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亮剑》中降为营长的李云龙,一直在独立团当老大,总部首长们为何不管此事?你怎么看?

一零伍_點


作为21世纪初抗日名剧双子星之一的《亮剑》,虽然拍的很热血,很好看,但格局上就是一部不折不扣的抗日神剧,这一点完全没法和《我的团长》相比。其中,主角李云龙的热血兵痞作派既为这部剧赢得了诸多的粉丝,也使得这部剧的历史还原度跌破底线。

简单说,tg能够以弱胜强,最终解放全国,其严密的组织性是一个极为关键的要素。军队不是个人的,而是党的,绝对禁止军阀作风,这是核心。不能因为部队首长很忠诚,很能干,很热血,就违反这个原则。解放战争能用127万人打败430万国军,因为共军是一支127万的军队,而国军是一群拥兵多则几十万,少则几千的军头集合体。前者都听组织的,后者分别要听某师长、某军长、某司令的,所以前者凝聚,后者分散,最终前者胜了后者。


按照《亮剑》中的剧情,已经被八路军孔捷收编的匪首谢宝庆,其部下二当家私自作案,杀死了李云龙部下的猛将魏和尚。李云龙愤怒之下,软禁孔捷,把谢宝庆匪帮全部消灭,之后因为违反纪律被降级为营长。

真实历史的八路军如果遇上这种情况,会严格评估这件事情的性质,谢宝庆匪帮所犯罪行有多大,李云龙的处置在多大程度上不适宜?如果评价下来,确实情有可原,需要李云龙在团长位置上继续发挥才能为抗战效力,那完全可以采取诸如降级留职、留职查看等手段,使得李云龙继续管理独立团的行为合法化。绝不会如原著中说的,明着给李云龙罢官为营长,暗地里又容忍李云龙在独立团内部关起门来继续称王称霸。

说句笑话,都梁的这种价值观,“独立团只有姓李的团长”,就和《我的团长》里面虞啸卿一开始就想建立“我的团”一样。而虞啸卿这种“我的团”的思想,最终导致他在南天门中被唐基蛊惑,准备把“炮灰”牺牲掉——这种思想,恰好也就是国军整体失败的根源之一。而都梁,让共军的李云龙也染上这种毛病,不知道是嘲讽还是诅咒呢。


巴山夜雨涮锅


亮剑中,魏和尚无辜惨死,李云龙的愤恨是很明显的。小说中描述的是,李云龙喝酒时听见魏和尚牺牲了,李云龙愣了二十分钟,一声不吭,然后捏碎了酒杯,手上全是血,周围人围过来,李云龙又一口血喷了出来,喷的到处都是。紧跟着,李云龙嚎啕大哭,哭了一个多小时,哭完了,集合,报仇。

攻陷黑云寨之后,李云龙的部队杀了几十号土匪小喽啰,随后就开始清算匪首,总共四个,谢宝庆跑了,还剩仨。李云龙也没废一句话,直接砍死了老二老三,砍老四的时候,被拦住了,然而,那货自此成了歪脖子。

小说中的处罚是,大过处分一次,降两级。然而,令人不解的是,团参谋长张大彪,每日汇报工作,对象,李云龙。代理团长是赵刚,每次去开会,回头再回团里汇报,对象,李云龙。团里开会,首脑是李云龙,对着所有人吆五喝六。

然而,上级对这种事也是心知肚明的,李云龙干啥缺心眼的事,上级都会知道。其实上级是默认李云龙在团内的领导地位的,只不过没明说。李云龙降职之后,上级却一直没有派新的团长接替,只是让赵刚代理。

而我们再看下李云龙降职的时间是1944年,小说里面,在战争结束之后,李云龙的队伍和楚云飞的队伍发生摩擦,小说里是这样写的“9月,晋西北八路军李云龙部的一个营遭到国民党 军楚云飞部的突然袭击.....”,这就说明,李云龙已经官复原职了,从降职到复职,也就一年时间。

