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省玉溪市峨山彝族自治县1

峨山彝族自治县东接玉溪市红塔区,东南与通海县交界,南与石屏县接壤,西南与新平县相连,西北与双柏县隔江相望,北与易门县相通,东北与晋宁县毗邻。峨山旧名嶍峨,有“临郡岩邑,省会南藩”之称,是云南43个革命老区县之一,滇中革命的摇篮,峨山被命名为“彝族花鼓舞之乡”。

云南省玉溪市峨山彝族自治县1


峨山彝族自治县隶属于云南省玉溪市,在1972平方千米的土地上哺育了山苏、纳苏、聂苏三支彝族支系中近10万彝族同胞。近10万的阿普笃慕后代在这块热土上繁衍生息,一代代传承着彝族的古老文化。

云南省玉溪市峨山彝族自治县1


峨山彝族自治县成立于1951年5月12日,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个彝族自治县,也是云南第一个实行民族区域自治的县。在世界开放、融合发展的今天,峨山彝族依然保留着日常穿着传统服饰、说彝语、写彝族象形文字、住传统民居等习俗。

云南省玉溪市峨山彝族自治县1


在开新街、火把节、米嘎哈、祭祖节等彝族传统节庆时,热情好客的彝族儿女都会唱着四腔、跳花鼓舞庆祝,迎接四方宾客。彝族火把节素有东方狂欢节的美誉,是彝族民间最盛大、最隆重的节日。

云南省玉溪市峨山彝族自治县1


峨山县城设于双江街道,距玉溪市24千米,距昆明市116千米。峨山县辖2个街道(双江街道、小街街道)、3个镇(甸中镇、化念镇、塔甸镇)、3个乡(岔河乡、大龙潭乡、富良棚乡)。

云南省玉溪市峨山彝族自治县1


峨山民族分布

哈尼族分布在双江、化念、大龙潭、甸中4个乡镇和街道。哈尼族主要居住在山谷河畔水源丰沛、土地肥美、自然条件较为优越的地方。峨山境内的哈尼族有本民族的语言而无文字。哈尼族有“俄咪吐”、“苦扎扎”、“新米节”等本民族节日。

回族主要聚居在双江街道大白邑、小街街道文明和甸百亩3个村。回族居住城镇近郊,自然条件优越、土地肥沃。峨山回族通用汉语和规范汉字,全民信奉伊斯兰教,经堂教育使用阿拉伯语言和文字,风俗习惯与西北地区的回族相同。

云南省玉溪市峨山彝族自治县1


蒙古族祖先随元世祖忽必烈来自北方蒙古草原,后由通海县兴蒙乡迁入峨山县境,居住在小街街道水车田、小新寨、谭昌勒3个村,散居于小街社区、县城等集镇所在地。峨山蒙古族通用汉语普通话和规范汉文,传统节日有“那达慕节”。

苗族、白族主要居住在双江、小街街道和化念镇。

傣族主要居住在双江街道和化念镇,散居于各乡镇、街道。

云南省玉溪市峨山彝族自治县1


阿普笃慕文化园

在峨山猊江、练江两河交汇之处,有一座巨大的彝族长者雕像——彝族祖先阿普笃慕。阿普笃慕是川、桂、黔、滇彝族共同尊奉的人文祖先。20世纪80年代初,峨山在对彝文古籍进行翻译整理的过程中,发现了彝族祖先阿普笃慕的画像。2006年4月,峨山邀请了来自国内外的彝学专家和彝族聚居区的数十位学者进行论证,并取得共识——在峨山建彝族祖先阿普笃慕的塑像,同时决定每年举行彝族祭祖节。

云南省玉溪市峨山彝族自治县1


2009年,峨山建立了占地面积19亩的阿普笃慕文化园,包括阿普笃慕及其六子铜像和祭祀广场。自2009年11月成功举办首届彝族祖先文化节后,峨山成为了全国彝族同胞寻根祭祖的圣地。

云南省玉溪市峨山彝族自治县1


峨山彝族三个支系:纳苏、聂苏、勒苏

彝族纳苏支系

富良棚乡境内土著民族彝族源出于我国古代西北的氐恙游牧部落,是恙戍系和本地土著居民长期文化融合和体质混血的融合体,元明清时期,彝族称“罗罗”。据清康熙《嶍峨县志》载,境内有“黑倮倮”、“白倮倮”、“仆喇”、“山苏”。民国时期称夷人、山苏。夷人分黑白两种。建国后,统称为彝族。峨山彝族有纳苏、聂苏、 山苏三个支系。

