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禧为何选溥仪当皇帝,让载沣当摄政王,为何不让载沣称帝?

小不温柔


首先有必要提起一段鲜为人知的历史细节:早在立溥仪为帝之前,慈禧已经有了另立新君的想法。

慈禧太后最后的底线:权力

大清在甲午战争之后,迫于国内外形势的压力开展了一场变法运动,史称“戊戌变法”。对于这场变法运动,其实也算是光绪亲政以来的第一次历练,但令人遗憾的是这场变法运动在维新派人士和光绪帝的操作之下化为乌有,由变法过程中触碰到了慈禧的核心利益:权力,这场运动随即转化成了一场政变,而光绪帝本人也因此被慈禧太后囚禁。

通过这场政变,慈禧对光绪帝的不满到达了顶峰,并一度有了罢黜光绪帝位的想法。由于光绪没有皇子,慈禧先是将溥儁立为皇储,到了1900年准备将溥儁扶上帝位时,却遭到了帝国主义的反对而不了了之。

那么,溥儁是何人呢?首先端郡王爱载漪次子,其母亲为慈禧的弟弟叶赫那拉·桂祥之女,也就是说在血缘关系上,他与光绪帝一样都是慈禧太后的近亲。再者,与想要夺取慈禧太后权力的光绪相比,溥儁当时年仅15岁,更加有利于慈禧在幕后操控。虽然慈禧的这场阴谋最终并未得逞,但这从侧面上反映了慈禧在选择继承人方面的标准:即是否有利于其掌控。

立溥仪为帝:慈禧太后的自私之举

到了1908年,大清迎来了多事之秋。首先是被囚禁了十余年的光绪皇帝无端暴毙,关于慈禧的死因,至今为止只能判定其为中毒而死,至于凶手是何人,仍无定论。但结合诸多历史事件可以发现光绪之死与慈禧太后脱不了干系。

光绪帝后,由于国不可一日无君,慈禧将年仅两岁的溥仪立为国君,即宣统帝,而溥仪之父载沣则被授予摄政王爵位,辅佐幼君处理朝政。

对于这个决定,其实与当初立溥儁为帝如出一辙:即是否有利于慈禧掌控。

首先,慈禧并没有意识到自己将何时离去,只要她活在世上一天,她手中的权力就不能也不敢放,所以在立褚的问题上,她必须从自身利益出发。相比于溥仪,载沣当时已是成年之人,为人处事都会有自己的想法,这必然会阻碍慈禧对于朝局的掌控。

除了年龄之外,更让慈禧有所忌惮的是载沣的身份。载沣虽然也是光绪皇帝的兄弟,但非慈禧之妹所生,只是光绪皇帝的异母弟。所以在血缘关系上,载沣与慈禧走的并不亲近。再者,光绪毕竟是载沣的亲兄弟,从光绪被囚禁到惨死,慈禧必然要负一定责任,倘若载沣登上帝位,且不说慈禧会立刻被清算,但至少在之后的葬礼方面,载沣肯定不会为其操办的如此风光。

总而言之,慈禧作为大清四十多年的实际统治者,她将权谋手段运用的如火纯青,无论任何决策,她都是以自身的根本利益出发。对于大清的操控,直到她生命的最后一刻也并未停止。


旧时楼台月


慈禧是中国历史上最有权势的女人,曾执掌中国政权半个世纪之久。在古代重男轻女思想影响下,女人地位卑微,不能从政干政,但是总有些女人能够挣脱世俗的约束,如破笼之鸟,攀爬上权力的巅峰。男权社会里,女人没有点手段根本存活不下来,慈禧就是乱世中的女强人,与吕雉、武则天齐名并称史上三大女强人。


慈禧发迹,攀爬权力巅峰

慈禧年轻嫁给了清朝的跛子皇帝,虽然没封后,但是年轻貌美的她肚子争气,怀上了龙胎。咸丰帝共生有2子1女,有一子生下来就夭折了,存活下来的独子就是慈禧的儿子同治。咸丰上台后其实也想振兴大清,只可惜有心无力,难挽乾坤,1860年英法联军大举进攻,咸丰皇帝拔腿就跑,逃亡热河,颠沛流离的生活,咸丰次年就病逝,慈禧6岁的儿子名正言顺继位,遗诏8名顾命大臣辅政。

慈禧这个人也是有想法的,现在儿子当皇帝了,咸丰搞个顾命大臣碍手碍脚,于是联合咸丰的皇后慈安和咸丰的弟弟恭亲王奕訢发动辛酉政变,干掉了顾命大臣。慈禧和慈安两宫太后夺取最高政权,垂帘听政,从此清朝开启了女人训政时代。


慈安暴毙,拥立光绪

同治皇帝因为年幼,加上有个厉害的老妈,权力全在两宫太后身上,也只是个名义上的皇帝,皇帝什么也干不了,也经常出宫逛窑子找乐子,日子过得好不快活。后来虽说亲政,其实也只是个幌子,想要两宫太后放权那是不可能的。第二年同治帝驾崩,享年十九岁,据说是逛窑子得了某种毛病不治身亡。

