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是刘邦手下将军,为啥韩信、吴芮、卢绾、彭越等被封王,周勃、灌婴、樊哙却没有被封王?

滴滴滴嘟滴滴滴嘟


【韩信为什么封王降侯,曹参、樊哙们为什么封侯】

作者:冷清先生,个人史学文章,严禁抄袭剽窃。

公元前202年12月,垓下战役结束以后,山东鲁地军民不投降,汉王刘邦率军前往鲁地招降。刘邦让军士拿着项羽的人头,向鲁地的军民传视,鲁地的军民看到项羽的人头,确认楚霸王项羽确实死了,就放下武器投降了。随后,刘邦以鲁国公的名义厚葬了项羽,刘邦回到定陶的第一件事情,就是驱车进入齐王韩信的军营,解除了韩信的兵权,这是韩信第二次被解除兵权。第一次是前204年8月,刘邦荥阳之败后,驱车进入韩信军营,解除韩信的兵权。

公元前201年正月,诸侯以及将相群臣,共同尊请汉王刘邦及皇帝位。不论刘邦是“真心实意”、还是“虚情假意”,刘邦推脱了一番,说到:“吾闻帝贤者有也,空言虚语,非所守也,吾不敢当帝位。”群臣皆曰:“大王起微末,诛灭暴秦逆楚,平定了天下。有功劳的人都等着列土封疆封王封侯,大王如果不称帝,大家都犹疑不定不能信服呀。我等大臣只好跪死在这里。”刘邦推让了三次,实在推脱不了啦,就对群臣说::“诸位大臣都起来吧,以国家之事为重!”甲午日,刘邦在泗水之阳正式登基为皇帝。

皇帝登基之后,封疆裂土论功封王是第一等大事,一刻也不能耽误,刘邦说:“义帝楚怀王熊心没有后代,齐王韩信精通楚地的风俗。”改封齐王韩信为楚王,建都在下邳。建成侯彭越为梁王,建都在定陶。原韩王信仍旧封韩王,建都在阳翟(河南禹州)。改封衡山王吴芮为长沙王,建都在临湘(岳阳市管辖)。少数民族将领梅鋗有战功,跟随汉王入武关破秦,封在其故乡为国君。淮南王英布、燕王臧荼、赵王张敖,继续为原来的封号而不变动。

封王封侯的依据是战功和作用,战功大小是一个硬指标,作用的大小是一个软指标,韩信、彭越、英布、韩王信,他们的战功都很大。衡山王吴芮、燕王臧荼、九江王英布,他们三个人在灭秦战争中有功,被义帝熊心封为王,他们三个人有军队、有地盘。衡山王吴芮、燕王臧荼,他们二人战功不大,作用却很大,在楚汉战争关键时刻,站队到汉王刘邦阵营,削弱了项羽的同盟军,加强了刘邦的同盟军。英布本来就是王,彭越、韩王信手里有自己的军队,他们在楚汉战争中战功也很大。

韩信、张耳在楚汉战争中,是作为一个战场的主帅指挥作战的,张耳追随刘邦前就是代王,他在赵代之地的影响力巨大。平定赵代之地时,张耳做为韩信的政委,他在井陉之战前喊了一嗓子,赵王歇和代王陈余的十几万军队,近一半五六万人就投降汉军了。灭赵之后,蒯通劝韩信智取代地,张耳写了一封书信,代地就投降了。韩信的战功比张耳大,张耳的作用比韩信大。所以,张耳、韩信平定魏、赵、代之后,刘邦封张耳为赵王,只封韩信为右丞相。

广武之战的时候,韩信平定齐地,向刘邦要“假齐王”,刘邦很生气,张良、陈平劝解刘邦,为了平衡关系,刘邦还是妥协了,说:“大丈夫要当就当真齐王。”垓下之战时,项羽派武涉游说韩信自立,韩信当时有30万兵,蒯通也劝韩信自立,韩信手下的带兵将领樊哙、曹参、周勃、灌婴等人,都是刘邦的亲信,团级以上的将领中的一半,是刘邦从沛丰带出来的老乡子弟兵,因此韩信不敢自立,确实也没有自立。但是,韩信、彭越、英布都按兵不动,刘邦就对他们许愿说:“灭了项羽,瓜分楚地”,三人才举兵前来助战。