云南省玉溪市峨山彝族自治县1


纳苏支系主要分布在岔河、甸中、大龙潭、富良棚和塔甸等乡(镇)。纳苏服饰由包头、喜鹊帽、长褂、小褂、围腰、裤子、绣花鞋及手帕等组成,绣有鲜艳逼真的花草树木、虫鱼鸟兽,饰有金银线,活泼灵动、色彩斑斓。

云南省玉溪市峨山彝族自治县1


彝族聂苏支系

峨山彝族聂苏支系(俗称花腰彝)主要居住在县城东南郊区的小街街道棚租、大维堵、雨来救和化念镇罗里村委会、双江、塔甸等地。

峨山彝族花腰妇女服饰主要由头饰、大褂(长衣)、小褂(短衣)、兜肚、腰带、围带、裤子、花鞋及佩饰手帕、烟包、银饰、缨须等组成。服饰分青年、中年、老年和丧葬服饰,每个彝族花腰妇女在不同的年龄阶段,对其服饰穿着有严格的区别。

云南省玉溪市峨山彝族自治县1


彝族花腰妇女服饰最有观赏和个性特征的是花饰图案和花边纹样,分布于整套服饰(除裤子少许外)的图案多以日、月、星、火,以及花、鸟、鱼、蝶等为表现内容,每种图案施于服饰的哪个部位,都有严格的要求和传统,并且根据每个图案的含义不同,有各自特殊的象征意义。

彝族花腰妇女服饰是峨山彝族聂苏支系妇女的传统服饰,也是峨山县民族民间服饰的精品和代表。服饰制作工艺精湛、刺绣精美、装饰突出,色彩艳丽高贵,花饰图案有强烈的民族特征,反映了彝族人民的审美观、劳动观、生育观和爱情观。

云南省玉溪市峨山彝族自治县1


山苏服饰

山苏妇女服饰较为简便,流行于塔甸镇大西村委会和与之相邻的富良棚乡婀娜、石板两个村委会的山苏村寨,头饰用一块长180厘米、宽20厘米的浅蓝色或黑色布为包头帕包头,年轻妇女多用天蓝色、两边沿边用彩色丝线绣条式花纹和犬牙状为饰,包头帕中部盖住头顶,两头叠齐分别向后缠,以斜十字交叉包紧,把绣有花纹的两头别于后脑,使两头布片分左右上翘,状如并蒂莲花。

云南省玉溪市峨山彝族自治县1


妇女服饰不分老少,喜穿蓝色或藏青色右衽襟衣,后摆长及小腿,前襟齐腰。襟边、托肩及衣袖均用红、黑、蓝彩色丝线绣花边或彩色布镶嵌,形成色彩对比鲜明的条纹。用一条长120厘米、宽20厘米的浅蓝色或白色布料作腰带,沿腰缠绕,于后腰左侧打结,剩余长带垂及臀部,少女喜在腰带两头绣花并缀以红、绿色穗缨为饰。下装为藏青色或黑色布料缝制的深裆大管裤,裤脚长及小腿,脚穿绣花布鞋。

山苏服饰以蓝色为主,衣服分内外两件,外衣无领、袖短宽大;内衣矮立领长及腰。外衣襟边袖口大多绣有各种精美花边,两衣叠穿,显露出层次分明的花边图案,结构简单但朴素大方。

云南省玉溪市峨山彝族自治县1


非遗名录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人类通过口传心授而世代相传的无形的、活态流变的文化遗产。是一个古老的生命记忆和活态文化基因,它体现着一个民族的智慧和精神。峨山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目录共有83项,其中代表性传承人41人,省级6人、市级13人、县级22人。全县共有14个“彝族花鼓舞”传承点和2个“彝族四腔”传承点。

云南省玉溪市峨山彝族自治县1


云南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彝族花鼓舞”

“彝族服饰”

“彝族四腔 ”

云南省玉溪市峨山彝族自治县1


花鼓舞

花鼓舞是峨山流传最广和最主要的一种民间舞蹈,旧时是主要用于丧葬时跳的祭祀性歌舞,以歌为主,舞蹈为辅,尔后逐渐演变成以舞蹈为主、歌为辅的表演形式,并且成为逢年过节、拜年贺喜、联欢庆典等活动场合必不可少的舞蹈。

