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妻早逝,他感慨:自己的心已去,却在25岁再婚,与现任相守10年

看过民国一段段乱世奇缘,著名的离婚案还真不少。作家郁达夫与王映霞在报纸上指责对方,最终两败俱伤;画家徐悲鸿与蒋碧薇以一场官司结束多年的感情,闹得不可开交。

既而已要放手,又何必互相折磨,致使过去的情分也没了存在的余地。大多分开都是哭哭戚戚,却独独他们一别两宽,各生欢喜。

他们就是瞿秋白、杨之华,还有沈剑龙。三人直面三角恋情,于情于理,他们以最和谐的方式演绎了民国一场最具有戏剧性的离婚案。

发妻早逝,他感慨:自己的心已去,却在25岁再婚,与现任相守10年

图 | 瞿秋白


瞿秋白与杨之华开始相爱之前,两人都曾经有过各自的家庭,只是命运的安排让两人在姻缘巧合之下走在了一起,上演了一段奇特的爱情。

1899年,瞿秋白出生于江苏常州,祖上是宜兴望族。可是父亲瞿世玮生性淡泊名利,不治家业。因此从瞿秋白一出生,家里就没有几个钱,瞿秋白一家都寄居在叔父家中。

瞿秋白在16岁那年,因为家境贫寒而交不起学费,未能完成学业。但是天资聪颖的瞿秋白通过自身不懈的努力,最终在万人之中脱颖而出,于18岁时成功考入外交部的俄文专修馆。24岁时,他又到上海大学担任教务长兼社会学系主任。

忙于献身爱国事业的瞿秋白并没有因此而错过爱情。他与第一任妻子王剑虹相识于1923年。因为两人有着共同的奋斗目标,再加上都对文学有着深刻的见解,两人相爱不到半年就结为夫妻。

瞿秋白与王剑虹在婚后过着如诗如画的生活,只可惜幸福的时光太短暂。两人结婚七个月后,王剑虹就因为患有肺结核而逝世了。妻子的离开让他的心都快要碎了,他在后来还曾写信给作家丁玲说:

“自己的心也随剑虹而去。”

发妻早逝,他感慨:自己的心已去,却在25岁再婚,与现任相守10年

图 | 1923年,丁玲与王剑虹在常德


其实在遇见瞿秋白之前,杨之华也已经嫁人,另一半是富家子弟沈剑龙。虽说沈剑龙也是仪表堂堂,在颜值上和杨之华还是很相配的。只是在成长过程中,杨之华从十几岁开始就外出求学,于是两人在文化上的差距也越来越大。

只不过因为早先两家长辈就已经为杨之华与沈剑龙订下了“娃娃亲”。尽管两人已不像儿时那般亲密,但是杨之华也没有拒绝这门亲事,在1921年,她和沈剑龙结为夫妻。他们结婚后就生下了一个女儿,取名为沈晓光。

婚后,沈剑龙带着一腔热血去到上海打拼,只是最后没有打拼成功,反而沾了风流之气,一心嫖妓,生活很不检点。杨之华得知后,她气愤地把女儿改名为沈独伊,表示生她一个便不再生了。

发妻早逝,他感慨:自己的心已去,却在25岁再婚,与现任相守10年

图 | 杨之华在杭州


也许正是因为沈剑龙对待婚姻不忠诚的态度,让杨之华对他愈加不满,最终导致两人的感情中出现了裂痕。

1923年,杨之华遇到了生命中的第二个男人,那就是瞿秋白。杨之华考入上海大学社会学系,而瞿秋白当时正好是她的老师。

其实从一开始杨之华见到瞿秋白的时候,她并不太喜欢这位老师。杨之华认为他太过严肃,甚至到了冷酷的地步,或许她内心对瞿秋白还有一丝丝恐惧。

不过在一次偶然的机会中,杨之华认识到了真正的瞿秋白。在那之后她对瞿秋白的态度就有了一百八十度的转变。

当时孙中山先生的苏联顾问鲍罗廷夫妇来上海了解上海的情况。刚好那时候负责上海工作的向警予不在,于是就请来杨之华代为报告工作,而在这次报告中,瞿秋白就是负责翻译的人。