楚汉战争中,卢绾、刘贾跟随刘邦抗击项羽,这两个人和刘邦的关系很特殊。卢绾和刘邦同日生,一起上学是发小铁哥们;刘贾是刘邦的堂兄弟,本来就是一家人。卢绾、刘贾在荥阳会战之后,是作为一路方面军主帅作战的,卢绾是司令、刘贾是政委。成皋战役时,二人率领两万多人,从黄河故道白马津渡河,烧毁项羽的粮仓军需,攻占了十七座城池,成皋战役的胜利和他们二人战功分不开。鸿沟协议后,刘邦一路追击项羽时,卢绾、刘贾先后率军攻占陈地,后来又攻占寿春,从寿春带5万兵南下参加垓下之战。

刘邦称帝之后,开始追捕通缉项羽集团落网人员,燕王臧荼在楚汉战争中左右摇摆,时而投靠项羽时而投靠刘邦,臧荼也没有什么战功,燕王臧荼心里开始打鼓了,猜忌刘邦会不会清算自己呢?想来想去,还是不要坐以待毙,燕王臧荼起兵造反了。刘邦亲率大军剿灭了燕王臧荼,随后就把卢绾封为燕王,守卫燕地防备匈奴。卢绾被封为燕王,有两个方面的原因,第一,卢绾的战功很大,楚汉战争时期,卢绾是方面军司令,曾经独挡一面。第二,卢绾是刘邦的发小铁杆,刘邦对卢绾很是信任。

樊哙、曹参、周勃、灌婴等人,他们的战功也很大,为什么不能封王呢?楚汉战争时,刘邦的汉军一分为二分属于两个战场,刘邦带领一半对抗项羽楚军主力是主战场,韩信率领一半攻打魏、赵、代、齐的杂牌军是第二战场。韩信、张耳是汉军第二战场司令、政委,樊哙、曹参、周勃、灌婴们,是韩信手下的集团军军长,他们不是方面军司令,没有独当一面的作战。打仗的时候,他们率领军队听从韩信的指挥,第二战场的总指挥者是韩信,他们的战功是从属战功,他们当然不能封王,封侯的时候他们都排在前面。

汉初分封143个侯爵,萧何位居第一,为文忠侯;曹参位居第二,为平阳侯,食邑10630户,萧何之后任相国。张敖“去王封侯”,位居第三,为宣平侯;周勃位居第四,为绛候,食邑8800户。樊哙位居第五,为舞阳侯,食邑5400户;夏侯婴位居第八,为汝阴文侯,食邑6900户;灌婴位居第九,为颖阴懿侯,5500户。韩信“去王封侯”,位居第二十一,为淮阴侯;张良位居第六十二,为留侯,食邑三万户。

我是冷清先生,为您推送不一样的历史真相,如果您喜欢敬请关注“冷清先生”头条号,谢谢!








冷清先生


刘邦的本意是不封王,既有的王是出于统战对付项籍而承认的,他们之前就是王刘邦只是给他们背书而已,只有两个例外,韩信和卢绾。

韩信本是刘邦手下一个将军,跟其他异姓王自带兵员地盘不一样,他是趁刘邦危难,利用刘邦给的资源坐地起价,自立为王逼迫刘邦承认的,这也等于把自己剔除出功臣行列,为身死族灭埋下了伏笔。

卢绾是刘邦发小,担任汉军最高领导——太尉,卢绾的军功基本上就是混的,先跟刘贾深入楚地后方捣乱兼支援彭越,后跟靳歙灭临江国,名义上是卢绾带头,实际上起作用的是后者。在灭燕国后诸侯将相心领神会推举卢绾为新燕王。刘邦对卢绾真的没得说,卢绾可以自由出入刘邦的宫禁,可以睡在刘邦的床上,尊宠无以复加,其他大臣都比不了,甚至刘邦堂兄刘贾都矮他一头,要陪他混军功,是唯一一个刘邦自愿立的异姓王。


长岛男爵


想要弄清楚这个问题,就要熟悉这些人跟刘邦的关系如何?