上级不派新团长,一年官复原职,说明上级根本没打算剥夺李云龙的指挥权。对他的处分,顶多是给李云龙一个教训,给孔捷和上边一个交代。意思意思就行了,不用玩的太真了。

事实上,李云龙的错误是很严重的,消灭一个已经归附的部队,是可以判死刑的。然而,上级同样会权衡利弊,谢宝庆的队伍可谓无恶不作,也是他们率先杀了八路的战斗英雄,李云龙报复在后。即便收编,也不会让上级省心。还是会惹出来很多麻烦,反正人已经杀了,杀了李云龙人也活不过来了。而且,战争即将结束,即将面临内战,不大会处理李云龙。另外,李云龙和上级的私交还是很好的,上面也会酌情处理。


军武文斋


第二次长沙会战因情报泄露,第九战区第10军遭敌伏击伤亡惨重,战后军长李玉堂被撤职,三个师长均遭处分。军事委员会选任的新军长是同为黄埔一期的钟彬,但钟彬深知李玉堂在第10军的威望和事出有因,借故拖延不肯赴任。



两个月后日寇再犯长沙,薛岳只好保举李玉堂官复原职,李还拿捏着不肯买帐,后来还是蒋介石出马,亲自把电话打到李玉堂那里:“那么,长沙交给你了”。

在这段没有军长的空窗期里,李玉堂在第10军仍然一言九鼎,恢复“代理军长”职务后率部再战,第三次长沙会战该军一战雪耻,封号“泰山军”,李玉堂直接升任第27集团军副总司令,预10师方先觉接掌第10军。



所以在这一桥段上《亮剑》确实无可厚非,无需吐槽,军队也是社会的一定缩影,是有人情世故和潜规则的,张大帅怎么说来着?“江湖就是人情世故”。八路军总部没有选派新的军事主官,而是以政工干部赵刚代理团长,这本身就是一种轻描淡写的态度。甚至楚云飞请李云龙喝酒时也仍然把他当团长对待,“友军”都这么门清,何况自己人。

跟李玉堂一样,李云龙在独立团有着无与伦比的威信,如果总部真想给独立团更换军事主官,要么将李云龙降职后调到其它部队,要么直接选派新团长到任,类似于之前丁伟接手新一团那样,要么干脆将李云龙送上军事法庭或关了禁闭,都可以解决掉李云龙在独立团的存在。



显然,上述选项总部都没有考虑,而是将其在原单位就地降职使用,却又不再派来新团长。

战争时期关于撤职是有若干引深解释的,比如“撤职查办”、“撤职留任”、“撤职候用”等等,中国语言极度丰富,撤职是上级给予的处分和态度,而后面的两个字才是重点,李大脑袋则属于“降职候用”,只要没离开独立团,在政委、副团长到各营连长面前,李云龙仍然是神一般的存在,赵刚训斥小战士:“记住,独立团没有别的团长”。



因为情况比较特殊,李云龙并没有大规模杀俘,他只是处决了杀害和尚的二当家山猫子,就这件事本身而言并没有什么问题,正常剿匪和诛杀元凶,只是因为黑云寨土匪刚刚同意整编,李云龙的做法有些冲动不顾大局而已,包括绑了孔捷等人都没有什么严重后果。

换个角度,就算黑云寨集体了参加八路军,难道山猫子害死魏大勇就不追究了吗?杀人偿命,军法无情。



所以李云龙所犯的只是“错误”而非“罪行”,感情非常深厚的警卫员加兄弟被害,上上下下都可以理解李云龙的愤怒,降职已经是最轻的处罚,总部根本就没有让独立团易主的念头,只是为了严肃纪律,做个姿态而已。至于一营长李云龙继续在独立团以老大自居,不仅独立团干部战士认为理所应当,总部首长也心知肚明,睁一眼闭一眼而已。

《亮剑》中并没有具体交代李云龙官复原职的时间,但间隔一定不会太长,走走过场的事情。认真解读《亮剑》电视剧及原著的话,你会发现其实李云龙聪明绝顶,他虽然错误不断,但都是无关大局和战争胜负的小性子,从未有原则问题上的立场偏差,这也是作者极力刻画的主题,否则的话,在军纪森严的战争年代,他李云龙有几个脑袋也不够砍的。


度度狼gg


李云龙被降职为营长,并不是攻打平安县城遭受的处分。在拿下平安县城,总部首长认为李云龙可以功过相抵。八路军总部对李云龙既没有奖励,也没有进行惩处,只是由陈赓对其做了思想工作。李云龙被降职处分是为了给自己的好兄弟和尚报仇,杀了已经接受八路军改编的黑风寨的部分人员。这件事情肯定是要被报告给八路军总部,首长一听非常生气,李云龙前脚才违法规定擅自攻打平安县城,后脚又惹出了新的事情。李云龙被降职处理也是在所难免的事情。

