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先帝妃子见了现任皇帝要行君臣之礼。那么,载沣对溥仪要不要行君臣之礼?

九龙坡段坤


公元1908年,这是清朝多灾多难的一年,先是被禁瀛台的光绪去世,紧跟着慈禧也病重去世,整个清朝陷入了一片惶恐之中。毕竟满清的两大巨头同时去世,对于众位臣子来说,也实在不好接受。好在慈禧走的时候也还是估计了一下局面,留下懿旨,立光绪皇帝的侄子,溥仪作为新一任皇帝。当时的溥仪才不过三岁,便被众人当做一根救命稻草一般放到了皇位上。此时的清朝风雨飘摇,但是清朝只要存在一天,溥仪就是堂堂正正的皇帝,臣子们见了他还是要称“万岁爷”,见面还要行跪拜大礼,就连他的老师见了,也是要三跪九叩的行礼。那么当时作为摄政王,又是溥仪生父的载沣到底是怎么自称的呢?

在清朝之初,君臣之间的称谓大多都是采用明朝的制度,但是在雍正乾隆执政之后,为了更好的稳定政权,实行了一系列的改俗易服的政策。其中有一个称呼便在雍正时期得到了广泛的推广,这就是“奴才”这个词汇了。这个称呼最早只是宫女太监们的自称,本来是没有什么的含义的。只是作为下人,这样称呼一来是降低了自己的身份来讨好主子,二来也是在外人面前显得更加的亲近。

后来这个词汇也开始渐渐地出现在朝堂之上,君臣之间。在乾隆朝开始,满人臣子对上的自称就变成了奴才。刚开始的时候,还有一些汉臣想要学着讨好皇帝,但是却被皇帝安上了大逆不道的罪名臭骂一通,还规定了汉人只能自称臣。雍正时期,很多的奏折都有着满汉臣子同时出现的现象,这满人在署名的时候一般都是奴才某某某,于是这汉臣也沾了光,成了奴才了。雍正在当时没有点出,但是在之后还是规定了满汉臣子的称谓,决不可乱用。

到了清末,即便载沣是皇上的生父,又是摄政王,但是这样的君臣之礼已经存在了那么久,现在改也无法了,只得执行。想一想这见了自己儿子三跪九叩的也就算了,还要自称奴才,而溥仪见了亲生父亲却只能称呼为王爷。好歹有人顾念着二人的关系,最后隆裕太后和大臣们商议,订立了一套新的制度。

再怎么着也是要顾着人情的,在这项制度里面规定着,在新年或者是皇帝生日的时候,百官都要进攻朝贺,此时的载沣便可以破例,不见自己的儿子,便可以避免在这种本该是感恩父母的时间接受父亲的跪拜、老子还得给儿子磕头的事情的发生。而这个制度除了载沣,还有溥仪的祖母及生母都是可以避免的。中国历来重孝,这样的事情发生也实在是不应该。

而在当时,满人们认为这奴才的自称可是皇帝看重自己的表现,代表着亲近之意,而在满人的心目中,天下万民都该是皇帝的奴才才是,他们做的也很顺手。不过奴才这个词代表的那类人到底是地位卑贱的,现在这个词语还带着点嘲讽的意味。溥仪的自传之中提到,这样的称呼让他一度对皇权十分的痴迷。



王仪的阴阳录


1908年11月,光绪帝和慈禧先后驾崩,不到3岁的爱新觉罗溥继承大统,年号宣统,其父载沣被任命为摄政王同时掌握了大清朝实际权力。清朝之初基本上延续着明朝的君臣制度,然而在雍正乾隆之后朝廷也实行了改俗易服政策,像雍正时期“奴才”的称呼就被满汉官员们为讨好皇帝时的广泛用词,很多奏折署名都有奴才某某,雍正并未纠错,但在之后也是规定了满汉臣子的称谓,到了清末,即便载沣是皇帝的父亲,君臣之礼也是不能免除的,但是让生养父母三跪九叩在自己儿子面前也是空前绝后的,最后还是隆裕太后和大臣们推出了一套新制度,就是在新年和皇帝生日时,百官朝贺,此时载沣可以破例不见皇帝,也包含溥仪的祖母生母,因为避免了生日本该是感恩父母时间却接受父亲的磕头的事情发生,成功的绕过尴尬局面,只是溥仪登基大典时作为臣子的父亲必须行跪拜之礼!



凡人欣姐


首先说一下背景,清朝作为封建王朝的最后一个朝代,到溥仪的时候已经风雨飘摇,马上终结了,尽管他要终结啦,但是对封建王朝的君臣之礼还是存在的,载沣作为溥仪的亲生父亲又是摄政王会不会对溥仪行君臣之礼呢?答案是肯定的,在朝堂之上只有君臣没有父子,只不过像溥仪这种情况比较特殊,父亲作为臣子儿子作为君王的有史以来仅此一例,可谓空前绝后,这是题外话再回到主题说,据溥仪《我的前半生》记载载沣见到溥仪是要行大礼的,这弄得懂事以后的溥仪非常尴尬,那么什么时候载沣可以不拜溥仪呢,就是在过新年朝拜的时候,后来就改成载沣不来向溥仪行大礼啦!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