我们先说被刘邦封为王的这些人,韩信和彭越这两个人可以归为一类说。

韩信的功劳相必大家都已经清楚了,大汉三分之二的国土,都是他给刘邦打下来的。韩信被封为王是众心所望,这没有什么好诟病的。

我们再说彭越,刘邦和项羽争霸天下的时候,韩信在北方开辟新的战场,刘邦和项羽主要对峙在荥阳。

彭越主要负责在项羽的后面捣乱,隔三差五的断项羽的粮道。

他弄的项羽很无助,因为彭越是打游击战的开山鼻祖。项羽对他恨的是牙痒痒,只要项羽想去打他,他就躲起来,如同鬼魅一般,项羽根本找不到他。

等项羽回头打刘邦的时候,他就从后面偷袭项羽。就是因为彭越的存在,所以,刘邦才能给项羽在荥阳对峙两年多的时间。

到了韩信发动垓下之战的时候,刘邦答应封韩信为齐王,彭越为梁王,英布为淮南王。因为刘邦答应封他们为王,所以,他们才肯出兵帮助刘邦打项羽的。

垓下之战项羽兵败,自刎乌江。刘邦建立大汉,开始称帝。

他称帝之后,就只好履行诺言,把韩信、彭越和英布封为王了。彭越和韩信就是这样当上的王。

我们再说卢绾和吴芮,这两个人一个被刘邦封为了燕王,一个封为了长沙王。

先说卢绾,卢绾是刘邦的发小,两人同年同月同日生,还是邻居。

他们的交情别人当然不能比了。我们只说一件事,你就知道刘邦和卢绾的关系有多亲近。在刘邦当了汉王之后,只有两个人可以自由出入他的卧室,这里两个人一个是卢绾,一个是刘邦的弟弟刘交。

可见,刘邦对卢绾的信任程度。

虽然在楚汉争霸当中,卢绾并没有立过什么像样的功劳,但是,他和刘邦关系最铁,最后刘邦让周勃,曹参等功臣选卢绾为王,卢绾就是这样当上的王。

至于吴芮的长沙王,他是项羽灭秦之后,被项羽封为衡山王的。刘邦和项羽楚汉争霸的时候,他两不相帮,刘邦称帝后,就让他当了长沙王。

长沙这块地盘在古代就是不毛之地,刘邦根本就没有看得起过这一块地盘,所以,后来刘邦诛杀异性诸侯王的时候,就是没动长沙王。

周勃、灌婴和樊哙三个人都是刘邦的老乡,出身比较贫寒,樊哙之前是杀狗的,在跟随刘邦起义之后,立下的最大功劳,就是在鸿门宴上救过刘邦的命。

周勃起义之前是鼓乐手,后来跟随刘邦南征北战,但是,也仅仅是防守为主,像韩信那种开疆拓土的功劳,他立的不是很大,给个侯就算不错了。

灌婴是刘邦的骑兵司令,他的功劳主要是在垓下之战后,追项羽到乌江这段路程,最终在乌江逼迫项羽自杀。

所以,他们的功劳,都没有达到封王的地步,刘邦也不可能把他给封王。


史学达人


刘邦从一介秦朝小吏而夺取天下的过程中,无论韩信、吴芮、卢绾、彭越,还是周勃、灌婴、樊哙,他们无一例外都曾浴血奋战,战功赫赫。然而,刘邦坐定天下后,韩信、吴芮、卢绾、彭越等被封王,周勃、灌婴、樊哙却没有被封王,这是为什么?

要明白哪些人封王,哪些人没有封王的原因,就要搞清楚刘邦封王的依据是什么。

首先,我们知道,封王、封侯,大封功臣,都是战争胜利之后的必然程序,都是安抚人心的必要手段。然而,王和侯,都是除皇帝之外的最尊贵的爵位、封号,尤其是王,代表着除皇帝一人之外的无上荣耀,正因为荣耀的无上,便不可能人人都封,或稍有战功就封,所封者,必然是功劳最大,绝无仅有的几个人,一块饼要分个厚薄,才能显示出厚的尊贵,如果厚的封多了,封滥了,那就和没封一样,反而引起功劳大者的不平。所以,封王依据,首当其冲比的,自然是功劳。

就功劳而言,韩信如果称第二,估计没人敢称第一。韩信自从被刘邦拜为大将军起,一路征战,高奏凯歌,且白手起家,开辟了北方战场,几乎给刘邦打下了半壁江山,功劳之大,无人可比。所以,还没等到刘邦称帝,刘邦就在张良的建议下,封了韩信为齐王。

