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旬果農的忠告:禮泉蘋果的今天就是洛川蘋果的明天

八旬果農的忠告:禮泉蘋果的今天就是洛川蘋果的明天

王會敏與他發現與參與選育的“禮泉短富”

王會敏今年84歲了。

從1966年開始負責生產隊的蘋果園管理算起,與蘋果結緣已有50餘年的歷史,是禮泉蘋果產業興衰的見證人。從最早的“國光”,到鼎盛時期的“秦冠”,再到他發現並參與選育的“禮泉短富”,作為陝西蘋果的先行者,禮泉蘋果經歷了三代的品種更新,種植的人已剛好更替了三代。

“現在種蘋果還能掙錢嗎?”我問道。

“掙不了錢了!我這個房子是1993年蓋的,花了五萬元,那一年我6畝蘋果就賣了五六萬,一畝地的成本也就五六百元。那個時候蘋果賣2-3元/斤,現在只賣1元/斤,成本卻翻了好幾倍了。”王會敏感嘆道。

<<<

“那個時候禮泉蘋果在國內處於什麼樣的地位?”我問道。

“我是1990年8月份開始在東莊鄉農技站上班的,每天的工作就是陪著客人去參觀園子,一天六七趟,大客車一個跟著一個,最多的時候有十幾輛車,陝北的,甘肅的,寧夏的,甚至有遼寧和山東的,都來這裡考察蘋果。”陪同我過來的原禮泉縣果農協會負責人相宇波接上我的問題,他的爺爺也是禮泉蘋果的第一代果農,算起來他是禮泉蘋果的第三代果農。


八旬果農的忠告:禮泉蘋果的今天就是洛川蘋果的明天

禮泉蘋果的三代人​,從左到右​:相宇波、相宇波的父親和王會敏

“過去省上評比,禮泉的‘秦冠’蘋果是第一的。”王會敏補充說:“我是1977年第一個把‘秦冠’引到這裡的,那個時候還不叫‘秦冠’,叫代號-15。這個品種在渭河灘地品質不行,後來引到禮泉平原後,品質比渭北灘地能好一些,但是著色不行,引到北部山區後表現很好,就在這邊發展起來了。這個品種不但富了我們禮泉,更重要的是把山東的小國光淘汰掉了。”

聽得出來,禮泉蘋果是因“秦冠”而輝煌。

“為什麼這邊還保留著大量的‘秦冠’?”這是我2年前第一次來禮泉的印象,在其他蘋果產區,再也見不到成片的“秦冠”,取而代之的是一統天下、唯我獨尊的“富士”。


八旬果農的忠告:禮泉蘋果的今天就是洛川蘋果的明天

“秦冠”蘋果


“‘秦冠’豐產性好,抗性好,耐旱也耐凍,容易種,一年最多打三次藥;‘富士’比較嬌氣,對肥水的要求比較高,再一個病也多,難管理。”王會敏解釋道。

“禮泉蘋果產業走下坡路是不是跟‘富士’上來有關係?”對禮泉蘋果產業的沒落,我首先想到的還是品種的緣故。在水果界,一個優良的品種往往能代表一個時代。

“一個是‘富士’上來,再一個是從1994-1995年開始推廣的套袋技術對市場是大的衝擊。”相宇波解釋說,“1996年我們做套袋試驗,開始也套紙袋,但由於乾旱的問題,後期氣溫太高,容易造成日燒……”


八旬果農的忠告:禮泉蘋果的今天就是洛川蘋果的明天

禮泉的高山“富士”


“一方面是人家種了‘富士’,你們還是種‘秦冠’;另一方面是人家套袋了,你們這裡套袋還不行。”我大致聽出了相宇波要表達的禮泉蘋果沒落的原因。兩年前我第一次嚐到禮泉的高山“富士”,風味濃郁,有冰糖心,唯一的缺點就是套的是膜袋,外觀不好看,所以價格也便宜,算是那年我嘗過性價比最高的蘋果。

“最主要的原因是缺水,”王會敏接上說:“禮泉蘋果幾十年種下來水分消耗太多,沒有辦法補充,沒有水源嘛;另一個問題是土壤有機肥非常缺乏。蘋果生長需要的那些東西都沒有了。”

“對,我很認同這個觀點,種了這麼多年之後,不僅土壤裡邊的有機質在下降,最重要的是水分沒有了。為什麼水分沒了?”相宇波自問自答:“蘋果果實裡的含水量非常高,這麼多的水你一車一車拉走了……”


八旬果農的忠告:禮泉蘋果的今天就是洛川蘋果的明天

王會敏(左)和1958年種植的蘋果樹


“老天爺會補回來的啊!”我按江浙人對雨水的習慣思維理解道。

“補充不了,過去專家認為在年降水量500毫米的氣候條件下,生產果實不需要補充水分,在這邊就是錯誤的。”王會敏肯定地說。

“最有力的證據是這幾年乾土層在增厚,水跑什麼地方去了?”相宇波叩問道。

“你想,產量最高的時候一畝地上萬斤,一般的也有五六千斤,你要形成這麼多產量的話,得多少水消耗嘛,所以地下水虧得沒辦法了。”王會敏應道。

<<<

“除了品種和缺水的原因,還有一個是海拔的因素,像洛川的海拔要比禮泉的海拔高,他們的果品質量就比這邊好……”我今年一直在關注蘋果的優勢產區,目光已經從陝西、山東等傳統產區轉移到雲南、西藏等高海拔產區,所以在我的理念中,相對禮泉所在的關中平原的地理位置,洛川所在的黃土高原就是一個相對的優勢產區。


八旬果農的忠告:禮泉蘋果的今天就是洛川蘋果的明天

陝西榆林新發展的蘋果基地


“首要原因不是海拔,而是他們現在土壤中的有機質能供,水肥也能供。過去我們這地方剛開始栽樹的時候,三年的樹就長這麼粗,現在重茬地水分缺了,有機質缺了,其它肥都缺了,三年的樹只能長到原先的一半。”王會敏依然把缺水缺肥放在首位。

“相當於它是新地。”

“包括陝北這些旱地,將來都要走禮泉的路,這是遲早的事。”王會敏說了一個會讓陝北果農覺得很不爽的觀點。


八旬果農的忠告:禮泉蘋果的今天就是洛川蘋果的明天

禮泉的豐產果園​


“我們經常到洛川去,已經發現洛川出現我們前10年出現的問題,所以有一次在洛川的培訓會上,我就說,我們禮泉的現在就是你們洛川的將來。”相宇波附和道。

“在現有氣候條件下,有什麼辦法能重振禮泉蘋果昔日的輝煌?”我問他倆。

“我現在想不出啥辦法。”王會敏無奈地說:“原來我寫了一篇文章,建議把行距加寬到8米,一方面是解決缺水的問題,另一方面是給下茬的果樹留地。”


八旬果農的忠告:禮泉蘋果的今天就是洛川蘋果的明天

相宇波(右)和他的生草果園


“我們在2005年以前的耕作方法還是清耕法,地裡面沒草,從我這一輩才開始在地裡面留草,留草還能好一點。陝北包括洛川都還是清耕的,本來就缺水,現在還光光的怎麼辦,大問題。”相宇波接著說:

“其實最關鍵的還是人的觀念問題。大家現在關注的是每年地裡產多少東西,沒想著往地裡面投多少,都有掠奪性的。如果這個思想不變,是沒有辦法的。”

清揚,1991年畢業於浙江(農業)大學園藝系,南京農業大學碩士學位,高級農藝師,《中國果業信息》專欄作者,2014年12月創辦《花果飄香》微信公眾號,2017年11月入駐《今日頭條》,2018年11月獲“2018年度十大三農頭條號”稱號。

八旬果農的忠告:禮泉蘋果的今天就是洛川蘋果的明天

"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