云南省玉溪市峨山彝族自治县1


花鼓舞的舞蹈动作非常丰富,特别是脚部的动作变化万千,要么蹬、顿、甩、收、跳、越,要么吸脚空转、双脚纵步、空中崴脚,同时腰、头等部位大幅度摇摆晃动,动作干净利落,粗犷豪放,令人目不暇接,叹为观止。

彝族的“跳乐”动作被大量吸收在花鼓舞中,曲调则多以汉族的花灯调为主,有35种表演套路,结构完整,内容、形式多样,峨山也因此享有“花鼓之源”的美誉。

云南省玉溪市峨山彝族自治县1


花鼓舞与其他歌舞最大的不同在于,其他歌舞都是由乐器伴奏或边唱边舞,花鼓舞则是唱一段停下来舞,舞一段停下来唱,唱时无伴奏,只有舞者用鼓槌在鼓边上敲着节奏。花鼓舞有急鼓和板鼓之分,张弛有度。急鼓刚劲有力,热情奔放,催人奋进;板鼓缓沉柔软,柔中带刚。在或奔放,或凝重,或流畅,或舒缓的花鼓舞节奏中,仿佛可以窥见彝族人民生产劳作、节庆习俗、宗教祭祀和文化生活的一些踪迹。

云南省玉溪市峨山彝族自治县1


在峨山,丧葬和祭祀总是与花鼓舞息息相连。因此,花鼓舞形成了生生不息的强大生命力。峨山彝族花鼓舞是彝族人民社会活动的产物,原始属性就是丧葬和祭祀,是彝族文化的综合载体和反映形式,包含了彝族人民的原始宗教信仰、祖先文化、民族性格、民族心理,对社会生产生活、自然现象等的感悟与热爱,以及对审美的追求和创造。

云南省玉溪市峨山彝族自治县1


丧葬花鼓舞中的“罗思则兜”(阿普笃慕踩尖刀草)动作套路,是追溯和寻访祖先阿普笃慕六祖分支披荆斩棘、开疆拓土时的场景和部族迁徙路线。

云南省玉溪市峨山彝族自治县1


“指路舞”是指引亡灵在回归祖先安息的地方时,不使亡灵在途中迷失方向。

云南省玉溪市峨山彝族自治县1


“罗思则兜”和“指路舞”是丧葬花鼓舞中最重要的部分和表演内容,是彝族人民祖先崇拜和传续祖先文化的直接表现,在彝族花鼓舞中还有许多包含某种寓意和情感表达的套路和动作。

云南省玉溪市峨山彝族自治县1


花鼓舞主要分布在峨山县境内的西北部,即彝族聚居的甸中、岔河、高平、塔甸、亚尼、富良棚、大龙潭等地。

云南省玉溪市峨山彝族自治县1


省级非遗传承人柳学光,峨山县岔河乡青河中哨村人。自幼喜爱花鼓舞表演,掌握花鼓舞表演套路和技巧,他的花鼓舞表演个性突出,具有较强的艺术感染力,多次参加省、市、县民族民间文艺演出。

市级非遗传承人鲁政富,云南省峨山县塔甸镇九龙村人;市级非遗传承人周兴,云南省峨山县岔河乡下中哨村人,是彝族花鼓舞(急鼓)表演中为数不多且有较高表演质量的表演者之一,与省级花鼓舞传承人柳学光共同编创的动作套路“柳周对脚组合”、“那本毕”、“鬼跳脚”等。

云南省玉溪市峨山彝族自治县1


“彝族服饰”

峨山“彝族服饰”凭借其精巧的设计、精湛的绣法被列为云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2012年,峨山彝绣参加云南省工艺美术第六届“工美杯”精品评选荣获金奖;2014年,李绍萍、肖会玉、李莲英3位绣娘被评为省级刺绣工艺大师。

峨山县女能人协会理事长杜琼珍于2014年10月成立了慧玉彝文化传播有限公司,扛起了保护、传承和发扬彝绣文化的大旗。该公司目前有包括3名省级刺绣工艺大师在内的员工18人,同时还有相对固定的绣娘50余人,形成“公司+协会+基地+大师+绣娘”的经营模式。省级刺绣工艺大师李绍萍是慧玉公司的设计师,主要从事“纳苏”彝绣产品的开发与设计、绣娘的培训与管理等工作。

