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共有七大方言,你的家鄉話屬於哪一種方言?有必要保留方言嗎?

人生需要堅持3


答:我來回答。

我的家鄉在溫州。對,就是那個被稱之為魔鬼的語言的地方。由於溫州的地形俗稱七山二水一分田。大量的丘陵將市域劃分成若干塊,東邊還有大量散佈的小島。這樣的地理條件自然就形成了溫州地區方言的區塊性。大體上可以分成12種不同形態的方言。即溫州話(甌語)、閩南話、蠻講、蠻話、畲客話、大荊話、黃南話、南田話、羅陽話、莒江話、金鄉話和汀州話。

這張方言地圖已經將整個溫州地區的相對獨立的方言都進行了表述。那麼我們在這裡對他形成這樣的區域性的成因做一個簡單的解釋。

一、受臨近語言區的影響。

甌語是一個非常狹小的方言。他和周邊的臨近的省市之間的方言差別非常大,所以造成在互相交接的地方形成的方言的滲透。最明顯的例子三個。

1.受台州方言影響。 永嘉縣北部臨近台州仙居縣,所以形成了黃南話的特殊方言。而樂清市的大荊鎮、清江、仙溪、雁蕩等鎮一代台州話的影響形成獨特的大荊話方言區,這是溫州地區的第三大方言區。

2.受福建話影響。

溫州緊靠閩北,但是奇怪的是卻形成了獨特的閩南語區。這裡的人口和涉及的範圍較廣,主要分佈在洞頭、平陽和蒼南等地。是第二大方言區。

另外在閩東語言和麗水方言的雙重影響在文成縣、泰順縣形成了多種方言區,包括有蠻講(閩東話、泰順土話)、南田話、羅陽話等,這些地方性的方言都是歷史語言文化區交匯後因地理獨特性最終形成的方言。

二、少數民族語和溫州特殊方言。

這裡的少數民族我指的就是畲族。畲族在溫州市佔據了比較重要的地位,不管人數上還是在語言上都形成了自己特色。大體分佈在文成、平陽、泰順、蒼南四縣的山區。溫州使用畲語的居民只有5.5萬人,佔溫州戶籍人口的0.7%。溫州畲語的特點保存得比較完整,它與客家話相似,也接近閩南話,屬於受浙南閩語影響的客家話。

還有一個要講一下的是蠻話。他不同於蠻講。蠻講是閩東方言和當地土話結合的產物。而蠻話是甌語(溫州話)和閩南話結合的產物,兩個互相影響又互不相同,形成了獨特的語言。蒼南蠻話成功被列入國家保護語種之一。

三、方言孤島

所謂孤島的出現,是他和周邊的所有人的語言都不相通。這種情況在溫州並不是罕見。有些小鎮講閩南話,而周邊都是溫州話,有些地方又恰哈相反。

這裡指出的孤島就是莒江話。莒江話主要分佈在泰順百丈鎮和筱村鎮東部。莒江話使用人口約7萬人,但水庫移民後,減至6.03萬人。莒江話分佈於甌江片、處衢片、閩東話的交界地帶,與文成溫州話相差甚遠,與處衢片的羅陽話差距更遠,更加不屬於閩東話的蠻話,與蒼南閩南話不接壤不沾邊。莒江話是溫州方言研究中的一個空白點,應作為一個獨立的片區。這個地方方言就很有特色了。

四、古代衛所制留下的殘影

明清時期的衛所制是一個非常有趣的制度。他將士兵屯在衛所裡面,這些人從天南海北來到這裡最終又和當地人通婚並一起生活,形成了兵民合一,農戰結合的模式。這個模式中又形成了大量的非本土性的語言。比如金鄉衛和磐石衛。這個金鄉衛裡使用的語言我們就叫他金鄉話,他只出現在衛所管轄的範圍內,很明顯這就是軍事移民之後行成的方言特性。由於明代駐軍大多來自浙北和蘇皖的江淮地區,所以今天的金鄉話既有蘇南、浙北的北吳語特徵,又夾雜著大量北方官話成分,成為一個典型的混合型方言島。而磐石衛雖然處在甌語區,他們的語言又偏向老永嘉話的味道。這裡有所不同區隔。