吴芮的情况与英布有点类似,是割据南方的政权,长期盘踞鄱阳湖与洞庭湖之间,做过衡山王、长沙王,军队众多,势力强大,先拥项羽,后拥刘邦,刘邦打败项羽后,吴芮是集体劝进者之一,以资格和功劳,吴芮自当封王,而且,他本来就是长沙王,不过再是刘邦再承认一下而已。

从韩信和吴芮的情况来看,封王有时候还含有妥协与收买的因素。例如韩信,他打下赵、代、燕等国后,齐国也差不多打下了,韩信便请求刘邦封他假齐王,好对付齐人,和南边的楚国,刘邦当时正与项羽对峙,焦头烂额,对韩信的要求非常不满,但没法,南方正吃紧,北方不能乱,于是妥协了,封韩信为齐王。

吴芮虽没这么激烈,但也是收买与妥协,吴芮拥数万雄兵,称雄于南方,吴芮既服从刘邦,这块地方在名义上就是刘邦的疆域,顺水推舟封吴芮一个长沙王,那是一本万利的事情。

而彭越呢?那是在垓下之战最紧要的关头,刘邦与项羽决战,到了要关笼打虎的关键时刻,但彭越在梁地,迟迟不来,后来划了一大片国土给彭越后,彭越才来参战,瓮中捉鳖,终于打败项羽。而且,彭越是较早支持刘邦的,在刘邦处于劣势的时候,他依然跟随刘邦与项羽斗争,他的作用很关键,封王也在意料之中。

还有一个关键原因,刘邦封王,除了功劳之外,还有一个想早点结束战争坐天下的心理,把韩信、吴芮、彭越这些诸侯封为王之后,有利于战争的早早结束,否则,其中随便哪个一反,又要打个三年五载。

而周勃、灌婴、樊哙等人,虽然是刘邦早期的部下,战功也不小,但一方面从功劳和作用来说,不及韩信、彭越等人,另一方面,这些都是自己的宿将,不是地方军阀,也就无须妥协,封个侯,也能对付得了,因此没封王,只封侯。

唯独一个卢绾,是刘邦同年同月同日生的发小,还是同学,关系太好了,刘邦后来给他封了个燕王,这是刘邦封王过程中,唯一表现出了私心的一个人。


帝国的脸谱


秦汉之际,王就是一方诸侯,是有实力的地方军阀;侯则是一种高爵,不是诸侯封国!周勃、樊哙是刘邦的同乡,灌婴是刘邦的下属,这三人长期追随刘邦东征西讨,算得上是刘邦的亲信!秦朝统一天下后,推行的是郡县制,没有实权诸侯国;刘邦起兵反秦前就是秦朝官吏,统一天下后他自然希望推行郡县制,不搞分封制!但是韩信、卢绾功高震主,不得不封王;吴苪、彭越原本就是一方诸侯,封不封王人家都是王,属于同盟关系,所以汉朝建立后还得封王,不得不郡国并行!


用现在的职场的情形来比喻,你带领张三、李四创建了一个公司,你公司最大的竞争对手是老王,还有几个跟你同时创业的小明、小刚!你利用外来人才老韩,再与小明、小刚合作击败了老王,统一了某一个行业!那么你必然会允许老韩、小明、小刚成立分公司,而张三、李四只能做公司高管,不能去当分公司领导!因为你还得利用张三、李四去兼并其他分公司,分公司领导只能是你自己的血亲!刘邦面临的选择是一样的,他跟彭越这类原本就是王的人合作,击败项羽后他当了皇帝也只能封别人为王!

韩信是在刘邦还没有当皇帝,还是汉王的时候,以击败项羽为条件要挟当上齐王的!当时刘邦、项羽、韩信三足鼎立,韩信虽然是汉国大将军,但是他新招募的军队占据了赵国、齐国两地,实力强大到超越刘邦跟项羽任何一方!韩信向刘邦讨要假齐王爵位,刘邦为了笼络韩信击败项羽,封韩信为真齐王,之后韩信跟刘邦合作击杀了项羽!当然刘邦统一天下后,将韩信迁到楚地为王,然后又剥夺一切权力,降为淮阴侯,最终没兵没权的韩信被吕后诛杀!说白了,饭要一口一口吃,事要一步一步做,刘邦利用并弄死韩信就是遵循的这个道理!