云南省玉溪市峨山彝族自治县1


省级非遗传承人李莲英,峨山县富良棚乡大寨一组人。她13岁便开始跟随外婆学习彝族服饰的制作,受家庭环境的影响,加上自己天生的悟性,李莲英通过看到的花、鸟,通过自己的想想,就能设计出各种搭配,画在样纸上裁剪出来,再用彩线刺绣在布上。李莲英绘画制作的衣服、围腰、带子、挎包,受到当地群众的热烈喜爱。

省级非遗传承人肖会玉,峨山县小街街道大棚租人。自幼向村里老一辈妇女学习,熟练掌握彝族剪纸和花腰妇女服饰制作技艺,在剪纸和刺绣的图案花样、色彩搭配等方面融入了独创的设计,其作品深受欢迎,远销省内外。

云南省玉溪市峨山彝族自治县1


在出嫁前亲自缝制一套精致的花腰彝妇女服饰,是花腰彝女子一生中重要的使命。花腰彝妇女服饰制作步骤多而繁琐,其中剪纸便是一项关键工艺,要将剪好的服饰花粘贴于布料,再按图样刺绣,最后把上百个服饰部件拼缝起来,才算完成一套完整的衣服。花腰女大多善于刺绣,但会剪纸的人寥寥无几,肖会玉是峨山熟练掌握剪纸工艺并能承担传承任务的几个花腰彝妇女之一。

云南省玉溪市峨山彝族自治县1


作为彝族服饰的传承人,依托云南省“土风计划”暨峨山县彝族聂苏(花腰)服饰文化传承示范村项目,肖会玉在家中建立峨山县彝族服饰(花腰)日常传习所,利用晚上和农闲时间,向年轻族人传授花腰彝服饰文化和彝族刺绣工艺。

肖会玉的女儿钱映花和钱映春深得母亲真传,已经全面掌握剪纸、刺绣技艺,钱映花还承担了峨山县花腰彝服饰花剪纸初级教学光盘的主讲老师任务,二人被相继被评为县级民族民间工艺师。

云南省玉溪市峨山彝族自治县1


“彝族四腔 ”

彝族四腔是“滇南彝族四大声腔”(四腔、五山腔、海菜腔、山药腔)之一,主要流传于玉溪市的峨山、通海和华宁,以及红河州的建水、石屏一带彝族聚居的地方。

在峨山县境内小街一带的大部分彝族村寨皆有流传。四腔大约起源于明代中晚期,是彝汉文化交融的产物,并且和当地彝族“吃火草烟”的习俗活动密不可分。四腔主要用汉语演唱,音乐则保留了彝族风格。

云南省玉溪市峨山彝族自治县1


四腔的演唱通常由“拘腔”“舍腔”“曲子”“白话”等部分组成。“曲子”是核心部分,一般七字一句。“曲子”的基本结构包括“头腔”“二腔”“三腔”“四腔”,这四个腔每唱一遍,只唱完两句词,“头腔”唱四个字,“二腔”唱三个字,“三腔”唱四个字,“四腔”唱三个字,唱完一遍为一个转板,四腔由此得名。

云南省玉溪市峨山彝族自治县1


四腔有齐唱、领唱、对唱、说唱等演唱形式,其曲调时而高亢、时而柔和,节奏舒缓,交替运用真假声,演唱难度较大。四腔演唱,有愉悦身心、抒发情感、交友择偶等作用,同时还具有传承本民族历史文化、传播生产生活知识、教化民众、增进民族认同感等社会功能。

四腔代表了当地彝族独特的审美价值取向,是彝族音乐文化的积淀,具有较高的历史价值、文化价值和艺术价值。

云南省玉溪市峨山彝族自治县1


省级非遗《彝族四腔》民间艺人龙兰珍,岔河乡谢扎村委会象鼻小组人,龙兰珍是峨山县岔河乡内知名的彝族山歌、调子演唱者,熟练掌握《彝族四腔》演唱技巧及曲子演唱套路。龙兰珍每年积极参加我县历年火把节山歌比赛并取得优异的成绩,在“峨山县文化馆彝族四腔传承人培训班”担任授课教师,日常生活中积极主动承担起《彝族四腔》的传承工作。

市级非遗传承人李成刚,峨山县小街谭昌勒村人。自幼喜爱彝族民歌,能出色演唱四腔。

云南省玉溪市峨山彝族自治县1


彝族传统民间乐器制作

峨山县化念镇司法所徐宝安自幼喜爱本民族民间传统文化,跟随师傅进行学习彝族传统民间乐器制作,他善于钻研和领悟,在较短的时间内通过实践,全面掌握了龙头四弦制作和雕刻技艺,并在前人的基础上加以创新和发展。徐宝安的传统龙头四弦雕刻技艺,迄今共雕刻制作各种大小的上百把,做到古老和现代的结合,现为市级传承人。

