在未喘息之时,又开始了奉直之战,惨败之下,曹锟竟要当选大总统,后吴佩孚劝言未果,在直系军阀早已矛盾重重。

在第二次奉直之战,以惨败收局,这时直系冯玉祥内讧,于是吴佩孚被两面夹击,吴佩孚又联奉系张作霖讨伐冯玉祥,成功后军权已荡然无存。

后日本人欲扶持其为日伪军领袖,吴佩孚为民族大义未接受,后日本记恨于他,派人害死吴佩孚,于是直系第一大军阀之星陨落了。

随后在1940年1月21日,国民政府在吴佩孚收棺移灵之日,举办盛大的吴佩孚将军追悼大会,蒋介石亲临致祭并送挽联一副:“落日睹孤城,百折不回完壮志;大风思猛士,万方多难惜斯人“。


篱上青说历史


直系首领——吴佩孚,外号:“秀才大帅”,在他的一生中经历了多次九死一生,但最后却还是落得个死的个不明不白的下场。

首先给大家说下为何会称吴佩孚为“秀才大帅”了?

吴佩孚生于明代大军事家戚继光的家乡——山东蓬莱县,自小家境清贫,仅靠祖传的几亩土地和城街开设的“安香”小杂货铺维持全家生计。在吴佩孚六岁时,即被送进东邻书塾读书,由于从小勤学不辍,加之天资聪颖,先生对他更是赞不绝口,夸奖他“惟子鹤立鸡群,不与群儿同流合污,自是可造之才。”


(吴佩孚)

1896年,吴佩孚参加了人生中的第一次科举考试,并顺利的通过了县试和府试,进入了院试。主持院试的山东学政姚丙然,出了“惟女子与小人,难养也”的考题,这正中吴佩孚下怀,写得很是顺手,当场就把《四书集注》中的有关内容拼凑成文。姚学政对此文极为欣赏,还在试卷上批了“亲切不肤。议论通澈”。而这一年,吴佩孚刚22岁,中了秀才。所以后人称他为“秀才元帅”!

那么我们接下来一起来看看吴佩孚这一生中的多次就死一生,最终却落得个死的不明不白的下场!

其一:抽烟闯祸浪走天涯,连夜出逃,保住小命一条

吴佩孚出身在晚清没落事期,鸦片盛行的年代。各地烟馆林立,而吴佩孚也是一个大烟鬼。一日,他烟瘾发作,匆匆求到烟馆,可是“普通座”已无虚席,他就和伙计商量,想在“雅座”借抽几口,抽完就走。店里伙计便告诉他,有个“雅座”只有“翁爷”一人,正躺着瞌睡,要他去和翁爷商量。“翁爷”名翁钦生,是当地著名豪绅“八大家”中最有财有势的一个,在地方上举足轻重。

吴佩孚熬不过烟瘾,便满脸挂笑地走进那间“雅座”。“翁爷”朦胧中听见响动,微睁双眼,见是吴佩孚, 便懒懒地问道:“小二子干嘛?”吴佩孚委婉地说明来意,话未说完,“翁爷”右腿一蹬,喝道:“滚!”吴佩孚气得脸色大变,拔腿就走。


蓬莱县既有“八大家”又有“十虎”。“八大家”是地主豪绅,“十虎”却由十个不第书生组成,是一批兴风作浪的讼棍和文痞,官府对之奈何不得,连“八大家”也对其惧怕三分。受辱不过的吴佩乎找到了“十虎"。“十虎”见秀才登门求救,受宠若惊,于是谋划一番。不久,翁家给老太太祝寿,开设堂会。满城官绅,登门拜贺,酒足饭饱,大家津津有味地看戏。

正乐在其中时,“十虎”率一班人,借拜寿之名,闯人厅堂。他们对男女同台演出,先是大呼小叫,继而拍桌摔椅,而后厉声喝止演出,接着大骂满座男女“违禁律”、,“助淫风”,宾客纷纷溜之大吉,堂会不欢而散。翁钦生怒火中烧,打听得是吴佩孚在其中作乱,遂亲赴县衙,嘱拖县令查办吴佩孚,但吴佩孚提前得知消息,连夜出逃,前往北京,保住自己一条小命!