异姓王虽然封了,但是可以一步一步消灭的!刘邦击败项羽后,又用了十多年时间以谋反的理由诛杀了除吴苪之外的绝大多异姓王!这些异姓王的封国被分封给自己的儿子或者侄子,并跟诸位大臣立誓非刘姓而王者,天下共诛之!异姓王被诛杀后,刘邦远征匈奴惨败,他在大风歌中唱到:安得猛士兮守四方?猛士都被他杀了,何来猛士守四方呢?刘邦没有想到的是他死后先有吕雉专权后有七国反叛,最终汉朝还是走上秦朝的治国老路上!


大秦铁鹰剑士


首先这是属下与政治盟友的不同之处;第二周勃、灌婴、樊哙等人的功绩、与刘邦的亲密程度达不到封王的水平。

汉初八位异姓王其中英布、彭越等六位是政治盟友而不是直接下属。韩信、卢绾以不世战功或独特的亲密程度获得封王,实际是同盟关系。

英布、彭越、吴芮等人是归附刘邦的诸侯。何为归附?周武王聚集八百诸侯孟津观兵,来的诸侯就是归附。

英布、彭越、吴芮、韩王信、张耳、臧荼这六位在反抗秦国到项羽分封时,或已经是一方诸侯,或者是一方实力派。 所以他们是刘邦拉拢争取的同盟对象,名义上是与刘邦的汉中王平等地位,只是实际不如。

比如英布,此前是项羽分封的九江王,刘邦在彭城之战失败后,派遣随何将英布从项羽阵营说服到刘邦阵营。

彭越在刘邦召集时,就以魏地刚平的名义不听号令,直到被封为梁王之后才带兵与刘邦会合。

所以从某种意义上讲,这几位与刘邦是政治盟友,奉刘邦为天下共主。

韩信以其不世战功,从刘邦的属下提升到可以封王的程度。就如同西周初年的姜子牙,因为功劳太大,而且其本人又有野心,所以得以封王(虽然刘邦内心并不愿意)

而且韩信封王还有一个好处就是镇住其他功臣的爵位封赏,想封王,功劳先比上韩信再说。

至于卢绾不仅有功,还与刘邦从父辈开始就非常亲密。无论是其衷心度还是抵御匈奴的需求出发,卢绾也具有不可替代性。

而且秦朝虽然已经实行郡县制,但是当历史剧烈变革的时候,历史难免要往回拨一下。封王就是对盟友与功臣们的一个抚慰。

周勃、樊哙、夏侯婴、灌婴等人,因为战功与资历不足没有被封王,但是都被封侯享受食邑

食邑本就是除了封王,封侯,将相外,立有功绩达到一定程度才享有。虽然没有统治权,但可以享受赋税。

前面提到,韩信从属下到封王,除了被迫表彰韩信的功绩外还有一个好处就是断了这一帮直属臣子封王的念头。

这些人论功绩不如韩信,彭越等,论资历不如吴芮、英布、臧荼等。

所以他们只能享受次一级的福利,封侯食邑,而且还可以进入中央朝廷,获取权利,实际上已经获取了除了封王之外最好的待遇。

关键是还不像异姓王那般树大招风,刘邦用着也放心。


妖鬼杂谈录


别说周勃、灌婴、樊哙了,就连被刘邦评为开国第一功臣的萧何,立功无数的曹参以及为帝王师的张良,多次救了刘邦之命的陈平也没有被封王。刘邦之所以这么安排,有两个重要原因:

第一、诚如妖鬼君所言,楚王韩信、长沙王吴芮、梁王彭越都是刘邦的政治联盟,是首要拉拢对象,而周勃等人作为长期追随自己的死党,即便是不拉拢也不会背叛。韩信和彭越之所以被封王,就是垓下之围之前他们作壁上观,不参与楚汉争霸,在张良的建议下,刘邦给他们裂土封王,才取得了天下。汉朝建立之后,为了维护稳定,避免战争再次爆发,刘邦也只能给他们封王以安抚。而吴芮则是以衡山王的身份追随刘邦,并且始终小心翼翼,侍奉汉朝,没有被刘邦抓住把柄,再加上他与张良关系很好,所以保住了王位。

第二、并不是有大功之人就能被封王。封建制就是皇帝安排诸侯王统治诸侯国啊,每个诸侯王在得到封号之后都是要“之国”的,如果有大功的人都被封王了,前往自己的诸侯国治理国家,那皇帝身边还有什么人?