在报告工作开始的时候,杨之华为自己经验不足而担心自己能否胜任这份工作。然而坐在一旁的瞿秋白不仅没有责怪她,反而非常耐心地指导她,并且时不时地安抚她的情绪。这让杨之华改变了对瞿秋白的第一印象。

当然,在这次谈话中,瞿秋白也是对杨之华刮目相看。他发现杨之华的工作积极性很高,同时在思想上也很有觉悟,认为她是一个不可多得的人才。很快,瞿秋白就邀请杨之华加入到自己的队伍当中去了,两人的往来也就更加频繁起来。

发妻早逝,他感慨:自己的心已去,却在25岁再婚,与现任相守10年

图 | 瞿秋白和杨之华


渐渐地,瞿秋白与杨之华在每天的工作与学习当中变得越来越亲近。他们心里都知道对方的心思,只是考虑到双方都已有家庭而不敢跨越这一层关系。

谁料瞿秋白的妻子王剑虹在结婚不到一年的时间就病逝了。这似乎早已注定了两个人必定会走在一起。王剑虹病逝后,杨之华常常去看望瞿秋白,但她也不敢多想其他,她只是想多陪陪瞿秋白。

可是瞿秋白也并非对杨之华毫无感情,他一边感伤于妻子的离开,一边也感谢杨之华的陪伴。再三纠结之下,他终于还是向杨之华提出了结婚的请求。

这个请求无疑对杨之华造成了一定的压力。虽然杨之华与丈夫沈剑龙早已是貌合神离,但总归两人还有一个女儿,两人还没有到离婚的那一步。可是另一边又是自己心爱的人,这让她倍感忧虑,但是也找不到合适的办法。

为了爱人免遭旁人非议,瞿秋白和杨之华决定一起去寻求杨之华的义父邵力子的帮助。令他们没想到的是,邵力子不但极其支持两人相爱,同时还建议他们直接去萧山找沈剑龙谈清楚。

听取了邵力子的建议,瞿秋白与杨之华立马赶到萧山去见沈剑龙。两人的内心都充满着不安,心想如果沈剑龙不同意他们在一起要怎么办才好。

然而,当瞿秋白与杨之华到达萧山见到沈剑龙时,瞿秋白和沈剑龙一见如故,压根没有情敌之间的“生死较量”。反而,两人就好似多年不见的老朋友在一起谈天说地。

沈剑龙对瞿秋白早有耳闻,对瞿秋白的才华和人品都十分钦佩。他们在杨之华的母亲家里谈了两天还觉得不够,转而又去到沈剑龙家里继续交谈了两天。

有趣的是,最后瞿秋白还将沈剑龙与杨之华带到了常州老家。尽管那时瞿家已经破旧不堪,三个人还是痴迷于诉说衷肠。仿佛都谈到了疯狂的境界,瞿家连一把椅子也没有,他们竟然就在一条破棉被上推心置腹,又交谈了几天才作罢。

似乎一切都已成定局,三人达成了一致,最后沈剑龙决定退出这段奇妙的三角恋情,真心实意地祝福瞿秋白与杨之华在一起。

发妻早逝,他感慨:自己的心已去,却在25岁再婚,与现任相守10年

图 | 瞿秋白1920年5月摄于北京


1924年11月,在上海《民国日报》头版的广告栏里,连续三天公开发表了三则启事。内容为:

