別的動物都論“只”、“頭”,為什麼唯獨是馬,要說一匹馬呢?

這回呢,咱們說說一“匹”馬。咱們漢語當中呀,對這個不同的動物呀,用不同的量詞,小一點的動物,比如貓呀,老鼠呀,雞呀,鴨子呀,都論只,一隻貓,一隻雞;大一點的呢,論頭,一頭豬,一頭牛,一頭大象,唉,可是唯獨這馬,不能說是一頭馬,只能說是一匹馬。馬它論匹,不能論頭,那~這是為什麼呢?

別的動物都論“只”、“頭”,為什麼唯獨是馬,要說一匹馬呢?

最早這個“匹”呀,呃,這種計量單位吧,僅限於用在布呀、帛呀,等等吧,唉,這些紡織品上,比如匹練,就是一匹白絹;還有匹帛和匹緞,這都是泛指紡織品。匹也是長度單位,四丈為一匹。白居易的《賣炭翁》咱都學過呀,“半匹紅綃一丈綾,系向牛頭充炭直”,半匹紅綃,就是兩丈生絲織成的薄綢子。

別的動物都論“只”、“頭”,為什麼唯獨是馬,要說一匹馬呢?

那用“匹”來計量馬呢,最早是出自《尚書 文侯之命》裡邊,原文是“馬四匹。”《尚書》呢,翻譯過來就是上代之書,這是我國第一部上古歷史文件和部分追述古代事蹟著作的彙編,它保存了商、周特別是西周初期的一些重要史料,那可見呢,用“匹”來計量馬,這已經是非常的久遠了。那在稍後的古籍-《周易》當中呢,也出現過“馬匹”一詞,“月幾望,馬匹亡。”但是這裡邊這個“馬匹”呀,不是馬的總稱,匹是配偶的意思。這句話就是說月亮快要圓了,唉,望,滿月叫望月;“馬匹亡”,馬失去了配偶,不是馬都死了。那後來為什麼把馬匹作為馬的總稱了呢?唉,這個孔子給他的學生顏回,做過詳細的解釋。

根據這個《韓詩外傳》記載呀,說是有一次孔子帶著顏回出門旅遊,去哪兒了呢?倆人爬泰山去了。到了山頂,赫!這泰山高呀,啊,“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嗎,那陣兒也沒有霧霾,啊,這天兒也透亮,真是極目千里。這倆人呢,就往這東南方極目遠眺。這時候孔子就問顏回,說,“徒弟呀,你能看見蘇州的閶門嗎?”這閶門呀,就是蘇州古城的西門。

別的動物都論“只”、“頭”,為什麼唯獨是馬,要說一匹馬呢?

顏回使勁看了一會說,“我看到了。”

好傢伙!從泰安都看到蘇州去了,一千多里地,這真是千里眼!

孔子又問了,“那你看見什麼了?”

顏回說,“我看見一關帝廟,上邊掛塊匾,義氣千秋,藍匾金字,上款是信之弟子某某某,下款是年月日。”啊,這是顏回嗎?這是張壽臣,《三近視》這是,哈哈。

顏回說“呃,我看見城門外有一匹練,前面有一束生藍。”這練呢,剛才咱說了,就是潔白的熟絹,生藍呢,是草料。

孔子說,“哎呀,你這眼力還是不行呀,那不是一匹練,那是一匹白馬在吃草呢。呃~子淵呀,那你知道為什麼這馬,要用匹來計量嗎?為什麼要說是一匹馬呀?”

“呃,師父,弟子才疏學淺,這個還真不知道。”

“你看啊,這個馬陽光下,它的影子是不是有一匹那麼長呀,是不是能達到四丈呀,所以說這個馬,得說一匹馬,明白了嗎?”

“得,師父,我記住了。”

別的動物都論“只”、“頭”,為什麼唯獨是馬,要說一匹馬呢?

唉,您現在去泰山,還有的景點,一個石牌坊,“望吳聖蹟”,啊,您站在那兒可以試試,看能不能看見蘇州,哈。

別的動物都論“只”、“頭”,為什麼唯獨是馬,要說一匹馬呢?

那除了孔子的這種解釋呢,東漢時期對這個“馬匹”呀,還有很多別的解釋,唉,也都挺有意思的。一種呢,說是良馬和君子一樣,都需要由具有慧眼的專業人士“相”過之後才能確定,唉,相馬、相面,都得相。那這千里馬能夠和君子相匹敵,所以稱馬匹。那第二種說法呢,是馬在深夜裡跑,能夠看到眼前四丈的距離,所以叫一匹。第三呢,說是這馬向前騰躍的距離是四丈,所以稱一匹。第四呢,說是這馬死了之後的價格是一匹帛,所以叫一匹。第五呢,說是春秋時期,諸侯之間互相饋贈的禮物,通常都是“乘馬”和“束帛”,乘馬是四匹馬,束帛呢,是捆成一束的五匹帛,帛的單位呢,是一匹四丈,正好跟那乘馬的四匹馬的數量相匹敵,所以也就用匹來計量馬了。唉,有點亂哈,沒事兒,您要沒記住呢,那您就再看一遍得了。

"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