再说了,被封王不一定是什么好事,在之前文章中,国史君(国史通论)讲到,汉初诸侯王有极大的权利,皇帝对他们处处提防,稍有不慎就会有被灭族的风险。就像燕王卢绾本来没有被封王的资格,只是因为与刘邦同年同月同日在同一个巷子里出生,因为与刘邦是世交而被封王,事实证明,刘邦的一意孤行,反而害了卢绾。


国史通论


刘邦建国时,所封的王非常奇怪,那些死心塌地跟随在他身边的人,比如文臣中的萧何、张良、陈平等人,武将中的周勃、曹参、樊哙等人,他对他们一个王都没有封过。而他不喜欢的,讨厌的,甚至有仇的那些人,他却一连封了七个王。

说起来,他真正喜欢又封为王的。只有卢绾一个。不过,刘邦封卢绾为王,却是在非常特殊的情况下的一种行为。是因为当时燕王臧荼造反,被他平定下去以后,又实在不放心别人,才用了他最放心的卢绾去替代。否则的话,他也是不可能封卢绾为王的。而就算他是用卢绾去替代,卢绾也从他最信任的一个人,一下变成了最不放心的一个人,最后两人反目成仇。

(刘邦剧照)

那么,刘邦何以要做出这种反常的行为呢?

其实,我想说的是,刘邦压根就没想过要封谁为王。如果非要说他想封谁为王的话,大概他最想封的,就只有他的儿子们。

刘邦和项羽不一样。项羽是一个天才的军事家,但又是一个政治上的糊涂蛋。刘邦在军事上比较一般,但政治上却异常清醒。那时候他虽然和其他人一样,举起反对暴秦的大旗,致力于推翻秦朝。但是,其实他的偶像,恰恰是暴君秦始皇。

当然了,他也不是完全认同秦始皇。他对秦始皇没有封他自己的儿子们为王,没有加强皇族的权势,最后造成秦朝被一个小小的赵高玩转这件事情,是不同意的。

所以刘邦在建国以后,便开始努力剪灭他封过的那些王们,把他们都纷纷换给了自己的儿子。

有人可能不理解了,刘邦既然要剪灭那些异姓诸侯王,当何以又要封他们呢?或者说,刘邦并不愿意封王,最终却一共封了七个异姓王,这是怎么回事呢?

(韩信剧照)

实际上,这几个诸侯王,大都是项羽封的。刘邦不过是予以承认而已。而刘邦的承认,也并不是痛痛快快地承认,而是无奈的选择。

一、被逼。

被逼封王的主要是韩信,以及归附韩信的臧荼、张耳。韩信打下齐地以后,想当王,便去信给刘邦说,他想在齐地当假王,好管理齐地。当时刘邦正被项羽围困,明知道韩信是要挟他,却也不得不答应韩信的要求。

与此同时,韩信又奏请封臧荼、张耳为王。这两个人,因为是韩信奏请的,因此和韩信关系要更亲近一点。后来,吕后处决韩信后,臧荼也是因为和韩信很亲密,不得不抢先造反。

张耳情况特殊一些,那时候他已去世,王位是他儿子张敖继承。而且张敖还是刘邦的女婿。但因为张耳的赵王曾经是韩信奏请分封的,刘邦对张敖非常不耐烦,造成张敖部下造反。实际上,从某种意义上讲,刘邦就是故意这么干的。

(张良剧照)

二、妥协。

作为妥协封王的,主要是梁王彭越和淮南王英布。当时刘邦和项羽划定鸿沟为界限,两家握手言和。项羽回楚地,刘邦回汉地。这时候,张良和陈平对刘邦说,让他乘胜追击,不可贻误战机。刘邦倒是打起来了,可是韩信、彭越、英布他们不动。项羽反过来,又把刘邦围困。刘邦不得不再一次承认他们王的身份,并且还给他们划定了土地边界。这样一来,才调动了三人的积极性,参与到刘邦讨伐项羽的行动中来。