事实上李云龙杀人被撤职还是比较轻的处罚,重的甚至可能被枪毙。虽然李云龙被降为营长,但是八路军总部却并未给独立团派来新的团长。一方面是首长们爱惜人才,对于李云龙的处理只是暂时的,很快又会任命李云龙担任独立团的团长。另一方面是当时军事干部极度的缺乏,其它部队都缺乏军事干部,哪里还有多的团级干部调到独立团。李云龙降为营长之后,负责独立团日常事务和军事指挥的应该是邢副团长。这也是符合军事方面的常识,并没有太大的错误。

李云龙是在抗战初期就担任了独立团的团长,经过几年的时间下来,独立团的官兵与其是有着深厚的感情。李云龙的个人魅力也是非常大,深受独立团官兵的爱戴和信任。独立团三个营长都是李云龙一手提拔,张大彪更是李云龙的生死兄弟,邢副团长也是非常敬佩李云龙,至于独立团政委赵刚就更不用说了。因此在独立团官兵的心中,团长依然还是李云龙。这一点除非上级指派新团长接任,否则不会改变李云龙的团长地位。

另外就是独立团距离八路军总部距离太远了。当时八路军能够装备电台进行通讯大部分都是旅级部队,像独立团是很难拥有能够进行即时通讯的电台。即便独立团能够从日军缴获到电台,也是需要将通讯工具进行上缴。距离太过遥远,加上李云龙被降职处理后也是比较安分守己。八路军总部首长也就没有必要对此管的太多,反正过段时间还会任命李云龙担任团长。


兵说


“此仇不报,我李云龙誓不为人!”,李云龙一得到魏和尚惨死在土匪手里的消息便带着一营的部队去攻打黑云寨,誓要给和尚报仇。

土匪当然不是“虎狼之师”独立团的对手,三下五除二就被打了下来,李云龙一怒之下就砍了元凶二当家,结果闯下大祸被降为营长。


可是降为营长的李云龙还是老大,上级为何不管呢?我认为原因有二:

一:上级管不了

李云龙在团里的地位已经完全不需要靠团长这个虚名了,李云龙带着部队走了这么多年,硬是把独立团带成了一支嗷嗷叫,有军魂的部队,他已经完全可以做到他指那部队打哪了。攻打平安县城、打土匪,这都是没有上级命令违反纪律的事,可是兄弟们都义无反顾地跟着他去了,就更不用说把营长当团长对待这件小事了。

降为营长的李云龙也和团长没啥区别,团里的军事大事都要问过他,团参谋长张大彪、团长兼政委老赵都听他的。新兵甚至因为叫李云龙营长而挨揍了,李云龙在团里的威信由此可见一斑。


二:上级也不想管

李云龙的赫赫战功都在上级长官的眼里,上级对他也是又爱又恨,爱的是他能打仗、会打仗,恨的是他不听指挥。不过相比之下肯定还是爱多一点,毕竟哪个长官不喜欢能打胜仗的部下呢?况且李云龙虽然屡次违抗军令贸然行动,但也没惹下过弥天大祸,因此上级也不会因为这件事把他一撸到底,只是在明面上说得过去把他降为了营长而已,而上级也知道这道命令起不到实际作用的。


晓史才能明事


这话说的,很稀奇似的,降为营长还当老大有什么啊?电视里,书里不都还提过,李大脑袋直接给降成马夫,伙夫,在团里不是照样是老大,开会布置任务,人直接坐上主座,都不用跟代团长打招呼,该怎么安排就直接给安排了,代团长一点意见都没有。赵政委吐槽,李大团长好好当团长时,好歹还要点脸,干坏事会不好意思,自己还能管管他喝酒之类的事,还能直着嗓子跟他吵架,等他不当团长了,得,全团都欠他的,他想干什么干什么,酒是想怎么喝就怎么喝。



一给他提意见他就一本正经敬称你的官职,彻底的没了底线,赵政委表示特么的爱谁谁吧!这破事总部谁耐烦去管?给他升升降降,那是教育他,又不是要夺他兵权,独立团就是他老李的团,老李是爬雪山过草地一起走过来的铁杆自己人,能打能拼能拉队伍,是总部宝贵财富,犯冲犯楞了是要教教他做人,可该他干的活不是还得赶他去干嘛,降了马夫真老老实实去放马,不管打仗了,是旅长能放过他?

