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明史》对明宪宗评价很高,但现在人们都认为宪宗是昏君呢?

用户104946749246


正所谓"一千个人眼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不同的人对事物的看法不同,同一个人在不同时期对一个事物的看法也会有所改变。

皇帝是中国封建王朝的最高统治者,人们对皇帝的评价褒贬不一,很少有哪个皇帝没被后世人骂过。人们对皇帝的了解基本上都来源于史书,《二十四史》中,大家似乎对《明史》情有独钟,《明史》对明朝皇帝的评价都不高,但是对明宪宗的评价还挺高,这是为什么?

《明史》在《二十四史》中堪称一本奇书,究竟奇在哪里?

顺治在位期间就打算编撰明史,但是并没有行动起来,编修明史的工作一直拖到康熙年间才开工,《明史》是中国历史上撰写时间最长的一本史书,历经康熙、雍正、乾隆三代帝王,耗时九十余年。

而且满清皇帝对《明史》十分重视,基本上史官每写一部分,皇帝就会亲自阅读,并不断修改,没有哪个朝代能像清朝一样对前朝历史"呕心沥血",所以说《明史》中暗藏了很多猫腻,统治者对史书内容的干预极大。

满清入关,虽然夺取了中原王朝,但是在汉人的心中,满清仍被视为外族,大明才是正统,为了消除汉人心中的芥蒂,清朝只有在史书中丑化前朝皇帝的形象,同时抹去满清入关时屠杀汉人的痕迹,希望在汉人心目中树立一个优秀的满清王朝形象。但是汉人数量庞大,而且汉文化过于强大,满清同化汉人过于艰难,于是满清既控制了汉人,又主动学习汉文化。

满清在灭掉明朝后,沿用了明朝的皇宫,同时沿用了明朝的诸多制度。"宪宗"是庙号,什么叫做"宪",让国家从混乱中重新确立制度和秩序,刑罚与文治并用恢复国家强盛才叫做"宪"。

明宪宗登基的时候接手了一个烂摊子,经历了土木堡之变后,朝廷上的武将已经损失殆尽,同时外有蒙古、女真入侵,内有百万流民造反,各地饥荒水旱地震不断,当时山河破碎,如果他和崇祯一样,估计明朝就要提前灭亡,但是他却将明朝救活了。

在政治上,他整顿吏治,精兵简政,严明司法,慎重邢狱;军事上,吊打女真,大胜蒙古;财务上,整顿盐业,调整税收结构,严禁贵族占田;治安上,安定两广,平定荆襄,使流民安居乐业;此外平反了于谦的冤案,不计前嫌,以德报怨,恢复了叔叔朱祁钰的皇帝尊号,天下一片称赞。

敌人曾经的强大,国家当时的混乱,更加突出了明宪宗的功绩,甚至有人评价他为中兴之主。

之所以说他是昏君,是因为他在位期间增设西厂,任用奸邪,听信小人谗言,设立皇庄,收集钱财满足自己和妃嫔们的奢侈生活,高兴的时候还会随意赏赐官职,有违官吏的考核制度,不得不说,明宪宗有些任性。


历来现实


翻看整部《明史》本纪,你会发现,清官方对明朝的皇帝的总体评价都不算差,最差的应该是明武宗,通篇赞曰没有一句夸赞的,全是贬低的。如果依据《明史》的评价给明朝诸位皇帝做个褒贬程度的排序,那么笔者认为应该如下:

第一梯队:

唯明太祖一人,通篇都是溢美之词,从建制开国,到兴邦安民,关于其功业的评价,就差直接喊666了,而在明朝皇帝里面,正面肯定评价字数是最多的。

第二梯队:

明成祖、明仁宗、明宣宗、明孝宗。这一梯队的皇帝们,没有一个有差评的,在成就上次于开国皇帝明太祖,而在用词上也相对客观,做到了“为尊者讳”。

第三梯队:

明英宗、明宪宗、明世宗、明穆宗、明神宗。这五位皇帝,《明史》的评价褒扬和批评五五开,既对其政绩有肯定的一面,同样也有对其批评的一面。中肯之中,带着一点点埋怨,毕竟这五位在士大夫眼中,虽然不至于是昏君,但真的算不上理想的辅弼君主了。

第四梯队

明惠帝(建文帝,惠是清朝给上的谥号)、明景帝、壮烈帝(崇祯),这三位在《明史》的赞曰里面,编撰者是抱着极大的同情的,对他们的肯定主要集中在个人品质的品价上,而非其功业。之所以把他们放在第四梯队,主要是这三位皇帝的结局都很惨。

第五梯队

明武宗、明熹宗、明光宗,这三位中的前两人,评价是最低的,通篇都是批评,没一句好话,而且用词言简意赅,好像多说一句都欠奉的感觉,至于明光宗这位一月天子,属于明史上的小透明,连个本纪都没捞着,所以只能放这里了。

如此看来明宪宗似乎在第三梯队,评价看起来还是蛮高的,但实际上,如果除去第四梯队的那三个结局不美好,但个人评价还不错的皇帝,以及只做了一个月皇帝的明光宗,明宪宗的评价可能就是倒数第三了。

明史对其评价如下:

宪宗早正储位,中更多故,而践阼之后,上景帝尊号,恤于谦之冤,抑黎淳而召商辂,恢恢有人君之度矣。时际休明,朝多耆彦,帝能笃于任人,谨于天戒,蠲赋省刑,闾里日益充足,仁、宣之治于斯复见。顾以任用汪直,西厂横恣,盗窃威柄,稔恶弄兵。夫明断如帝而为所蔽惑,久而后觉,妇寺之祸固可畏哉。

前半段的好评凝练一下就是“恢恢有人君之度”,这个评价不差,但也不高,就属于皇帝中的普通人,没什么大错,但也没体现出什么有大本事能耐来;而后半段的差评那就不友好了,比如“盗窃魏柄”、“久而后觉”这八个字,就跟说个傻子似的。是明宪宗神经反射弧太长,还是一点做皇帝的起码质素都没有?

