榆中 古壩村的洋芋不出地頭

蘭州市“壯麗70年·奮鬥新時代”系列報道之八

甘肅經濟網記者 牛佔虎

秋日紅葉,層林盡染。昔日山坡陡地如今梯田連片,原先傳統種植難解決溫飽,現在機械化種植農民日子紅紅火火。洋芋產業的發展,讓乾旱貧瘠的榆中縣北山地區變了樣,“洋芋蛋”變成了農民家庭的“金蛋蛋”。

10月10日,記者走進榆中縣貢井鎮古壩村,秋天的原野上一片豐收景象,雙壟溝播地膜種植的洋芋已經開挖,隨著“鐵牛”拉著犁鏵向前行進,又大又白的洋芋抖落在地皮上,每臺“鐵牛”後面跟著五六個撿洋芋的人,一眨眼工夫就挖了一大片地。當地農民把這種拖拉機帶犁鏵作業的方式叫“鐵牛”犁地,也就是人們說的機械化種植。

貢井鎮位於榆中縣北山片區,乾旱少雨,農民只能靠天吃飯,收入微薄且不穩定。解決北山地區的貧困現狀,是榆中縣脫貧攻堅中的重中之重。古壩村村支書楊永春告訴記者,古壩村主要產業是百合、土豆和燕麥草。去年蘭州市農業部門為古壩村調撥了84噸“馬鈴薯10號”,今年共種植土豆1200畝。同時,古壩村改變了傳統的種植模式,全程機播種植,每畝增加2000斤,經濟效益增長約1000元。

洋芋的種植,帶動了周邊農戶的經濟收入,四周農戶在農閒時候可以到種植大戶地裡撿洋芋或除草打工賺錢。村民王克桂說,“在家門口打工每天能賺100塊,一年下來再加上家裡的種植收入,年收入約有2萬元左右。”

古壩村離貢井鎮政府10.2公里,全村耕地面積8003畝,人均佔有耕地10.4畝,屬典型的乾旱山區。近年來,村黨支部組織農民修梯田、搞綠化、拓村路,經過幾年的辛勤勞作,古壩村梯田連片、社社通路、滿山綠樹成蔭,氣候條件大大改善,從此告別了風吹一股土、下雨滿地泥、春種一斗子、秋收無糧吃的困窘。

今年的洋芋隨挖隨賣,看著剛挖出來帶著泥土氣息又大又白的洋芋,70歲的高俊海老人笑得合不攏嘴。他說,他家今年種了4畝洋芋,一畝挖了3000斤,一斤賣6角錢,人家鋪了地膜的一畝能挖4000斤,一畝地比他家多賣600塊錢。高俊海老人高興中帶著遺憾。

在古壩村村委會旁邊的洋芋收購點,過磅的、裝車的、拉洋芋的“三馬子”……人來車往,熱鬧非凡。現場一位洋芋收購商告訴記者,今年的洋芋收購價目前比較適中,不高也不低,藉助榆中高原夏菜基地,洋芋市場流通也比較暢通,收了就可隨時運往外地,不存在積壓問題。

古壩村目前種植業以雙壟溝播馬鈴薯、紫皮大蒜、百合為主,同時以“合作社+農戶”的模式改良土壤種植燕麥草,還有小雜糧、胡麻、豆類等經濟作物。楊永春說:“洋芋既是糧食作物,也是具有很高經濟價值的作物,近年來更換了耕種模式,收入提升明顯,2018年以來,每戶大概增加收入3000元。”

榆中北山日照強、晝夜溫差大,有利於幹物質積累,加之近幾年雨水足,森林覆蓋率普遍提高,生態環境好,馬鈴薯澱粉、蛋白質含量高。種植生產中,有蘭州市農業農村局、榆中縣農業農村局等單位農業技術人員的幫助指導,採用新品種、選用新技術,形成了雙壟溝播抗旱栽培技術,穩定了洋芋在乾旱山區的種植生產推廣體系,這些優勢條件促成了洋芋在當地種植的快速發展,發展洋芋產業,可謂“天時地利人和”齊備。產量高、價格高、收入高,得到了老百姓普遍認可的“洋芋蛋”種植面積逐年增大,質量也取得了實質性提高。

以馬鈴薯等為主的產業扶貧中,2019年45戶建檔立卡戶享受到戶產業扶貧資金25萬元,第二批到戶產業分紅項目扶持建檔立卡戶4戶8萬元,東西部協作項目(天津幫扶)扶持建檔立卡戶1戶5萬元。

經濟收入的增加提高了農民的生活質量,全村義務教育階段適齡人口全部處於就讀狀態,適齡兒童入學率達到100%,無輟學學生。2019城鄉居民基本醫療保險五類人群參保率達到100%,城鄉居民基本養老保險五類人群參保率達到100%。經鎮村自驗,縣級驗收,市級驗收,全村各項指標均達到貧困退出標準。

據介紹,榆中縣新修高標準農田7.5萬畝,培育發展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88家。通過打造高原夏菜等9大產業聯盟,大力複製推廣科學發展模式,直接帶動5.4萬戶農戶參與特色產業全產業鏈發展。

統計數據顯示:2014年至2018年,榆中縣累計減貧78475人。農村居民人均純收入從2014年的5557元增加到2018年的10459元,年均增長17.13%。建檔立卡戶人均純收入穩定達到3500元以上。今年4月,省政府批准榆中縣退出貧困縣,至此,全縣114個貧困村全部退出。下一步,榆中縣將持續鞏固114個退出貧困村和7.85萬已脫貧人口脫貧成果,確保2019年穩定減貧2400人以上,全縣貧困發生率下降到1%以下。

楊永春信心滿懷地說,根據縣上發展特色產業和穩脫貧不返脫貧的工作要求,古壩村施行“合作社+農戶”模式,幫扶到戶、落實到人,絕不讓任何一個人在脫貧攻堅中掉隊。

"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