还是总指挥会放过他?反了他老李不成,没见他见了旅长是什么熊样吗?不过话说回来,老李给下放到被服厂,满世界发牢骚,给旅长面前装熊,可人家被服厂工作没拉下啊,最后回团,还没忘给团里捞几百套被服带走,这样的团长才是真正拿团里当家里,谁会不服?


李三万的三万里




李云龙为了给和尚报仇,指挥自己的一个营消灭了黑云寨土匪,处决了杀害和尚的凶手山猫子,自己也被上级首长降为营长。

对于李云龙来说,就是被降为士兵他也无所谓,只要能给和尚报仇,他什么都不在乎。谁让和尚就是李云龙的好兄弟和好战友,也是他的半条命。

本来上级首长下达的命令是由赵刚代理团长同时兼任政委。但赵刚不是军事干部,他根本就镇不住李云龙这5000人的大团。

但李云龙违反了八路军的军纪,不处罚也不行。但独立团又离不开李云龙,所以首长才这样下达了命令。既惩罚了李云龙,又不会让独立团群龙无首一盘散沙。



有人会说,在电视剧一开头,苍云岭突围战时,李云龙违抗了上级命令,从坂田联队的正面突围,被调任军服厂厂长,他的团长位置也被丁伟接替。

为什么这一次不能照上一次的办法呢?

新一团在李云龙手上时只有1000多人,相对而言比较好管理,丁伟在管理军队上也是有自己的办法的,去了就能搞定。

独立团就不一样了,此前就有5000多号人马。经过这一段时间的发展,手下的将士只多不少。就算是有1万人,也没有什么好奇怪的。

一支有1万人的军队,差不多相当于一个师了。如果没有一个合适的将领来接替,就极有可能在军事指挥上出现大问题。


当时八路军非常缺乏军事干部,尤其是优秀的军事干部。像李云龙这样天生就是军官的人,如果不好好利用,那真的就是亲者痛仇者快了。



对于首长的安排,赵刚也是心领神会的。因此等刚入伍的战士称李云龙为营长时,不管是李云龙的警卫员还是赵刚,都严厉批评了这名战士。

团部的参谋长张大彪更是李云龙的铁杆,是他从新一团带过来的营长。用李云龙的话说就是这小子我用着顺手,张大彪曾向李云龙表示:独立团只有姓李的团长,没有姓李的营长。

用赵刚的话说,就更逗了。赵刚去师部开会回来,找李云龙商量,李云龙一脸满不在乎。赵刚就说:你李云龙不降级还好,一降级反而行情上涨了。

说白了在独立团,什么时候都是李云龙说了算。别人的话在独立团还真不好使,就算赵刚也不行。



总部的首长和129师的师长都知道这件事,旅长就更不用说了。但他们都装作什么也不知道,任凭李云龙在独立团称王称霸。

副总指挥还是了解李云龙的,旅长更是李云龙在红四方面军的长官,没有什么他不知道的。从红军时期,李云龙就在团长的位置上升升降降好多次了,什么样的处分和处罚,李云龙都见识过了,对他也没有什么用,反正他也不在乎。



在军队里边是非常讲资历的。1955年授衔后,有很多红军时期的干部的老部下,级别比自己还高,但他们看到自己的老首长后,还是得笑嘻嘻的敬礼。

李云龙同样如此,虽然被降为营长了。但独立团不管是干部还是士兵,都只认李云龙。只怕是李云龙被降为士兵了,他说一句话独立团还是会听他的命令。


总部首长也是象征性的处罚一下李云龙,不让其他的军事干部跟着学坏榜样。毕竟军纪严明,犯错误了,不处罚也说不过去。就像孔捷在独立团被特战队偷袭后被降级那样,有合适的机会还是会被升上去当团长的。

