井陘太行“天路”的故事:奮鬥築就“初心路”

奮鬥築就“初心路”

——井陘太行“天路”的故事

井陉太行“天路”的故事:奋斗筑就“初心路”

全長60.4公里的井陘太行“天路”,將27個傳統古村落串聯在一起,成為當地百姓的致富路。圖為太行“天路”於家鄉段。記者田明攝

井陘太行山區裡的一條路,紅了!

這條被網友稱為太行“天路”的旅遊公路,全長60.4公里,穿山跨谷,最高處海拔700多米,連溝繞樑,蜿蜒如一條巨龍,給井陘縣27個千年古村落送來了吉祥。

從此,山不再高聳,路不再漫長。

蒼翠的太行山,清澈的綿河水,見證了共產黨員的親民愛民感人故事;敦厚的青石,豔麗的山花,記錄著幹部群眾奮鬥不止的腳步。

這是一條致富路,脫貧攻堅有了新希望,鄉村振興有了新動力;這是一條連心路,讓井陘幹部群眾的心連得更加緊密;這是一條初心路,映照著黨員幹部“一心為民”的不變情懷,激發了基層幹部“擔當奉獻”的激情,更譜寫了一曲“自力更生,艱苦奮鬥”的英雄讚歌。

不等不靠不要,要用自己的雙手開出一條致富路

清晨,71歲的老黨員於福堂又搬著小馬紮,坐在了於家村村口。

披著霞光的“天路”上,大巴車、小轎車停停走走,拍照的遊客,感受著溝溝嶺嶺的芳華。這一切,於福堂總是看不夠。

於家村,是明朝名臣于謙後代用石頭修建的村落。這裡的石樓石閣,石房石院,石街石巷……總能讓遊客發出意想不到的驚歎。

然而,在過去,於家村只有一條路通外界,彎多路窄、大上大下,老司機會車時還得擰巴半天,大巴車根本不敢來。

路不好,遊客少,小飯館也蕭條,牆根下每天蹲著一群沒精打采的莊稼漢。

群眾致富的迫切要求,讓於家鄉黨委書記趙峰急在心裡,他多次找到省、市交通設計單位,懇求幫助設計圖紙,並先後三次給縣裡打過修路報告。

記者採訪時,他從抽屜裡拿出了三張破角、裂口的設計圖紙:“2015年,我們謀劃的是修一條隧道,直通於家石頭村,但劈山開路,成本太高,不得不放棄;後來又設計了一條繞溝底和半山腰的路,大家越討論,擔心越多,一怕水毀、二是擔心半山腰佔的好地太多,奪了鄉親們的口糧;商量來商量去,路還得修,2016年底,幹部們天天上山,用腳板在山頂上丈量了一條最省錢的路,也就是現在的路線。”

畫圖紙還算簡單,可要真修一條山區公路,要劈山填谷,談何容易啊!

當時,井陘剛剛經歷過“7·19”特大洪災,災後重建任務繁重,縣財政很難再擠出錢來修路。專家初步測算,一條路修下來至少需要9億元,這對百廢待興的井陘來說,是個天文數字。

民心所向,使命所繫。困難再大,條件再艱苦,也不能低頭。2016年底,井陘縣委、縣政府經過多次論證,決定向大山宣戰:就是砸鍋賣鐵也要湊齊200萬啟動資金,為鄉親們修一條太行山旅遊環路。

要修路的消息傳來,於福堂高興得一宿沒閤眼,沿線村莊的百姓歡呼雀躍。可趙峰是又喜又愁。

這條路路線最長、難度最大、任務最重的標段都在於家鄉。縣裡支持這個鄉的修路資金只有90萬元。“我們鄉還是全縣經濟基礎最薄弱的鄉鎮。”趙峰說。

趙峰找到了鄉幹部於秀河合計,“老於,一起上山看看,你是土生土長的於家人,熟悉這裡的溝溝坎坎,咱得找一條最省工省錢的路線。”

在山裡的荊棘中鑽到了天黑,於秀河一路上安慰著趙峰,“趙書記,不用愁,咱的前輩們修張河灣、綿右渠,吃不飽飯、工具還落後,不照樣也修成了嗎!您放心,我還有兩年退休,這兩年我就盯著這條路上,一定得把這路修成。”

於秀河的話,給了趙峰莫大的鼓舞。他召集沿線村黨員幹部和群眾代表開會,經過廣泛的發動動員,統一了幹群思想:不等不靠不要,用自己的雙手開出一條致富路!

次年春天,於家鄉8個村、9個標段、12.5公里的修路戰場全面擺開。

困難面前,共產黨員就是凝聚起人心和幹勁的鮮紅旗幟

時至今日,鄉親們對修路之初的一次黨員和村民代表會記憶猶新。

“修路需要資金,誰來出?”面對大家的質疑,時任南張井村黨支部書記尹國紅當場表示:“錢,我先墊上,不夠我再出去借。欠下的饑荒算我的!”