云南省玉溪市峨山彝族自治县1


彝族毕摩

丧葬祭祀是毕摩目前的主要工作,市级非遗传承人龙祥旺,峨山县小街街道小棚租村。1994年开始拜师学习彝族经文、祭祀礼仪等,通过学习钻研便开始独立从事丧葬、节庆典礼仪等的祭祀活动。

云南省玉溪市峨山彝族自治县1


至今有近二十年的丧葬祭祀、风俗礼仪主持经历,积累了不少的知识和经验。现已熟练掌握了近1000个彝文字的书写和读法,熟识九成以上彝族经文,对彝族祭祀活动的仪式、程序、内涵全面了解,娴熟掌握。现为市级传承人。

峨山县最年轻的彝族毕摩李晓明,掌握彝族毕摩的操作程序、经文的念诵、使用器具等。

云南省玉溪市峨山彝族自治县1


羽扇舞

羽扇舞是根据彝族丧仪舞蹈羽扇舞的套路进行编排,把蜻蜓点水、山鹰展翅、踩尖刀草等10多个标志性的动作和套路,穿插在舞蹈队形变化中,展示羽扇舞的刚柔之美。彝族传统丧礼祭祀舞蹈羽扇舞传承人倪文旺。

云南省玉溪市峨山彝族自治县1


峨山县民族节日

2018年8月5日晚,火把狂欢旅游节暨第四届彝族花鼓舞艺术节在峨山县城民族团结广场隆重开幕,点燃祈盼吉祥幸福的火把,万人围着火把载歌载舞,同庆一年一度的彝族火把节,共度不眠的火把狂欢之夜。

云南省玉溪市峨山彝族自治县1


彝族花鼓舞艺术节

2017年7月14日,第三届中国彝族花鼓舞艺术节在玉溪峨山民族团结广场拉开了帷幕。阿哥阿妹们,身着节日盛装,肩挎花鼓载歌载舞。尽管当晚下着大雨,并没有影响人们观看节目的兴致,记者在现场看到舞台周围挤满了前来观看的市民。

此次活动以“激情七月,鼓韵峨山”为主题,参加此次比赛的队伍有11支,每支队伍20人,共220人。

云南省玉溪市峨山彝族自治县1


彝族花鼓舞,彝语称“者波必",意为“跳鼓"。彝族花鼓舞是彝族传统歌舞乐合一的一种祭祀类仪式舞蹈,主要用于彝族民间丧礼仪式展演,表达驱鬼安魂、送灵归祖的文化象征,也在“咪嘎哈“开新街"、火把节等重大民俗节祭展演,广泛流传于云南省峨山彝族自治县塔甸、甸中、岔河、富良棚与大龙潭等乡镇。

云南省玉溪市峨山彝族自治县1


火把节

2017年7月15日一大早,彝家儿女们便身着节日的盛装,带着喜悦的心情成群结队地来到位于大西神山之巅的火坛,为神圣的取火仪式做准备。与此同时四面八方慕名而来的游客纷至沓来,期待着亲身感受火把节神秘的“钻木取火”仪式。

云南省玉溪市峨山彝族自治县1


9时9分吉时一到,锣鼓喧天,长号、唢呐齐鸣,身着盛装的彝族毕摩念诵着古老而神秘的《取火经》,围着火坛中央的神石跳动起来,所有人静默以待,虔诚祈福,毕摩的吟唱沉抑而又高扬,呼唤着祖先神灵的保佑,庇护家庭平安、人畜兴旺、五谷丰登。

云南省玉溪市峨山彝族自治县1


早已等候在神石顶上的取火者把特制的钻木取火工具放在神石中央的木盒里,使出全力不停地转动。一会的功夫,神石顶冒起了青烟,取火者赶忙小心翼翼地呵护着,用火种点燃第一根火把。火把点燃后,取火者站在神石顶上,将火把高高举起,站在神石下面猛抬头往上一看,火把似从天而降,顿时,神山之巅欢呼雀跃,人们顶礼膜拜,鞭炮声、唢呐声响起,彝族人民与火共舞引燃幸福希望。

