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際交往,這些弱點改不掉,只有“被欺負”的下場

人際交往,這些弱點改不掉,只有“被欺負”的下場

人際交往這種東西,屬於大家彼此做出適當的容忍與退讓,讓出一片適合於大家工作與生活的空間。

而這一種各方出於生存本能與需要的一種努力,尺度與標準是法律、社會公德及一些共識性的東西。

但它是靈活多變,而且視人群層次、文化程度、教養素質、三觀人品、社會地位、家庭教育、環境氛圍等等變幻莫測,不可以一語而概之。

人際交往,這些弱點改不掉,只有“被欺負”的下場,怕與不怕,改與不改,就看個人對於人際交往重視的程度以及自己想要從中獲得一些什麼樣的效果了。

人際交往,這些弱點改不掉,只有“被欺負”的下場

1.對每個人都忍氣吞聲

大家都要明白一個最簡單的道理:你是由你父母生育並花大心血培養起來的孩子,不是所有人都資助了你的人生,因此,你需要感激的人,是自己的家庭與父母,而不是外面那些張三李四、王二麻子!

別沒事就弄得自己點頭哈腰、低三下四,隨便被什麼人欺負,連反擊一下的勇氣都沒有。

對每個人都忍氣吞聲,這樣只會讓別人越來越瞧不起你,越來越輕視你、敢於嘲笑與愚弄你。咱們國家對抗外來侵略的口號都是:人不犯我,我不犯人。人若犯我,我必犯人。

身為一個有正常意識的成年人,保護自己的尊嚴與合法權益不受損壞與侵犯,是最基本的做人的根本,一定得放棄過於膽小的作風。

原則只有一條:不主動惹事,但也絕不怕事!

人際交往,這些弱點改不掉,只有“被欺負”的下場

2.太過信任別人

盲聽、盲信、盲從,是非常要命的習慣,這樣代表你缺乏起碼的獨立思考與判斷能力。

不是所有表面上對你好的人,就都是你的朋友,其中很多可能都是戴著面具有意接近你而已,目的只有他們自己才知道。

當然,對待友情是要誠懇,但同時也得時時保持清醒與理智才行。不管是什麼人,對你說什麼事,切忌輕易便信以為真,太過信任別人,也許賠上的,就是自己的事業與人生。

那些聽信所謂朋友的話,就將自己大額銀行存款全權交予對方打理的人,可能被人家輕而易舉轉走全部金額,最終以投資失敗為由便推託掉了一切。

就算事後知道上了當又如何?只能打落牙齒往肚裡吞。至於輕信生意場上的朋友,讓自己“虧”掉所有財產,悉數落入對方的腰包之中,又或者陷入“友情陷阱”被別人陷害弄得走投無路、家破人亡這種事例,更是影視劇當中的老戲碼。

這些全都是用前人的血與淚寫成的教訓,如果你還敢這樣行事,那隻能說生性愚頓,不可救藥,註定會成為別人眼中的“肥羊”與“冤大頭”,不糊弄你,人家都覺得對不起自己的智商。

人際交往,這些弱點改不掉,只有“被欺負”的下場

3.表面清高,不懂妥協

有本事清高,就不要指望此生還有太過於熱絡的人際關係了。

那些熱衷於此道的人,原本就是一些認同“世事洞明皆學問,人情練達即文章”的人。他們更為功利與世俗,可能與清高之輩是完全生活在兩個平行空間的人。

如果發現自己的個性與他們存在天差地別的話,最好保持表面上的客氣與尊敬,實際卻保持一定的距離。

君子不注重這一套,他們更看重別人的本事與品質,但是尋常人就不同了,特別對於那些本身自信心就不強,也沒什麼特長的人而言,他們需要籍由別人的禮遇來證明自己存在的意義,這樣一來,你雖說內心可能認為:“我跟你不熟,沒必要一看到你就言笑晏晏,假裝很親熱”,可落在對方眼中,卻認為你這個人目中無人,瞧不起他。

在這種情況下,他們有可能會僅憑自己內心的不喜,而出手教訓你,試圖不時給你點苦頭吃。

因此,在這種情況之下,你有兩種選擇:第一:表面上沒必要那麼清高,可以適當隨和一點,讓他們覺得面子上過得去即可。只要不走得太親近,也不會有太多的負面影響。

第二:清高便清高,想保持這種風格就保持這種風格,只要別人想欺負你欺負不了就行。

行走社會,並不靠忍,而是靠本事。朋友也不是越多越好,關鍵得真!

覺得太多的人際關係對自己無用,那就扔掉即可,省得浪費時間與精力,耽誤幹正事,還得分心應酬這幫不懂得自己尋找安全感與自信心的人,就是這麼簡單!

人際交往,這些弱點改不掉,只有“被欺負”的下場

其實不想被人欺負,主要還是得靠自身變得強大才行!一味討好、輕信盲從是一種性格上的缺點,而太過於清高,則是風度上的欠缺。

前兩者是人格與心智發育不完全的象徵,而後者,則是觸犯到了別人心理上的不悅所造成的。

嚴格來說,前面兩項屬於一定要改的範疇,否則的話,你的人生隨時有被自己毀掉的可能,而最後一項,可以視自己內心的強大與實際的需要來進行選擇。

覺得良好的人際關係有助於自己事業的發展與內心的愉悅,那就及時進行調整,如果覺得影響自己的時間與精力,又對自己造成了一定的困擾的話,那就乾脆保持風格,走自己的路,讓別人說去吧!

—END—

"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