對於方言,我們要儘量的保留和傳承,因為他代表了我們的根是從哪裡來,未來又將到哪裡去。只有每個人都把自己的方言傳承下去了,這才是對中國文化的最好的繼承。


南閣水哥


我的家鄉是有著三千多年曆史,文化底蘊相當濃厚的無錫,我們說的無錫話,屬於吳方言,吳儂軟語是也。我錄幾段無錫方言的童謠給大家讀一讀,你就會說,無錫方言值得保留。

搖啊搖,搖啊搖,搖到外婆橋,外婆對我笑,誇我好寶寶,糖一包,果一包,吃落大餅還有糕。

稀奇稀奇真稀奇,

螞蟻踏煞大公雞,

爸爸睏勒搖籃裡,

寶寶唱著搖籃曲。

今天禮拜三,上海來個小癟三。

爬錫山爬惠山,爬到屁股粉粉碎。

打個電話303,請個醫生豬頭三。

醫生看看不來三,噼裡啪啦送惠山,買只棺材三千三百三十三塊三!

冬瓜皮,西瓜皮,毛丫頭赤骨碌嫑麵皮!

從前頭,有個老伯伯,走到八士橋,買著一碗八寶飯,用落八千八百八十八塊八角八分八釐八。

河裡河裡汰汰腳,

眼線眼線戳戳腳。

從前頭,有個老老頭,專門爬牆頭,爬到隔壁頭,跌著個死跟頭,拾著只大饅頭,一扒開來三十六堆屎粒頭。

牽磨拉磨,做餅俾了舅婆,舅婆嘸牙齒,吃堆爛薄屎。

大嬸嬸,一坨胭脂一坨粉;二嬸嬸糟扒頭牙齒裹嘴唇;三嬸嬸,蓬頭屑灑倒尿盆;四嬸嬸,吱裡吱裡做豆腐;五嬸嬸,嗚裡嗚裡說不清;六嬸嬸,懦裡懦惰嚇撒擰,七嬸嬸,七里撮落會講人。


大李161966995


我從小在南京長大,父母蘇州人,還有外婆,同樣蘇州人。

在家聽父母外婆聊天都是用吳語,而我小時候比較害羞(依然@.@),加上“大人講話小孩兒別插嘴”,所以我基本不怎麼說話。

但聽得多了,我基本能聽得懂在說什麼。

所以我的吳語水平大概是聽得懂,說讀寫都不行。

我的第一語言是普通話,長大後,家裡人一起聊天,有時候父母用吳語問我話,我用普通話接。外婆話不多,普通話很標準,但不算流利,所以我們之間的交流基本也是普通話吳語交織。

再長大一點以後,我就開始尋找鄉土認知。

生在南京長在南京,我始終視自己為南京人。

還在中二時期的時候,我也喜歡在城裡亂晃。

去找南京的老城牆,老澡堂,老弄堂,但是我基本沒法和老大爺聊起來天,聽不懂他們說什麼。

南京像國內大部分的城市一樣,移居人口多,所以我的同學中真正說得一口南京話的也不多。大家不過是聽一聽本地說唱,罵兩句髒話就以為自己會說南京話了。

但有一次我真的聽一個本地長大的同學和父母聊天,不由得感覺到了距離感。如果他們是南京人,那我算什麼呢?