结合好评差评来说,《明史》中的明宪宗,评价比较中肯,但实际上就整个成化朝的风气而言,明宪宗的表现,在明代皇帝中肯定是排倒数那种。内阁就出过商辂贤臣,商辂之后的内阁,素有“纸糊三阁老”之称,当时宪宗陛下在宫内广置道士为其炼丹,这丹当然不是用来修仙的,而是某些帮助男人雄姿勃发的辅助性药物。

宪宗的后宫也是一大亮点,他跟万贞儿的姐弟恋,不仅跨越了年龄,而且跨越了阶级,真的是爱到了极致,不仅荒废了朝政,还祸害了自己的后宫,使得多年来皇帝无所出,好不容易生出了一个明孝宗,自己居然是在好几年之后才知道有这么个儿子的。由此可见,作为皇帝,宪宗是多么的不合格。

要称明宪宗为昏君,大概也算不上,成化朝虽然开了西厂,后宫比较厉害,但大体上朝政也没有多败坏,也就是内廷比较乌烟瘴气,大抵他只是一个庸君,在做太子时期担惊受怕惯了,又继承了他老子明英宗的一些懦弱性格,所以比较平庸而已。


坍塌的历史观


看来提问者是没有认真研读《明史》,这本书是本着“为尊者讳”来编撰的,前后用时近百年,可以说是一部十分精编版的王朝史。

我要回答是恰恰相反,明史中对明朝皇帝评价都不低,唯独对明宪宗评价真不高。想知道具体原因,下面我就长话短说了!

明史中对明太祖朱元璋和明成祖朱棣这对父子的评价应该是最高的,康熙更是不吝其词的直接赞为“治隆唐宋”,把洪武朝到永乐朝抬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当然永乐朝的确辉煌,也值得康熙这样赞美。明太宗永乐一朝,五伐漠北,攻占安南,郑和在永乐一朝六下西洋,编撰《永乐大典》,永乐大阅兵时更是万国来朝。即使朱棣有杀戮的污点但这细微的瑕疵实在是盖不住他的光芒。
(明成祖朱棣年号永乐)


文皇少长习兵,据幽燕形胜之地,乘建文孱弱,长驱内向,奄有四海。即位以后,躬行节俭…知人善任,表里洞达,雄武之略,同符高祖。六师屡出,漠北尘清。至其季年,威德遐被,四方宾服,明命而入贡者殆三十国。幅陨之广,远迈汉唐。成功骏烈,卓乎盛矣。《明史·成祖本纪》

可以看出明史对朱棣一朝的赞美溢于言表,即使那个养孪童,建豹房,宠八虎,掠民女的荒唐皇帝明武宗朱厚照也是极尽赞美之词,编撰明史的时候对明武宗朱厚照进行了一些洗白,因为真正明武宗并没有明朝人编撰的《明实录》中写的那么荒淫无道,因为明武宗朱厚照英年暴毙而亡,没有子嗣继承皇位,找来堂弟继承的皇位,就是明世宗,对明世宗来说明武宗不是他的直系亲属,今朝贬低前朝来突出今朝的圣名已经是千古以来不变的潜规则,熟悉历史的朋友或许知道,庙号为武其实是明褒暗贬,列如唐武宗、元武宗和明武宗,谥号为武才是真正的褒义列如汉武帝刘彻和晋武帝司马炎,而这庙号为武的皇帝有一个共同点,就是他们死后都不是自己的子孙继位,不是弟弟就是堂弟。


明世宗还让人在《明实录》里多录明武宗的恶行,甚至胡编乱造,把八虎的恶行也算在他这位哥哥头上,可是,即使明武宗行事荒唐,但在位期间诛灭刘瑾,平定安化王和宁王的叛乱,大败蒙古小王子,多次赈灾减免百姓赋税,总体来说还是一位有成就的皇帝,所以《明史》中对明武宗朱厚照的评价也十分客观。
(明武宗朱厚照年号正德)

明自正统以来,国势浸弱。毅皇手除逆瑾,躬御边寇,奋然欲以武功自雄。…假使承孝宗之遗泽,制节谨度,有中主之操,则国泰而名完,岂至重后人之訾议哉!—《明史·本纪第十六·武宗》