云南省玉溪市峨山彝族自治县1


离开火坛,来到塔甸大西分火点,身着美丽服饰的彝家女,敲锣打鼓,围着用火坛取来的圣火点燃的火把,跳起彝族花鼓舞,用彝家特有的方式喜迎圣火,各乡镇在次等候火种的人们络绎不绝,大家纷纷取得火种后,念着《取火经》伍浩浩荡荡的簇拥着火种,把火种护送至彝乡各地。

云南省玉溪市峨山彝族自治县1


火种一路向县城传递,火种传到哪里,哪里就变成欢乐的海洋。每到一个乡镇,人们都会敲锣打鼓夹道欢迎,杀鸡宰羊摆宴庆贺。火种传递到人间天堂—岔河凤窝,锣鼓、长号、唢呐响彻凤窝,伴随着舞龙队、花鼓舞的跳跃,凤窝人民与来宾们载歌载舞,喜迎火种,举行火种交接仪式,欢度火把节。

云南省玉溪市峨山彝族自治县1


当夜幕降临时,从大西神山火坛取来的火种,在取火队伍的呵护下,途经村村寨寨一路传递到达峨山县城阿普笃慕文化园。随着长号礼炮的响起,现场顿时沸腾起来,锣鼓声、歌声、彝族独特的号角声响彻整个文化园。上香行礼,敬告天地,为峨山人民祈福。

云南省玉溪市峨山彝族自治县1


接着敬供三牲、果品、圣水,并撒五谷,彝族毕摩念诵《祭祖祈福经》和《祭文》,追忆祖先阿普笃慕,表达感恩和崇敬之情,每个环节都充满神圣感。仪式结束后,彝族群众便络绎不绝地向阿普笃慕上香,祭拜彝族之祖。晚上8点,吉时一到,成千上万的彝家儿女便欢呼着、雀跃着,用从大西神山火坛火种点燃位于县城民族团结广场的主火把,此时,嶍峨大地通亮一片。

云南省玉溪市峨山彝族自治县1


大西神山火坛位于塔甸镇大西村委会花街旁的大西山顶峰,距县城90公里,海拔2600余米,总占地面积136亩,由火坛和绿化带两大部分组成,火坛基海拔高度2600余米,火坛分三层,高度7.5米,三层之上龟背巨石高2.1米,总高度10.6米。站在火坛第三层上,极目远眺,群山收眼底,可谓“一览众山小”。

大西神山被誉为“火的发源地”,自古以来就是峨山及周围地区彝族火把节神火取火地,也是至今仍保留原生态钻木取火的地方。钻木取火仪式是峨山彝族火把节的最大特色和亮点,通过这种古老的方式,生生不息的彝族火文化得以延续。

云南省玉溪市峨山彝族自治县1


“开新街”

2017年2月4日下午,以“梁子一路情·扎实唻果嗦”为主题的开新街暨油菜花文化旅游节系列活动在峨山县塔甸镇、富良棚乡拉开帷幕,在为期6天的系列活动中,游人们不仅能在塔甸镇和富良棚乡观赏到油菜花海,还近距离接触到原生态的彝文化祭龙、接送花鼓娘娘、舞龙争霸赛等活动,吸引了众多本地和外地游客前来赏游,扩大了峨山县文化旅游知名度和影响力。

云南省玉溪市峨山彝族自治县1


开新街是峨山彝族特有的节日,流传于富良棚乡、塔甸镇、岔河乡、甸中镇一带,节日定在每年春节后的第一个街子天。开新街的日子,人们穿着节日的盛装,吹奏着古老的乐器,耍着龙队,跳着花鼓,从各个寨子朝街上涌来。整个街子鞭炮齐鸣,锣鼓喧天,以龙狮队领头,其后为壮观的花鼓队、“猫猫舞”“蚌壳舞”彝族武艺、杂耍等表演队,从街头至街尾进行行进式表演,直观展示原生态的民族民间文化。

云南省玉溪市峨山彝族自治县1


2017年的开新街,不仅活动内容丰富多彩,还具有较强的创新性。除了迎宾、文艺队巡街表演、舞龙大赛、花鼓舞大赛、彝人长龙宴、焰火表演、彝族手工刺绣产品展销、彝族特色美食一条街、土特产品展销等数十项内容外,还新增加了万亩花海千人花鼓舞·舞龙实景演出、中国最长彝绣作品封针仪式、“龙腾鼓震·花海骑行”全省山地自行车邀请赛以及首届中国彝族特色旅游小镇文化研讨会等创新项目。