谁让八路军缺优秀的军事干部呢,实际上对李云龙的处罚就是做个样子,走走过场。李云龙在独立团会会干什么,首长们还是心中有数的,只是不愿意管,装糊涂罢了。


新知传习阁


答曰:实事求是, 放权下属,一切以战争胜利为第一前提。

之所以出现这种情况,这是中共军队,在敌强我弱且敌后独立战斗情况下的必然选择。

敌后战场的共军,需要抢地盘,需要抢武器,需要抢所有东西。《亮剑》中李云龙调动部队,抢劫骑兵营之后和赵刚的对话,就是这一观念最好的体现。

而旅长在得知李云龙获得一大批战马之后,第一想到的不是他私自调动部队的事情,而是想要分润一部分马匹。由此可见在敌后战场上,这种情况很常见,而且是上下默契的选择。

放权下属,一切以战争为前提。

其实这种放权下属的情况,在敌后战场上的典型体现,就是百团大战了。

其实最早的百团大战,八路军总部原本部署了二十二个团参加战斗。

但是到战后八路军总部作战科进行统计时,指挥员彭德怀、左权两人意外地发现,最后竟有一百零五个团参战。。也就是说多数部队是“自愿参战”——堪称战争史上的奇观。

以纪律严明著称的共军,为何会出现这个情况?

首先纪律和战术组织是矛盾统一的关系,而敌后发展的共军,遵守毛泽东提出的“战役和战斗的分散指挥原则”。

用毛泽东的话说:

“干涉到下级的具体事项,例如战役战斗的具体部署等等,上级直接指挥同样是有害的。因为这些具体事项,必须按照随时变化随地不同的具体情况去做,而这些具体情况,是离得很远的上级机关无从知道的。这就是战役和战斗的分散指挥原则。”

实事求是,敌后战场给下级自主权。

共产党的第一原则就是:实事求是。

而敌后战场的现实情况,就是敌强我弱,必须以山地运动战为主。而运动战就需要给予下级更多的自主权。

于是毛泽东给下级自主权,八路军总部也给下级自主权。

所以就出现了李云龙的一个团围攻平安城时,就能调动晋西北的所有八路军队伍参与阻击战争。从而让整个晋西北乱成一锅粥。甚至还调动了八路军总部,配合他作战。

其实这些所谓的乱象,更像是一篇形散神聚的高级散文。李云龙等八路军地方部队看似形散,实则背后都有一个“神聚”:实事求是。

而这篇散文的作者,正是八路军的缔造者,毛泽东。

后记:

抗日战场,因为敌后作战的需要,所以八路军写了一篇散文。

再到后来,敌我态势发生变化,八路军已经扎根华夏大地后,就需要从散文转变成史诗。

于是根据实事求是原则,毛泽东瞅准机会发动延安整风,统一全党全军的步调。

使得八路军既能纪律严明,又能灵活的组织战术。所以在解放战争中,粟裕才能够凭借整合好的解放军,在淮海一战定鼎。

后来这个“实事求是”的精神,从红军转到八路军,再转到解放军。

看看国军六十军在解放战争中集体投降,后来改编为共军第五十军。在抗美援朝的汉江阻击战中,英勇顽强程度不比任何共军老牌部队差。

共军越打越强,原因何在?实事求是。


(图片源于网络。)


紫禁的sphere


看过亮剑的人都看过这样一件奇怪的事,独立团团长李云龙在受处分降级为团长的时候还在独立团当老大,代理团长赵刚有事都要向他做汇报。这样奇怪的现象总部首长为什么不管呢?听笔者娓娓道来。

这个问题应该从两个角度来看,第一个角度就是李云龙这个人。李云龙是个不可多得的人才,这是大家公认的事实,李云龙的战功也让旁人无话可说,这也就导致即使当时首长不管,也没人站出来“弹劾”李云龙,在当时这些实打实的战功是很让人信服的。

其次,当时根据地正是用人之际,缺少像李云龙这样的猛将,这一点从李云龙调任独立团就可以看出来,当时也是李云龙因为不听指挥,被贬到被服厂当厂长,可是后来独立团群龙无首,首长还是把李云龙推上来当了团长。与此同时,新一团也被丁伟接管,丁伟同样也是在赴延安学习的路上被紧急召回,这两件事足以说明当时的干部紧缺。

在首长们眼中,独立团早晚还是要重新交给李云龙,否则的话,只需要把李云龙这尊大神调走,去别的团当营长,他这老大不就当不成了吗?可是没了李云龙的独立团还是独立团吗?李云龙的作用首长们也心知肚明,所以这也是首长有意为之,既给了李云龙处分,又没有让独立团乱套。