崇祯帝应该也是我们比较熟悉的明朝皇帝,崇祯疑神疑鬼,滥杀大臣,自己想南逃因为被臣下抵制犹豫不决,有人提议让太子南下,即使将来明亡后也有一昔回天之力,可崇祯连自己的亲儿子也不放心,毕竟有唐玄宗李隆基的前车之鉴,崇祯多次下罪己诏,刚下完就加派征收百姓赋税,加派征收“三饷”也成为了崇祯帝洗不掉的污点,李自成攻入京师时崇祯携内监驾马而逃,却无人给他开宫门,只得回反,他的臣王把他拒之门外不予收留,崇祯可不想像福王那样被李自成活煮(《流寇志》),自缢是他最好的选择,临死之前还死不悔改把责任推的一干二净,惺惺作态道“任贼分裂朕尸,勿伤百姓一人”。这贼是何人?他们曾经是谁的臣民,谁放任东林党一家独大后盘剥百姓?天下已经饿殍满地,百姓易子而食,他们有一丝活路也不会造反啊!虽然崇祯继位后兢兢业业,殚精竭虑一心中兴大明,无奈自己性格多疑,有心无力,最后君臣之间竟然互相利用互相仇视也是千古一大怪事。但明史中对这样一个虚伪极致的皇帝竟然也有极高的评价,顺治甚至为他痛哭,《清史稿》中也把崇祯尊为庄烈帝。
(明思其朱由检年号崇祯)


《明史·本纪第二十四》:帝承神、熹之后,慨然有为。即位之初,沈机独断,刈除奸逆,天下想望治平。…然在位十有七年,不迩声色,忧劝惕励,殚心治理。临朝浩叹,…迨至大命有归,妖氛尽扫,而帝得加谥建陵,典礼优厚。是则圣朝盛德,度越千古,亦可以知帝之蒙难而不辱其身,为亡国之义烈矣

那为何对英明宽仁的明宪宗朱见深评价反而是贬低呢?

其实我说一个事就很好理解了,明宪宗具体的事迹就不过多介绍了原因是明宪宗成化年间发生的“成化犁庭”事件!


(明宪宗朱见深年号成化)

成化犁庭,从表面的意思中我们就可以看出来,形容像被犁耕过一样,可见当时的惨烈之状,那“犁”的什么地方呢?正式清朝的龙兴之地建州!

明宪宗时期明朝和女真各部已经过了当初的蜜月期,建州女真多次入侵明朝边境,骚扰百姓,女真部不断壮大,甚至多次击败明军,其实目的就是掠夺物资财物,满足自己生产力不足的短板。正常情况下明朝应该是先安抚为主,但明宪宗继位不久,急于立威,宦官汪直又屡次进言,况且明朝当时也有这样的实力,倒霉的女真人就成为了明宪宗手中的“鸡”!


当时明宪宗对明军进攻下的召令是“捣其巢穴,绝其种类”看似短短八个字其实就是相当于要对女真人下了种族屠杀令。顿时女真诸部变成了人间炼狱,首领董山被杀,部落尸横遍野,族营被付之一炬。建州女真“焚烧殆尽,部落残破”之后明军才收兵,明将甚至以此炫耀自己屠杀多少老幼,史书中记载的多惨烈就不过多列举了,自此后建州女真短时间内没有了抗衡明朝的实力,或许是天道有轮回吧,百年后董山的五世孙努尔哈赤崛起于辽东,最后清取明而代之!

这样就能理解为什么明朝随便一个皇帝在《明史中》都有比较高的评价,而明宪宗为何多是贬低了吧?毕竟清朝皇帝的祖先被明宪宗杀了,当时的满族人祖先被明宪宗种族屠杀过!


冤冤相报何时了!当年相亲相爱过,也曾兵戎相见过,现在我们是一个家庭,满族用自己的民族传承换来了对中国二百多年的统治,现在又有几个人会说满语能写满文呢?早已和汉人融化为一体了,历朝历代武力入侵中原的实在太多,最后却被汉文化反侵略,但是只要接受了中华文化的传承慢慢的我们就是一个家庭,中华民族是多民族,不仅是我们汉族,说到底当年建州女真也是明朝的一部分,这些历史的恩恩怨怨,都已经成为过往云烟!现在我们中华民族是一个大家庭,应该同仇敌忾,携手共进为复兴伟大的中国梦而奋斗,让中华民族重新崛起于世界东方!再震祖上之辉煌!


明月清风阁



明宪宗朱见深帝王之位真可谓一波三折

明宪宗朱见深是明英宗朱祈镇之子,因英宗荒诞不经,导致被瓦刺人俘虏。后由朱祈玉做了皇帝。在景泰三年(公元1452年)被废了太子,由朱祈玉的儿子朱见济当太子。景太八年(公元1457年),朱祈镇发动奇门之变重新当了皇帝,废了朱见济,又让朱见深当了太子。

经过一波三折当上皇位后,朱见深可谓宽厚仁慈,不仅恢复朱祈玉的帝号,还为于谦平了反。在用人方面也选择李贤、朱永、刘定之、杨信、商辂等贤明之臣辅政国事,显示了贤德之君的风度。在位期间,宽免赋税,减省刑法,社会政治,经治都得到很大程度发展。朱见深虽然在后期设立西厂,任用大太临汪直等人监视官员,造成一些冤案,但最终还是废了西厂,总体来说,是个有德之君,后人对其品价极高。尤其是解决荊襄流民问题,采用户籍制度,设立郧阳府,一劳永逸地解决这一老大难问题,不可谓不高明。


清朝人所写的巜明史》对明宪宗朱见深的品价极为公正客观。曰其为:”宪宗早正储位,中更多故,而践阼之仁,上景帝尊号,恤于谦之冤,抑黎淳而召商软,恢恢有人君之度矣。时际休明,,朝多耆彦,帝能笃于任人,谨于天戒,蠲赋省刑,闾里日益充足,仁丶宣丶之治于斯复见。顾以任用汪直,西厂横恣,盗窃威柄,根恶弄兵。夫明断如帝而为所散或,久而后觉,妇寺之祸固可畏哉。

至于说现在人都认为明宪宗是昏君,闻之甚少,不敢苟同,敬请见谅余薄学寡闻矣!


