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九世纪的人才大战,从人口素质,浅析太平天国运动失败的原因

太平天国运动无疑是中国历史上农民起义的巅峰,但它仍然失败了。这并不意味着农民起义注定会失败,农民出身的刘邦、朱元璋也曾带军农民取得革命的胜利。

太平天国起义既然是中国历史上规模最大的一次农民起义,但为什么没有推翻清朝的统治?太平天国失败的原因有很多,本文从太平天国人口素质的角度,探讨人口素质对太平天国的政策和行动有什么影响,为什么太平天国运动最终会失败。

人口暴增带来的社会隐患

太平天国起义之所以被称为中国历史上最大规模的农民起义,一方面是因为太平天国起义波及的范围非常广泛,覆盖大半个中国;另一方面是太平天国起义参与的人数是空前的,当时处于中国人口膨胀的最顶端。

清朝康熙以前,中国人口总数均不超过1亿。继康熙年间(1712)实行“滋生人丁,永不加赋”政策,以及雍正年间(1723)实行“摊丁入亩”政策。到乾隆六年(1741),全国总人口首次超过1亿。百年之后的咸丰元年(1851),全国人口暴增到4.3亿。

十九世纪的人才大战,从人口素质,浅析太平天国运动失败的原因

人口膨胀给中国社会造成许多方面的灾难,最直接的灾难是耕地面积和社会人口失调。人均耕地面积减少,人口过剩,逐步形成了数量庞大的流民,成为造成社会动乱的不稳定因素。

乾隆年间,人口为1.9亿,耕地5.5亿亩,人均耕地面积2.8亩。到太平天国起义前夕,土地增至7.7亿亩,而人口增至4.3亿,人均耕地面积下降到不足1.8亩。

太平天国起义爆发地区广西的情况更加严重。广西地形复杂,北部是喀斯特地貌,中部平原狭小,丘陵错综,山区面积占76%,耕地面积占11%,是名副其实的“八山一水一分田”。1851年,广西耕地面积只有890万亩,人口是780万,人均耕地为1.1亩,只有全国平均水平的6成。

目标决定你的高度

而土地多被地主、富农所占有,这导致广西出现数量庞大的饥民,这便是洪秀全发动金田起义时一呼百应的基础。

在封建社会,农民阶级具有强烈的反封建意识,他们起义的直接目的是为了粮食,为了能有口饱饭吃。

古代农民起义普遍提出“等贵贱、均贫富”的口号。比如,北宋初年,王小波提出“吾疾贫富不均,今为汝均之”的口号;南宋初年,钟相提出“法分贵贱贫富,非善法也,我行法,当等贵贱,均贫富”的口号;到明朝末年,李自成提出“均田免粮”为战斗口号,在“等贵贱、均贫富”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出平均土地的要求。

十九世纪的人才大战,从人口素质,浅析太平天国运动失败的原因

太平天国运动的确不同于之前任何一次农民起义,主要是因为太平天国提出了一个比较完美的纲领——天朝田亩制度。但《天朝田亩制度》具有很大的局限性,因为它的基本思想也只不过是提出“有田同耕,有饭同食,有衣同穿,有钱同使,无处不均匀,无人不饱暖也”的理想社会。

这些农民起义,本质只是为了解决农民温饱的问题,这就导致起义的目标过于短浅,无法引领他们推翻封建社会。中国仅有两次农民起义成功的例子分别是刘邦创立汉朝和朱元璋创立明朝。

刘邦虽然没有提出明确的口号,但是其无疑是继承了陈胜吴广的衣钵“王侯将相宁有种乎?”后来刘邦在《大风歌》中也表明自己的志向“大风起兮云飞扬,威加海内兮归故乡,安得猛士兮守四方! ”。

朱元璋则在《奉天讨元北伐檄文》中提出“驱逐胡虏,恢复中华,立纲陈纪,救济斯民”的口号。在朱元璋提出这个口号600多年后,革命先驱孙中山把“

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当作革命的宗旨。

由此可见,刘邦和朱元璋的成功不是偶然,而太平天国的失败是必然的。只有站在高于农民阶级思想的高度,才能领导农民推翻封建政权。

领导集体文化素质普遍不高

毛泽东同志曾经说过:“中国历来只是地主有文化,农民没有文化……中国有百分之九十未受文化教育的人民,这个里面,最大多数是农民。”

封建地主对农民的压迫,不仅剥夺了农民大部分的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同时也剥夺了农民接受文化教育的权利。

在太平天国的领导层中,读过书的人不多,有功名更加稀缺。数万大军中只有2个人有功名,分别是武秀才胡以晃、捐监生韦昌辉,洪秀全、冯云山只做过私塾老师,洪仁玕、石达开也只读过一些书,其他的像杨秀清、萧朝贵、林凤祥、李开芳、陈玉成、李秀成等根本就没读过书,大字不识几个。

领导层素质尚且如此,更不用说基层官兵了,很多都是一字不识的文盲。由于太平军的文化素质太低,有时候上级下达的命令文件时,一军之中竟无人能认识。

因此,读过书的知识分子在太平军中很受欢迎,犹如座上宾。有一位叫李圭的读书人,被太平军强征入伍,当他们知道他识字之后,犹如雪中送炭,立即尊他为“先生”,让他负责读上级的文件,然后再给官兵讲解。除此之外,太平军生怕他逃走,就对他照顾得细致入微,惟恐不周,甚至为他说媒,企图长期留住他。

