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阳护城河的前世今生

护城河,顾名思义,就是利用水路对城市起到守卫作用的河流。在古代,护城河对外不仅具有防御功能,守卫城内安全,对内还能起到排水防涝甚至航运交通。在古城潮阳,就有这样一条流淌数百年的古河道---潮阳护城河。

潮阳护城河全长约13公里,北与榕江三屿围凉港相接出海,南通练江,旧时为潮阳水上交通要道,肩负着“收东西两山之水,通潮汐以利舟楫”的重任,是沟通练榕韩三江的重要航道,当地人也习惯将这个黄金水道称为棉城运河。

据明隆庆《潮阳县志》与清光绪《潮阳县志》记载,潮阳护城河始建于明朝天顺六年(1462),其前身是位于潮阳城区东侧的浅濠,时任潮阳知县陈瑄下令疏通浅濠,开凿护城河,其深一丈,宽二丈,但还不能达到通航要求。而后数十载因年久失修,河道逐渐湮塞,明弘治五年(1492),知县姜森再次疏浚河道,拓基、筑岸、甃石,宽度也由原有的二丈拓宽到五丈,长千余丈,自此,护城河的雏形正式形成,成为潮阳当时重要的交通要道,也成为潮汕历史上一条具有重要意义的人工运河。据明揭阳人吴裕撰文《新开潮阳县城濠记》所述,护城河“北通程、揭,南达丰、惠”,可见当时其发挥的重要作用所在。在潮汕地区家喻户晓的潮剧《龙井渡头》是据明隆庆《潮阳县志》而作,其内容也从另一个侧面讲述了潮阳龙井渡的热闹,印证了护城河这一古时潮阳的交通大动脉。

知县姜森疏浚城河以后,在明弘治、嘉靖、隆庆、万历、崇祯年间又先后竣修了七次, 清乾隆、道光、同治年间又先后经历了四次竣修。在这十一次竣修中,以明嘉靖十年(1531)署知县秦僎与清乾隆五十七年(1792)知县伍礼彬两次疏通河道规模最大。清光绪《潮阳县志》“艺文”中有邑人明御史陈大器所撰的《重修潮河记》,记载了明嘉靖年间署知县秦僎疏浚河道一事,文中提到“不治既久,久则塞,塞则何其有于河。于是舟行者告阻,肩运者告老。”可见,河道淤塞对于潮阳水运交通的影响,所以在署知县秦僎的主持下,当地商户百姓出钱出力一同疏浚了河道,而整修以后,“乘载者利涉,转输者驰肩,守御者得倚天堑之固,泉货以通,民用以利,形势以张,风气以开,人文以彰”,再次盘活了潮阳的水上交通航线。而另据清潮阳人萧重光所撰的《重浚河渠记》,“迨入国朝以来,人稠地密,河之於塞者屡矣”,“凡商船、盐艚、渔艇、木筏之所往来出入,莫不沿河以达于海”。可见,清朝初年,河道再次淤塞,以至于练江沿岸货物无法由护城河直通前溪港口,而需从海门港出海绕道,甚为不便,这事关潮阳的百姓生计。于是伍礼彬上任潮阳知县以后,“遂上报当道,檄示众商,躬履督勘,分派诸绅士”。开始大规模发动乡贤大浚河道,历经两年时间疏浚了自后溪亭子至前溪河口约6里河道,深宽各达五尺,使护城河的通航能力得到了增强。

新中国成立以后,潮阳历届党政领导也高度重视对护城河的修浚与保护。1959年,在当时潮阳县政府的主持下,裁弯截直了护城河北段后溪河段,并在万福桥修建了船闸,使船只可以直通汕头港。而后1962年与1966年又先后浚深了后溪河道,1970年又相继修筑前、后溪两个船闸,提高通航能力,这一时期,护城河依旧承担着潮阳重要的货运功能,是潮阳物质进出口的重要通道。改革开放以后,由于潮阳社会经济的高速发展,护城河也一度遭受到了重大污染。2008年,潮阳区委区政府审时度势,开启了护城河综合治理工程,拆除旧堤、清运污泥、疏通河道,并按七度抗震标准拓宽修筑两岸河堤。如今,护城河堤实现了防洪、交通、环保、绿化、休闲等功能的有机结合,虽然护城河上少了往日商贾云集之胜景,但是全新的河堤,洁净的河道也成为了潮阳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潮阳护城河的前世今生

"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