车工00


1964年5月,毛主席在一次谈话中说过:《明史》我看了最生气。明朝除了明太祖、明成祖不识字的两个皇帝搞得比较好,明武宗、明英宗还稍好些以外,其余的都不好,尽做坏事。



毛主席之所以这么说,是在综合考量明朝历代皇帝在位期间的综合表现的基础上得出的结论,有的人说明朝的皇帝是历史上最懒惰的皇帝,都是出于此种标准。

康熙

而清朝在修《明史》的过程中,负责纂修明史的官员遵照康熙帝为尊者讳的旨意,尽量少记载明朝皇帝的阴暗面的原则来边修《明史》。所以,对于前期政治功绩较为突出的明宪宗,《明史》给予了很高的评价。

明宪宗



但是,今人的评价标准与古人,特别是作为统治者的标准绝对不会是一致的,尤其是现在社会科学研究思路、理念、方法等等方面的影响,以及社会主流价值取向,对明宪宗的认识进一步深入,使得对其的评价发生了转变。

其负面评价主要集中在以下方面:



【1】设置西厂。进一步强化了特务组织,使其对明后后期发展遗患无穷。1477年设置西厂,一直到1482年撤销,西厂存在了五年多的时间。西厂一方面扩大了明代特务的职能和侦察范围,覆盖全社会,甚至到南北边腹各地。另一方面加强了皇帝对于特务组织的偏爱,导致西厂职权无限放大,从二品的官员都不经朝廷统一西厂就直接抓人,导致朝廷官员人心惶惶。



【2】设置皇庄,与民争利。历朝历代为了缓和矛盾,都想尽一切办法降低赋税,与民休息,以便缓解社会矛盾,恢复社会生产,以此来不断壮大国家经济实力。但是明宪宗却逆向而行,设置皇庄,但这不单是皇帝一个人的庄田,而是包括皇帝本身、后妃、皇太子及在京诸王的庄田,也就是说是皇帝及其妻、子的庄田。这是明代土地兼并的开始。上行下效,皇帝带头兼并土地,藩王、勋戚、宦官也请求皇帝赏赐土地,于是有王田、官庄。

【3】传奉官。就是不经过吏部正规程序选拔,而由皇帝直接任免的官员。这一举措对官员队伍的破坏性是难以想象的。一是皇帝视官爵为私物,只要皇帝喜欢,他可以随意任免,官爵由“天下公器”变成“人主私器”。二是这些通过正规渠道无法进入官员队伍的人,对明朝官员队伍建设是一个巨大的冲击,导致鱼龙混杂,政府管理能力和水平混乱。第三,后宫妃嫔,以及太监利用手中的职权,借皇帝的名义开展卖官鬻爵,进一步导致明朝官僚队伍的腐败,加速明朝的衰弱。

所以,综上所述,现代人对于明宪宗的评价多是负面的,而非正面的,认为其是昏君。



说起明宪宗,很多人可能并不太清楚,但要说起土木堡事变中被瓦剌俘虏的明英宗,很多人应该都不陌生。这位明宪宗,正是明英宗的长子朱见深,明朝第八个皇帝,也叫做成化皇帝。

这位朱见深,也是一个苦命的孩子,他未满两岁时就被父亲立为皇太子,结果同年土木堡事变就发生,他的父亲明英宗被瓦剌俘虏,自己的叔叔成为新皇帝,即明代宗。

三年后,明代宗有了自己的儿子朱见济,自然不愿意自己侄子再担任皇太子,于是朱见深被废为沂王,明代宗的儿子被立为皇太子。结果第二年明代宗的儿子便英年早逝,但明代宗却也不愿意立朱见深为皇太子,反而对他各种打压和猜忌。

没多久,明代宗病逝,英宗通过夺事变上位,便给明代宗一个恶谥,叫戾。不但如此,连早已夭折的明代宗儿子都被追废为世子,直至明朝灭亡都没有再承认过这个太子。朱见深的太子之位失而复得,然而幼年卷于皇位之争,精神压力极大,因而落下个口吃的毛病。



八年后,明英宗病逝,太子朱见深登基,即明宪宗,并改年号为成化。明宪宗一共当了23年皇帝,总的来说政治清明,经济处于良好发展状态,后来的《明史》在评价他时,特意用了这样一大段话:

“宪宗早正储位,中更多故,而践阼之后,上景帝尊号,恤于谦之冤,抑黎淳而召商辂,恢恢有人君之度矣。时际休明,朝多耆彦,帝能笃于任人,谨于天戒,蠲赋省刑,闾里日益充足,仁、宣之治于斯复见。”

简单翻译一下就是:明宪宗的太子之位曾被代宗所废,但等到他登基后,却并没有因此怀恨代宗,反而恢复了代宗的皇帝尊号,还平反了于谦的冤案,任用贤明的大臣商辂等治国理政。一时间大明风气清明,朝廷多名贤俊彦,百姓安居乐业,给人感觉仁宣之治又重新回来。

