征服農耕文明的遊牧民族,雖稱雄中亞卻難逃“農耕化”命運

處於歐亞大陸中心腹地的中亞,自古以來便是四戰之地,不管是來自南歐草原的歐洲遊牧民族還是來自東亞蒙古高原上的遊牧勢力,其擴張方向,中亞都是無一例外的選擇。同時中亞遠離海洋,尤其是東南部的帕米爾高原、天山山脈和興都庫什山脈阻隔了印度洋、太平洋的暖溼氣流,使該地區屬於典型的溫帶大陸性氣候,沙漠和草原廣佈,當然東南部因為高大山地的原因,屬於高原山地氣候,並在山前形成了連續或者分散的綠洲,成為主要的中亞農耕區。而更廣大的中亞草原和荒漠草原則成了遊牧民族生存的家園。

征服農耕文明的遊牧民族,雖稱雄中亞卻難逃“農耕化”命運

中亞農業區與沙漠區的分佈圖及農耕代表昭武九國分佈

那麼在這個面積達400萬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如何探尋遊牧民族和農耕民族的擴張軌跡呢?或許遍佈在南天山山脈和帕米爾高原山前的綠洲是一個不錯的鏈接點。畢竟山前綠洲大多依附於大小的河流,而水是生命之源,不管是農耕還是遊牧均離不開水源的補給,同時水源充足的地方必然水草豐美,是農牧皆宜的好地方。

征服農耕文明的遊牧民族,雖稱雄中亞卻難逃“農耕化”命運

西漢疆域圖:“細脖子”處的河西走廊和廣大的西域均是由近及遠的勢力延伸

首先必須步步為營擴張的農耕民族,要實現擴張順利,必須由近及遠、由優及劣的去獲取那些山前綠洲,以便耕種獲取繼續延伸自己的領地的勢力。這一點在漢帝國和馬其頓帝國的擴張軌跡中都能得到驗證。如強漢是通過與匈奴的持續多年對戰,多次戰役後迫使匈奴勢力被卻西退,隨後強漢佔據河套地區,最後滲透河西走廊,在張騫出使西域,聯繫被匈奴逼迫西遷的大月氏等西域勢力(今中亞)共同抗擊匈奴,西域才為漢朝所知,隨後在掌控河西走廊這一內地聯繫西域的戰略要地之後,方始經營西域,並在公元前60年設置了負責守境安土,協調西域各國間的矛盾和糾紛,制止外來勢力的侵擾,維護西域地方的社會秩序,確保絲綢之路的暢通的西域都護府。縱觀整個過程,不難發現,步步為營是整個擴張行為的突出特點。

征服農耕文明的遊牧民族,雖稱雄中亞卻難逃“農耕化”命運

河中地區的粟特人城邦“昭武九國”分佈圖

相比之下,遊牧民族就不需要這樣按部就班的擴張了,可以採用“蛙跳戰術”進行跨越式擴張。雖然按照中亞的環境條件,通常將卡拉套山以南的中亞,定義為“農耕區”。但這個農耕屬性只是相對的,所轄範圍也僅僅是限定在大宛國所在的費爾幹納盆地、粟特人聚集的河中地區、花剌子模所在的阿姆河下游地區和大夏國所在的吐火羅盆地,這幾塊農耕區,除了花剌子模,其他均位於錫爾河和阿姆河上中游的山前綠洲地帶,屬於依山相鄰而生的農業板塊,即使不能統一在一個政權之下,也能讓整個錫爾河、阿姆河中上游地區顯示出較強的農業屬性。

征服農耕文明的遊牧民族,雖稱雄中亞卻難逃“農耕化”命運

阿姆河三角洲是遠離東南部山脈庇護的唯一農耕區

相比之下,遠離東南部山脈庇護的圖蘭低地腹地,能夠連片開發灌溉農業的,就只在阿姆河三角洲了,也就是花剌子模所在地。當然單從地理形態、水資源結構來看,錫爾河三角洲也應該有此潛力。只是錫爾河三角洲所在的緯度以及與歐亞草原相接的地緣位置,決定了錫爾河三角洲不過是讓遊牧民族多了一塊草場。當然不管定居於這些綠洲之上的族群,最初是否來源於遊牧民族,一旦他們完成土著化進程,如遊牧轉農耕,再想控制那些綠洲之外的荒漠草原地區就變得十分困難了。因為荒漠貧乏有限的植被資源遠遠無法滿足農耕需要,只有那些純粹的遊牧民族才能適應。

征服農耕文明的遊牧民族,雖稱雄中亞卻難逃“農耕化”命運

中亞地區綠洲耕地與沙漠分佈圖

於是中亞農耕區,就呈現出了“兩頭開發、中間空白”的局勢,例如今烏茲別克斯坦境內的河中地區與阿姆河三角洲地區、土庫曼斯坦的阿姆河南岸與科佩特山脈北麓綠洲。而中間的空白區域就是圖蘭低地南部的卡拉庫姆沙漠和克孜勒庫姆沙漠。於是這片農業“空白區”一直從錫爾河下游延伸到伊朗高原的邊緣-科佩特山脈北麓,成為無法被農耕定居政權有效控制的荒漠地區。