杨之华沈剑龙启事:自一九二四年十一月十八日起,我们正式脱离恋爱的关系。

瞿秋白杨之华启事:自一九二四年十一月十八日起,我们正式结合恋爱的关系。

沈剑龙瞿秋白启事:自一九二四年十一月十八日起,我们正式结合朋友的关系。

一经发表,这三则启事就轰动了全国。可以说,如此和谐地处理一段三人恋情在当时来说是第一例。

杨之华很快就与沈剑龙解除了夫妻关系。同年11月7日,瞿秋白和杨之华在上海喜结连理。为了纪念这一天,瞿秋白还特意在一枚金别针上刻上“赠我生命的伴侣”,

送给杨之华。而前夫沈剑龙则亲自到场祝贺两人。

据说沈剑龙后来还特意送了一张六寸的照片给瞿秋白。相片中的沈剑龙剃了光头,身穿袈裟,手捧鲜花,照片的背面还写着“鲜花献佛”四个字。寓意:他自己配不上杨之华,于是把她献给瞿秋白。

发妻早逝,他感慨:自己的心已去,却在25岁再婚,与现任相守10年

图 | 瞿秋白与杨之华婚后合影


婚后,瞿秋白与杨之华过上了幸福的小日子,而杨之华与沈剑龙所生的女儿也跟了瞿秋白的姓,改名为瞿独伊。虽然瞿独伊不是瞿秋白亲生的,但是他待她就如同亲生女儿一样。用杨之华的话说就是:

“秋白无论在我和独伊或在其他人面前,总不使人感到独伊不是他亲生女儿,独伊从小没有感到秋白不是自己的亲爸爸。”

而对于五岁时见到的这位继父,瞿独伊回忆说:

“在我模糊的记忆中,父亲戴着眼镜,面容清瘦,他话不多,很温和。母亲不让我简单地叫‘爸爸’,而是让我叫‘好爸爸’,我就是一直这样称呼的,而他也亲切地称我‘小独伊’。在我的心目中,瞿秋白就是我的慈父。”

可见,在她心里,瞿秋白也是一位值得敬爱的父亲。

1928年,瞿秋白带着杨之华一齐来到莫斯科参加工作,当然,瞿独伊也和他们一起去到了莫斯科。瞿独伊的童年的美好时光有一部分就是在莫斯科度过的。

发妻早逝,他感慨:自己的心已去,却在25岁再婚,与现任相守10年

瞿秋白作为继父,算得上是比许多亲生父亲都称职了。他知道女儿瞿独伊喜欢吃牛奶渣,于是每隔一星期就会在下班路上买一些回来,然后再送到幼儿园给瞿独伊。

无论瞿秋白有多忙,他都会尽力抽出时间来陪伴妻子和女儿。在夏天,他会带着她们在树林里采蘑菇,还会亲手折纸给瞿独伊玩。

到了冬天,一场雪过后,瞿秋白就会把女儿放在雪车里,自己拉着车跑。有时候会故意摔一跤,再用手蒙住脸“哭”,此时瞿独伊就总会被这个好爸爸“骗”到,她就会向妈妈大叫:

“妈妈,你看好爸爸跌一跤就哭了!”当她发现瞿秋白没有在哭时,又转而哈哈大笑起来。

三人之家,真是其乐融融。此时此刻,杨之华想到要不是当初沈剑龙的大度退出,恐怕自己也无法拥有如此幸福。于是她在1929年寄了一张瞿独伊的相片给前夫沈剑龙。并且在相片背后写上:

“龙弟:这是独伊最近的小照,阿爹看了作何感?她的妈妈赠。一九二九(年)三月六日。”

想来,沈剑龙看到照片上笑容满面的瞿独伊的时候,他一定会觉得自己当年的决定是对的。

1930年,由于工作需要,瞿秋白与杨之华只能做出回国的决定,不得不忍痛将瞿独伊留在莫斯科国际儿童院,委托友人鲍罗廷夫妇照顾女儿。

只是年幼的瞿独伊尚且不知道父母是回国参加重要工作去了,她没有想到这一次和父亲分别,竟成了永别。而当年她收到母亲寄来的一张印有“勿忘我”花的明信片也成为了最珍贵的纪念品。