同治没了,慈禧唯一的靠山也没有了,大清后继得有人,新皇人选必须尽快出来,当时恭亲王奕忻的儿子成为新皇的呼声很高。慈禧也不是省油的灯,新君继位后还要名正言顺执掌大权,所以慈禧挑选了年幼的光绪,光绪的妈妈是慈禧亲妹妹,光绪的爸爸是咸丰的亲弟弟,血缘关系非常近,慈禧通过光绪入继给咸丰,然后继续使用皇太后身份训政。

光绪继位几年后,慈安也在毫无征兆的情况下暴毙了,从此大权独揽慈禧一身,光绪皇帝一辈子都活在慈禧阴影下,做了一辈子傀儡。光绪帝不懂韬光隐晦,非常不服气慈禧,一心想把大权拿,一系列的小动作开展起来,最终戊戌变法终于惹恼了慈禧,光绪帝被软禁。慈禧病重期间,光绪帝竟然幸灾乐祸,在日记里写慈禧死后要杀谁谁谁。慈禧知道后大怒,临死之前决定把光绪也带走,免得颠覆了自己的执政思路。



慈禧为什么拥立年幼的溥仪,而不是载沣

慈禧年事已高,知道大限已至,把后事都安排得井井有条。第一件事毒杀光绪。第二件事把光绪的亲侄子溥仪带入宫中,继承大统。溥仪亲父载沣摄政,有人就纳闷了:当时溥仪才3岁,军政大权都在载沣身上,慈禧为什么不直接拥立载沣为帝呢?

个人认为慈禧有几点考虑,光绪帝的隆裕皇后是慈禧亲妹妹的女儿,是光绪的表姐,慈禧得替亲侄女的前程计划一下吧。拥立载沣为帝,隆裕就变成了皇太嫂。慈禧让溥仪一人祧两房,入继同治、宣统两帝,隆裕则变成了皇太后,皇帝年幼,皇太后训政名正言顺。再有溥仪是载沣亲生儿子,载沣摄政必定尽职尽责,不会有非分之想,而隆裕也没有儿子,必定会把溥仪当成自己亲生儿子看待,隆裕和载沣互相制衡,皇权也不会旁落。可能这些就是慈禧拥立溥仪的主要原因吧。


杯酒话历史


简单来说,载沣不是慈禧最亲信的人。

一直到光绪继位,清朝一直都是父死子继,实在是因为同治无子,慈禧又不想升格为太皇太后减免权力,就选了载湉继位,也就是光绪。

传懿旨,以上继文宗为子,入承大统,为嗣皇帝。俟嗣皇帝有子,即承继大行皇帝。——《清史稿 德宗本纪》

光绪实际上是继承同治的皇位,但宗法上他过继给了咸丰,等到光绪有了儿子,再过继给同治,让这个儿子继承同治的皇帝位。这样,帝位传承就符合父死子继的祖制,因为慈禧一贯做事的风格,就是不违背祖制。

光绪和载沣是兄弟,但两人不是一个妈。光绪的母亲是慈禧的妹妹叶赫那拉氏,被选中时年纪又小,好控制,符合慈禧选择亲信、易掌控的目的。载沣的母亲是醇亲王侧福晋,跟慈禧没有半点关系,加上光绪死时他年纪很大了,搞不好还能整整慈禧,就算整不了,整慈禧娘家也是可以的。

如果载沣继位,他对慈禧基本不会有太多感激,慈禧给光绪安排的隆裕皇后(慈禧的侄女)可以一边待着去了。

如果是溥字辈,又新帝年幼,隆裕就能以皇太后的身份辅佐皇帝,再唱一出“垂帘听政”,权力仍然掌握在叶赫那拉氏的手里。

此时慈禧已经几近油尽灯枯,立个小皇帝方便自己掌权是没必要的,她也知道自己没几天好活了,但把大位交给载沣,家族所获利益远不如让隆裕当太后,政治家,讲的就是利益。


平沙趣说历史


光绪继位本来就是有违大清祖制的,是大清唯一一例兄终弟及的案例,是慈禧为了大权在握想出的办法,自己不想做太皇太后丧失权力,而且确立一个成年皇帝慈禧也没办法垂帘听政。

但是兄终弟及的游戏不能连着玩,这在几千年的中国历史上还没有过,慈禧只能选择溥字辈分继承人。她仍然选择一个小孩,让溥仪继位,可以看出慈禧还是想继续掌权,直到自己死那一天,可惜人算不如天算,小孩皇帝使朝廷威信进一步扫地,加速了清朝的灭亡。


小义老师扯历史


慈禧权利欲极盛,至死是不愿放权给皇帝的,她希望立孩童的溥仪为帝,是觉得自己还可以继续活下去牢牢把控朝政。


始之于零止于零


儿皇帝好控制,载丰年纪大了想篡权。再说弄个年纪那么大的继承前皇帝(年纪不大)也说不过去(死皇帝也不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