知识分子不到应有的尊重

太平天国也知道自己的短板是文化素质水平不高,急需读过书的知识分子为自己服务。反过来,由于自己的文化素质水平不高,也无法做到真正的尊重知识分子。

卢贤拔,精通文史,协助洪秀全撰写三字经、千字诏等,是太平天国起义策划者之一。“设官分职、定礼作乐”皆出自卢贤拔之手,和冯云山一样,他也是太平天国制度的奠基人之一。洪秀全定都天京后,仅让卢贤拔去做东王杨秀清的簿书。后来卢贤拔因违反夫妻同宿被革职,不知所终。

十九世纪的人才大战,从人口素质,浅析太平天国运动失败的原因

曾水源,做过私塾老师,是东王杨秀清最得力的助手之一,理东王府事,负责协助他撰写文书、批答奏折。有一天,某女官说了一句“东王若升天,而们为官的都难了”,意思是“你们今天帮助东王欺凌众人,东王一旦死了,人家就要向你们报复了。”被曾水源无意中听到,但他没有及时上报杨秀清。此事被杨秀清知道后,杨秀清就把曾水源杀了。

黄再兴,也是一位文武双全的知识分子,战功卓著。定都天京后,先后辅佐韦昌辉、石达开处理政务,后来,被杨秀清派往武昌协助石凤魁守成。由于石凤魁刚愎自用,不听黄再兴劝阻,以致于武昌失守。武昌失守后,黄再兴收拾散兵,阻止清军东下。杨秀清竟然派人把他押解回京,以失武昌罪处斩。

从上面例子可以看出,太平天国是很需要知识分子协助他们治理国家,但也仅仅是需要而已,实际上并不尊重。没有上升到类似于刘邦、朱元璋对知识分子求贤若渴的高度。

失败的人才选拔机制

定都天京后,太平天国从打天下变成治理天下,人才短缺日益明显。为此,太平天国不得不仿造清朝,实行科举制度,开科取士,为己所用。

但是,太平军的惯例是每下一城就会打砸当地的孔庙、摧毁孔子雕像。这令从小接受四书五经、孔孟之道教育的知识分子大为愤慨。曾国藩在《讨粤匪檄》中痛斥太平军这一行为:

嗣是所过郡县,先毁庙宇,即忠臣义士如关帝岳王之凛凛,亦皆污其宫室,残其身首。以至佛寺、道院、城隍、社坛,无朝不焚,无像不灭。

在这种背景之下,太平天国科举考试的效果可想而知。1853年,天京首次科举考试,应试者不到50人。而且,这还是太平天国使用武力,强行把读书人抓入考场后的人数。

除此之外,虽然太平天国也叫科举考试,考试的形式也是八股文、作诗,但考试的内容却不是四书五经,而是太平天国的经典,像《旧约》、《新约》、“拜上帝教”的圣经等。比如试题为《真神独一皇上帝》、《皇上帝乃真皇帝》等。这无形之中,就把这不到50人的考生基本排除在外。

十九世纪的人才大战,从人口素质,浅析太平天国运动失败的原因

实际上,太平天国辖区内的知识分子不愿接受这样的考试,也不愿意为太平天国服务。相反,由于没有一个正确对待知识分子的政策,很多知识分子被逼到太平天国的敌人清朝那边去任职。

反观清朝这边,恭亲王、肃顺、曾国藩、胡林翼等人都十分重视同太平天国争夺知识分子。特别是曾国藩、胡林翼的幕府,他们有向朝廷保荐的权力,而且是无保不准。在当时,投入曾国藩、胡林翼幕府成为入仕的捷径,江南很多知识分子都加入他们的幕府。比如,安徽合肥人李鸿章、江苏人赵烈文,安徽安庆人彭玉麟等。

文化素质低下造成的后果

李秀成被俘后,清朝官员曾问他:“清军和太平军相比,双方所办之事,哪些办得好些?哪些办得不好?”李秀成很肯定的回答到:“官兵多用读书人,而太平军中无读书人。”这是多么深刻的领悟。

在太平天国起义初期,受到清军的围追堵截,形势险峻,为此他们不得不“寝食必俱,情同骨肉”。由于领导层固有的阶级思想,以及受教育程度不一样,最终倒在封建思想的侵袭之下。

十九世纪的人才大战,从人口素质,浅析太平天国运动失败的原因

定都天京后,洪秀全就把自己关在天王府,当上皇帝。杨秀清攻破江南大营后,野心极度膨胀,打算取代洪秀全,进而引发太平天国内部高层自相残杀。杨秀清、韦昌辉、秦日纲先后被杀,石达开被洪秀全猜忌远走四川,太平天国元气大伤。天京事变后,洪秀全更加刚愎自用,不再信任外姓,宠幸洪氏宗族。

自从太平天国的实际缔造者冯云山意外牺牲后,太平天国就失去了主心骨,剩下人没有能力把太平天国带到正确的轨道上来。他们只能照搬封建国家的形式,那一套腐朽的官僚制度,从而使自己快速走向穷途末路。

总而言之,像太平天国这样规模宏大的农民起义,由于群体的文化素质、理论水平低下,既找不到正确的理论,又制定不出合理的纲领,只是简单的套用宗教迷信的理论,照抄封建制度的形式。纵然太平天国政权同清朝政权对峙长达十余年之久,但终归失败。

"


分享到:


相關文章: