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泉州市洛江區虹山鄉(虹山風景區):虹山彭氏來源

虹山彭氏即泉州洛江區的虹山彭氏,亦稱洛江虹山彭氏。據《虹山彭氏族譜》記載,虹山彭氏先祖派在河南汝寧府光州固始縣(今為河南信陽市固始縣),乃是宣公的後裔,只是現在難以考證世次了。唐僖宗廣明元年(880年)黃巢起義戰事中,先祖隨軍過江,起初居住在福建的泉州,然後遷到城西的南安。自棖公起就遷到晉江的中山,便在瑁峰山下蓋房居住。由於先祖的世次失傳,就以棖公為虹山一世祖。 虹山彭氏子孫蕃衍,人才踵接。二世相齡公,宋時任福州監倉曹;相榮公任廣州司戶曹。三世燁公任團練節度使,歷高州安撫使。四世延進公和五世謙公均任承務郎。六世朠公任南劍洲教授。七世鎮公任通議大夫、兵部侍郎。八世輕公任儒林郎。九世如高公任宣議大夫。十世漢湖公任遂昌教諭。十一世卿月公任徽猷閣侍制。十二世潛公任宣教郎。在明、清時期,也代不乏人。三十二世秀村公授民國陸軍少將,任永德警備司令。自十六世源有、濟有公起,虹山彭氏開始分為東、西兩大房祧。從此一脈遁下,形成虹山人口發展的鼎盛時期,從十八世開始,啟行昭穆:“秉文子仕宜,恆喬於茂孫,為可仲叔季,永建乃嘉芳”,又續:“詩書綿世澤,忠孝紹先賢,餘慶昌謨烈,發祥益壽年”。 虹山彭氏家廟初創於北宋天聖年間(1023~1032年),大門柱古聯為:“支分唐朝歷百載,祠佔泉山第一家”。現在,虹山鄉下設虹山、松角山、蘇山、前坂、白鳳等五個村,全鄉彭姓約有一萬二千多人,位居泉州洛江五大姓之列,是全省彭姓最大的集居地。 虹山彭氏自一世祖棖公入閩,至今已一千一百多年,比廣東始祖延年公尚早一百年。因而衍徙海內外的子孫繁多,有載可考的達300多人。二世相榮公,任廣州司戶曹,其子孫居粵;六世二十一公,字天祿,諱賢,宋乾道年間分居莆田北頭(橫塘);二十三世恆解公及子烏治公遷居興化城後常太裡張城社邊;十三世連發公之子亻桀秀公,宋末遷居仙遊中埔;二十二世紀琚公及子時成、時玉、時三遷仙遊西鄉;二十世思亮公及子一心、仁心、存心遷西鄉打石兜;十六世明德公遷仙遊糞乾;三十世執公居仙邑城內;三十一世紀金公與子彬遷仙遊城內,分居永春;二十三世香子公,三十世來成公,三十二世月喜公居大田;三十世豪公,三十一世綢公分居福清;三十二世季搗公,三十三世福春公、以聲公,三十四世炮昌公,三十五世金水公,二十五世孔公,居泉州城內;三十一世其英公,三十三世通公,分居廈門;三十四世生財公,分居漳州;三十三世永昆公分居建寧;三十世子榮公,三十一世叔粘公,三十二世族公、臨公、善耀公,三十二世季尾公,三十三世光輝公,遠遷浙江溫州;二十六世茂桀子孫遷南安。其中遷移臺灣的30多人。較早遷移臺灣的是二十六世懋彬公,出生於清康熙三十八年(1699年)。以後二十七世5人、二十八世5人、二十九世3人、三十至三十五世也有16人相繼往臺。譜記有“往臺灣”、“攜眷往臺”、“往臺灣不歸、無回”、“娶白姓香娘臺灣人”、“娶臺灣林氏悅娘”及“歿在臺灣”等,但譜中未記錄往臺時間。從二十六世懋彬公遷臺迄今已近280年,按虹山彭氏繁衍頻率推算,臺灣現有虹山系的人口應在千人戶以上。虹山彭氏遷住夷洋的也有114人戶,僑居地主要分佈在印度尼西亞、馬來西亞、菲律賓和新加坡等地。1923年在印尼鍚江就已興建彭氏祠堂,墓園依故鄉名為“虹山亭”。在頗具數量的虹山彭氏僑民群體中,也湧現了不少海外精英。 南宋乾道七年(1171年),六世迪功郎朠公首修《虹山彭氏族譜》。隨後有明嘉靖已丑年(1529年)十九世珙公;嘉靖已未年(1559年)二十一世任公;明萬曆丁丑年(1577年)二十一世仕迪公、希陵公、二十二世宜達公;明崇禎丙子年(1636年)二十二世尚遺公;清康熙十六年(1677年)二十四世俞鼐公;清康熙三十七年(1698年)二十四純庵公(字喬美,諱鍾)和民國二十年辛未(1931年)秀春公七次續修。近幾年,彭國勝、彭德斌等又率眾第八次重修,並將族譜全部激光掃描製作成光盤。《虹山彭氏族譜》自首修至今,先後跨越845年,形成全套23冊(卷首1冊、宗支卷4冊、世紀卷18冊),卷帙浩翰、史料詳實且保存完整的姓氏宗譜資料。這在福建全省是屈指可數的。

福建省泉州市洛江區虹山鄉(虹山風景區):虹山彭氏來源

呼吸新鮮空氣、養生避暑、品嚐地道佳餚,

不一樣的休閒養生體驗,就來虹山風景區:虹山五福!

▌如內容信息有誤,請以官方為準,並及時通知我們更正!

"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