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師工資與職稱掛鉤,這樣的“同工不同酬”你認為合理嗎

長久以來,中小學一線教師,對於職稱,都是既愛又恨的態度。

為何愛?

如果能評上更高一級的職稱,工資就會邁上一個臺階。比如,中學一級職稱,和中學高級職稱,工資相差了好幾百!再如,中學教師,副高級和正高級職稱,同樣相差了好幾百塊。

為何恨?

關鍵在於,職稱太難上了!有位朋友,在同一個省份的另一個地區教學,滿臉愁容,說起她們的評定職稱,條件簡直苛刻得不行,各種硬件、槓槓,諸如論文、公開課、教案、教齡等等。因此,為了上這個職稱,她花費了好幾年時間準備,卻還不夠格,甚至學校裡,還有比她年齡大的同事,職稱也上不了。

教師工資與職稱掛鉤,這樣的“同工不同酬”你認為合理嗎

那麼,中小學教師工資與職稱掛鉤,不同職稱相差這樣多的錢,合理嗎?

不少同行覺得,確實不合理!

因為,公務員為何不實行這類職稱制度呢?像一線的中小學老師們,工資應該與工作量掛鉤,有些一線教師,12年連個中級都沒進;有些一線老師,工作20年了才評上一級教師;還有些老教師,工作三十年都在一線,職稱沒人家高,現在老了還要跟年輕人比工作量。這是什麼道理!

而且,職稱評不上,並不單單是評審制度的問題!名額限制,名額太少,評審太嚴……這些都是現實的問題!如果中小學教師,可以像公務員那樣,到了年限自動升級,多好啊!

如果說職稱既不代表能力,也不代表工作量,那麼與工資掛鉤就是不合理的!工資應該與工作量和工作成效掛鉤才對,因為工資是對勞動的報償,付出的勞動越多,成效越顯著,報償越高。現在一些高級教師,乾的活比別人少,成效比別人差,國家卻以職稱制度的形式,保障他們旱澇保收拿到高工資,這就是不合理的。而一些年輕教師,工作量大又辛苦,卻始終評不上高級職稱,也是不合理的!

也有些同行認為:用職稱把教師分級沒錯,教師待遇與職稱掛鉤也是合理的,錯的是評審的依據及條件,評職稱,應該是到年頭了,且符合條件就可以評,不能給指標限制,但聘任時要由學校出臺具體細則按標準聘任。

是的,如果中小學教師在評定職稱時,按工齡,績效和工作量,恐怕誰都沒意見。但是呢,目前的現實情況就是這樣子,想要改變這種現狀,短時間內,恐怕是不可能的。

朋友,對於中小學教師職稱的評定製度,您是如何看的呢?

"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