事實上因為不會說,我也很難稱得上蘇州人。而蘇州人眼裡我也的確只是南京來的。對於南京來說,我的確在這裡長大,但我長大的文化環境,幾乎在21世紀所有中國一線城市裡都可尋蹤跡。

我找不到我的文化標籤。

如果我說一口南京話,很容易被認為是個南京人。

如果我說一口蘇州話,很容易被認為是個蘇州人。

如果我能說一口普通話,我哪裡人也不是。

普通話普及廣,易交流,但同樣失去了個人特質。

這個特質不是書上教出來的

是和司機大叔侃大山

是和父母聊柴米油鹽

是和街坊鄰居打招呼

是和早餐師傅要上一碗粥幾根油條

是這些點點滴滴的生活細節匯聚成了文化特質。

方言則是集中體現。

南京話裡沒有煎餅果子,

我相信天津話裡也沒有大蘿蔔,

上海話裡沒有小杆子,

四川話裡也不會有go子(硬幣)。

語言是文化最原始的載體,

反而言之,最地道的文化都用語言繼承。

方言於是就代表了本地文化。

方言消失,代表著本地文化的消亡。


鄧小樂


我是山東的,作為地地道道的山東人,感覺山東話還是比較普通易懂的,基本上大家都能聽的懂,

10年的時候當兵去了浙江,在部隊裡那可真是五湖四海的戰友,哪裡的都有,印象裡比較深刻的幾個地方,比如江西南昌的戰友那說的話真是一個字都聽不懂啊,和聽天書一樣,吃飯不叫吃飯叫洽飯😄。

還有溫州的戰友,我的乖乖,認識了溫州的戰友才知道我們中國方言的博大精深,說個數字🔢我都是聽不懂的!

所以我覺得中國的方言也是中國的一種文化,一方水土養育一方人,必須得傳承下去,不知道有沒有當過兵的戰友也有這種感覺的



六一他爹6


我的祖籍是山東曲阜,可我出生在濟南,算是濟南人,小時候一口的濟南話。讀師範時必須是普通話達標的,工作後給學生上課講普通話。回到宿舍大院裡還說普通話,街坊長輩們說:“這孩子怎麼說話撇腔拉調的,不大怎麼滴。”我覺得要改,結果成了普通話和濟南話的混合體,戲稱“濟普”話,至今是一口的濟普話。

濟南話應該屬於北方方言範疇,和山東話還不一樣,比較接近於河北東南、山東西北那一片方言,而大家頭腦裡的山東話主要指膠東半島那一地塊的方言。說濟南話,一般來說都能聽懂。就是聽起來腔調有些硬,有些直,不那麼優美動聽。這是由於濟南人豪爽快直的性格決定的,與人交談起來坦誠相見、不拐彎抹角,也無戒備之心,唯恐別人聽不明白,每個音節都發成重音,造成濟南話聽起來有些“哏”。

有些濟南獨特方言,如果不“翻譯”還真弄不明白。比如,這饅頭絲孬了(蒸饃變質);你別跟我哩哏兒稜(你別裝糊塗敷衍我);這條道泥濃鋪嚓的,煩死人啦(道路泥濘不好走)還有:截就(湊合);崩沒哏(吹牛);將將的(剛剛的);點劃兒人(欺騙人);推孬(太壞);沒徐顧(沒在意)等等,很多很多。僅拿“秫米”一詞就有辦事不利索;好事辦瞎了;不懂事;說話不當;運氣不好;辦事不順利等多種意思,依據當時的語境來確定。

要說是否保留方言這個“問題” ,我覺得這不成為“問題”,因為方言不是說誰想要保留就能保留,想要廢棄就能廢棄了的。方言是不同地域的人們在漫長的求生存圖發展使用語言過程中,潛移默化,約定俗成,自然而然地發展形成的,與民族、文化、傳統、地域等因素密切相關。使用方言使生活豐富多彩,有滋有味;使人們性格豐富,有稜有角;使神州五彩繽紛,有模有樣。要說到方言不便於交流、容易造成誤解的缺陷,這更不是問題。普通話就是世界語,你我他都是翻譯家,全中國全世界數不勝數。

最後,讓大家欣賞一段濟南話,是否聽(看)明白。(三個人在聊家長裡短)“你聽說了嘛,他家孩子好點化兒人來,可別上他當啊!”,”這孩子真次毛,正天點化兒道兒化的,還沒個正形!”,”真事這孩子也沒什麼的,就是太梭揖倆”,”這叫瞎包!你看他小了嘛,夜來見他一邊走還一邊趨拉石頭!”。聽(看)完後,是不是覺得濟南方言挺有滋有味的。