离开莫斯科很久以后,每当瞿独伊再回忆起那段快乐生活时,她还时常说:

“我永远也忘不了在莫斯科儿童院时的一件事。那次,爸爸和妈妈来看我,带我到儿童院旁边河里去撑起木筏玩,爸爸卷起裤管,露出了细瘦的小腿,站在木筏上,拿着长竿用力地撑,我和母亲坐在木筏上。后来,父亲引吭高歌起来,接着,我和母亲也应和着唱,一家人其乐融融。”

瞿独伊说:“每当回想起来,都使我受到鼓舞,感到有力量,也很温馨。”

发妻早逝,他感慨:自己的心已去,却在25岁再婚,与现任相守10年

图 | 瞿秋白


可惜幸福总是短暂的,瞿秋白与杨之华回国不久后,两人一心投入到工作中去。1934年,瞿秋白按照工作要求准备离开。在离开前夕,他仍不忘念叨:“独伊怎么样?我的亲爱的独伊怎么样了呢?”

杨之华一路安慰着他,一直送他到弄堂口才停下脚步。瞿秋白回头看了看她,不舍地说:“之华,我走了!”

原本杨之华以为这只是同以前一样的一次短暂的分离而已,却没想到,这一次瞿秋白说“走了”,却是真的不再回来了。

1935年,瞿秋白不幸被捕入狱。他知道出狱已是奢望,毅然决然地写下绝笔诗:“眼底云烟过尽时,正我逍遥处。”然后署上“秋白绝笔”。

临死前的瞿秋白不慌不忙地写完绝笔诗,淡定从容地走出监狱。他身穿黑色对襟衫和白布低膝短裤,还有黑袜黑鞋。全身非黑即白,如同他的人生一般,如果要混杂其他颜色,那么他宁愿死,也不愿苟活。

瞿秋白被看守一路押送前往刑场,直到走到西门外的罗汉林下,他停下了脚步,环视四周,山上青松挺秀,山前绿草如茵。他点头微笑:“此地甚好。”接着,在草地上盘腿而坐。

死前瞿秋白只说了一句话:“我有两个要求:第一,不能屈膝跪着死,我要坐着;第二,不能打我的头。”最终含笑饮弹而死,年仅36岁。

发妻早逝,他感慨:自己的心已去,却在25岁再婚,与现任相守10年

图 | 在福建长汀将被处决的瞿秋白


瞿秋白牺牲后,女儿瞿独伊很快就从报纸上得知了他的死讯,顿时间休克了,不能说话也动不了。老师担心她会影响其他学生,索性将她送到了莫斯科的儿童疯人院里去。

俗话说:“祸不单行”。随着瞿秋白的牺牲,杨之华非但没有得到安慰,反而深陷泥沼,自身难保的她还要想办法去救出女儿。

每到夜深人静的时候,杨之华常常忍不住想起和瞿秋白的往事。据瞿独伊所说:“晚上母亲拿出父亲写的信和文章看,在台灯底下,一边看一边掉泪。我就说妈妈你不要哭,爸爸已经过世了,你不要哭,我给你唱歌,我就一首一首地唱,唱了《马赛曲》、《儿童进行曲》等好多俄文歌给她听。”

数十年如一日,杨之华与瞿独伊一起怀念瞿秋白,曾经的温暖还历历在目,犹如什么都还没有发生一样。

发妻早逝,他感慨:自己的心已去,却在25岁再婚,与现任相守10年

1973年,杨之华因病逝世,终年73岁。时隔38年,她终于能和瞿秋白在世间的另一处团聚了。

瞿秋白与杨之华,虽然只有短短的十年婚姻,却用最透彻的爱拉长了时光。或许,最好的爱情便是这个模样。

两人尽力的陪伴让彼此都没有遗憾,不以时间长短论深情,只要你走后,让我念及一生便足矣。

文 | 南惜

图片参考来自网络

"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