对于仁宣之治,大家应该知道,它是明朝的三大盛世之一,主要执政者是朱棣的孙子明宣宗朱瞻基,另外两个盛世分别是朱元璋的洪武之治和朱棣的永乐盛世。

从这层意义上说,在《明史》中,这位明宪宗的地位,是可以和朱元璋、朱棣以及朱瞻基这三位最优秀的明朝皇帝相提并论的。

并且在史书上,人们一直把明朝的“仁宣之治”与汉朝的“文景之治”、唐朝的“贞观之治”相并列。而在《明史》中,说明宪宗治理国家犹如仁宣之治重现,也就是说,明宪宗也是可以和汉文帝、汉景帝、唐太宗这种伟大帝王相提并论的。



从这层意义上说,《明史》却是对明宪宗评价很高。至于原因,史书上也做了总结,一方面是明宪宗为明代宗和于谦平反,博得了朝野的一片称颂之声;另一方面是他重用贤明的大臣治理国家,让政治清明,百姓安居乐业,具体表现为三方面:

一是在他刚登基时,因为父亲留下的“烂摊子”,导致先是广西省发动大规模的大藤峡叛乱,接着又是荆襄地区爆发了明王朝立国以来规模最大的流民起义,涉及到近百万流民,但明宪宗却都顺利解决,尤其是荆襄流民难题,从明朝建立时就存在,结果被他一劳永逸地解决。

二是征讨建州女真,犁庭扫穴,擒斩包括努尔哈赤之六世祖、建州酋长董山在内的1700余人,并焚毁屯寨四百座,释放被其掠夺的汉人奴隶“包衣”千人;同时重用名臣王越,多次出塞打击蒙古,连中兴蒙古的传奇摄政皇后满海都,也是死在明军的突袭中。

三是在他的执政之下,明朝经济一直呈现繁荣发展的状态,人口和财富都在不断增加。

不过,由于明宪宗迷恋比他年长十九岁的贵妃万贞儿,并放任万贞儿把持后宫,逼众多妃子堕胎,间接造成他的儿子朱祐憆的艰辛童年。同时,他还设立西厂,重用汪直等官宦等。类似的“八卦”显然比枯燥的治理国家更具有吸引力,因此深受老百姓的喜爱。

所以这样传来传去,大家再说起明宪宗朱见深时,就会第一时间想到他万贵妃把后宫搞得乌烟瘴气,还有那些西厂的死太监们,比如《龙门飞甲》中的雨化田,把朝堂搞得乌烟瘴气。类似的种种,最终让现在的很多人们,觉得明宪宗就是个宠信奸妃、宦官和奸臣的大昏君。


我是赵帅锅


明宪宗是明朝第8位皇帝,名叫朱见深,昏君这个属性是无论如何都和明宪宗沾不着边的。我们一起来看看他的人生画卷。




1449年,刚两岁的朱见深被父亲明英宗确定为太子。人生开局不错,不出意外的话,他就是下一任明帝国掌门人了。

然而没过多久,发生了一件事。

他的父皇明英宗,禁不住宦官王振的撺掇,决定亲征瓦剌(蒙古军)。在土木堡,明军全军覆没,当朝50多重臣死难,英宗被俘,这就是著名的土木堡之变。为了不被瓦剌当人质要挟,明朝紧急更换了新皇帝,也就是明英宗的弟弟——明代宗。




明代宗上位后,当然不甘心把皇位传给自己的大侄子,可能也有害怕的成分,毕竟把人家老子的位子给抢了,以后这小子上位,会不会找他算账可不好说。

所以,代宗就把亲儿子立为皇太子,把朱见深给废了,废为沂王。

这个地方我愿意用两分法来分析一下:一,朱见深太子之位被抢,应该是有资格感到愤怒或记恨的。二,代宗完全能罗织个罪名,比如谋反或者怨望,将朱见深剪草除根,然而代宗并没有这么做。

所以这一家子,其实还是可以的,至少没有为了皇权而搞得你死我活。若干年后,成为宪宗的朱见深又为代宗重修了陵寝,可见当年他太子被撸这一段,已经放下了。

正常看,大明帝国后面的剧情,应该就没有沂王的戏份了。但是奇就奇在,没有了政治价值的明英宗,又被蒙古人给送回来了。




看来瓦剌也不白给,这一招挺狠的,送回去看你大明怎么办?一山不容二虎,乱了更好。

代宗没有正当理由杀掉英宗,只能幽禁在南宫,限制自由,每天从门上的一个小口子往里边递饭。这样英宗一直熬到代宗快死的时候,终于抓到机会,上演了“夺门之变”,成功抢回皇位。

这也是史上罕见的,一个人当了两次皇帝的奇事。

带来的效应就是,朱见深又重新当回太子。

这种过山车般得而复失、失而复得的感觉,搁任何人头上都受不了刺激,明宪宗从自身经历中明白了一个道理:人生无常。

1464年,英宗二次掌权8年后驾崩了,17岁的朱见深即位,是为明宪宗,共在位23年。我们可以把明宪宗的统治分为上下集。

上集:这就是典型的明君

宪宗一即位,就办了几件大好事。

首先,剪除奸佞。他把密谋陷害忠臣李贤的前朝红人、宦官门达杀了,并把李贤晋升为少保,授予华盖殿大学士,意思就相当于宰相了。




同时,褒奖忠臣。他为死于父亲手下的忠臣于谦平反,恢复了于谦之子的官职。一时间,大臣用命,上下协力,一个中兴的时代呼之欲出了。

宪宗另一项作为,是解决了元代以来的荆襄流民问题。

流民就是难民,遇到灾荒战乱,荆襄一带的三不管地区,难民往往有百万人之多。这些人聚在一起可没心情嗑瓜子,他们被苦难逼得无路可退,只能攒在一起,学习一下陈胜吴广。

所以流民问题,自元代以来,一只是历届皇帝最头疼的一件事,在宫里鉴宝都没的心情。




明宪宗明白,这些难民都是黑户,根本没法管理。就出台措施给他们落户、办身份证,并且在当地建了个市,叫郧阳府。这下大家都有了城市户口,而且明宪宗还派了市长来管理,大家就抓紧生产生活吧,于是持续两代的难民问题,就这样一举解决了。