由此可见,这两个人被封王,主要是刘邦妥协的结果。

三、拉拢。

拉拢封王的,主要是长沙王吴芮和韩王信。这两个人,一个在南方,一个在北方,位置比较敏感。因此,刘邦觉得没有必要和他们打,于是就采用拉拢的办法,承认他们的王。

从以上的分析可以看出,实际上这几个诸侯王,没有一个是刘邦愿意封的。因此,最终剪灭他们,避免国家重新出现分裂,是必然的事情。


张生全精彩历史


封王是政治妥协,政治协商,是盟友。

十大元帅会进政协吗?国母宋庆龄那是永远的大姐。<strong>

然后,自己人关起门来过日子,封什么不重要。

韩信,吴芮,卢绾,彭越这些人人家有自己的基本力量的。

周勃,灌婴,樊哙这些人是刘邦的基本力量。

国家的政治体制其实已经确定,那就是郡县制,内幕消息哦,凡是自己人都心知肚明的,不要指望封王了,有待遇有位置足以了。

虽然,政治体制已经确定,可是工作还是有阻碍的,有些人,旧的羁绊太多,旧的思维还在,走不进新时代,不愿意领工资,喜欢裂土封王,喜欢上交贡品!

就是说,希望把财富抓在自己手里,看自己的高兴或者需要,决定上交财富多寡。

是可忍孰不可忍也!还是得忍!人家有资本嘛!先封个王吧,徐徐图之。

徐徐图之,反正我也是有基本力量的恶人,怕你不成?

于是,无王位可以食邑嘛!让自己的基本力量不慕虚名给足实利。

至于,那些王爷们,给他们一个虚名,再派些人去捣乱就是了。


葭明通半瓶历史


大家好,我是历史漫谈君。今天我来解释同是刘邦集团内的人,为何韩信彭越等被封王,而樊哙周勃等人没有被封王。

其实如果将刘邦手下的人分为两拨的话,大体可以这么分。一波是韩信,彭越等合作者,一波是周勃樊哙等部下。如果把刘邦集团比作一个企业,这些合作者就好像是股东,有自己的本钱,只是看你刘邦势力大,才跟着你干。而部下就好比是刘邦自己的员工。对老板刘邦那是死心塌地,可以算得上是刘邦真正的兄弟。

那有的朋友就要问了,为何刘邦要善待外人,给他们封王,却对自己的兄弟们不如他们好。这不是很奇怪吗?其实刘邦也有自己的苦衷。

像韩信,彭越这些合作者都是半路加入刘邦,自己带着兵,单独作战。遇到啥事儿也不用请示刘邦,自己就地解决就得了。有时候做法还和刘邦的打算相去甚远,把刘邦给气的够呛。这就是,所谓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

韩信彭越等人由于手握重兵,所以自然成为楚汉争夺的焦点。当时就曾有人劝说过韩信拥兵自立,幸好韩信没有答应,要不然历史就要改写了。为了稳住他们,给他们高官厚禄,也是应该的。

而且,这封王和土地,刘邦也肯定不愿意给,是韩信彭越等人自己争取的。韩信首先在攻破齐地之后,就以维护治安的名义向刘邦提出,把自己封为齐国的代理王,刘邦虽然老大不愿意,最后也只得同意让韩信成为齐王。

后来刘邦和韩信,彭越等人相约追击楚军,他们也都同意了,结果到了约定的时间,人都不来了。只剩下刘邦,自然被项羽打得大败,吓得刘邦赶快问计于张良,张良就提出了分给他们土地的主意。这下他们可算心满意足,很快就来了。分封的土地面积可算是非常广阔,有了这样大的土地,在西汉建国后,他们也就自然而然的成了王。


樊哙,周勃等人为何没有封王呢?首先肯定是功劳不够,平时他们的工作,就是跟着刘邦,偶尔上战场杀敌,功劳肯定也没有多少,无法与韩信等人相比。

其次,在刘邦心目中,非刘氏而王者,天下共击之。虽然这句话后来才提出,但我觉得在当时就已经适用了。刘邦认为异姓王就像是定时大炸弹一样,就不应该存在,这些被封了王都已经上了死亡名单。你看萧何,张良,功劳可比樊哙,周勃他们大,跟刘邦的关系也比他们更铁,但最终也只是当了候。而刘邦分封的异姓王,后来都被他给收拾了,都换成了同姓王。

所以,就当时的情况来说,被刘邦封王可不算的上是什么好事儿,那只能说明他已经盯上你了,准备收拾你。还是封个侯比较保险,虽然权力小点,起码还能活命。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