其二:日俄战争期间,算是九死一生

吴佩孚连夜出逃,一路上风餐露宿,最后经胞兄吴亮孚的见绍,前去投军。1898年,吴佩孚投入了驻扎在天津的聂士成部,但后来八国联军侵华期间,聂士成战死。吴佩孚先后考入开平武备学堂、陆军速成学堂。1904 年初学习结业后,吴佩孚被分往天津北洋督练公所参谋处工作,为陆军中尉。从此,正式成为北洋系的一员。



日俄战争爆发后,1904年 10月,吴佩孚携带一批情报去参加一次秘密会议时, 被俄军抓获。俄国人看看他那满满一箱子地图、文件,便想在他身上大作文章,只要他肯承认是日本间谍,那么就可以证明清政府在日俄战争中没有采取中立,俄国就可以借机讹诈。

故俄国人对吴佩孚又是威逼利诱,又是严刑拷打。吴佩孚当然知道其中利害,若说出来,那他自己也完了,所以他一口咬定自己是刚从军校毕业的学生,而且正在婚假中,东北之行完全出自个人的兴趣。这使俄军司令大为恼火,下令立即杀了吴佩孚。



可恰在这时,哈尔滨的俄军情报部提出要提审吴佩孚,这样就要把吴佩孚押解到哈尔滨。死到临头的吴佩孚得知这一消息,眼睛马上亮了起来,他的白眼球一翻, 便有了主意。在开往哈尔滨的火车上,他用一大堆香烟麻痹了押解的俄国兵,在火车转弯道时,他用大衣裹住身子,跳了下去,总算死里逃生!

其三:兵败汉口,西逃入川中险里求生

1926年,南方的广东革命政府开始北伐,而北伐的主要对象就是像吴佩孚、孙传芳、张作霖这些大军阀,北伐军一路势如破竹,眼见大势已去,天涯茫茫,四面楚歌,别无良策的情况下,只能于1927年6月,渡江南下,西逃人川,暂时投靠“子惠老弟”一杨森。

在逃窜途中,他的一行人马,疲乏零乱,风声鹤映,草木皆兵,行至灰店铺时,当地土匪误认是商队,企图抢劫,一枪将吴佩孚的秘书长击毙;再到太平店渡河之际,又遣到已改投冯玉祥的原部将张联陛的堵截,硬拼之下,吴佩孚仅率二百余残兵狼狈过江,连夜向南障逃窜。

以后,他为避免沿途守军的截击,只得带领残兵败将,专拣土匪出没的荒僻小路逃跑,凡过——山寨,必先命士兵手持“吴佩孚”的大张名片,向盘踞一方的“绿林好汉”借路,幸亏“盗亦识货”,算是保住了他一条小命!7月,他终于抵达巴东,由杨森迎至白帝城,以此暂作栖息之地。

其四:一代枭雄,却落得个死得不明不白的下场

1939年11月24日,吴佩孚吃午饭时,饺子馅里肉骨头渣子,正好嵌入了他左边一只镶有金牙套槽牙的牙缝里,导致疼痛难忍。

家人急忙请医院里牙医来寓诊治。医院派来的牙医是日本人伊东,当场就替吴佩孚拔去了这棵槽牙。但到第二天,吴佩孚牙疼不见好转,而且左颚高肿,浑身忽冷忽热。家人又从天津请来中医郭眉臣来诊治。吴服用了几剂汤药后仍不见效。以后又遍请名医诊治,可是吴佩孚左颚肿痛越来越剧,甚至连粥和水都难以下咽,渐渐地两腮尽肿,喉头发炎,神情也恍惚了。


12月4日下午3时,“学生”川本芳太郎携领日本军医寺田及护士,由华北大汉奸齐燮元陪同来到吴宅。寺田稍作检查后,告诉川本这病非动手术去脓不可。川本不征求陪伴在一边的吴佩孚 老婆的意见,竟自作主张地立即要寺田给吴佩孚动手术。

齐燮元也在旁极力“劝地吴的家属,要他们放心。3时45分,对吴佩孚施行手术。但手术后,吴佩孚一直处于昏迷状态,当晚就断了气,一代枭雄就这样不明不白的死了,实在令人感慨万分!