楓凡君


我是河南洛陽的,我覺得我們這裡的語言說起來,有一個名人說我以前在在古時候很多朝代,都是洛陽話是官話。我覺得在語言演變中,河南的話在不斷中原話,在不斷的演變著,最終演變成我們現在的不能說大部分的普通話吧,應該是說,最基本語言組成部分,肯定是河南發音佔的最多。

像南方或者什麼地方啊,臺灣啊,福建這些,他們的語言沒有變化,我一直都傳頌著,古時候的語言,那種說話的方式跟語調,基本上沒怎麼改變,古時候說話誰也不知道,但是大概我覺得就是那樣。但是官方語言一直在演變,也沒有今天的普通話,基礎語言還是在河南中原這一帶。中原文化不可缺少啊,這是發祥地呀,作為河南人我也想低調呀,這實力不允許呀。那些有地域歧視的人,你們就不要發言了,真的。河南鄭州的機組文化,這些都是國外的都來這裡記住了,你想想別說國內了對吧,經過這麼長的演化,我們還保留了這麼長的中原文化,你想想那事,非常的不容易。

嗯,下面我就給大家帶來幾句,河南洛陽的話的基本說法和意思吧。

先從身體部位開始說吧。

哎老頭兒就是額頭的意思。

低腦就是頭腦袋。

將莫特兒就是肩膀的意思。

歐塞就是男性的乳頭。

度莫氣兒不是肚臍眼。

腿黑啦就是腿中間。

不老蓋兒就是膝蓋。

根兒老只就是腋窩的意思。

再說說生活中常用的詞語吧。

保吭氣兒就是別說話的意思。

掰懷就是指導教導的意思。

弄啥類這個大家應該知道吧。

解釋一下木和秒的用法

就是一個人騎著自行車,碰了一下另一個人。有事木有。有秒事,都是有沒有事的意思。吃飯了沒有?你也可以回答。木有 ,秒啊,就是這個意思。

還有就是數字,最簡單的給大家說說吧。

約兒,倆,撒,所,窩,羅,確兒,八,九,爍兒

1 2 3 4 5 6 7 8 9 10是河南的,我覺得都能看懂吧。

全中國包括很多地方,不光說河南,很多地方的方言我們都要保存下來,不能讓他失去,不能讓他消失,方言需要保護,需要我們繼續傳承下去,因為我們不能忘祖。希望全國各地的觀眾們知道知道河南表哥表姐們都指導一下。洛陽的老鄉們都可以表達一下自己的洛陽話,自己所知道的,都可以評論留言。圖片來源於網絡,如有侵權,聯繫必須刪。











小霍暢談


中國七大方言:

1.北方話(簡稱:北語)

2.廣東話(簡稱:粵語)

3.江浙話(簡稱:吳語)

4.福建話(簡稱:閩語)

5.湖南話(簡稱:湘語)

6.江西話(簡稱:贛語)

7.客家話(簡稱:客語)

我的家鄉位於河南省,屬於北方話。我覺得有必要保留方言。

中國擁有著5000年的文化,每一筆都是巨大的財富。特別是方言,是每個地方的文化傳承,具有著濃厚的文化底蘊和文化氣息!

他鄉遇故知時,一席家鄉方言瞬間拉近了兩人距離。例如:

甲:你咋擱這兒嘞

乙:咦,你咋也擱這兒嘞

甲:木想到在這孩兒能碰到你

乙:我也木想到啊,你來這兒弄啥嘞

甲:我來這邊找活唄,你嘞

乙:我都在這邊幹活,你想整個啥得

勁兒活,我給你合計合計

甲:中,走去找個得勁兒地兒,吃住

說住

…………

汪涵的語言天賦極高,他精通多種方言。有人統計過,汪涵在節目裡秀過不下20種方言。這種用方言“套近乎”的主持風格,讓汪涵成為無數人的“老鄉”。他曾自掏腰包500萬保護方言,他認為孩子們不能只會普通話英語,還要會方言!