云南省玉溪市峨山彝族自治县1


而开新街的活动范围也从原来仅在集市上进行,扩展到万亩油菜花海、塔冲村等地,把原来以祈福和文艺表演为主的传统开新街活动,创办成了集游、购、研为一体的开新街暨油菜花文化旅游节。

2月6日在富良棚乡塔冲村举行的彝族特色旅游小镇文化研讨会,无疑是这些活动中的焦点。富良棚乡境内古老的彝族民间信仰、民间文艺、语言文字、服饰刺绣等有着良好传承,尤其是以古老的龙崇拜为核心的祭龙、敬龙、舞龙、护龙的彝族龙文化,以及彝族传统民俗咪嘎哈祭祀、开新街游艺巡演等活动,一直是全乡经济社会发展以及民族文化建设的重要资源和内涵。

云南省玉溪市峨山彝族自治县1


富良棚乡被列入云南省“民族特色旅游小镇”建设行列,这不仅在经济发展、社会治理与文化建设等实践层面,而且在民族特色旅游小镇建设理论与方法等学术层面,都需要进行深入研究和思考。

富良棚乡塔冲村是一个彝族山寨。开新街期间,这里的文化旅游活动把很多游人都吸引到了这里,其独具特色的广场舞大赛、彝人长龙宴、民俗活动展示、大娱乐篝火晚会等活动,让游人在狂欢之余,尽享当地美食和民俗文化。

云南省玉溪市峨山彝族自治县1


云南省第十届民族民间歌舞乐展演

云南省民族民间歌舞乐展演是云南省民族传统文化保护传承的展示与交流平台,每两年举办一届,2017年在玉溪举办云南省第十届民族民间歌舞乐展演,其中12月13日上午将在峨山县民族团结广场舞台举行外场演出。

云南省玉溪市峨山彝族自治县1


本届歌舞乐展演汇聚了全省16个州市22个民族的1000多名非遗传承人、民间艺人和基层文化工作者,于12月11日晚,在玉溪市聂耳大剧院开幕,将在6天时间里展演63个节目。

云南省玉溪市峨山彝族自治县1


云南省第十届民族民间歌舞乐展演节目单

演出时间:2017年12月13日上午 10:00-11:30

演出地点:峨山县民族团结广场大舞台

云南省玉溪市峨山彝族自治县1


演出节目:

1、传统类舞蹈 《磨皮花鼓舞》 玉溪市代表队

2 、传统类器乐 《阿哥四弦转花乐》 红河州代表队

3 、创新类舞蹈 《滇池风韵》 昆明市代表队

4 、创新类声乐 《赶花街》 文山州代表队

5 、传统类舞蹈 《跳左脚》 楚雄州代表队

6 、创新类舞蹈 《陶趣》 临沧市代表队

7 、创新类器乐 《怒族儿女欢乐多》 怒江州代表队

云南省玉溪市峨山彝族自治县1


8 、传统类舞蹈 《尼西情舞》 迪庆州代表队

9 、创新类声乐 《灶台歌》 玉溪市代表队

10 、创新类舞蹈 《幸福的日子》 红河州代表队

11 、传统类声乐 《红昭和绕觉席那》 昆明市代表队

12 、传统类舞蹈 《龙虫舞》 文山州代表队

13 、创新类声乐 《赛装》 楚雄州代表队

14 、传统类舞蹈《怒苏·嘎》 怒江州代表队

15、传统类声乐 《放猪调》 临沧市代表队

16 、创新类声乐 《丰收的喜悦》 迪庆州代表队。

云南省玉溪市峨山彝族自治县1


参演人员覆盖全省16个州市的22个民族,以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民间艺人、基层文化馆、文化站工作人员为主的演职人员1000余人。其中还包括基诺族、怒族、阿昌族、普米族、布朗族、景颇族等6个人口较少民族的130余人。

云南省玉溪市峨山彝族自治县1


为了呈现更好的作品,大批基层编导与文艺工作者扎根基层,经过精心挖掘、整理、编创,将众多国家级、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在参演节目中精彩呈现,使本届展演成为一次百花齐放、绚丽多彩的民族传统文化艺术盛宴。

云南省玉溪市峨山彝族自治县1


峨山特产和美食

峨山有味道鲜美、百吃不厌的峨山菌全席;有滋味醇厚、肥而不腻化念烤鹅;有凸显彝家美味小街坝子的舂鸡;有大西彝族传统“三大碗”;有绿汁江畔的彝族特色烤乳猪;有大自然的恩赐万亩茶山、万亩竹海的茶全宴、竹全宴……