文史金蝉


吴佩孚的兵力在当时可谓盛极一时,但吴佩孚缺的是思想,是未来走向哪里的思想,他也有一腔热血,但局限于自身的修养以及眼界的限制,只有在几大军阀之间游走,搏得眼前的既得利益,没有远大的发展目标。

在军阀之间的博弈过程中,吴再强的兵力也经不起折腾,几经换边最终削弱了自己的羽翼,成为军阀们的马前卒,变成被牺牲的对象。最后死于一场莫名其妙的医疗事故中。

吴佩孚的一生告诉我们,要想干成事,必须先要树立远大的目标,坚定自己的思想,并在实际中按照这个目标,彻底的贯彻已定的思想去努力。如若不然,再有实力,再多追捧都将是昙花一现,过眼云烟。


从洛阳出发


吴佩孚北洋三杰之一,直奉大战取得胜利让张作霖重新回到东北。虽然后来失势但只要人家要钱,打个电话银行,富豪直接把钱送上门,不用任何手续。此人有气节,不与日军合作。最后因一个牙科手术死在日本诊所里。


摇滚鉴真



吴佩孚是第一位登上美国《时代周刊》的北洋军阀,《时代周刊》给予这样的注解:中国最强者吴将军。这也被外界认为,吴佩孚在当时混乱的局势下,是最有可能统一全国的人物。


《时代周刊》发行这期杂志是在1924年9月8日,可是在7天之后,第二次直奉战争爆发,张作霖一雪前耻,打败了直系,吴佩孚实力大损,再也没有能力和奉系对抗,也没有机会恢复到巅峰状态,而不被人认可的奉系最终取得了北洋政府的控制权。即便两年后的北伐中,吴佩孚也是被讨伐的三大军阀之一,但北伐时期的吴佩孚已经辉煌不在,自然也难以抵挡北伐军的进攻。


吴佩孚秀才出身,后来得罪人避祸北京,走投无路之下得到堂哥资助进入了聂士成部当了兵,三年后又考入开平武备学堂(也就是后来的保定北洋速成武备学堂)。在日俄战争中表现出色,得到袁世凯和日本人的奖赏,在1906年投奔到已经做到新军第三镇统制的曹锟门下,至此成为了曹锟的心腹。



冯国璋去世后,曹锟成为直系首领,吴佩孚更是做起了话事人,也在吴佩孚的指挥下,打败了皖系和第一次直奉战争中打败直系,俨然成为了中国最具实力的霸主。在巅峰时期,吴佩孚拥兵数十万,控制直隶、陕西、河南、山东、湖北、湖南、四川等数省,而吴佩孚所在的洛阳,更是被人成为“西宫”。


吴佩孚作为最有可能统一中国的军阀,从巅峰陨落只用了两年时间。吴佩孚是如何一步一步走向穷途末路的呢?


吴佩孚失败有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恃才傲物、骄傲自负,尤其是接连打败了皖系和奉系之后,直系是一枝独秀,吴佩孚自然得意洋洋,而这种骄傲也为两年后的惨败埋下了伏笔。


吴佩孚面对奉系第二次来袭,在“四照堂点兵”中,居然没有制定严格的作战计划,他认为奉系还是两年前的奉系,自己守株待兔就可以打败奉系,哪里知道这场战争直接导致了直系的瓦解。



当然,在第二次直奉战争中,冯玉祥在背后偷袭也是导致直系惨败的原因之一。而冯玉祥在背后倒戈,则是因为在第一次直奉战争中,立下战功的冯玉祥没有得到应有的奖赏,而且始终被吴佩孚防着。冯玉祥是君子报仇十年不晚,在第二次直奉战争中,给予了吴佩孚致命一击。其实这也是吴佩孚自己种下的恶果。


吴佩孚用人也有一个不成文的规定,就是不喜欢有主见的部下。吴佩孚手下的四个大将:张福来、董政国、杨清臣、时全胜。他们都是头脑简单,四肢发达的大老粗,虽然在战场上骁勇善战和对吴佩孚忠诚,但是讲谋略他们实在不及格。面对瞬息万变的战场,这几位战将的表现实在是不能恭维。


对此,你觉得吴佩孚是如何陨落的呢?欢迎留言评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