明宪宗的上半集,确实是励精图治,国家面貌焕然一新,大有中兴的趋势。

下集:熟女控+宦官依赖症,折损一半英名

然而明宪宗的人品里却有一个死穴,这个死穴就是:太专一。

专一竟也有错?是的,对皇帝来说,可能还真是这样的。

宪宗专宠的女人叫万贵妃,她比宪宗整整大十七岁。宪宗深爱了这个女人整整一辈子,直到两个人同一年内离世。

这段剧情作为韩剧还是蛮感人的,但偏偏这是一出历史剧。








专一的后果是,万贵妃被宠坏,不再是当年纯情的贞儿了。万贵妃枕边一阵风,可能就决定朝中一个人的仕途、或者生死。

并且,万贵妃差点弄得明宪宗断了后。自打生育了一位皇子夭折后,万贵妃就不育了。要不是有个宫女纪氏怀上宪宗的孩子,并悄悄把他生出来藏到偏僻之所,宪宗就只能把皇位传给藩王们了。

顺便提一句,这个被藏起来的孩子就是以后的明孝宗。

专宠万贵妃,是明宪宗治国的一大败笔。

专宠一人,就会产生集权,出现集权,就会有权利变现,奸佞之人会利用这一点,削尖了脑袋往万贵妃这里钻。而廷臣是不可能接触到后宫的。与贵妃接触最频繁的,只能是外戚,或者宦官。

成化一朝,佞幸竞进,皆凭万氏。

此时出现的宦官,叫汪直。汪直这个人特别会来事,也很尽责,给明宪宗打探外面的事情,非常准确及时,大臣想骗宪宗都骗不了。






明宪宗因此对汪直信任有加,专门为汪直建立了西厂。当年,汪直才十五岁,可以说少年得志,意气风发。西厂的权力极大,可以不经皇帝同意抄捕大臣,关进厂狱。并且西厂的能量范围也极大,遍及大明版图内的任何地方。而这是东厂望尘莫及的。

对宦官的依赖和任用,严重伤害到廷臣的工作积极性。不可避免的,还会产生冤假错案。这对大明政体的伤害,还是有的。

所以,《明史》对明宪宗的总体评价很高,但也很中肯,认为宪宗继位后,为忠臣于谦平反,贬抑奸臣、重用能臣,都体现了一位明君的特征。不过,后期任用汪直,西厂横行,也是他治国的一个污点。但是,把明宪宗归位昏君一类,我认为是不客观的。


哇哦历史


一般说《明史》,当然指的是清朝乾隆年间,由清朝官方主持编写的二十四史之一的《明史》。虽然《明史》对明宪宗的评价大体还不错,比如即位后给景帝上尊号,给于谦平反,特别是承认被自己父皇英宗搞政变搞下去,被取消了帝位的景帝是皇帝,而且景帝还是当年要废除宪宗太子之位的人,可以说宪宗对景帝真是以德报怨了。这种品德在皇帝里面确属少见的有人品了。


《明史》还夸宪宗在位时期,减免赋税,老百姓安居乐业,连打官司的人都少了,民间财富开始慢慢积累,社会元气渐渐恢复,甚至把宪宗时代和仁宗、宣宗的盛世时代相比,夸宪宗时代是“仁、宣之治于斯复见”。这是可以说是很高的评价了。

当然,《明史》也指出了宪宗的缺点,就是任用西厂,大搞特务统治,搞坏了政治风气,但这件事实具在,跑不掉的,但《明史》还主动为宪宗洗白,说他这是被奸人蒙蔽,罪不在他。这简直不像是清朝人写的《明史》了。

那么,问题来了,《明史》里面,“烣恢有人君之度”,号称“明断”的宪宗,为什么现在的史学家对宪宗的评价并不高呢?

我们看看现代史学界一般对宪宗的看法是什么吧。


首先是现代学者编写的《明史》,这部《明史》由著名的老一辈明史专家、南开大学历史研究所所长南炳文教授主编,书里认为宪宗虽然不是明朝十几年烂皇帝里面最烂的,但也是一个耽于逸乐,不问政事的皇帝。他还举了一些例子,比如当时有大臣经常说宪宗在宫里放火炮,搞娱乐活动,除了贪玩,宪宗还有一个毛病是“溺于女色”,贪玩加上爱色,使得宪宗不理政事,造成宦官专权,整个朝廷的政治恶化。

还有比较有代表性的是,中国明史学会会长、中国社科院历史研究所明史研究室主任张显清在《明代政治史》里面认为,宪宗一朝最大的问题是冷落内阁,把明代的内阁功能基本上废掉了。


宪宗的行政风格是喜欢和太监亲信商理国事,不喜欢和内阁大臣们商议政事,在位二十三年,居然只亲自召见过一次内阁大臣,内阁大臣除了上朝时见见看一眼皇帝,基本上都见不到皇帝,无法跟皇帝当面商理政事,开了皇帝不跟内阁大臣见面的恶劣先例。

