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錢包上線“銀行儲蓄”,你會存嗎?

日前,微信

錢包悄悄上線了“銀行儲蓄”這一新功能,對接的是中國工商銀行的“定期存款”產品,且僅部分用戶可見。此次國有大行的“定期存款”與互聯網巨頭“聯姻”,也引發了全社會的高度關注

微信钱包上线“银行储蓄”,你会存吗?

據介紹,存款人如果選擇該功能,他的資金將通過微信錢包進入自己的工行存款賬戶,由工行直接存管。

值得注意的是,工行在微信上對接的定期存款與該行原有產品有所不同,更加突出了產品的互聯網特徵。

從起存金額看,微信版定存為100元,工行原有定存產品為50元;從產品期限看,微信版為7天、3個月、6個月、1年、2年、3年期,原有產品沒有7天期品種;從利率水平看,微信版高於原有產品,7天、3個月、6個月、1年、2年、3年期的利率分別為1.10%、1.54%、1.82%、2.10%、2.94%、3.85%,即1萬元存滿3年可獲得利息1155元。而原有產品1萬元存滿3年可獲得利息825元,比微信版少330元。

從存取方式看,微信版定存的互聯網特徵更加明顯,支持“隨存隨取”,且存取免費不收取任何費用,工行原有的產品則多為“整存整取”。但是,受第三方支付現有規則影響,

微信版產品設定了存入限額,單筆最高5萬元,具體以支付銀行的快捷限額為準;轉出限額為單日單筆最高6萬元,單月最高30萬元。

以上合作為何引發社會高度關注?多位業內人士表示,商業銀行藉助互聯網平臺“引流”已經較為普遍,但此類合作之前多集中在線下網點較少的中小型城商行或民營銀行,工商銀行與微信“聯姻”一定程度上反映出“個人金融業務線上化獲客”的趨勢正在不斷擴大。

從商業銀行的角度看,工行此前已與京東金融合作,推出“工銀小白”數字銀行,開啟了“把銀行開到互聯網平臺上”的新嘗試;此外,多家城商行也紛紛與互聯網平臺合作,如上海銀行在攜程旅行平臺上推出“閃遊卡”賬戶以及特色理財產品。

專家表示,以上合作之所以成為趨勢,其背後的核心邏輯是“比較優勢互換”。其中,商業銀行的比較優勢在於金融產品與服務,以及風險控制;互聯網平臺的比較優勢則突出體現為高度嵌入用戶的生活場景,以及由此帶來的巨大流量,與銀行合作就是“流量變現”的途徑之一。

微信钱包上线“银行储蓄”,你会存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