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根生:小成靠智,大成靠德

牛根生:小成靠智,大成靠德

牛根生,蒙牛集團創始人,老牛基金會創始人、名譽會長,內蒙古師範大學教授,“全球捐股第一人”,入選“影響中國生活方式10大人物”。2002年中國十大創業風雲人物之一。

1958年1月25日生於呼和浩特。出生不久,為生活所迫,被生父母賣入養父母家。據牛根生親自描述“因為吃不起飯,親生父親開價50塊錢把我賣了。”由養母撫養14年。1978年參加工作,成為一名養牛工人。

1983年進入乳業工廠,從基層幹起,直至擔任伊利集團生產經營副總裁(同時也是伊利創始團隊成員),成為“中國冰淇淋大王”;1999年離開伊利,創立蒙牛,後用短短8年時間,使蒙牛成為全球液態奶冠軍、中國乳業總冠軍。

蒙牛集團被全世界視作中國企業頑強崛起的標杆,“蒙牛現象”成為經濟界最熱門的專有名詞之一。蒙牛產業鏈上聯繫著百萬奶農、千萬股民、數億消費者,被譽為西部大開發以來“中國最大的造飯碗企業”,並被評為首屆中國企業社會責任調查“最具社會責任感的企業”。

2006年,《財富》雜誌首次發佈“最受讚賞的中國公司”排行榜,海爾、聯想、寶鋼、蒙牛位列前四位。2007年,在“新浪網絡盛典年度評選”中,蒙牛被評為“中國最具影響力的兩大品牌”之一。2007年被中國企業文化促進會命名為“首家全國企業文化示範基地”。2009年,在節能減排20佳企業評選活動中,蒙牛位列中國節能減排20佳企業第二位。

2011年6月11日,蒙牛乳業在港交所發佈公告稱,其創始人牛根生辭任董事會主席一職。

牛根生的職業生涯與許多傳統中國老闆相似,大起大落。其超常規的快速發展讓人驚訝和讚歎,其隕落之快也同樣讓人扼腕。有媒體人說,比爾蓋茨做慈善是因為賺錢賺到手軟,不想再賺了。老牛做慈善,則更多的是大廈將傾、無力迴天。蒙牛從民企轉投中糧陣營必將成為管理學教科書中進行長期研究的話題。

牛根生:小成靠智,大成靠德

牛根生和安南

牛根生的座右銘:“小勝憑智,大勝靠德”,信奉“財聚人散,財散人聚”的經營哲學。在1999年至2005年擔任蒙牛總裁期間,他把自己80%的年薪散給了員工、產業鏈上的夥伴以及困難人群。牛根生的人生可以分為兩個階段,第一階段是企業家,第二階段是慈善家。他曾說:“我前半生的夢想是通過度己來實現度人,後半生的夢想是通過度人來實現度己。”成為“專職慈善家”的牛根生,為自己提出兩個目標:一是大力推進“基因式慈善模式”,二是為中國由“世界工廠”向“世界腦廠”轉型鼓與呼。

他認為,人類經歷了“體力時代”,也經歷了“財力時代”,今天已經進入“腦力時代”。在這個嶄新的時代,無論是國家還是企業,都需要保持這樣一種清醒的認識:中國一定要向“世界腦廠”的方向努力,只有“世界腦廠+世界工廠”的組合才是可持續的,否則,連“世界工廠”都是做不好的。

牛根生:小成靠智,大成靠德

儘管也許有著不為外人所知的隱情,但牛根生和鄭俊懷這對曾經同事多年,又打過多年“擂臺”的歡喜冤家,在財富面前的態度卻有著很大的不同:

鄭俊懷似乎要把不屬於自己的東西拿來,而牛根生則把本來屬於自己的財富拿了出去。牛根生髮起了“老牛基金會”,牛根生透露,基金會已經在呼和浩特註冊。成員除他之外,還有奶協、政府官員、蒙牛中層領導,但在三年之內,其他機構和人只能向基金會提供最多1元人民幣的資金。主要資金是牛根生2003年股紅的51%,大概有300多萬元人民幣。

12月18日下午,在蒙牛集團總部,採訪者與牛根生進行了2個多小時的交談。其辦公室比較簡單,最突出的特點是“牛”多,三個牛造型的工藝品,三張“牛”圖片擺在屋內。

老牛基金新動態

2011年,自治區慈善總會與老牛基金會聯合設立了“全區貧困家庭兒童重大疾病慈善救助老牛專項基金”。該基金用於救助具有內蒙古自治區戶籍的城鄉低保家庭的0-18週歲先天性心臟病、白血病、腎病、惡性腫瘤患兒。

截至2015年,十年間,老牛基金會為諸多貧困地區捐建校舍,改善教育基礎設施,提高辦學條件,讓貧困地區的孩子也能享有平等的教育資源;在國內多家著名大學設立了多個專項基金,用於支持環保、法律及師範類專業人才的培養。

"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