云南省玉溪市峨山彝族自治县1


塔甸“三大碗”

素有美誉的“塔甸三大碗”,牛一碗、羊一碗、狗一碗,令人垂涎欲滴,可以算得上是饮食文化的一朵奇葩,万绿丛中的一点红。品尝“三大碗”非得到塔甸大西山上去才能品得出感觉、品得出人生来。锅里的汤和肉随时热着,客人叫菜后,主人才现场从汤锅捞出牛肉,切肉给客人。由于彝族山区放牛,还沿袭着祖辈传下来的放牧习俗,因此彝家的牛肉汤锅生态自然美味可口。

云南省玉溪市峨山彝族自治县1


玉林泉

玉林泉是全国小曲清香型白酒代表之一,又是云南省标杆性白酒生产企业之一。玉林泉酒源于三国时期,扬名于清朝中叶,民国初期享誉滇中,距今已有近一千八百年的历史。

云南省玉溪市峨山彝族自治县1


一千多年来玉林泉酒始终固守着云南小曲白酒独具的酿酒秘艺:小罐发酵、木甄蒸馏、掐头去尾。以云南独有的小罐作为发酵容器,其特有的微孔网状结构和良好的透气性促进了酒体的均匀老熟,发酵周期长达32-38天,使酒香蕴育得更为充分、浓厚。蒸馏所用木甄吸收了多余的水分,散热又慢,使蒸馏出来的酒体纯粹,并带有清新木质香。蒸馏出来的酒,“头酒”过热、“尾酒”嫌淡,玉林泉仅摘取中间段小部分酒,这部分酒微量成分比例协调,酸酯协调度好。

云南省玉溪市峨山彝族自治县1


玉林泉酒生产用水玉林泉水为终年涌动的活泉水,富含锶、锂等矿物质和微量元素,自然硬度低于3个德国度,PH值在6.5至7.5之间,属最适合酿酒的生态用水。独特的酿酒秘艺和上好的生产用水,酿造出了独具特色、口感极佳的玉林泉酒,使玉林泉酒以其绵、甜、净、爽的独特风格及晶莹剔透、清香淡雅的个性魅力,牢牢占据广大饮酒爱好者的心,给人们带来了无限激情与欢乐,绵绵不绝、日久弥香。

峨山属于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日照丰富,雨量充沛,盛产各种野生菌。峨山人自创的菌全席,包括干巴菌、青头菌、牛肝菌、鸡油菌等,烹饪方法有多种,可炒可煮,味道鲜美。

云南省玉溪市峨山彝族自治县1


峨山舂鸡

民间广为流传的峨山舂鸡被称为一道彝族名菜, 舂鸡因加入当地产的大香椿籽面、花生,口味独特,麻辣鲜嫩,尤以小街舂鸡尤为有名,由于麻、辣、香等味渐渐融入清甜鸡肉之中,吃起来麻辣爽口,就像感受到了彝家人的生活,酸甜苦辣咸尽在其中。

云南省玉溪市峨山彝族自治县1


化念烤鹅

化念镇素有“火凤凰”的雅称,又有“天然温室”的美誉。这里有被绿水青山环绕的天然牧场,当地人饲养的家禽就以大鹅为主。 化念烤鹅,因鹅体饱满,腹含汤汁,滋味醇厚,从而具有皮脆、肉嫩、骨香、肥而不腻的特点。

坡脚杂菜

源自峨山彝人谷一带,此菜与四川名菜——水煮肉片有异曲同工之处,在峨山乃至玉溪、昆明皆十分有名。

云南省玉溪市峨山彝族自治县1


全竹宴

到了彜人谷,除了领略竹海的独特魅力之外,一顿丰盛的竹宴美食可是不容错过的。竹宴是以竹海山珍为特色的美味佳肴,以竹笋、竹荪、竹胚胎、竹蛋等为原料,每一道菜都与“竹”有直接或间接的联系。

云南省玉溪市峨山彝族自治县1


鸽子宴

一鸽胜九鸡。自古以来,鸽肉不仅是皇家贵族宴席中的上乘美味,同时因其具有滋补养颜、延年益寿等功效而受到老百姓热捧。

云南省玉溪市峨山彝族自治县1


云南省玉溪市峨山彝族自治县1


"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