明宪宗讨厌大臣到什么程度呢?他甚至不肯和大臣们多说一句话,明代的内阁大臣们按惯例为定期给皇帝讲课,叫做经筵,正常情况下,大臣们讲课的时候,是可以和皇帝聊聊天的,趁这个机会也可以和皇帝商量一下政事,可是宪宗在上课时从来都是一言不发,搞得讲课的人也很郁闷。

《明代政治史》对宪宗的评价是“昏庸怠政”,这和清朝人编的《明史》说宪宗是“明断”之君恰好形成鲜明的对比,宪宗之所以宠信太监汪直和万贵妃这些亲信,是因为他能力不行,无法跟朝臣商议政事,只有靠这些亲信来维持统治。

所以对比清朝人编的《明史》,和现代学者写的明代历史著作对宪宗的评价,表面上好像差别很大,一是明君,一是昏君,其实仔细看,事情都差不多。宪宗的黑点主要在任用亲信(太 监专权、后妃干政),败坏政治上。这一点清朝人编的《明史》也承认,只是清朝人不承认是皇帝有问题,把锅全甩给了奸臣罢了。

至于在古人看来宪宗的优点,比如人品大度之类的,跟实际的政绩没有关系,清代编《明史》更看重皇帝的品质,现代人的学者写历史,更看重皇帝的执政能力,现代学者一般认为宪宗的执政能力是不行的,他任用亲信,不是被奸臣蒙蔽,而是水平不行,能力太差,不相面对内阁大臣,也玩不转朝政,不得不用亲信来维持统治罢了。


只爱潘多拉


很多人都说一个朝代的官修史书都是由继承这个朝代的新朝代所写。所以有些时候一定会论说自己的正确性和合法性,而贬低前一个朝代,我们都认为明史是由清朝人编写的,所以也对明朝皇帝的评价自然不高,但这种说法是错误的。不错,后一个朝代固然要以一种政治上的合法性去肯定自己今而很容易贬低之前的那个朝代。但是这是一种政治概念的贬低而不是随意向每一位皇帝泼脏水,也不存在肆意污蔑无中生有的情况,要不然这些朝代在结束以后,他们的官修史书是不会被后世认可的。



之所以明史也是24史之一,如今我们依然对其认可就是因为明史所论述的基本事实是客观的。虽然也不乏一些避讳,但并不是随意添加,只是在政治概念上论说明朝的灭亡与清朝代之而起的合法性而已。这是一种技术手段,并不是一个人随便就能写出来的。清朝修明史自然有其政治考量,在夸耀,遮丑明朝皇帝方面有自己的倾向性,这不可避免,任何一部官修史书都是如此。清朝在给明朝编修史书的时候,不会论述自己是破坏者,而应当是革命者,甚至是明朝的延续者和继承者,有利于缓解当时的一些社会情绪,巩固自己的统治。



任何一个朝代在写前朝历史的时候都不会刻意谩骂和污蔑,那样很容易激起民变。只有一腔愤恨的小说家才会想当然的认为后一个朝代编写前一个朝代的历史是极尽玷污,因为编修前朝历史第一是为了论述自己是合法继承者,第二更主要的原因是为了统一国内思想,通过编修史书找到前朝遗族和士大夫的认可,认同进而巩固统治。谁也没必要傻乎乎的去编写虚假的史书进而激化与实力派的矛盾。举另外一个例子,秦桧的后人曾经也编了一部史书主要论述两宋之际的事件,在这书当中很多的史实都在贬低岳飞,宋朝灭亡之后,甚至于是说秦桧失势以后,这书就不被学界认可。这也证明明史至少是被我们后世认可的一部较为客观的史书。



而且在清朝以后由于政治上的不稳定性,所以很多明朝遗民在私下编写史书的时候都会按照自己的方式去论述,明朝灭亡的原因很多人际关系朝廷大局政治动荡个人情感都会在史书的记述当中。甚至很多街头传闻都被记载下来,但是官方所修的史书不会将这些录入。而且清朝编修的明宪宗的历史其实也并没有贬低他。在明史当中对明宪宗的评价基本是正面的,甚至还在后宫争斗的史料上比较隐晦,给明宪宗也留了面子。而且历史上明宪宗不能算得上一个十足的昏君,但是他也不明智。毕竟他在位时期成化年间的政治风气开始发生变化,一生主要用来修仙。虽然他对权利的把控是精准的。但是底下人做的一些事情只要不触及他的底线,他都是一种纵容的态度。



说他荒废朝政也不为过,毕竟他也不爱上朝。但是总体而言政治并没有混乱,明朝的统治机构依然有条不紊的进行,政治并没有败坏。很多政治上的问题也并不是他这一个朝代才开始的绝大部分都是明朝的痼疾。若是有错,也应当是对这些明朝官僚上层的一些腐败事件,没有限制或者说无作为而已。而这种无作为,除了他自小的生活环境所造成的以外,更跟当时明朝财政赤字严重有关。明朝200多年的历史有60%以上的时间财政都是枯竭的。经常拆了东墙补西墙,对于一个崇尚道教的皇帝而言,无为而治应当是他的政治基础。但是国家需要的并不是一个操弄权柄,无为而治的帝王。而是一个有所作为能够解决当下现实问题的皇帝。