每一種方言都是一個文化體系,消亡一種方言就消亡一個文化體系!

方言不只是一種語言,它也是某個地方特有的名片!

所以方言很有必要保留!

我是筱然,歡迎朋友們互相討論學習!



筱然1987


我的家鄉在東北的吉林市,那裡的口音可是地道的東北大碴子味兒!

從小生長在這片土地上,沒覺得自己的口音有什麼問題,而且從上學到工作一直也都在這個這個地方,一切自然而又樸實!

直到2008年,因為下崗了,要四處奔波去討生活,就去了福建的福州市,在那裡工作了兩年,坐上了火車以後,一番離情別緒,背井離鄉的感嘆之後,隨著火車的漸行漸遠,不覺間我便來到長江以南,逐漸的就覺得上火車的人,他們的語言我怎麼聽不懂呢?好像到了外國,從江西,浙江再到福建,感覺自己什麼都聽不懂,看著人家上了車以後見面寒暄,談笑風生,自己就覺得哎呦,這是什麼地方啊,我怎麼怎麼感覺自己像傻了一般?對於背井離鄉的恐懼,對陌生地方的畏懼,再此時油然而生!

到了福建那裡的語言更是離奇的難懂,辦公室的兩個同事,他們都是福建同一個鄉鎮的,只是隔了一條河一座山,他們說的話,在我聽來都是唧唧呱呱的外語,沒什麼區別,但是他們兩個人竟然也互相聽不懂對方的方言!奇怪不?

偶爾在街上或者在商場或者飯店聽見幾聲東北老鄉你家是哪旮瘩的啊?你咋的啊?

哎呀,就覺得心麼好呢,老鄉見老鄉,兩眼淚汪汪啊!



微瘋百禾


我是黑龍江人,家鄉方言屬於官話方言中的東北官話。關於是否有必要保留方言的問題,回答之前我想先思考一下為什麼會有是否要保留方言的疑問。1.方言會增加跨地域溝通的難度。2.無論是在校教育還是工作,更常用的普通話。3.如果想特地瞭解一種方言還需要一定的學習成本。4.不否認還會存在當大家都講普通話時,自己只會講方言的羞愧感的現象。思考許多最後我認為有必要保留方言。1.關於跨域溝通問題的確會有一點溝通難度,但方言同時給予了同域溝通的便利性。2.雖然普通話很常用,但是這並不能成為方言就不需要保護的理由,語言的多樣性同樣是民族文化重要的一部分。3.不光是方言,學習任何一門語言都會有學習成本,這也是方言成為方言的原因之一,也是它吸引其他不動當地話之人的魅力所在。4.方言也好普通話也好,沒有高低上下之分,哪怕是多數人都說普通話,說家鄉話的人也不必害羞,反而要有自信。綜上,我認為有必要保留方言。



染毫


首先,我覺得方言還是要保持的,因為它本身就是一代傳一代傳下來的方言,我覺得聽到本地的方言特別有親切感,特別是在外地打工的時候,能遇見一個老鄉就高興的不得了,特別親切。

我是湖南人,但是湖南這邊有好多方言,其實我自己都有好多方言聽不懂,先不說遠的,就我們隔壁村子的一些方言我們可能也聽不太懂,因為講的都是不一樣的吐話。

記得那一年我去福建打工的時候,然後聽到福建那邊說的話,我幾乎是一句都聽不懂,然後他們當地的就是有很多人都會講那個方言,沒有講普通話,但是後來聽多了也就懂了一點,現在回來後,看見本地也有很多福建人,聽她們講那邊的方言也會覺得特別懷念那段時光。

方言舉例:

1.我們這邊吃飯叫恰飯。 2.青蛙叫麻拐。

3.上廁所叫上矛斯。 4.睡覺叫睡告。

4.上街叫趕社。 5.雞腿叫霸腿

5.說話叫港話。 6.石頭叫馬拉古

還有太多了,暫時舉例這6點。

歡迎大家在下方留言分享你們家鄉的方言

我是生活領域創作者,原創不易,喜歡的可以點個關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