眼瞅著尹國紅欠下了近百萬元的饑荒,還把他和他父親的地都讓了出來,村民們也不含糊,聽說路要過自家的祖墳,平時做頓好飯也要端去給祖宗上供的尹巧林大娘二話沒說,拿出了自己壓箱底的1500元,到棺材鋪買了十幾口棺材,第二天就帶著家人把祖墳遷走了。

山區修路,補貼杯水車薪,不少幹部都欠下了饑荒,修路的資金鍊眼瞅著就要斷了。

“絕不能讓這條路成為半拉子工程!”“天路”沿線的企業家們坐不住了,他們從各自企業裡調來剷車和鉤機,義務支持修路。“今年我就是白乾一年,也要支持鄉里把路修通!”石家莊市雙源建材有限責任公司董事長曾志軍說。

修路,淬鍊著黨員幹部的初心。

“趙書記是80後,白白淨淨愛講究。可自打第一雙皮鞋斷了底,他就改穿運動鞋,再到後來跟我們一樣,膠鞋不離腳,他床底下至今還擺著穿壞了的6雙鞋。講究的小帥哥如今也曬成黑小夥啦!”回憶起當初修路,於秀河開了句玩笑。

趙峰的眼圈也紅了,“老於這兩年天天盯在山上,中午活急就在山上啃個涼饅頭,胃病犯了一次又一次,心臟也不好,身上常年帶著速效救心丸,可不管誰勸,他也不下山。”

修路期間,於秀河的父親病逝,他沒能床前盡孝。路剛修通,他87歲的老母親也永遠離開了他。處理完母親的後事,於秀河躲在屋裡哭得像個孩子,“我對老人有愧啊!可我是黨員,對群眾的承諾必須要兌現!”

一顆熾熱心、滿腔為民情。和於秀河一樣,因為修路,許多黨員幹部落下了毛病、留下了對家人的虧欠。

這兩天,梁英文的腎結石又犯了,程海平跑到醫院來看望。

同為井陘縣公路管理站工程科副科長的哥倆,坐在病床上聊著,話題依舊是路。

“還記得嗎?那會兒咱哥倆大晚上從施工現場回來,你犯了腎結石,側躺在床上按著肚子,不停喝水。我腰椎間盤突出,疼得只能大夏天裹著厚棉被一動不動地躺在床上,就那樣咱們還合計了半宿第二天的修路方案。”程海平說。

“一輩子都忘不了!為了節省時間,咱倆中午還一起啃過黑手印饅頭呢!”梁英文笑了,程海平也笑了。

眾人拾柴火焰高,自力更生大合唱。原本三年才能修通的旅遊路西線,去年10月1日就通了車,只用了22個月。今年9月,東線又順利通車。

曾經,山路到了張井溝村就是盡頭,太行“天路”讓深山之中的張井溝真正連通了外面的世界。鄉親們在村口築起了一面黨旗雕塑牆——上面“不忘初心 牢記使命”八個大字,在陽光的映照下,閃閃發光。

奮鬥不止,讓“天路”延綿山區群眾的幸福

井陉太行“天路”的故事:奋斗筑就“初心路”

太行“天路”上的黨旗雕塑鮮豔醒目。(資料片) 記者田明攝

隨著太行“天路”竣工通車,沿途的鄉親找到了脫貧致富的門路。當地農家樂猛增了10倍,土特產品供不應求。

於家鄉南張井村的貧困戶尹鎖來,學著鄰居在村口擺起了攤,很快就靠賣山貨脫了貧。“多虧了這條路,讓俺擺脫了貧窮,更看到了希望!”

如今,太行“天路”就像一塊吸鐵石,不僅吸引著省內省外的遊客,還吸引來一大批企業前來投資置業,於家石頭村入駐了新的旅遊開發公司,水窯窪村建起了桃花源高端民宿……

“天路”主路通車後,沿途村莊的鄉親們紛紛自發修路基,鋪設連接村裡簡易路,恨不得趕緊與“天路”連在一起。

“大夥兒都在琢磨著咋能端上‘金飯碗’,吃上旅遊飯呢!”於福堂說,路是希望,是共產黨圓了他們幾輩子的夢想。

路修通了,南張井村人忙起來了。在村委會對面,有一所老房子,“自力更生 艱苦奮鬥”八個大字鮮紅醒目。61歲老大娘尹巧林說,那是1975年6月他們修建張河灣水庫後蓋起來的大隊部。現在每天吃過早飯,尹大娘號召大家在舊大隊部前集合,去“天路”進村的連接線上清理雜物、種植花卉。

井陘縣委書記劉玉渭說,要依託太行“天路”發展全域旅遊,摒棄“開山放炮、靠山吃山”的老路,堅定走“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新路,真正讓井陘的非遺文化、民俗文化、飲食文化、紅色文化各放異彩,蹚出一條“綠色為底、彩色繽紛”的產業發展新路子。

太行“天路”在延伸,太行兒女的幸福生活也在不斷延伸…… (記者 張文君 董 昌)

"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