世界史图鉴



要回答这个问题,首先要了解《明史》。要就明朝的官方史料主要有两个:一个是明朝朝廷自己编写的《明实录》,一部是清朝主持编写的《明史》。

先说《明实录》。

这部书记载了明太祖朱元璋参加革命到明熹宗朱由校去世270多年的大事,每个皇帝一部实录,上一任皇帝去世后,继任皇帝主持编修前任皇帝的在位期间的工作实际,建文帝的事迹被并入《太祖实录》,全书1600多万字,迄今没有完整标点过,据说中国社科院正在组织校对和标点没布置何时能完工。据说,目前完整阅读过《明实录》的人在全国范围内不会超过100人。我到目前为止看了一半多,总的感觉就是这部书就是工作日记,发生了哪些事,皇帝这么批,一一记载,在每位皇帝实录的结尾做个简短评论。

明朝14位皇帝的实录,有两部有点问题,一部是《太祖实录》,因为后来朱棣反抗朝廷,夺取了皇位,于是对《太祖实录》进行了几次修改,删繁就简,把不利于朱棣的言论统统删除,把建文帝年间的事情并入;第二个就是《武宗实录》,武宗朱厚照本身就是离经叛道,死后没有儿子和亲弟弟继位,是堂弟朱厚熜继位,朱厚熜在《武宗实录》里把武宗的荒诞不经算是演绎的淋漓尽致,我看过《武宗实录》全部内容。总的来说,《明实录》是比较客观的,因为他只是工作笔记性质的,哪个皇帝好、哪个皇帝差,读者自己去判断。

我们来看看《宪宗实录》。明宪宗朱见深在位23年,年号成化。我看了《明宪宗实录》的大部分内容,总计200多万字。感觉他总体是一个比较勤劳、比较勤政、比较好说话的人,但是情商不是很高,智商也一般。这一点和他父亲明英宗朱祁镇很像、很像。

从为人来说,他比较宽厚,简单举几个例子:给于谦平反、叔叔明代宗朱祁钰平反;善待建文帝的后人;对从小陪伴自己的宫女万贞儿也非常感恩,万贞儿大明宪宗17岁,明宪宗长大后将万贞儿纳为贵妃,恩爱如一,直到死去;对大臣也不苛刻,宽厚待人。

从为政来说,他对工作很认真,简单举几个例子:明宪宗一上台,国家到处都是叛乱,盗贼蜂起,广西的大藤峡叛乱、贵州的叛乱、荆襄百万流民起义、东北的女真人入侵,等等。前些年,在糊涂的明英宗治理下,国家真的到了崩溃的边缘,上述这些事情,一个个都被他平定。算是很有功劳了!《宪宗实录》对宪宗的评价是很高的,主要是:

聪明、好学、宽厚、慎刑法、孝顺、不奢侈、不铺张浪费、不喜欢声色犬马等等。


《宪宗实录》是他的儿子孝宗朱祐樘主持编修的,当然都是好话,没有一句坏话,反正就是这个套路,半信半疑就好了。


《宪宗实录》最后的评语:

太祖高皇帝创业之艰,日不暇给;太宗文皇帝内难既平,行在甫建,躬事征伐,殆无宁岁;宣宗章皇帝时当丰豫,而亦有牙蘖,以廑六师;又如英宗睿皇帝,始以冲幼临朝,终以殷忧,.。惟上以守成之君,值重熙之运,垂衣拱手,不动声色,而天下大治,计所历年,洪武之外与永乐同,而兼正统天顺两元之数,然春秋鼎盛、宗社奠安、始终尊荣前后光裕,固神功圣德,有克自致,而天之所以祐庇我国家气运之休,明命脉之长久,可以延圣子神孙于万万年者,又于是乎见见矣天地之大,日月之明,固未易以模拟,而尽谨掇拾万一,以藏诸禁秘,用垂不朽。





再来看看《明史》

明史是清朝主持编修的,历史100来年,直到乾隆年间才修好。全书300多万字,其中《宪宗本纪》分一、二两卷,6000多字。《宪宗本纪》是对《宪宗实录》的高度缩写,先分月简写工作情况,在全文最后也有一句评语。这个评语有好有坏:


好的方面:宪宗能给叔叔平反,给于谦平反,重用忠臣能臣,有当皇帝的气度;朝中有不少人才,宪宗能一心一意任用他们,而且对上天存有畏惧,能及时赈灾,宽省刑罚,在位期间百姓的生活越来越好,颇有“仁宣之治”的感觉。

不好的方面:任用太监汪直,西厂特务横行,搞得乌烟瘴气。这样聪明的皇帝尚且会被太监和女人(万贞儿)蒙蔽,还好后来发觉了。由此可见,太监和女人干政的危害有多大。

我觉得《明史》对明宪宗的评价还是比较正确的,有好有坏,好的是为人比较善良;差的是人不够精明,以至于被太监和女人蒙蔽双眼,干了不少坏事。


《宪宗本纪》对明宪宗的评价:

 赞曰:宪宗早正储位,中更多故,而践阼之后,上景帝尊号,恤于谦之冤,抑黎淳而召商辂,恢恢有人君之度矣。时际休明,朝多耆彦,帝能笃于任人,谨于天戒,蠲赋省刑,闾里日益充足,仁、宣之治于斯复见。顾以任用汪直,西厂横恣,盗窃威柄,稔恶弄兵。夫明断如帝而为所蔽惑,久而后觉,妇寺之祸固可畏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