征服農耕文明的遊牧民族,雖稱雄中亞卻難逃“農耕化”命運

科佩特山脈以北就是世界第四大沙漠的卡拉庫姆沙漠

即便在花剌子模強盛時,將阿姆河下游地區與中游的河中地區統一為一體,打通彼此商路,所以依靠的也僅僅是阿姆河沿線的據點。至於從卡拉庫姆荒漠地區,就不可避免的成為了遊牧民族的牧場。當然,限於卡拉庫姆沙漠的乾旱氣候,僅依靠荒漠中生長的那點稀疏植被,是無法支撐一個有一定人口規模部族的生存。所以卡拉庫姆荒漠註定只能成為卡拉套山脈以南的遊牧部族的冬牧場,而夏牧場主要還是依靠的阿姆河沿岸及科佩特山脈北麓的草場。

征服農耕文明的遊牧民族,雖稱雄中亞卻難逃“農耕化”命運

克孜勒庫姆沙漠和卡拉庫姆沙漠就是中亞農耕區之間的“空白之地”

從地緣結構的角度來講,中亞農耕區之間存在的巨大“空白之地”,意味著伊朗高原政權時刻有可能受到那些來自卡拉套山以北的中亞草原,甚至是蒙古高原遊牧民族的直接滲透,中亞農耕區並不能成為一道橫亙在南歐草原、中亞草原與伊朗高原之間的緩衝區。那些來自歐亞草原的遊牧部落,不一定需要一一征服河中地區的農耕政權,才能夠遷居到中亞最南端的土庫曼斯坦甚至是波斯,明顯的例子就是成吉思汗第一次西征滅花剌子模國。

征服農耕文明的遊牧民族,雖稱雄中亞卻難逃“農耕化”命運

克孜勒庫姆沙漠的景象更像是長著稀疏低矮灌木的荒漠

當然卡拉庫姆荒漠和克孜勒庫姆沙漠,惡劣的環境也使得此地的人口潛力不大,一旦河中地區的農耕政權處於強盛期,那麼遊牧在這兩片荒漠中的部落,基本都會選擇臣服,但一旦農耕政權內部出現分裂或者衰弱趨勢,他們又可能憑藉遊牧基因入主農業區,並替代原有農耕土著完成新一輪的土著化進程。例如與漢朝、羅馬、貴霜帝國並列為當時亞歐四大強國之一的帕提亞帝國(即安息帝國,存在時間公元前247年—公元226年),就是循著這樣的路徑,最終成為波斯高原的統治者。當然還有橫跨中亞、西亞和南亞部分領土的帖木兒帝國,當然那是公元1370-1507年的事情了。

征服農耕文明的遊牧民族,雖稱雄中亞卻難逃“農耕化”命運

帕提亞帝國的擴張過程:從中亞起步擴張到西亞和南亞部分地區

當時帕提亞帝國的都城就在尼薩(今土庫曼斯坦首都阿什哈巴德西北18公里),後來隨著帕提亞帝國的擴張,其首都所在地由尼薩遷到了底格里斯河右岸的泰西封(今伊拉克首都巴格達東南32公里處)。這也表明瞭如今的土庫曼斯坦的存在所代表的的正是歐亞草原遊牧民族通過卡拉庫姆沙漠這一“空白”區域完成對伊朗高原直接滲透的結果。

征服農耕文明的遊牧民族,雖稱雄中亞卻難逃“農耕化”命運

公元6世紀東西突厥與大唐勢力範圍示意圖

當然在公元6世紀以來,隨著西突厥汗國掌控整個中亞,原來中亞草原的遊牧部落開始逐步突厥化。鑑於土庫曼人處於中亞最南邊且隔著卡拉庫姆沙漠,可以說是最後突厥化的民族,換句話說算是突厥遊牧文化的遺產。相比之下,居住在河中地區突厥人在完成農耕定居後變成了烏茲別克人;北方哈薩克草原上被輸入太多北亞蒙古人基因的突厥人,成了哈薩克人,並試圖繼承成吉思汗文化遺產;還有本身就不屬於突厥系,源自古代歐洲遊牧民族的塔吉克人。如此若按照突厥人遊牧的屬性而言,土庫曼人是完全有理由稱自己是中亞“最純粹的突厥人”。當然還有後來從東歐森林走出來的斯拉夫人,也可以粗略歸納為遊牧民族。

征服農耕文明的遊牧民族,雖稱雄中亞卻難逃“農耕化”命運

如今中亞五國分佈圖

至此中亞地區的遊牧民族與農耕民族的勢力擴張脈絡已經基本清楚。在局勢上,遊牧民族大多時候佔據上風,但遊牧民族入主環境條件較為適宜的綠洲區後即迅速轉變為新一任農耕民族,如此迴環往復。之所以存在此類“規則”,追根溯源上,跟中亞典型的荒漠草原特徵的大陸性氣候密不可分。

征服農耕文明的遊牧民族,雖稱雄中亞卻難逃“農耕化”命運

遊牧民族始終在中亞擴張中佔據重要地位

畢竟散佈在河流上游盆地、中游兩岸以及南天山諸支脈山前的綠洲在整個中亞的氣候景觀上佔比僅有很小一部分,這使得農耕民族的勢力很難達到類似於東亞季風區農耕民族的水準,無法對抗甚至是碾壓、驅逐遊牧文明,當然一旦遊牧文明完成對這些綠洲農業區的佔有後,鑑於農耕文明所產生的的經濟效益遠高於遊牧文明,遊牧部族轉化為新一代農耕定居者也就是隨其自然的事情了。

"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