接着我们来看第二个角度,就是说使李云龙降职的这件事,帮魏和尚报仇攻打黑云寨这件事本身毫无疑问是不符合规矩的,任何一个组织都会毫不犹豫的惩罚破坏规则的人,这就是李云龙必须降职的原因。

就是让他以营长的身份继续当独立团的老大,这个处分也必须下达。
再说回这件事,每一个优秀的领导者对这件事的处理都应该是一样的,何况是李云龙这样的人,只不过由于李云龙的性格加上他确实不守规矩,把事情闹得有些大了,还扣留了同级别的孔捷。说到孔捷,如果说能让这个事件变得完美的关键笔者认为就在孔捷身上,如果他当时能够多想一想,想清楚里面的利害关系,就应该果断放弃黑云寨,最少也不应该直接到独立团去当面阻止李云龙报仇。


发生这种下属被害的情况,李云龙的处理方法除了程度稍重之外,完全合情合理。如果当下属被害,军事主官无动于衷的话,势必会让将士们寒心。当时的孔捷就没想到这一点,如果当时他真的成功阻止李云龙报仇,事后他无疑会成为独立团的仇人,黑云寨接受整编也会给八路军内部带来不稳定的因素。而首长恰恰明白这一点,这才促成了这样的局面。

综上所述,李云龙的这种行为可以说是皆大欢喜,对谁都没有坏处,首长也是乐见其成。

<strong>


邓海春


李云龙在独立团做老大,不是总部首长们不管,而是总部首长们故意这么做的。

任何一个地方都是有山头的。特别是战乱的时候,这种现象就更明显了。为什么乱世特别容易出军阀?

因为乱世之中,时局动荡,大部分的人只听自己熟悉的人指挥。天高皇帝远,谁能给人带来利益,谁才是老大。

比方说北洋新军为什么听袁世凯的?因为无论士兵还是军官,都是袁世凯带出来的。袁世凯怎么带人,肯定会选那些自己信得过的人在关键岗位。所以朝廷对这些人没有太大的影响。

这和曾国藩的湘军是一样的,他们都是曾国藩的亲戚、朋友、同学、老乡,试问他们愿意听谁的?

当然,李云龙的情况要好点,不过李云龙肯定是有自己的班底的。

对于这一点,从李云龙刚调入独立团就能够明白这一点。他原本是新一团的团长,独立团不是他的队伍。

独立团的原团长是孔捷。由于独立团在跟山本的特种部队交战过程中表现太差了。总部首长非常生气,因此他的团长被撸了。

李云龙成了独立团的团长以后,干了什么?首先是从被服厂搞到了很多新军装,可以说这是为了赢得底层士兵的好感。

紧接着,李云龙就开始打造自己的班底。比如他从旅长哪里争取到了张大彪、又换来了独立连连长孙德胜,后来更是收了魏和尚、段鹏。这些人肯定都是听李云龙的。

很多人会想,难道总部首长会坐视不管吗?客观来说,当时条件不好,情况变幻莫测,李云龙的独立团没有电台,根本不可能事事向上级汇报。

这就导致了李云龙拥有很大的自主权。倘若他没有自己的班底,他就是一个光杆司令,很多事情是做不了的。

但是总部也不是吃素的,给他安排了赵刚,就是为了平衡他。不过赵刚后来被同化了,估计被总部发现了,于是他就被调走了。

其实李云龙从新一团调到独立团,孔捷也从独立团调走就能有这方面的考虑。毕竟团长不能干的时间太长,否则他的班底太多了,不是什么好事情。

说到底这就是一个平衡的问题,要把握好分寸。

魏和尚被黑云寨杀害以后,李云龙擅自剿灭了他们。对于这件事情,总部首长肯定会处罚他。毕竟公事公办,谁犯了错,都得处罚。


但是很多时候处罚也是要分情况的,有的是象征性的,有的是真的处罚。

李云龙在独立团的成就是有目共睹的,部队发展到上万人,战斗力强,并且还打下了平安县城。这在当时来说,可是难得的人才。

黑云寨的这些人原本就不是什么重要力量,总部罚他在独立团营长,实际上就是象征性的处罚一下。

对于独立团的这些人,其实大家都懂这个道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